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朝重臣解縉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而死?

2020-12-18 風景大世界

解縉之死,源於他在太子朱高熾和漢王朱高煦的奪嫡之爭中,過於顯眼,觸到了朱棣的逆鱗。

第一,解縉並非兩朝重臣,勉強算在永樂時期被朱棣看中

解縉是出了名的「神童」,也是明初公認的大才子。洪武二年,解縉出生;洪武二十年,鄉試第一;洪武二十一年,解縉就考取了進士,三甲第十。同年進入翰林院。

朱元璋的確很欣賞解縉,但並沒有重用這個年輕人。事實上,當時的解縉已經表現出了政治上的不成熟。朱元璋愛才,也為了打磨解縉的心性,讓他隨父回鄉,作為以後的儲備幹部。

建文帝朱允炆上臺之後,其實對解縉並沒有特別上心。一直到建文四年的時候,由官員推薦解縉才得以重新入仕,進入翰林院。建文四年,也是朱棣打進南京城的那一年。

所以起碼在洪武,建文兩朝,解縉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更別說有重臣之說了。

只是當朱棣「靖難」成功後,滿朝望去要麼是建文舊臣,要麼是洪武年留下的官場老油條。而朱棣急需大批文官組建自己的治國團隊,這個時候一群率先歸順朱棣的年輕官員成為了朱棣重點委任的對象,尤其以翰林院的官員為多。像楊士奇,楊榮,黃淮等人,包括解縉,都是這個範疇內的。

而解縉被朱棣重用後,也一直主打修書工作。當然不是說解縉治國能力不行,只是才子的名號太大了,拿來修書正好。解縉做的不算差,於是漸漸被朱棣所認可。

第二,解縉站隊太過明顯,引發了朱棣的不滿

首要先承認的是,朱棣在是否立朱高熾為太子這件事情上,是有過搖擺的。朱高熾身形肥碩,不諳武事。而二兒子朱高煦,一直跟著朱棣南徵北戰,且在「靖難之役」中數次救下朱棣性命,屢立戰功。做爹的往往喜歡和自己像的兒子。

朱棣在徵詢解縉繼承人人選的時候,解縉的回答是:好聖孫。意指朱棣非常疼愛自己的長孫,也就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即後來的明宣宗。這句話是為朱高熾太子之位加碼了,也說明了解縉是明面上的太子黨。

但自古以來奪嫡這件事,最危險的也就是當朝皇帝的心意。朱棣是權力欲極重的人,而且自己是造反登基,所以對皇位有關的事情特別敏感。而且因為自己經常不在都城,要麼出去找蒙古人玩,要麼去北京看看房子建得怎麼樣了,所以朱棣特別害怕被架空,怕被人算計。

解縉其實已經得到過一次警告,就是被貶官了,因為他似乎在朱高熾做下一位皇帝這件事情上,太跳。朱棣肯定會想,我現在還沒死呢,你和太子走得那麼近,你到底是太子的臣子還是我的臣子。

解縉被貶官後,一次回京述職。一般這種情況,都是到所屬堂官這報個道,或者和皇帝打個招呼請個安什麼的。正巧朱棣又北徵了。解縉這個時候,就去太子府,還在那逗留了。朱棣回來後,勃然大怒,這不是結黨是什麼?本來就在找事由敲打朱高熾,現在直接拿解縉開刀。解縉被關進了錦衣衛的詔獄。

第三,解縉更像朱棣裝點的門面,而不是治國的臂膀

解縉入獄的時候,已經幫朱棣修了很多書了,《永樂大典》也基本完結。朱棣這麼一位雄主,看人其實很準。朱元璋,朱允炆都不用解縉,也側面說明了解縉身上有很重的書生意氣。這種性格,其實並不適合參與到朝政的中樞決策中去。而朱棣讓解縉修書,正好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而解縉顯然有點飄飄然了。這是他的性格缺陷,改不了的,當年朱元璋也是看到此點。皇帝其實不喜歡用這種人,因為話多,因為亂出主意,還特別恃才。一般皇帝自己特別有想法的時候,需要的不是那種瞎出主意的臣子,而是那種能貫徹皇帝意志,能辦事的務實官員。像楊士奇,楊榮,就屬於這類人。

所以,朱棣其實也有點煩解縉了,這多少有點兔死狗烹的意味在裡面。

第四,紀綱的迫害

到底是不是朱棣要殺解縉,這點其實一直有說法。其實就是朱棣在翻閱犯人名冊的時候,看到了解縉的名字,就對錦衣衛頭子紀綱說:這哥們還在啊。這句話到底是一個陳述句,還是反問句,或者是一句感慨,其實已經無從得知了。如果一定要說這是朱棣暗示紀綱殺了解縉,也沒毛病。

但我總覺得朱棣並非是這種不能容人之主。因為當初「三楊」之一的楊溥,也是東宮的核心團隊成員,就在錦衣衛的詔獄裡關了十年。相比於解縉來說,楊溥和朱棣的關係遠不如解縉來得近。

朱棣可以不用解縉,但真的沒必要殺他。畢竟他骨子裡是認同了朱高熾這一未來繼承人身份的,自己不用解縉,完全可以留給兒子用。

而紀綱其實是有殺解縉動機的。因為紀綱和漢王朱高煦走的很近。

紀綱故意歪解朱棣的話語,趁機殺掉解縉,以此打壓東宮的勢頭,這點是完全說得過去的。包括後來朱棣要拿下紀綱時的狠絕,難道就沒有怨紀綱殺了解縉的成份在?

相關焦點

  • 三朝重臣解縉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而死?他到底犯了什麼罪刑?
    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錦衣衛指揮使紀綱紀綱令人買來酒菜,打開牢門,陪「罪犯」解縉喝酒。此時的解縉憤懣滿懷,不停地喝著,很快就醉倒了。隨後紀綱命人將解縉拖到雪中,就這樣,被凍成「冰棍」的他被無聲無息地凍死了。
  • 大明三朝重臣解縉為何被凍成「冰棍」而死,他究竟犯了什麼罪?
    大明三朝重臣解縉為何被凍成「冰棍」而死,他究竟犯了什麼罪?解縉(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學家。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要事務。
  • 解縉深受朱元璋待見,卻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朱棣:情商太低
    後來就發生「靖難之役」,燕王朱棣攻入南京,立年號永樂。解縉沒有做建文死忠的臣子,而是轉投在了朱棣旗下,希望得到重用。他的願望達到了,永樂二年,解縉晉升為內閣首輔,這是他的巔峰時刻了。要是這樣一直發展下去,解縉是有一番成就的。但是,隨後在立太子的事情上,解縉不僅得罪了朱棣同時還得罪了朱高煦。
  • 解縉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而死?為官期間犯了什麼錯?
    我說解縉那麼厲害,您可能還無法衡量。《永樂大典》這本書就是他主寫的,永樂大典這部書好比現代百科全書,比百科全書還要百科全書那種。《永樂大典》你要是還沒聽過的話,朱棣應該知道是誰吧?明成祖朱棣親自挑選他做《永樂大典》的主編,那還能看錯眼嗎?解縉出生的時候,朱元璋剛打下天下沒多久。在洪武二年的時候,江西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多了一個男嬰,父親給他取名叫解縉,字大紳。
  • 大才子解縉為何被凍成「冰棍」而死?他在為官期間犯了什麼錯?
    朱棣的話模稜兩可,而紀綱辦得也是滴水不漏,如果上面怪罪下來,紀綱可以推卸責任,畢竟他們沒有用刑,解縉身上也沒有致命傷。那麼為何解縉死得如此悽慘?他究竟犯了什麼錯?在解縉等大臣的介入下,朱棣冊立朱高熾為太子,解縉初期目的到達了,可是解縉卻說了不該說的話,得罪了朱高煦和朱棣。解縉可以誇耀、讚賞朱高熾,但不應去觸朱高煦的眉頭。朱高煦當時勢力很大,在禮儀上有隱隱超過太子的趨勢,解縉上奏朱棣,說朱高煦這麼做出圈了,於是乎朱棣很生氣,認為其在離間他們父子感情,後果就是解縉開始失寵。
  • 明朝大才子解縉,為何被朱棣殺掉?
    過了沒多久,解縉又呈上《太平十策》進言。解縉剛入仕的時候,就指責過兵部僚屬玩忽職守,尚書沈替對此事非常不滿,就污衊解縉。朱元璋就把解縉貶為江西道監察御史,這時候的解縉還不知道安分,上疏為李善長辯冤,又說袁泰藐視朝綱,貪贓枉法,陷害忠良。朱元璋認為解縉缺乏涵養,要修身養性,閉門思過。該得罪的,不該得罪的,解縉都得罪啦!為了解縉不被大臣們攻擊,就讓解縉的老爹把他帶回老家去。
  • 編纂《永樂大典》的解縉,本是朱棣親信,為何落得被醉殺的下場?
    朱棣欣賞他的才華,便讓他從九品的翰林待詔升到了內閣首輔的職位,成為自己身邊的小助手,這份寵幸不可謂不重:成祖即位,召對稱旨,命與解縉常立御榻左,備顧問。或至夜分,帝就寢,猶賜坐榻前語,機密重務悉預聞。(《明史》 列傳第三十五) 越是如此,解縉的死就顯得越有些不值。 1415年,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向朱棣呈上囚犯名冊,當朱棣看到解縉的名字後,很好奇的問紀綱:「解縉還在世?」 作為朱棣心腹的紀綱,回去後便將解縉灌醉埋在了雪地裡,解縉當場便死了。
  • 大明第一才子解縉,為何最終被朱棣處死?
    但解縉卻沒完了,他接著又上了《太平十策》,提出了許多與朱元璋相反的主張。這次朱元璋忍無可忍,一怒之下把他打發回了家鄉。如果解縉就此不再踏入官場,可能會得到善終,但朱棣即位後,因惜才又把解縉召回了南京任翰林學士,雖然解縉日後未得善終,但在他為官期間,卻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得以流傳千古,死也算值得了。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朱元璋視解縉如親子,為什麼朱棣要將解縉埋到雪地裡活活凍死?
    但偏偏這樣一個才子最後卻被朱棣讓錦衣衛把他埋在雪中活活凍死,不禁讓人看到惋惜。而之所以他會有如此的下場,主要於其性格有很大的關係。這裡來看看解縉的平生都經歷了什麼,就知道朱棣為何如此對待他了。解縉一生的政治經歷分為兩段:朱元璋執政時期解縉在洪武二十一年時考中進士,當時的朱元璋因為農民出生,所以在文學上一直在努力的提升自己,當見到很有才學的解縉很是喜歡。
  • 歷史上的解縉是怎樣一個人?朱棣為什麼要殺他?
    然而,年輕的解縉卻並沒有顧慮這麼多,他在一次上朝面見皇帝的時候直言說道:「臣聞令數改則民疑,刑太繁則民玩。乃國初至今二十載,無幾時無不變之法,無一日無無過之人。嘗聞陛下震怒,鋤根剪蔓,誅其奸逆矣。未聞詔書褒一大善……或朝賞而暮戮,或忽死而忽赦。」這番話的主要意思就是指責朱元璋反覆無常,且用刑過重,連累了許多無辜之人。
  • 解縉是《永樂大典》主編,侍奉大明三代皇帝,為何下場如此悲慘?
    按理說,在一代王業初創之時,應該正是廣求人才並委以重用的時候,然而,解縉雖然歷經三朝,主編《永樂大典》的一代才人大儒,但卻始終未能實現其政治抱負,相反,他一生遭際坎坷,最終死於非命!解縉死的時候年僅47歲,且死得十分慘烈——被埋在雪中活活凍死。那麼問題來了,解縉作為三朝老臣,深受朱元璋和朱棣器重,為何最後會落得如此下場呢?
  • 解縉做錯了什麼?朱棣非殺他不可
    解縉像永樂三年,朱棣為國本之事所擾,召解縉入宮商討。朱棣的本意是想立次子,也就是朱高煦為太子。但解縉卻直言說:為長,古來如此。若棄之立次,則必生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話雖然講到了這裡,但朱棣還是猶豫不決。而解縉為了說服朱棣,只說了一句話:好聖孫。即朱高熾長子朱瞻基,二人相視大笑。最後,朱棣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次子朱高煦為漢王。但由此,也讓朱高煦對解縉心生怨恨。
  • 埋雪而死的才子:嘆明初三大才子之解縉
    (節選自《明史列傳三十五》,有刪節)解縉一生的成就,也許是我們幾輩子都無法達到的。詩詞歌賦,無所不精。單單一部《永樂大典》,就可以讓後世永遠記住他的名字。就是這樣一個被幾朝重用的能臣才子,最終卻落了個埋雪而死的下場,令人扼腕。
  • 解縉:大明第一才子的悲催人生
    馬上一轉話題:陛下,臣覺得在判李善長死刑這個案子上好像還有些瑕疵解縉正得意間:看,我又發現了新問題!朱棣直接任命解縉為《永樂大典》一書的總編輯兼總工程師兼總設計師這是解縉一生最輝煌的巔峰!解縉這下被告到朱棣那裡去了這可是君臣大忌皇上還沒死呢難道太子就和臣子們想著搶班奪權?要處理這個問題當然只有拿解縉下手了不可能把太子關了吧?
  • 朱棣為朱元璋鑿制的「神功聖德碑」,為何成了爛尾工程?
    然而,神功聖德碑剛剛鑿出一個雛形之後,卻被明成祖朱棣給放棄了。自此以後,這個巨大的陽山碑材便伏臥於陽山之中,躺了六百多年。那麼,為何明成祖朱棣耗費巨大人力在鑿制基本成型之後,又將其棄之不用呢?因此,朱棣在陽山為朱元璋開鑿的神功聖德碑,若要運送到明孝陵前,區區三十裡的路程,怕是不在話下。然而,神功聖德碑被鑿出來之後,它的體積實在是太龐大了,而且也太重了。仔細想一想便能明白,數十米長的整體「石塊」,重達數千噸甚至是上萬噸的石材,即便是科技非常發達的現在社會,恐怕對它也是束手無策的局面,更何況是古代人力物力極度低下的社會了。
  • 永樂大典總負責人,大明第一才子解縉,最後被埋在積雪內凍死
    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解縉升任翰林侍讀。隨後成祖建立文淵閣,解縉進文淵閣參知政務,明朝內閣制度由此開始。不久,又遷為翰林侍讀學士,奉命總裁《太祖實錄》、《烈女傳》,書成,朱棣賞賜銀幣。其後又主編《永樂大典》。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縉入宮,磋商立太子之事。
  • 朱棣修纂《永樂大典》,有十分難以言說的政治目的|文史宴
    通貨膨脹極度變態的永樂盛世蓋世名將之女、朱棣追不到的女神大明朝的高考題與高考狀元歷史上混得最好的高考狀元明憲宗傳(1):父輩恩怨與坎坷即位明憲宗傳(2):難纏的太后與重口的皇后葉淇變法——明朝滅亡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海瑞並不無能
  • 朱棣為何要修永樂大典?若無永樂大典,二十四史可能變為二十三史
    朱棣是歷史上篡位最失敗的皇帝,因為篡位過程太過明顯。然而,朱棣也是歷史上篡位最成功的皇帝,因為朱棣編纂了《永樂大典》!朱棣編纂《永樂大典》十分成功,不僅僅在《永樂大典》的成就方面,更是在朱棣決策方面。而這一切道理,朱棣在誅殺方孝孺十族時就已經痛悟。以朱棣的才智,不可能以無盡的殺戮堵住儒臣之嘴。此時的朱棣抓到了儒臣的痛處,每一個儒臣都想載入史冊,而他們缺少的就是一個機會——編纂《永樂大典》。公元1403年,朱棣以當前書籍名類繁多,內容繁雜冗長,不適合流傳後世,需要編纂一部全類書籍。至於內容方面必須囊括所有類別,經濟方面更是完全不在憂慮範圍之內。
  • 「冷麵寒鐵」斷案如神,為官清廉,為何朱棣卻下令將其處決
    擁有這樣一位鐵面無私、斷案如神的清官,應該是朝廷的福氣才對,然而英明的明成祖朱棣,最終卻下令將其處決,這是怎麼回事? 朱棣即位以後,又給了錦衣衛極大的權力,他們可以直接逮捕罪犯,並且進行審問,就連刑部和大理寺都無權過問。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權力,才讓錦衣衛有恃無恐,甚至隨意陷害朝廷命官。 當時的錦衣衛指揮名叫紀綱,或許有人對他不熟悉。當初就是他將犯人名冊拿給朱棣看,結果朱棣看到解縉的名字,說了句「縉猶在耶?」紀綱便去將解縉灌醉,然後埋在雪地裡凍死了。
  • 解縉、胡廣等四老表在吳溥家開會,會後只有王艮真的「死節」了
    解縉、胡廣、王艮和吳溥四老表,相約到吳溥家開會,商討應對朱棣「靖難」之事,會後只有王艮真的「死節」了。這是一件嚴肅而沉重的往事,含有「殺身以成名」和「包羞忍恥以報國」兩個話題,自古以來爭論不休,至今也無法找到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