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奉太子,獲罪入獄: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樂時期仕途如何?

2020-12-22 騰訊網

作者:史遇春

再說那些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樂時期的職位升降與宦海沉浮。

黃淮——朱棣信任,簡選入閣;侍奉東宮,坐罪入獄

黃淮(公元1367年~公元1449年),字宗豫,號介庵,永嘉(今屬浙江)人。

黃淮的父親黃性,字思恭,號靜庵。元朝末年,方國珍佔據溫州。黃性遁跡隱居,以躲避方國珍的僭偽任命。

據載,黃淮自幼便有經世之志。

十二歲時,黃淮進入鄉學學習。在學期間,老師曾讓他作詩以狀荷花。

十四歲時,黃淮入縣學。按察使巡察縣學之時,曾命黃淮賦「挑燈杖」之詩。黃淮所作,語句出奇,令人驚嘆。

黃淮在經史性理之學方面的體悟和造詣,在同輩之中,無人能出其右。

朱元璋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丁丑科,黃淮考中第二甲進士,除授中書舍人。

黃淮行事,勤慎周密,他經手的事務,沒有處理不清楚的。

建文時期,黃淮仍官中書舍人。

朱允炆削藩,朱棣起兵對抗朝廷。

南京城池被燕兵攻破之後,黃淮為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之一。

朱棣登基之後,黃淮首先受到了召見。召見之時,朱棣向黃淮詢問國家大政。黃淮的回答,深契朱棣的心意。

朱棣隨即降旨,命黃淮進入翰林院任職。

但凡朝堂有事,群臣侍奉,朱棣都會命令解縉與黃淮站立在御榻左側,以備諮詢顧問,

因政務繁多,朱棣每日御駕親臨奉天門左室處理朝事。到了晚上,朱棣都會召進黃淮,同他交談,談話會一直持續到夜半時分。有時候,朱棣上床睡覺之前,還會在御榻之前為黃淮賜坐,和他討論機密之事。這些事情,即便是與黃淮同列的大臣,都是不能參與的。

不久之後,朱棣命黃淮在內閣任事,專門負責詔令的處理。另外,朱棣又簡選胡廣、楊士奇、楊榮、金幼孜、胡儼等人,一同在內閣聽命、處理朝中事務。

這一年(公元1402年)秋天,朱棣先晉升黃淮為編修。

後來,朱棣又晉升黃淮為侍讀。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甲申科會試,朱棣任命解縉與黃淮為主考官。甲申科狀元為江西永豐曾棨;這一科共取士472名。考試完畢,入朝覲見,朱棣因此科取士之多(多,大約也是領了皇帝或明或暗諭示而有的結果),為歷來少有,很是高興。

朱棣即位之後,打算立儲。為此,他預先秘密詢問黃淮的意見,黃淮說是:

「立嫡以長,萬世王法。」

這樣,朱棣才拿定了主意。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農曆三月,朱棣冊立朱高熾(即明仁宗,朱棣長子,母仁孝文皇后徐氏)為皇太子,任命黃淮為左春坊左庶子,仍兼侍讀,賞賜朝服和手笏。自此,朱棣對黃淮的寵愛眷顧日益隆盛。

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解縉被貶黜,朱棣晉升黃淮為右春坊大學士,仍兼侍讀。黃淮為皇太子講解詩書文史,皇太子受學,得到不少啟發,獲益良多。

後來,朱棣又降旨,命令黃淮兼顧輔導皇太孫[明宣宗朱瞻基,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冊立皇太孫]。

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朱棣準備外出巡狩(北徵),命令黃淮、禮部尚書兼詹事蹇義、兵部尚書兼詹事金忠、諭德楊士奇留守,並諭示他們:

「朕外出巡狩,留你們四人鎮守朝堂,這就像唐太宗簡選輔弼之臣監國時,一定要將其重任交給房玄齡一樣,你們要用心領會朕的心意啊!」

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春天,朱棣的車駕正式從京師出發。

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朱棣親徵邊塞。

此時,正好長沙李法良起事作亂。此前,也就是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大明朝廷建造北京宮殿,吏部侍郎師逵前往湖、湘採伐徵收木料;師逵動用十萬人入山開闢道路,百姓為此苦不堪言。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農曆九月,李法良推行彌勒教,自江西流竄,進入湘潭。此時,對朝廷積怨已久的民眾,紛紛響應,加入李法良的隊伍。

面對湘潭之亂,皇太子命令豐城侯李彬率兵前去剿殺追捕。

對於皇太子的決定,漢王朱高煦(祖朱棣次子,朱高熾同母弟)從中作梗,詭稱李彬不能委任,以此來阻止皇太子的計劃。

皇太子就此詢問黃淮,黃淮說是:

「李彬是老將,派他前去,必定能夠成功,兵貴神速,應當儘快派他進軍,以掩其不備」

皇太子聽從黃淮之言。

很快,李法良就被擒獲。

一切,正如黃淮所說。

當日,黃淮因疾患休假,皇太子命令內臣前去問安,又派遣太醫院院判蔣用文前去診治,還賜手書說是:

「卿其勉進藥食,早獲康安,以慰予懷。」

這一年(公元1410年)秋天,朱棣御駕返還京師,皇太子派遣黃淮前去恭迎。黃淮在滁州謁見朱棣,朱棣很是高興,與他說了很長時間的話。

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誥封黃淮之父為奉政大夫、右春坊大學士;其母、其妻皆被封為宜人(明、清兩朝,稱五品命婦為「宜人」。)。

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兩次外出巡狩,黃淮和此前一樣,在京留守。

其時,漢王朱高煦一直密謀奪嫡。對於皇太子身邊的僚屬,朱高煦最為忌恨黃淮。於是,朱高煦日夜窺視皇太子及其身邊之人,捕風捉影,散布流言,進行中傷。

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出徵瓦剌還朝,太子派遣使者迎駕,行動稍嫌遲緩,又有所謂的書奏言辭失當情由,加之朱棣聽信漢王朱高煦對太子的譖毀;於是,朱棣盛怒,下旨將東宮一眾官屬全都押入詔獄;黃淮及楊溥、金問皆坐罪,逮系詔獄長達十年之久。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朱高熾即位;十六日,黃淮出詔獄,官復原職;十七日,黃淮被任命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

隨後,黃淮整理自己在獄中十年之間所作的詩文240餘題,計364首(篇),約2.8萬字;編成集子,分為上下二卷,取名《省愆集》,

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正月五日,朱高熾手諭吏部:

黃淮、楊士奇、金幼孜俱支三俸。

本月十六日,晉升黃淮為榮祿大夫、少保、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

明宣宗宣德年間,黃淮曾以七十歲高齡主持會試。

黃淮一生,歷事明太祖、明惠帝、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五朝。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農曆六月三日,黃淮壽終正寢,年八十三,諡曰文簡,追贈太保。

黃淮個性明敏果斷,通達治體。

當時,有人告發所謂的黨逆案件,黃淮對朱棣說:

「洪武末年,已有敕禁,不宜復理。」

吏部追論「靖難」兵起之時南人在北地為官、沒有立即歸附朱棣者,擬提應當對其治罪編戍。

黃淮說是:

「如是,恐示人不廣。」

朱棣皆能聽從。

論議阿魯臺歸附投誠一事,朱棣曾云:

「黃淮論事,如立高岡,無遠不見。」

但是,黃淮氣量頗為狹隘,同僚若有小過,他總是會上報皇帝。有人說,當日解縉遭朱棣貶謫,其間黃淮使力不少。

關於黃淮,可參看《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黃淮傳》、陳敬宗《明故榮祿大夫少保戸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諡文簡黃公墓志銘》。

(本篇結束)

相關焦點

  • 大節可議,迎附朱棣:身系詔獄,勤苦讀書;大明內閣首輔楊溥舊事
    這三人均歷仕明成祖(朱棣)永樂、明仁宗(朱高熾)洪熙、明宣宗(朱瞻基)宣德、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四朝;而且這三人先後均位至臺閣重臣;正統時期,他們都被加以大學士銜輔政。 明成祖永樂初年,楊溥擔任太子洗馬,侍奉皇太子朱高熾。 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因太子迎駕遲緩,當日又有漢王朱高煦(朱棣次子,母仁孝文皇后徐氏)的譖毀,朱棣震怒,結果導致東宮屬官全都受到牽連,被朝廷問罪。 其時,楊溥被關押詔獄,長達十年之久。
  • 最有資格立為太子的朱高熾被朱棣踢出局,憑藉這四大優勢反敗為勝
    朱棣奪位上臺後,當時爭奪皇位的戰爭雖然結束了,但爭奪下一個皇位繼承權的序幕卻剛剛拉開。朱棣當上皇帝後,從1402年的六月到永樂二年的四月,在前後長達近兩年的時間裡沒立太子。太子是皇帝的接班人,冊立太子是一個王朝維持統治的首要條件。朱元璋當上皇帝以後,首先冊立大兒子朱標做太子,所以朱棣上臺後不先立太子,本身就有些反常。
  • 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
    朱元璋去世後,繼位的建文帝朱允實行削藩,朱棣遂於建文元年(1399)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朱棣即位之初,對洪武、建文兩朝政策進行了某些調整,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知識分子,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他對建文時逆命諸臣,殘酷屠殺,大肆株連。
  • 不一樣:朱棣奪了朱允炆的帝位,即永樂皇帝,朱棣最後是怎麼死
    當時,朱允炆的太子被大火燒死了,只有小兒子活著,才兩歲,朱棣下令將其囚禁起來,最後一直關了五十多年,稱「建庶人」,直到明英宗時才被放出來,放出來連牛馬都不認識,成了廢人一個,可見朱棣心狠手辣。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己巳,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朱棣即位後,次年改元永樂
  • 明成祖朱棣稱帝之後,是如何南徵北伐?最後病逝於徵戰途中的?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號「永樂」。永樂四年(1406)七月,朱棣命成國公朱能佩徵夷將軍印充總兵官,西平侯沐晟為左副將軍,新城侯張輔為右副將軍,督師南徵。進入安南,傳檄數胡季犛、胡漢蒼父子二十大罪,並告諭國人將輔立陳氏子孫。明軍連戰告捷。胡氏燒掉宮室,駕舟入海,後為明軍所獲。
  • 解縉深受朱元璋待見,卻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朱棣:情商太低
    而作為《永樂大典》的主纂官之一的解縉,絕對有著優秀的文學天賦,紮實的功底,還有管理的才能,不然又怎能被任命主持修撰這樣的巨著。但是,就是就是這樣優秀的解縉卻在仕途上不勝得意,可以說他的仕途與才華不成正比,最後還生生被凍死。
  • 朱棣為什麼要殺他?
    建文四年(1402年),賦閒在家的解縉重新被朝廷起用,任翰林待詔。不過還沒等解縉正式開始工作,大明王朝卻江山易主,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並從建文帝手中奪走了皇位。這番變故改變了許多大臣的命運,但對解縉來說卻是好處大於壞處。因為他剛剛被起用,與建文帝的關係不深。所以當朱棣成為皇帝後,作為前朝舊臣的解縉反而因此得到晉升,成為翰林侍讀。
  • 狀元胡廣:明朝文臣獲得諡號,就是從他開始的
    建文4年(1402),朱棣兵臨京城,胡廣與解縉歸附朱棣。永樂元年(1403),朱棣登基,重用了胡廣、解縉等舊朝名臣。 胡廣被升任為侍講,又改為侍讀,恢復胡廣之名,升為右春坊右庶子。 永樂5年(1407),胡廣進升為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接替解縉,成為內閣首輔。
  • 兩朝重臣解縉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而死?
    解縉之死,源於他在太子朱高熾和漢王朱高煦的奪嫡之爭中,過於顯眼,觸到了朱棣的逆鱗。第一,解縉並非兩朝重臣,勉強算在永樂時期被朱棣看中解縉是出了名的「神童」,也是明初公認的大才子。洪武二年,解縉出生;洪武二十年,鄉試第一;洪武二十一年,解縉就考取了進士,三甲第十。同年進入翰林院。
  • 靖難之後,朱棣開國「四板斧」,終究為明朝開闢了永樂盛世
    靖難之役,歷數於建文朝廷的幾十萬官軍體系自然被全部摧毀。而朱棣領銜的靖難軍則是逐漸做大,其中還包含了很大一部分投降的官軍。此外,在靖難之初保持觀望的諸多藩王在後期也逐漸加入到了靖難的軍隊當中,這些軍事集團也在等待著朱棣分享奪位成功之後的勝利果實。第三是混亂的行政狀態。
  • 永樂大典總負責人,大明第一才子解縉,最後被埋在積雪內凍死
    建文四年(1402年),解縉被召回京師復職,任翰林待詔。十一月任內閣首輔。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解縉升任翰林侍讀。隨後成祖建立文淵閣,解縉進文淵閣參知政務,明朝內閣制度由此開始。不久,又遷為翰林侍讀學士,奉命總裁《太祖實錄》、《烈女傳》,書成,朱棣賞賜銀幣。其後又主編《永樂大典》。
  • 朱棣修纂《永樂大典》,有十分難以言說的政治目的|文史宴
    明清史專題,歡迎投稿:朱元璋的祖制如何限制了明朝的變革朱元璋對建文帝寄予厚望,從沒想過傳位朱棣建文帝敢削藩是因為有一把好牌,可惜打爛了建文帝沒有敗給朱棣,而是敗給了朝中的內鬥建文帝忙於改革,耽誤了對朱棣的戰事朱棣篡位的結果是恢復朱元璋的暴政
  • 悲催的明仁宗,朱棣嗨完了他來擦屁股,最終使永樂盛世完美收官!
    一、與朱棣截然不同的君王之路,從坎坷的經歷開始 朱高熾是成祖朱棣的長子,其身材肥胖而腳不良於行,故而常不為朱棣所喜。畢竟大家試想一下,像永樂大帝這般英明神武的馬上皇帝,怎麼會喜歡一個胖乎乎的運動低能呢?
  • 朱棣本想立朱高煦為太子,只因此人說了三個字,才被迫改為朱高熾
    解縉卻偏偏生在了一個動蕩詭異的時代——歷經了朱元璋、建文帝和朱棣這三朝,需要他發揮作用,甚至是決定性作用!在朱棣登基後,雖殺了大儒方孝孺,但對其他建文帝時期的臣子,卻沒有過多殺戮,其中還重用了不少人。解縉就是這種情況,雖他等擔任過建文帝時期的內閣首輔,可朱棣卻還是重用他,讓他跟楊士奇、楊榮等七人組成了自己的核心班子「參預機務」。公元1405年,朱棣突然把解縉召入宮內,原來朱棣想要確立太子。朱棣的長子朱高熾,由於身體不好,其實真正的原因,就是不像「朱家人」,並不被朱棣喜歡,相反他卻非常欣賞在靖難之役中,立下大功的次子朱高煦,想讓朱高煦當太子。
  • 朱棣臨死前為何說「夏元吉愛我」?沒有他,就沒明朝兩大盛世
    正是有夏原吉這個「帳房先生」,朱棣才有可能締造「永樂盛世」。清朝文學家趙翼曾如此評價:在趙翼看來,中國古代善於理財的大臣,只有倆人,一人是漢武帝時期的名臣桑弘羊,另一人就是明成祖時期的夏原吉。夏原吉入獄期間,朱棣沒有聽從夏原吉的勸阻,發動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徵。永樂二十二年,朱棣第五次北徵返程時病重,在大軍到達榆木川時,朱棣病危,臨終前,朱棣對左右說了一句話,叫「夏原吉愛我」。
  • 靖難之役後朱棣嚴苛對待朱標妻子兒女,甚至有數人遇害
    朱棣上位,自然對朱標的妻子兒女們進行重新安排。 1、死了的大嫂也不放過——孝康常皇后常氏(朱標元妃)。 常遇春的長女嫁給朱標之後,很快被冊封為皇太子妃(1371年4月),洪武十一年(1378年)因生產後遺症病故,終年23歲,諡號為「敬懿皇太子妃」。
  • 《推背圖》與歷史之20,永樂大帝朱棣
    長子朱標,四子朱棣,立朱標為太子。這一年,朱棣已經7歲了。朱元璋命人在宮中修建太學,收攏天下名士、名儒,輪班授課,教育太子和諸位皇子。其中,朱棣最為聰穎好學。11歲時朱棣被封為燕王。公元1376年,朱元璋決定讓皇子們到外地當藩王,體驗民間疾苦,首先安排他們到了安徽鳳陽老家。
  • 朵顏三衛為朱棣立下汗馬功勞,永樂帝登基後,為何翻臉不認人?
    朵顏三衛為朱棣立下汗馬功勞,永樂帝登基後,為何翻臉不認人?朵顏三衛,堪稱明朝版的「僱傭兵」。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前,採取了種種手段,主要金錢和利益的誘惑,得到了朵顏三衛的支持。為了名正言順地得到朵顏三衛的助力,朱棣甚至「綁架」了自己的弟弟,脅迫寧王和自己一起走上了靖難的道路。而在靖難之役的過程中,朵顏三衛果然為朱棣提供了極大的助力,立下汗馬功勞。朱棣登基後,按照之前的承諾,將大寧分封給了朵顏三衛。然而到了永樂二十年,明成祖第三次北伐時,卻反過來把朵顏三衛揍了一頓。
  • 大明三朝重臣解縉為何被凍成「冰棍」而死,他究竟犯了什麼罪?
    朱棣時期建文四年,建文帝倒臺,朱棣即位,解縉並沒有追隨舊主而去,而是跑到朱棣馬前宣誓效忠,有些人認為,解縉這是識時務者為俊傑,並沒有錯。也有人認為解縉是小人行徑,沒有骨氣,喜新厭舊。在解縉等大臣的介入下,朱棣冊立朱高熾為太子,解縉初期目的到達了,可是解縉卻說了不該說的話,得罪了朱高煦和朱棣。朱高煦當時勢力很大,在禮儀上有隱隱超過太子的趨勢,解縉上奏朱棣,說朱高煦這麼做出圈了,於是乎朱棣很生氣,認為其在離間他們父子感情,後果就是解縉開始失寵。所謂一步錯,步步錯,解縉因此得罪了朱高煦。
  • 《永樂大帝》01 永樂盛世
    2010年5月10日起,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原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原會長商傳,在百家講壇欄目主講《永樂大帝》。節目引起較大反響。永樂皇帝朱棣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他的豐功偉業足以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相媲美,且看明史學家商傳。重新詮釋中國歷史上遠邁漢唐,毀譽參半,最謎樣,最傳奇,最痛苦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