解縉之死,源於他在太子朱高熾和漢王朱高煦的奪嫡之爭中,過於顯眼,觸到了朱棣的逆鱗。
第一,解縉並非兩朝重臣,勉強算在永樂時期被朱棣看中
解縉是出了名的「神童」,也是明初公認的大才子。洪武二年,解縉出生;洪武二十年,鄉試第一;洪武二十一年,解縉就考取了進士,三甲第十。同年進入翰林院。
朱元璋的確很欣賞解縉,但並沒有重用這個年輕人。事實上,當時的解縉已經表現出了政治上的不成熟。朱元璋愛才,也為了打磨解縉的心性,讓他隨父回鄉,作為以後的儲備幹部。
建文帝朱允炆上臺之後,其實對解縉並沒有特別上心。一直到建文四年的時候,由官員推薦解縉才得以重新入仕,進入翰林院。建文四年,也是朱棣打進南京城的那一年。
所以起碼在洪武,建文兩朝,解縉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更別說有重臣之說了。
只是當朱棣「靖難」成功後,滿朝望去要麼是建文舊臣,要麼是洪武年留下的官場老油條。而朱棣急需大批文官組建自己的治國團隊,這個時候一群率先歸順朱棣的年輕官員成為了朱棣重點委任的對象,尤其以翰林院的官員為多。像楊士奇,楊榮,黃淮等人,包括解縉,都是這個範疇內的。
而解縉被朱棣重用後,也一直主打修書工作。當然不是說解縉治國能力不行,只是才子的名號太大了,拿來修書正好。解縉做的不算差,於是漸漸被朱棣所認可。
第二,解縉站隊太過明顯,引發了朱棣的不滿
首要先承認的是,朱棣在是否立朱高熾為太子這件事情上,是有過搖擺的。朱高熾身形肥碩,不諳武事。而二兒子朱高煦,一直跟著朱棣南徵北戰,且在「靖難之役」中數次救下朱棣性命,屢立戰功。做爹的往往喜歡和自己像的兒子。
朱棣在徵詢解縉繼承人人選的時候,解縉的回答是:好聖孫。意指朱棣非常疼愛自己的長孫,也就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即後來的明宣宗。這句話是為朱高熾太子之位加碼了,也說明了解縉是明面上的太子黨。
但自古以來奪嫡這件事,最危險的也就是當朝皇帝的心意。朱棣是權力欲極重的人,而且自己是造反登基,所以對皇位有關的事情特別敏感。而且因為自己經常不在都城,要麼出去找蒙古人玩,要麼去北京看看房子建得怎麼樣了,所以朱棣特別害怕被架空,怕被人算計。
解縉其實已經得到過一次警告,就是被貶官了,因為他似乎在朱高熾做下一位皇帝這件事情上,太跳。朱棣肯定會想,我現在還沒死呢,你和太子走得那麼近,你到底是太子的臣子還是我的臣子。
解縉被貶官後,一次回京述職。一般這種情況,都是到所屬堂官這報個道,或者和皇帝打個招呼請個安什麼的。正巧朱棣又北徵了。解縉這個時候,就去太子府,還在那逗留了。朱棣回來後,勃然大怒,這不是結黨是什麼?本來就在找事由敲打朱高熾,現在直接拿解縉開刀。解縉被關進了錦衣衛的詔獄。
第三,解縉更像朱棣裝點的門面,而不是治國的臂膀
解縉入獄的時候,已經幫朱棣修了很多書了,《永樂大典》也基本完結。朱棣這麼一位雄主,看人其實很準。朱元璋,朱允炆都不用解縉,也側面說明了解縉身上有很重的書生意氣。這種性格,其實並不適合參與到朝政的中樞決策中去。而朱棣讓解縉修書,正好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而解縉顯然有點飄飄然了。這是他的性格缺陷,改不了的,當年朱元璋也是看到此點。皇帝其實不喜歡用這種人,因為話多,因為亂出主意,還特別恃才。一般皇帝自己特別有想法的時候,需要的不是那種瞎出主意的臣子,而是那種能貫徹皇帝意志,能辦事的務實官員。像楊士奇,楊榮,就屬於這類人。
所以,朱棣其實也有點煩解縉了,這多少有點兔死狗烹的意味在裡面。
第四,紀綱的迫害
到底是不是朱棣要殺解縉,這點其實一直有說法。其實就是朱棣在翻閱犯人名冊的時候,看到了解縉的名字,就對錦衣衛頭子紀綱說:這哥們還在啊。這句話到底是一個陳述句,還是反問句,或者是一句感慨,其實已經無從得知了。如果一定要說這是朱棣暗示紀綱殺了解縉,也沒毛病。
但我總覺得朱棣並非是這種不能容人之主。因為當初「三楊」之一的楊溥,也是東宮的核心團隊成員,就在錦衣衛的詔獄裡關了十年。相比於解縉來說,楊溥和朱棣的關係遠不如解縉來得近。
朱棣可以不用解縉,但真的沒必要殺他。畢竟他骨子裡是認同了朱高熾這一未來繼承人身份的,自己不用解縉,完全可以留給兒子用。
而紀綱其實是有殺解縉動機的。因為紀綱和漢王朱高煦走的很近。
紀綱故意歪解朱棣的話語,趁機殺掉解縉,以此打壓東宮的勢頭,這點是完全說得過去的。包括後來朱棣要拿下紀綱時的狠絕,難道就沒有怨紀綱殺了解縉的成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