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史學界公認的明朝皇帝共有16位(不包括南明皇帝),分別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永樂帝朱棣、洪熙帝朱高熾、宣德帝朱瞻基、正統帝朱祁鎮、景泰帝朱祁鈺、成化帝朱見深、弘治帝朱佑樘(chēng)、正德帝朱厚照、嘉靖帝朱厚熜(cōng)、隆慶帝朱載垕(hòu)、萬曆帝朱翊(yì)鈞、泰昌帝朱常洛、天啟帝朱由校、崇禎帝(朱由檢)。
當時很多人都會疑問,為什麼明朝有16位皇帝,可是明朝的皇陵為何會叫「明十三陵」,而不是叫「明十六陵」呢?其實很簡單,因為明朝16皇帝中有3位皇帝的陵墓並不是葬在這裡,所以正因為「明十三陵」所葬的只有13位皇帝,所以它才叫「明十三陵」。那麼沒有葬在「明十三陵」的這3位皇帝都是誰呢?
「明十三陵」自永樂帝朱棣開始,依次建有長陵(朱棣)、獻陵(朱高熾)、景陵(朱瞻基)、裕陵(朱祁鎮)、茂陵(朱見深)、泰陵(朱佑樘)、康陵(朱厚照)、永陵(朱厚熜)、昭陵(朱載垕)、定陵(朱翊鈞)、慶陵(朱常洛)、德陵(朱由校)、思陵(朱由檢)。也就是說沒葬在「明十三陵」的3位皇帝,分別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鈺。那麼他們為何沒有葬在「明十三陵」呢?
洪武帝朱元璋
朱元璋沒葬在「明十三陵」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明十三陵」被當作皇陵是從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後開始的。在朱元璋時期,明朝的皇陵是在南京,而非北京。現在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就是洪武帝的陵墓。
建文帝朱允炆
眾所周知朱棣登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篡位,他的帝位是造了侄子朱允炆的反才得來的。「靖難之役」後,朱棣攻進南京,朱允炆自焚於南京皇宮(有說逃出皇宮,隱姓埋名),雖然朱棣曾下詔會風光大葬朱允炆,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時至今日朱允炆的陵墓到底在哪裡,無人可知,但肯定的是絕對不是在「明十三陵」中。
景泰帝朱祁鈺
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瓦剌進攻北京。明朝危在旦夕之時,于謙等人擁立其弟朱祁鈺為帝,是為代宗,而遠在瓦剌敵營的英宗則被遙尊為太上皇。
1457年「奪門之變」,做了8年太上皇的朱祁鎮被再次擁為帝。而曾經的代宗朱祁鈺則被貶為郕(chéng)王,不久就死在了紫禁城的西苑,死因不明。死後,朱祁鎮將他以親王之禮葬在了北京西山,即北京市海澱區玉泉山北麓。此時的朱祁鈺因不再是皇帝,所以也就沒有權利進入「明十三陵」安葬。
而後雖然朱見深恢復其皇帝的身份,但此時已不適合再遷移,也就是如此,朱祁鈺就成為了永樂遷都北京後,唯一一個不是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
以上就是為什麼「明十三陵」只有13皇帝的原因。其中洪武帝朱元璋是因為當時的明朝都城在南京,而非北京,所以皇陵自然就不會在「明十三陵」;建文帝朱允炆則是因為帝位被奪,朱棣不願給他建皇陵,所以就沒有;代宗朱祁鈺是因其帝位不被朱祁鎮所認可,自然就沒資格葬在「明十三陵」,之後帝位雖被朱見深認可,但已不適合遷葬,所以就沒移入「明十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