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是有16位皇帝嗎?為何皇陵卻叫明十三陵?有幾位皇帝不在?

2020-12-16 奧古說歷史

目前史學界公認的明朝皇帝共有16位(不包括南明皇帝),分別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永樂帝朱棣、洪熙帝朱高熾、宣德帝朱瞻基、正統帝朱祁鎮、景泰帝朱祁鈺、成化帝朱見深、弘治帝朱佑樘(chēng)、正德帝朱厚照、嘉靖帝朱厚熜(cōng)、隆慶帝朱載垕(hòu)、萬曆帝朱翊(yì)鈞、泰昌帝朱常洛、天啟帝朱由校、崇禎帝(朱由檢)。

當時很多人都會疑問,為什麼明朝有16位皇帝,可是明朝的皇陵為何會叫「明十三陵」,而不是叫「明十六陵」呢?其實很簡單,因為明朝16皇帝中有3位皇帝的陵墓並不是葬在這裡,所以正因為「明十三陵」所葬的只有13位皇帝,所以它才叫「明十三陵」。那麼沒有葬在「明十三陵」的這3位皇帝都是誰呢?

「明十三陵」自永樂帝朱棣開始,依次建有長陵(朱棣)、獻陵(朱高熾)、景陵(朱瞻基)、裕陵(朱祁鎮)、茂陵(朱見深)、泰陵(朱佑樘)、康陵(朱厚照)、永陵(朱厚熜)、昭陵(朱載垕)、定陵(朱翊鈞)、慶陵(朱常洛)、德陵(朱由校)、思陵(朱由檢)。也就是說沒葬在「明十三陵」的3位皇帝,分別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鈺。那麼他們為何沒有葬在「明十三陵」呢?

洪武帝朱元璋

朱元璋沒葬在「明十三陵」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明十三陵」被當作皇陵是從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後開始的。在朱元璋時期,明朝的皇陵是在南京,而非北京。現在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就是洪武帝的陵墓。

建文帝朱允炆

眾所周知朱棣登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篡位,他的帝位是造了侄子朱允炆的反才得來的。「靖難之役」後,朱棣攻進南京,朱允炆自焚於南京皇宮(有說逃出皇宮,隱姓埋名),雖然朱棣曾下詔會風光大葬朱允炆,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時至今日朱允炆的陵墓到底在哪裡,無人可知,但肯定的是絕對不是在「明十三陵」中。

景泰帝朱祁鈺

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瓦剌進攻北京。明朝危在旦夕之時,于謙等人擁立其弟朱祁鈺為帝,是為代宗,而遠在瓦剌敵營的英宗則被遙尊為太上皇。

1457年「奪門之變」,做了8年太上皇的朱祁鎮被再次擁為帝。而曾經的代宗朱祁鈺則被貶為郕(chéng)王,不久就死在了紫禁城的西苑,死因不明。死後,朱祁鎮將他以親王之禮葬在了北京西山,即北京市海澱區玉泉山北麓。此時的朱祁鈺因不再是皇帝,所以也就沒有權利進入「明十三陵」安葬。

而後雖然朱見深恢復其皇帝的身份,但此時已不適合再遷移,也就是如此,朱祁鈺就成為了永樂遷都北京後,唯一一個不是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

以上就是為什麼「明十三陵」只有13皇帝的原因。其中洪武帝朱元璋是因為當時的明朝都城在南京,而非北京,所以皇陵自然就不會在「明十三陵」;建文帝朱允炆則是因為帝位被奪,朱棣不願給他建皇陵,所以就沒有;代宗朱祁鈺是因其帝位不被朱祁鎮所認可,自然就沒資格葬在「明十三陵」,之後帝位雖被朱見深認可,但已不適合遷葬,所以就沒移入「明十三陵」。

相關焦點

  • 明朝明明16位皇帝,為什麼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
    顧名思義,明十三陵就是明朝皇帝的陵寢。位於北京市西北的昌平區天壽山麓,是著名的旅遊景點,若到北京旅遊,不看就可惜了。可能有朋友感到奇怪,明朝明明有16位皇帝,為什麼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呢?答案很簡單,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景泰帝朱祁鈺不葬在此處。十三陵包含長陵(朱棣陵)、獻陵(朱高熾陵)、景陵(朱瞻基陵)、裕陵(朱祁鎮陵)、茂陵(朱見深陵)、泰陵(朱祐樘陵)、康陵(朱厚照陵)、永陵(朱厚熜陵)、昭陵(朱載坖陵)、定陵(朱翊鈞陵)、慶陵(朱常洛陵)、德陵(朱由校陵)、思陵(朱由檢陵)。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明皇陵卻稱明十三陵,而不是明十六陵?
    眾所周知,明朝(不含南明和追尊皇帝)共有十六帝: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代宗朱祁鈺、憲宗朱見深、孝宗朱佑憆、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載垕、神宗朱翊鈞、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毅宗朱由檢。有人就不明白啦!為什麼明朝皇帝有十六位皇帝,明朝皇陵卻叫「明十三陵」,而不是「明十六陵」呢?
  • 明朝有16位皇帝,為何明皇陵卻叫十三陵?誰的陵墓不在十三陵呢?
    北京十三陵又叫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但明朝總共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位皇帝陵墓?為什麼另外三位皇帝死後不去十三陵呢?那三位帝王是誰?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三位皇帝,因不同的原因,沒有進入北京十三陵。朱元璋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建都南京。它是一位勵志皇帝,歷史上聲望很高。1398年,朱元璋在南京去世,享年71歲。
  • 明朝共有帝王16位,為何明十三陵僅13個皇帝?沒進十三陵的有誰?
    明十三陵,作為明代皇帝的埋骨之所,一共埋葬了大明王朝13位帝王。可是,這數量上卻有些對不上,史書記載大明自建國以來,共歷帝王16位,而且個個都是名正言順,得到認可的正經皇帝。那為何明十三陵,卻只埋了13個皇帝呢?沒有進入十三陵的都有誰呢?
  • 明朝十六位皇帝,為何有十九座皇陵,多出來的是怎麼回事
    明朝從朱元璋1368年初稱帝,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傳十六帝,共計276年。但明朝的皇陵卻不只16座,一共19座。我們熟知的明朝皇陵是14座,分布在北京和南京兩個地方。在230多年間,天壽山麓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這裡埋葬了明朝第三位到第六位,第八位到第十六位,共十三位皇帝。
  • 明朝16位皇帝,為什麼北京皇陵卻叫做十三陵?剩下三個去了哪裡
    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的明十三陵,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也是不少遊客北京遊玩時的熱門打卡點。不過,不少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一個問題,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算起,一共有16位皇帝,但為何明皇陵卻是「十三陵」呢?剩下的三位又在哪呢?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卻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有三人不在裡面?
    皇帝去世以後,都要安葬在各自的陵墓之中,陵墓的規格和隨葬品,也是極盡的奢華,不過也有作為皇帝,沒有被安葬在應有的皇帝陵墓中,在明朝就有這樣的現象,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座陵墓。明朝的十三座陵墓到了現代社會後,還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那為什麼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位皇帝,能夠被安葬在皇陵中,剩餘那三位皇帝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沒有葬入皇陵之中呢?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明朝政治中心遷移的問題。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陵墓卻叫「明十三陵」?
    但是,明朝有十六位皇帝啊,怎麼只有十三座帝陵?難道都被盜墓賊挖走了?整個陵墓都遷移了?並非如此,明十三陵分別是,長陵安葬明成祖朱棣,獻陵安葬明仁宗,景陵安葬明宣宗,裕陵安葬明英宗,茂陵安葬明憲宗,泰陵安葬明孝宗,康陵安葬明武宗,永陵安葬明世宗,昭陵安葬明穆宗,定陵安葬明神宗,慶陵安葬明光宗,德陵安葬明熹宗,思陵安葬明思宗。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北京只有十三座陵墓?還有三位葬在何處?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宣告著大明朝正式建立。到公元1644年,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崇禎皇帝)去世宣告結束。在這期間,大明朝一共經歷了十六代皇帝,享國276年。
  • 明朝十六個皇帝,那幾位皇帝沒有埋在十三陵?
    從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到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吊死煤山,明朝一共經歷了276年,共傳十六帝。然而著名的北京明十三陵只是十三個皇帝的陵墓。那麼,有哪三位皇帝沒有安葬在十三陵呢?這中間又有什麼故事呢?
  • 明朝皇帝陵是十三陵?其實明朝的皇陵總共可是有七處的!
    說起明皇陵,北方的人大多會想到明十三陵。南方的一般還會想到明孝陵。而其實,明朝的皇陵,總共有七處,分別是明祖陵,明皇陵,明東陵,明孝陵,明十三陵群落,景泰陵還有明顯陵。2、明皇陵明皇陵位於安徽省鳳陽縣城南七公裡處,明皇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後來,朱元璋的父親搬家到了安徽鳳陽縣,當時因家貧,再碰上災荒,朱元璋父母死於元至正四年(1344年)四月,家中無錢置辦喪事,喪葬極為簡陋。
  • 明十三陵,明朝有十六位君王,剩餘三位身在何處
    如果是熟讀歷史的讀者話,應該都知道,明朝一共有過十六位皇帝,其中,有十三位皇帝死後被埋葬於地處北京天壽山的十三陵。十三陵,內容如其名,這是一個擁有十三座陵墓在內的皇家陵墓。但是令人疑惑的是,都說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那麼還有三位皇帝被葬在哪裡了?今天小編就來解答大家的這一疑惑。
  • 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陵寢為什麼叫十三陵,其他三個在哪呢?
    後來滿清入主中原後,康熙皇帝曾親自前往明孝陵祭拜以表達對天下漢人的重視。太平天國的洪秀全也祭拜過孝陵,借朱元璋後裔的身份打出恢復漢人江山的旗號。 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為朱元璋之孫。為什麼不是兒子繼位呢?因為太子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病逝。朱元璋傷心欲絕,沒有再立太子,而是用心培養朱標之子朱允炆。
  • 明朝皇帝個個奇葩,16位皇帝逐一看
    為什麼是16代的,笑聞主要歸功於朱元璋的爹朱五四,他為朱元璋起名朱重八,結果明朝就傳了16代(想想他會多後悔,怎麼不起名叫朱千秋呢)。這16個皇帝個個奇葩,特點突出,我們逐一來聊聊。官員屠宰機——洪武帝朱元璋該同志為整頓吏治,懲治腐敗,發明了剝皮揎草這一刑罰,明初四大案"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藍玉案",誅殺連坐10萬餘人。
  • 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卻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個去哪兒了?
    明代從開國皇帝算起,到最後一位,一共有16位皇帝。除了因特殊情況未能葬於十三陵的,其他皇帝都長眠於此。中國古代認為「事死如事生」,即使是陵寢,也要有好的設計和好的風水,因為這關乎於國家的運勢和未來。
  • 大明朝有十六個皇帝卻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個皇帝去哪了?
    在北京昌平城區西北50多公裡處,有一處佔地120多平方公裡的景區——明十三陵。這裡埋葬了明代13位帝王和23位皇后,是外地遊客到北京必去的景點之一。明朝的建立,結束了元朝蒙古族對中原的統治,帝王的喪葬禮制也由元蒙習俗不建陵寢的「潛埋」方式,重新恢復為中原沿襲數千年之久的山陵墓葬形式。明代從開國皇帝算起,到最後一位,一共有16位皇帝。除了因特殊情況未能葬於十三陵的,其他皇帝都長眠於此。
  • 明十三陵那些事——明十三陵的選址①
    未來幾期讓我們一起話說十三陵!就在我們昌平家門口的AAAAA級風景區明十三陵,為什麼只有十三個陵墓,為什麼古代皇帝要將陵墓選址在十三陵?舉世聞名的明十三陵究竟有哪些特色?本期充滿智慧的小編來為大家一一揭曉!屏幕前的你還知道關於明十三陵的多少故事?歡迎留言給我們!
  • 別找了,你要的明朝16位皇帝都在這裡,直接收藏吧!
    別找了,你要的明朝16位皇帝都在這裡,直接收藏吧! 一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錚錚鐵骨的大明最真實的寫照。朱元璋從社會最底層的乞丐,一路篳路藍縷,一路披荊斬棘,開創了大明200多年基業。終明一朝,即便朝廷內部有腐敗,外有邊患,再昏聵的皇帝也都一直堅守著不納貢、不和親、不割地的錚錚誓言。如此王朝,著實讓人敬佩。
  • 明朝皇帝順序表
    憲宗時尊其諡號為恭仁康定景皇帝。葬於北京市郊的金山口,明朝諸藩王的墓地。南明時加諡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廟號代宗。      唯獨第七任皇帝,朱祁鈺為何沒被葬入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
  • 為什麼明朝皇陵沒有一個被盜,而清朝皇陵卻頻頻被盜墓賊光顧?
    中華上下千年,自秦朝大統一開始,歷史上有兩百多位皇帝,每一位皇帝的身後事都是早早準備,除了修建奢華,還會陪葬大量皇帝生前喜歡的文玩字畫,因此皇陵意味著寶藏。面對這些財富的誘惑,一些人選擇鋌而走險衍生出了盜墓這一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