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

2020-12-18 歷史百科傳播者

中國明代皇帝。即朱棣。1402~1424年在位。朱元璋第四子。

洪武三年(1370),受封燕王。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徵,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

朱元璋晚年,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後,繼位的建文帝朱允實行削藩,朱棣遂於建文元年(1399)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

次年改元永樂。朱棣即位之初,對洪武、建文兩朝政策進行了某些調整,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知識分子,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

他對建文時逆命諸臣,殘酷屠殺,大肆株連。當其皇位較鞏固時,又繼續實行削藩。他還繼續實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強對豪強地主的控制。永樂初開始設置內閣,選資歷較淺的官僚入閣參與機務,解決了廢罷中書省後行政機構的空缺。

朱棣重視監察機構的作用,設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勵官吏互相告訐。他利用宦官出使、專徵、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設置鎮守內臣和東廠衙門,恢復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廠衛合勢,發展和強化了專制統治。

朱棣十分重視經營北方,永樂初即改北平為北京,設行在六部,增設北京周圍衛所,逐漸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軍事中心。

七年設立奴兒幹都司。同時爭取與蒙古族建立友好關係。七年,在北京天壽山建長陵。十四年開工修建北京宮殿,十九年正式遷都北京。

朱棣為保證北京糧食與各項物資的需要,於九年疏浚會通河,十三年鑿清江浦,使運河重新暢通,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朱棣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鼓勵墾種荒閒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徵派。使永樂時期出現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局面。朱棣對典籍的整理也比較重視,組織大批人力編修了中國古代類書之冠的《永樂大典》。

為開展對外交流,擴大明王朝的影響,從永樂三年起,朱棣派鄭和率領船隊7次出使西洋,所歷30餘國,成為明初盛事。永樂時派使臣來朝者亦達30餘國。

二十二年朱棣死於北徵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葬於長陵。

相關焦點

  • 不一樣:朱棣奪了朱允炆的帝位,即永樂皇帝,朱棣最後是怎麼死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己巳,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朱棣即位後,次年改元永樂,朱棣即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改革官制,五次親徵蒙古,軍事上很有作為,他在位期間,還派鄭和七下西洋,編修永樂大典,疏通運河,遷都北京等等,開創了「永樂盛世」。
  • 朱棣為什麼被稱為「明成祖」,而不是「明太宗」呢?
    一首先,根據史料記載,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朱元璋封為燕王。之後,面對建文帝朱允炆的步步緊逼,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朱棣在南京稱帝。值得注意的是,建文帝朱允炆雖然是明朝第二位皇帝,但是,因為生死不明等原因,所以其並沒有廟號。在此基礎上,朱棣去世的時候,廟號就是「太宗」了。
  • 明成祖朱棣稱帝之後,是如何南徵北伐?最後病逝於徵戰途中的?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號「永樂」。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落成。這年九月,朱棣下令以北京為京師,正式遷都北京。 朱棣遷都北京時,曾遭到不少人的反對。永樂二十年(1422年)到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又三次率師出徵漠北,但所獲甚微。病逝歸途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韃靼部首領阿魯臺率軍進犯明山西大同、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等地。
  • 明成祖朱棣,為何被稱為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世界性大帝?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明朝是一番盛世,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也被一些人稱為「中國最後一位世界性大帝」。可見是對朱棣給予了更高的肯定,這個稱號並不是一般的稱號,世界歷史上能被稱為大帝的古代君主,但是符合世界性大帝的君主並不多,並且說到的最後一位更是將朱棣之後還有將近30位帝王排除在外。
  • 明成祖永樂皇帝其實是他的化身
    噶瑪巴化身為他的皇子,也就是顯赫的明成祖永樂皇帝(1360-1424),成為統一中國、蒙古和党項的皇帝。 明成祖聽聞德新謝巴的盛名,很著急希望他到皇宮,一再遣使邀請,給予大量供養。皇帝又多次催促,於是一行人在六十八天中乘船度過了二十條大河,終於抵達皇宮。迎接他們的有三百頭裝飾美麗的大象和萬餘僧眾。  1407年正月二十日,德新謝巴二十五歲,明成祖永樂皇帝親自到皇宮外的鐵山,供養他一個金制千輻法輪。 永樂皇帝從衣袖裡拿出一個右旋的白海螺供養噶瑪巴,心想:如果他有神通的話,會還贈我同樣的東西。
  • 明成祖朱棣,被忽略的一代明君,歷史成就不輸其父
    朱棣,出生於應天(今南京),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被稱為「永樂大帝」。 朱棣早年封燕王,後通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他在位時,改善政治制度,發展經濟,開拓疆域,派鄭和下西洋,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締造永樂盛世。
  • 大明《永樂南藏》與深具佛緣的永樂大帝朱棣
    朱元璋駕崩沒多久,大明皇朝就出了問題——明成祖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四年的靖難之戰,從侄子建文皇帝的手中奪取了帝位。在這個過程中,僧人道衍起了謀劃定策的軍師作用。明成祖永樂大帝朱棣容貌復原因為道衍,明成祖與佛教緣分比一般的皇帝要深很多。他不僅敕建了光耀中外、準大內宮闕之制的大報恩寺,還親自敕令雕印了大量的佛教著作。
  • 《推背圖》與歷史之20,永樂大帝朱棣
    永樂大帝朱棣聰穎好學,體驗民間疾苦公元1367年年底,朱元璋正式登基做了皇帝,於是他祭告太廟,正式為七個兒子起名,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即皇帝位。為了防止諸位藩王謀反,朱元璋立下遺詔,禁止各路藩王回京師憑弔,甚至朱棣已經到達淮安,已被命令返回封地。其實此時,朱棣早就有了謀反之心。他在宮中修建了很大的鑄造兵器的地下室,廣招天下賢士,日夜練兵。
  • 明成祖朱棣的三個兒子,一母所生卻水火不容
    明仁宗朱高熾朱高熾,明成祖朱棣長子,洪武十一年(1378年)出生於鳳陽府,洪武二十八年被立為燕王世子,為人儒雅、仁愛,深得朱元璋的喜愛,但卻不為朱棣所喜,朱棣起兵靖難時,以朱高熾鎮守大本營北平府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在朱棣率軍北徵期間監理國政,朝無廢事。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六十五歲的明成祖朱棣在北徵返京的途中病逝,朱高熾登基稱帝,即位後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先是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又廢除了許多苛政,在軍事上則停止了永樂時期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養生息,國力日漸強盛,為「仁宣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朱棣為何要修永樂大典?若無永樂大典,二十四史可能變為二十三史
    朱棣是歷史上篡位最失敗的皇帝,因為篡位過程太過明顯。然而,朱棣也是歷史上篡位最成功的皇帝,因為朱棣編纂了《永樂大典》!朱棣編纂《永樂大典》十分成功,不僅僅在《永樂大典》的成就方面,更是在朱棣決策方面。而這一切道理,朱棣在誅殺方孝孺十族時就已經痛悟。以朱棣的才智,不可能以無盡的殺戮堵住儒臣之嘴。此時的朱棣抓到了儒臣的痛處,每一個儒臣都想載入史冊,而他們缺少的就是一個機會——編纂《永樂大典》。公元1403年,朱棣以當前書籍名類繁多,內容繁雜冗長,不適合流傳後世,需要編纂一部全類書籍。至於內容方面必須囊括所有類別,經濟方面更是完全不在憂慮範圍之內。
  • 明成祖朱棣,為何會喋血後宮?又為何會怒殺三千宮女?
    明成祖朱棣雖是通過靖難之役獲得皇位的,但在位期間也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明君,然而卻在永樂末年,發生了一場明朝時期最大的後宮慘案,有近三千位年輕美貌的宮女被屠殺,過程之殘酷簡直令人不寒而慄,在世人眼中算是明君的朱棣,為何會對這些婦人下這麼重的狠手。
  • 永樂帝朱棣,做了22年皇帝,後宮未添一個子女,難言之隱誰知道?
    朱棣有四個兒子和五個女兒,最小的兒子是朱高爔,於1392年1月18日出生,出生一個月就夭折了,朱棣做了皇帝後,沒有追封這個孩子。其餘的三個兒子都是徐皇后生的,其中第三子朱高燧是1383年出生,這些孩子都是在靖難之役之前所生。朱棣做了皇帝後,無數后妃就再也沒有生養一個子女。
  • 明成祖朱棣的一個決定兩次挽救大明王朝,不得不佩服他的高瞻遠矚
    而明成祖朱棣雖然業績不凡,但因為過於血腥,所以,歷史上的名聲還是不如唐太宗李世民。不過我們不能就此否定他的偉大,明成祖朱棣的業績在歷史上是有目共睹的,不然也不會號稱「永樂大帝」了。其他的業績不說,就說一個舉動,他就名垂千古,那就是他「遷都北京」這個決定。正是因為他遷都北京才讓大明王朝化解了兩次危機,兩次挽救了大明王朝。
  • 《永樂大帝》01 永樂盛世
    2010年5月10日起,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原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原會長商傳,在百家講壇欄目主講《永樂大帝》。節目引起較大反響。永樂皇帝朱棣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他的豐功偉業足以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相媲美,且看明史學家商傳。重新詮釋中國歷史上遠邁漢唐,毀譽參半,最謎樣,最傳奇,最痛苦的帝王。
  • 明成祖朱棣四個兒子,結局不同,誰死得最慘?
    靖難之役,朱棣成功攻進了南京,取代了建文帝朱允炆,自己即位為皇帝,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改年號永樂,也就是永樂皇帝,死後廟號為明成祖。朱棣的後宮妃嬪很多,除了皇后徐氏,即明朝開國名將徐達的長女,朱棣後宮還有至少二十幾位妃嬪,其中,還有朝鮮女人。
  • 永樂皇帝朱棣之後的明朝為什麼不叫北明?
    在中國的歷史上,明太祖朱元璋是唯一一個在南京建立大一統王朝的皇帝。明太祖有二十多個兒子,他的長子朱標被他冊立為皇太子,皇太子朱標英年早逝之後,朱元璋並沒有選擇其他皇子作為皇太子,而是直接立皇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 【龐滔播講】|《老北京的傳說--明朝永樂帝朱棣為何要遷都北京》
    《明朝永樂帝朱棣為何要遷都北京》編著:張卉妍播講:龐滔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北面昌平區境內天壽山南麓,環葬著明代的十三位皇帝
  • 永樂大帝—朱棣
    特別是太祖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也就是後來的永樂大帝。朱棣於1360出生於應天府(南京),出生時正趕上陳友諒進攻太平(今安徽當塗縣)。朱元璋還沒來得及看一眼這個兒子,便又趕到前線作戰。1367年年底,此時形式已經初定,朱元璋才為兒子們正式取名。此時,7歲的朱棣才和眾兄弟一樣有了自己的名字。
  • 永樂之後,明朝的抗元戰爭就結束了嗎?朱棣:徵途還在繼續
    原本已經被逐出中原的大元又動起了垂涎之心,元大都富麗堂皇的宮殿肯定遠比戈壁草原更讓北元皇帝念念不忘。而永樂七年的臚朐河大敗,他們也想把南下的計劃提上日程。不過,現在的元朝還能算元朝嗎?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建文四年之時,北元發生了一件嚴重的事件,鬼篡位事件。
  • 《大明風華》一代帝王朱棣下線,淺談朱棣對明朝的貢獻
    一、編纂《永樂大典》 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到大殿觀覽圖書,就問大學士解縉:「文淵閣裡面的經史子集是否齊全?」解縉回答說:「經史粗備,子集尚多闕。」於是朱棣就下令,讓解縉等人開始編纂《永樂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