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而死?為官期間犯了什麼錯?

2021-01-19 敏敏的歷史枕邊書

我說解縉那麼厲害,您可能還無法衡量。《永樂大典》這本書就是他主寫的,永樂大典這部書好比現代百科全書,比百科全書還要百科全書那種。《永樂大典》你要是還沒聽過的話,朱棣應該知道是誰吧?明成祖朱棣親自挑選他做《永樂大典》的主編,那還能看錯眼嗎?

解縉出生的時候,朱元璋剛打下天下沒多久。在洪武二年的時候,江西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多了一個男嬰,父親給他取名叫解縉,字大紳。

從解縉的爺爺謝子元開始,解家就開始當官。當時的朝代還是元朝,解子元先是在科舉中中了舉人,然後被分配到江西當判官。由於表現出色,後期又被召回京城做京官,但是由於讀書人不善於混跡官場,所以在政治鬥爭中落敗,又被貶到廣州做官。解縉的父親解開也是通過科舉走上了仕途,但是正好趕上元末農民起義,解子元也在這場戰亂中不幸離世,解家人傷心過度,選擇隱居避亂。

朱元璋打下天下後曾經見過解開,覺得解家書香門第,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解家人由於政治立場不同,並沒有選擇為朱元璋效力。雖然元朝很難說清楚他的定位,但是在解家人眼裡,食人俸祿就應該當侍其主,所以謝子元選擇了回家當一個教書先生。

解縉的母親也不是尋常的女子,並沒有由於女性的性別限制而少讀書,也是一個賢良淑德,通讀史書的女子。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怎麼會沒有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呢?

解縉很小就表現出了超脫同齡人的機智聰慧。父親教他認字,他總是能夠做到過目不忘。很小的年紀就能作詩答對子,背誦文章也是朗朗上口。附近的人們都知道解家有一個叫解縉的神童。

洪武二十年,十八歲的解縉參加了科舉考試。第一次參加鄉試就獲得了第一名,成為了解元。等到了京城參加會試也取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績。其實按照當時解縉的能力是遠遠不止第七名的水平,但是他犯了所有心高氣傲的文人的毛病,那就是太敢說了,所以只能屈居第七名。

與此同時,解縉的哥哥和妹夫也取得了進士的稱號,解家算是徹底出名了,都知道他們家一門出了三個當官的。

雖然解縉沒當上狀元,但是朝廷並沒有埋沒了這個人才,把他安置為翰林院中書庶吉士。可能這個職位大家不是很熟悉,就是把它當成儲備型人才來培養,日後必有大用處。能進入翰林院學習是每個讀書人的夢想,因為那裡能夠和皇帝有所接觸。正是因為如此,解縉才能總出現在朱元璋的眼前。

朱元璋慧眼識真,發現了解縉的才華,總是找解縉聊國家大事,解縉認為朱元璋對自己恩寵有加,應該用實際行動來回報他。於是,解縉大筆一揮,一份《萬言書》就呈現在朱元璋面前。

《萬言書》非常直白地批評了當朝人讀書的不良風氣,覺得這些書並不是一些真正有用的好書。而且在《萬言書》中,解縉還大膽地批評了當朝的一些政策和制度的不合理現象。

按照朱元璋的性子是不容別人過多評價的,但是對於解縉那是一個例外。不僅當著朝廷的大臣的面大聲的讀出來,而且還對解縉的行為大加讚賞,說他是百官的好榜樣,敢於講實話。

得到了朱元璋賞識的解縉更加高興,開始不斷地給朱元璋進言,抨擊當朝官宦制度的弊端和官場的不良風氣。這樣時間一長,導致不少人對解縉恨的是牙根直痒痒。朱元璋總聽這些人嘟囔也是煩了,於是將他調走做了御史。

御史這個職位就是專門監督官員和告狀的,解縉還捲入了李善長和胡惟庸的渾水裡邊,幫別人寫御狀。時間長了,朱元璋尋思這小子還是太嫩了,不懂得官場的生存之道。於是,一道命令將解縉攆回江西老家繼續念書,告訴他十年後再來當官吧。

解縉在家剛剛讀了八年書,朱元璋就死了,當初的約定好比一紙空談。解縉回到京城打算祭奠朱元璋,但是他是一介平民,哪來的權利呢?因此之前那些和他有仇的人開始使壞,告他的狀。朱允炆雖然沒有殺掉他,但是活罪難逃,還是遭到了流放。過了很久之後,解縉才在他人得幫助下再次回到宮中當官。

但是世事無常,朱允炆也在宮中沒做多久,朱棣就取而代之。像方孝孺等多數文人都選擇了不為朱棣效力,因此遭到了血腥的屠殺。但是解縉沒有放過這次機會,選擇了為朱棣效命。

並且為朱棣寫了《登極詔》來解釋朱棣的身份,對朱棣繼承的合法性出了力氣。

後來朱棣對解縉格外重視,並且讓他主編了《永樂大典》這本百科全書。雖然解縉在官場上也算是老油條了,但是還是不夠謹慎。在太子朱高熾和王爺朱高煦的問題上犯了糊塗,竟然直接在朱棣面前點明了朱高煦不適合當繼承人。朱棣對此非常生氣,朱高煦也對他使壞,不斷地瞅準機會就在朱棣的面前告狀。

在朱高煦等人的挑唆之下,朱棣知道了解縉私會太子這件事,這觸碰到了朱棣的底線。於是利用紀綱這把刀殘忍地將解縉灌醉埋到雪地裡凍死了。

相關焦點

  • 大才子解縉為何被凍成「冰棍」而死?他在為官期間犯了什麼錯?
    朱棣的話模稜兩可,而紀綱辦得也是滴水不漏,如果上面怪罪下來,紀綱可以推卸責任,畢竟他們沒有用刑,解縉身上也沒有致命傷。那麼為何解縉死得如此悽慘?他究竟犯了什麼錯?解縉在洪武年間就在朝為官,即便他上疏頂撞過朱元璋,但朱元璋欣賞他的才華,並沒有加以懲罰,只不過打發他回家,十年後再用。朱元璋死後,解縉借哭喪的機會再次來到京城,受到建文帝重用,被任命為翰林待詔。
  • 三朝重臣解縉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而死?他到底犯了什麼罪刑?
    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錦衣衛指揮使紀綱紀綱令人買來酒菜,打開牢門,陪「罪犯」解縉喝酒。此時的解縉憤懣滿懷,不停地喝著,很快就醉倒了。隨後紀綱命人將解縉拖到雪中,就這樣,被凍成「冰棍」的他被無聲無息地凍死了。
  • 解縉深受朱元璋待見,卻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朱棣:情商太低
    解縉與明朝徐渭、楊慎並稱為三大才子,解縉從小就聰明,才思敏捷,過目不忘,且有著神童的稱呼,出身於書香門第更為他的文學打下了紮實的奠基。但是少年心性的他太過出頭,所以朱元璋讓他回鄉十年,可以堪當大任,但是解縉等不了,所以在朱元璋逝世後回京求官,卻只得到了一個虛職。
  • 兩朝重臣解縉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而死?
    解縉之死,源於他在太子朱高熾和漢王朱高煦的奪嫡之爭中,過於顯眼,觸到了朱棣的逆鱗。第一,解縉並非兩朝重臣,勉強算在永樂時期被朱棣看中解縉是出了名的「神童」,也是明初公認的大才子。洪武二年,解縉出生;洪武二十年,鄉試第一;洪武二十一年,解縉就考取了進士,三甲第十。同年進入翰林院。
  • 大明三朝重臣解縉為何被凍成「冰棍」而死,他究竟犯了什麼罪?
    大明三朝重臣解縉為何被凍成「冰棍」而死,他究竟犯了什麼罪?解縉(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學家。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要事務。
  • 大明第一才子解縉,為何最終被朱棣處死?
    而作為明朝的才子,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的解縉就是一個智商高,情商低的才子,如果他智商低情商也低的話,還不至于波及生命,可惜他偏偏在朝為官。《永樂大典》解縉在洪武二十一年考中進士,朱元璋很賞識他,有一次為了籠絡解縉,就對他說:「我和你名為君臣,實際上情同父子,你應該對朕知無不言啊!」
  • 編纂《永樂大典》的解縉,本是朱棣親信,為何落得被醉殺的下場?
    解縉此人才華洋溢,他官至內閣首輔,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被評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令人可嘆的是,這樣一個人竟被朱棣下令灌醉了埋在雪地中凍死。(《明史》 列傳第三十五) 越是如此,解縉的死就顯得越有些不值。 1415年,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向朱棣呈上囚犯名冊,當朱棣看到解縉的名字後,很好奇的問紀綱:「解縉還在世?」 作為朱棣心腹的紀綱,回去後便將解縉灌醉埋在了雪地裡,解縉當場便死了。
  • 明朝大才子解縉,為何被朱棣殺掉?
    洪武二十一年(1388)解縉考中進士,這一年他十九歲。從小穎悟絕人,可謂是春風得意之時。授庶吉士,讀中秘書。這一年,官至翰林學士。朱元璋非常器重他,經常讓他在身邊。有一天,朱元璋跟解縉說:「我和你從道義上是君臣,而從恩情上如同父子,你應當知無不言。」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解縉都不懂,把皇帝說的話當真啦!第二天,解縉就呈上萬言書,主張應當簡明律法、並賞褒善政。
  • 朱元璋視解縉如親子,為什麼朱棣要將解縉埋到雪地裡活活凍死?
    但偏偏這樣一個才子最後卻被朱棣讓錦衣衛把他埋在雪中活活凍死,不禁讓人看到惋惜。而之所以他會有如此的下場,主要於其性格有很大的關係。這裡來看看解縉的平生都經歷了什麼,就知道朱棣為何如此對待他了。解縉一生的政治經歷分為兩段:朱元璋執政時期解縉在洪武二十一年時考中進士,當時的朱元璋因為農民出生,所以在文學上一直在努力的提升自己,當見到很有才學的解縉很是喜歡。
  • 解縉做錯了什麼?朱棣非殺他不可
    解縉,字大紳,江西吉水人。與徐渭、楊慎並稱為明朝三大才子,曾官至內閣首輔。為朱棣編纂《永樂大典》,被稱為世界上最有用的百科全書,可謂風頭無二。解縉像永樂三年,朱棣為國本之事所擾,召解縉入宮商討。朱棣的本意是想立次子,也就是朱高煦為太子。但解縉卻直言說:為長,古來如此。若棄之立次,則必生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
  • 「冷麵寒鐵」斷案如神,為官清廉,為何朱棣卻下令將其處決
    他的本名叫周志新,但是由於朱元璋常常稱呼他為「新」,所以漸漸周新就變成了他的名字。朱棣即位後,周新改任監察御史。 周新此人鐵面無私,不管你是達官顯貴,還是皇親國戚,只要是犯了錯,他就敢於彈劾。因此朝中顯貴大多對他有所畏懼,從而有了「冷麵寒鐵」的稱號。
  • 歷史上的解縉是怎樣一個人?朱棣為什麼要殺他?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決心修一部巨著彰顯國威,造福萬代。於是任命博學多才的解縉主持編纂工作。此書便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永樂大典》。解縉無論是為官還是為人,都有很好的口碑。曾與他一起共事過的楊士奇對解縉的評價是:「平生重義輕利,遇人憂患疾苦,輒隱於心,盡意為之。」永樂二年(1404年),解縉晉升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即內閣首輔。
  • 解縉是《永樂大典》主編,侍奉大明三代皇帝,為何下場如此悲慘?
    按理說,在一代王業初創之時,應該正是廣求人才並委以重用的時候,然而,解縉雖然歷經三朝,主編《永樂大典》的一代才人大儒,但卻始終未能實現其政治抱負,相反,他一生遭際坎坷,最終死於非命!解縉死的時候年僅47歲,且死得十分慘烈——被埋在雪中活活凍死。那麼問題來了,解縉作為三朝老臣,深受朱元璋和朱棣器重,為何最後會落得如此下場呢?
  • 解縉:大明第一才子的悲催人生
    要注意團結注意低調然鵝解縉不服啊自己怎麼會有錯呢?不是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嗎?咱的星星之火還沒燎原咋就被澆滅了呢?朱棣直接任命解縉為《永樂大典》一書的總編輯兼總工程師兼總設計師這是解縉一生最輝煌的巔峰!解縉的書本知識那是槓槓滴但也真把自己當根蔥了經常犯老毛病:
  • 埋雪而死的才子:嘆明初三大才子之解縉
    成化元年,復縉官,贈朝議大夫。始縉言漢王及安南事得禍。後高煦以叛誅。安南數反,置吏未久,復棄去。悉如縉言。(節選自《明史列傳三十五》,有刪節)解縉一生的成就,也許是我們幾輩子都無法達到的。詩詞歌賦,無所不精。單單一部《永樂大典》,就可以讓後世永遠記住他的名字。
  • 解縉20歲上書批判朱元璋,朱棣冊立太子問他,結局卻凍死在雪地中
    然而就這樣一個圓滑處世的解縉,最後卻死的非常慘,被活活凍死,家產被抄,家人全部流放,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其實這也是因為解縉太過敢於直言。當初朱元璋重用解縉後,發現解縉並非是懂得為官之道,也就是所謂的中庸之道。在朱元璋要處死李善長之時,解縉竟然替其伸冤。
  • 朱棣為朱元璋鑿制的「神功聖德碑」,為何成了爛尾工程?
    然而,神功聖德碑剛剛鑿出一個雛形之後,卻被明成祖朱棣給放棄了。自此以後,這個巨大的陽山碑材便伏臥於陽山之中,躺了六百多年。那麼,為何明成祖朱棣耗費巨大人力在鑿制基本成型之後,又將其棄之不用呢?因此,一部分人認為朱棣之所以將陽山碑材棄之不用,是因為解縉、胡廣對朱棣的一次勸諫起了作用。據說,永樂三年夏天的時候,解縉和胡廣兩人在湯山溫泉遊覽之後打算迴轉南京,不過在行至陽山腳下之後,看到許多工匠石匠在鑿山。經過詢問之後得知,他們是在朱棣的命令下給朱元璋修建神功聖德碑。
  • 解縉、胡廣等四老表在吳溥家開會,會後只有王艮真的「死節」了
    永樂初,吳溥遷翰林院修撰,升國子司業,為《永樂大典》副總裁,參與編纂《太祖實錄》。居官廉潔儉樸,清慎嚴謹,但在國子監20餘年未升遷。宣德元年,死於任上。背景: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發起「靖難」之役,從北平南下南京,與自己的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建文帝卻寬仁下詔不殺叔父,力求「毋負朕有殺叔父名」,以至燕王朱棣一路勢如破竹。
  • 一代才子,因恃才自傲,不懂為官之道,竟在冬夜裡被活活凍死
    這就是一代才子解縉最終的結局。那解縉到底犯了什麼彌天大錯,導致他有如此的結局呢?解縉曾經言辭犀利的指出,朱元璋分封各諸侯王有非常大的害處,讓朱元璋十分丟面子,但還是對他十分包涵。後來胡惟庸案又發生了,解縉,這個不懂為官之道的人,卻又寫了一篇長長的尚書,為李善長辯論清白,這讓朱元璋對他轉喜為惡。
  • 朱棣本想立朱高煦為太子,只因此人說了三個字,才被迫改為朱高熾
    大明一朝也是如此,雖朱元璋為確保皇權交接的平穩,利用「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殺掉了許多大明牛人,但當建文帝登基時牛人依然輩出,比如號稱明初第一才子的解縉!一提大明才子,許多人都會想到唐伯虎。但了解明朝歷史的人都清楚,真正的大明第一才子,首推解縉。《永樂大典》是誰主持編纂的?是解縉!《元史》又是誰最後校改的?還是解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