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滔播講】|《老北京的傳說--明朝永樂帝朱棣為何要遷都北京》

2021-03-05 朗誦者沙龍

《明朝永樂帝朱棣為何要遷都北京》
編著:張卉妍

播講:龐滔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北面昌平區境內天壽山南麓,環葬著明代的十三位皇帝,統稱十三陵,是中國帝王陵墓中保存得比較完整的一處遺址。明十三陵中的首陵,是成祖永樂皇帝的長陵。永樂皇帝在執政期間,做了幾件大事,如派遣太監鄭和下西洋、編纂《永樂大典》等,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最大的政績,那就是遷都北京。

關於明朝的都城地址,很多人都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是以南京為都城的。在晚年時,朱元璋曾經想過將都城遷往北方,也曾派人去北方考察,但最終沒有實施。朱元璋死後,建文帝即了位,但不久後就發生了靖難之役,遷都的問題當然更無從談起。就這樣到了明成祖永樂皇帝統治時期,遷都才又重新列入了議程,並得到了有力實施。

那麼,永樂皇帝朱棣為什麼那麼堅定地將都城遷往北京呢?對此,後世人做過很多分析和研究。有人說:朱棣之所以遷都北京,是因為他做燕王的時候,曾經被封在北平,北平是他的故土,是他的根據地,即位後,在根據地安家是理所當然的啊!不就是為了鞏固興王之地嘛!有人說:朱棣當時面臨著北方的威脅,而北京靠近邊境地區,如果在北京建都,便於防備北方。所以遷都北京是為了防禦北方。有人說:朱棣遷都北京是為了躲避曾經的血雨腥風。我們都知道,朱棣是靠強取豪奪才獲得帝位的,在爭帝位的過程中,他的雙手可謂沾滿了別人的鮮血,雖然最後獲得帝位,但終究內心不安。因這種不安心理,他便動了遷都的打算,來一個眼不見心不煩,或者叫眼不見心可安。


這三個原因是朱棣的真實原因嗎?我們不敢斷定,但更權威的原因是下面這一個。

朱棣可是個十分聰明的皇帝,他之所以堅定地遷都北京,必有其深謀遠慮之所在。大家想想,北京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啊,它可是遼、金兩朝的都城。不僅如此,北京還是元朝的首都大都的所在,元朝是一個什麼樣的朝代?元朝是一個以北京大都為中心,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它的版圖在中國歷史上可是最強盛、最大的,它不僅僅繼承了遼、金,控制了北京和以北的地區,同時以北京為中心控制了江南、西南、東南廣大地區。如此強大的一個國家都選擇北京作為都城,這一事實不得不讓朱棣有所考慮啊。

從歷史來看,朱棣是一個有勇有謀的皇帝,他不甘於平凡,而想做一個千古名王,想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而遷都北京是他實現這一雄才大略的步驟之一。


無論朱棣在建立豐功偉業的過程中,做了多少錯事、犯下了多大的罪行,但遷都北京無異是他的一個壯舉,他的這一行為深深地影響了後世,改變了明朝的命運。

以上圖文、音樂轉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微信:langsongzhesl("朗誦者"是全拼,"沙龍"是首個拼音字母)做刪除處理。

【朗誦者沙龍】|佳作回顧集錦(共收錄343篇)

 龐滔以往作品:

【朗誦者沙龍】個人作品專集--龐滔

【合誦】|《有一種陪伴,不在身邊,卻在心間》

—End—

相關焦點

  • 永樂帝朱棣,為何要放棄富庶的南京,遷都北京,背後原因複雜
    朱棣 遷都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登基為帝,很快便興建紫禁城,遷都北京。 北京之所以能成為今天我國的首都,與燕王朱棣遷都是分不開的。
  • 永樂大帝為何要定都北京?難道真是為了讓明朝皇帝「天子守國門」?
    也正是從明朝永樂大帝開始,北京與首都,開始了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榮譽和糾葛。那麼為什麼明朝以及之後的清朝,要將北京作為首都呢?難道真是如網上所說,「天子守國門」嗎?這一局面,一直持續到了明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但在這之前的明永樂四年,當時的永樂皇帝,就已經開始謀劃,建設當時還只是陪都的順天府。
  • 一覽大明風華,探究明朝遷都北京背後的故事
    明朝遷都北京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明年(2020年)正好是遷都北京600周年整。讓我們一起走進明朝遷都北京背後的故事,縱觀北京城廓的變遷。明成祖朱棣,也就是後來的永樂皇帝於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從南京遷都到北京。來年(2020年)正好是遷都北京600周年整。 永樂皇帝之所以遷都北京,這要從明朝初期建國開始說起。元朝後期天下大亂,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朱元璋領導的隊伍,也是這些農民起義中的一支。
  • 朱棣花費18年時間遷都北京,真的只為「天子守國門」嗎?
    後人頌揚明朝,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裡的「君王死社稷」自然是指崇禎帝自縊煤山殉國,而「天子守國門」說的則是朱棣遷都北京之事。 大明王朝先後有過兩個首都,即我們今天說的南京和北京。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史創舉,史稱「永樂遷都」。
  • 朱棣為什麼要遷都北京?明朝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
    而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定都北京,就像是皇帝親自看守門庭一樣。」由於北京城迫近邊境,時刻都面臨著北方遊牧民族與東北方漁獵民族的威脅。天子不得不親自坐鎮,統御明朝北方的防禦,真可謂天子守國門。截至明朝滅亡,蠻族騎兵曾三次兵臨北京,其中蒙古兩次,後金一次。每一次兵臨北京,都給大明王朝帶來了巨大震撼。然而我們要問了,明朝「天子守國門」的窘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 永樂皇帝朱棣之後的明朝為什麼不叫北明?
    建文帝朱允炆很快就對眾藩王推行削藩政策,但是結果削藩沒削成,反而被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攻下南京,建文帝失去了江山,從此不知去向。 燕王朱棣登基以後,就是永樂皇帝。永樂皇帝很快就把明朝的首都遷到了他自己的大本營北京,原來的首都南京被降成了陪都。
  • 《大明風華》一代帝王朱棣下線,淺談朱棣對明朝的貢獻
    隨著「朱棣的下線」,今天咱們淺談一下朱棣對明朝的貢獻! 一、編纂《永樂大典》 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到大殿觀覽圖書,就問大學士解縉:「文淵閣裡面的經史子集是否齊全?」解縉回答說:「經史粗備,子集尚多闕。」於是朱棣就下令,讓解縉等人開始編纂《永樂大典》。
  • 600年前的今天,北京有了紫禁城|朱棣|永樂帝|朱元璋|宮殿_網易訂閱
    《明太宗實錄》卷二二九,永樂十八年九月丁亥日記載明成祖朱棣諭旨,以北京為京師。  對永樂皇帝來說,這個決定並不草率,而是籌謀已久。儘管官方史書將其稱為「妖婦」,但在民間傳說中,這位勇敢的少女則被奉為仙姑下凡,與暴戾的皇帝作對。  直到17世紀,文人呂熊在暢銷傳奇小說《女仙外史》中,將唐賽兒塑造成嫦娥仙子下凡,她不僅是為了反抗永樂皇帝暴政的義軍領袖,更是為了匡扶被朱棣篡奪皇位的合法皇帝朱允炆重登大位的忠臣義士。
  • 明朝不是有16位皇帝嗎?為何皇陵卻叫明十三陵?有幾位皇帝不在?
    目前史學界公認的明朝皇帝共有16位(不包括南明皇帝),分別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永樂帝朱棣、洪熙帝朱高熾、宣德帝朱瞻基、正統帝朱祁鎮、景泰帝朱祁鈺、成化帝朱見深、弘治帝朱佑樘(chēng)、正德帝朱厚照、嘉靖帝朱厚熜(cōng)、隆慶帝朱載垕(hòu)、萬曆帝朱翊(yì)鈞
  • 朵顏三衛為朱棣立下汗馬功勞,永樂帝登基後,為何翻臉不認人?
    朵顏三衛為朱棣立下汗馬功勞,永樂帝登基後,為何翻臉不認人?朵顏三衛,堪稱明朝版的「僱傭兵」。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前,採取了種種手段,主要金錢和利益的誘惑,得到了朵顏三衛的支持。為了名正言順地得到朵顏三衛的助力,朱棣甚至「綁架」了自己的弟弟,脅迫寧王和自己一起走上了靖難的道路。而在靖難之役的過程中,朵顏三衛果然為朱棣提供了極大的助力,立下汗馬功勞。朱棣登基後,按照之前的承諾,將大寧分封給了朵顏三衛。然而到了永樂二十年,明成祖第三次北伐時,卻反過來把朵顏三衛揍了一頓。
  • 永樂之後,明朝的抗元戰爭就結束了嗎?朱棣:徵途還在繼續
    而本雅失裡作為大元正統,對明朝也是格外仇視。永樂六年,朱棣罕見地致書本雅失裡,希望與他重修睦鄰友好關係。事情的發展也沒有出人所料,朱棣是熱臉貼冷屁股,這些書信也是泥牛入海,不知下落。朱棣並不是一個好脾氣的人,在發現胡蘿蔔無法滿足對方之後,他就毅然決然地揮舞起大棒,打算給本雅失裡點厲害嘗嘗。永樂八年二月初一,數十萬雄師枕戈待旦,朱棣讓皇長孫朱瞻基鎮守北京,戶部尚書夏元吉輔政。在萬事俱備之後,五十萬大軍從北京出發,劍指大漠!
  • 在明朝遷都北京前,北京是個什麼建制,屬於哪個省管?
    明朝首都是哪裡呢?這個問題其實要分階段,一開始是在南京(應天府),但永樂年間後來遷都北京(當時叫北平),但由於特殊原因,南京還保留了陪都的地位。而中國古代有個傳統:首都周邊的地區受到中央政府直轄,元朝的時候首都大都(北京)周圍的地方就沒有設置行省,而是歸中書省直管,稱為「腹裡」;而明朝則設置為「直隸」。一開始的直隸自然是南京周圍的地方(包括現在的江蘇,安徽全省加上上海一個市),後來遷都到北京了,北京周圍的河北,天津等地也設置成了直隸。
  • 2020丨六百年前,大明為何遷都北京?
    《永樂大典》影印本書影北京進入遷都視野然而,1399—1402年的靖難之役,使原本沉寂的定都問題再度浮起。分封於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在1402年攻佔南京,奪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對朱棣而言,北京是自己的龍興之地。因此,登上皇位後的第二個月,朱棣就命令免徵北平三年稅糧。
  • 用近20年遷都,歷時14年修建紫禁城:朱棣與北京的「緣」
    這兩位高人,一個是朱棣,一個是姚廣孝。駐守燕地終成霸業雄才大略的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也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即永樂皇帝。永樂皇帝在位期間,經濟文化繁榮,百姓安居樂業,而且通過鄭和七次下西洋,大大拓展了海外交流空間。他所創造的大明帝國的鼎盛時代,史稱「永樂盛世」。
  • 明朝共有十六帝,為何北京只有「十三陵」?
    1、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寢——南京明孝陵永樂皇帝朱棣,把首都從南京遷北京後,開始建陵墓。據說,建文帝朱允炆當皇帝前,他爺爺朱元璋就有點不放心,提醒他,你當了皇帝要當心你的那些叔叔不服。並給他留下一個包伏,讓他遇危難時打開。後來,果然,四叔燕王朱棣發難,兵戎相見。從北京殺到首都南京。大兵很快攻進皇城。
  • 朱棣為什麼要傾盡財力營建北京紫禁城?
    朱元璋去世之後,其孫朱允炆繼位,繼位之後的朱允炆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自然這引起了諸王的不滿,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為國靖難,劍指京師,這一打就是三年,1402年六月,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其後,朱棣登基為帝。
  • 北京想要成為大明的都城,到底有多苦難,歷經六帝才成功
    但是由於朱標在回來不久之後便去世了,朱元璋悲痛欲絕,之後的遷都之事也就逐漸的被落下了。等到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攻破南京,登基為帝,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遷都。之所以選擇遷都,還是有燕王朱棣也就是明成祖其政治、軍事勢力的原因。
  • 老北京傳說一箭定京城之4:校軍場人山人海,徐達拉弓射響箭
    今天我們繼續講老北京傳說故事——一箭定京城,這是明朝永樂年間的傳說。這期開始我會著意多用一些老北京歇後語。老北京土語和歇後語是老北京話的一個組成部分,說話中適當使用歇後語,不但言簡意賅,而且比成語更加幽默!
  • 朱棣臨死前說「夏原吉愛我」,夏原吉為何讓朱棣如此牽掛?
    永樂二十年(1422年),明成祖再次北徵,因糧盡而返。經過榆木川時,一病不起。在人生的最後時刻,朱棣環顧四周,說出5個字「夏元吉愛我」,隨即油盡燈枯,龍御歸天。朱棣也成為了明朝十六帝中,唯一一位客死他鄉的。 三天後,朱棣的死訊傳回京師。
  • 《推背圖》與歷史之20,永樂大帝朱棣
    此後,永樂大帝決定遷都北平,調集工匠三十萬,民夫近百萬,修建北京城。終於在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修建完畢。公元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平,改北平為北京。永樂大典編修《永樂大典》為了籠絡人心,特別是籠絡文人,朱棣決定編修《永樂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