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有十六個皇帝卻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個皇帝去哪了?

2020-12-14 欣欣向榮史記

在北京昌平城區西北50多公裡處,有一處佔地120多平方公裡的景區——明十三陵。

這裡埋葬了明代13位帝王和23位皇后,是外地遊客到北京必去的景點之一。

明朝的建立,結束了元朝蒙古族對中原的統治,帝王的喪葬禮制也由元蒙習俗不建陵寢的「潛埋」方式,重新恢復為中原沿襲數千年之久的山陵墓葬形式。

明代從開國皇帝算起,到最後一位,一共有16位皇帝。除了因特殊情況未能葬於十三陵的,其他皇帝都長眠於此。

那麼沒有葬在此處的三位皇帝現在又在哪裡呢?

明十三陵的選址

明十三陵的陵區位於燕山山脈西部,其西北方向20公裡,便是被人稱為北京城"北門鎖鑰"的居庸關,再往北,使是著名的八達嶺長城了。

眾所周知,明王朝是打敗元統治者而建立的朝代,長城之外就是它的北方國境防線,在明代,沿著萬裡長城,從東到西,一共設立了9個邊防重鎮,以防止外族的入侵,歷史上稱做"九邊"。由此可以看出,十三陵是一個典型的"邊塞陵區"。

明十三陵會選擇在這裡建造,除了山環水繞的風水格局之外,也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

十三陵中最早開始營造的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及其皇后的合葬陵,長陵。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明洪武三年被封為燕王,鎮守北平。建文四年,他以「靖難」為名,率軍攻入南京,從惠帝朱允炆手中奪取了皇位。

永樂五年,朱棣的皇后病故,陵寢的建造便被提上了日程表。按理說,朱棣在南京奪取政權並即位,陵寢也應該選在南京的附近才是。然而他卻於次年上半年派遣禮部尚書遠赴北京選址。

朱棣在這時可能已經形成了遷都北京的設想。朱棣遷都北京並非一時興起,而是由政治和軍事兩方面的考慮。

從軍事方面來說,明朝建立之後,蒙古族的殘餘勢力雖然已經被明軍擊退到漠北地區,但整體仍具有不可小視的軍事實力。且蒙古族殘餘不時地南下侵擾,嚴重影響了明朝北部地區的安定。為了有效抵禦蒙古族的南侵,都城的位置應該處於中原地區。而南京城卻是偏處江左,很難控制西北長城沿線的軍事形勢。

再從政治方面來看,「得罪天地祖宗」的不安心理一直隱隱壓迫著朱棣,使他在南京城裡待的不怎麼舒坦。政治和軍事兩座大山壓在頭上,遷都,勢在必行。

北京是朱棣做燕王時的封地,又是遼、金、元三朝的古都,在地理上「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內跨中原,外控朔漠」,是建都的好地方。

如果遷都此處,不僅可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區,而且都城離邊關很近,一旦有什麼軍事消息,無論是傳信、防禦還是出擊都比較方便。

是誰沒有葬進十三陵?

文章開頭提到過,在朱棣遷都北京之前,明朝是定都南京的。因此,朱棣之前的兩位皇帝都葬在別處。

除了朱棣之前的兩位皇帝,另一位沒有葬在十三陵的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鈺,朱祁鈺被害死之後,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因此也沒有葬在十三陵中,而是以王禮葬於北京西郊的金山。成化年間憲宗為他恢復了帝號,王墳因此改為帝陵,時稱景皇帝陵寢。

從明太祖的孝陵,到明成祖定下的長陵,再到借錢修繕的德陵,最後收結於崇禎帝的思陵,明朝由波瀾壯闊的盛景到悽風苦雨的末路從十三陵中便可窺得一角。看一眼山環水繞的十三陵,再聯想到崇禎帝自縊的樹枝,其中風雲變幻令人不禁唏噓。

這些事情歷史書絕對不會告訴你,因為歷史書上只會告訴你重大莊嚴事件的原因和意義,雖然這件事情並不像那些大事件一樣對社會或者人類有巨大的意義,但是它很有趣。

而有一本關於明朝的歷史讀物,上面就記載了許許多多的有趣的歷史,那就是《明朝那些事兒》,我曾一口氣讀完了第一本,然後就淪陷了,第二本、第三本..全部讀完,才覺得酣暢淋漓,神清氣爽

《明朝那些事兒》真的給了我很大的幫助,讓我發現了歷史的有趣之處,讓我真正的喜歡上了歷史,讓我知道了怎樣去學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在當年,乃至現在,都是需要學習歷史的人還有對歷史感興趣的人不得不讀的一本歷史通俗讀物。用幽默的方式去解讀原本枯燥的歷史,人們在笑聲中,就不知不覺完成了對明代300年歷史的廣泛認知。

明王朝作為封建時期的最後一個漢人王朝,給後世的人們留下的印象無過於:集權與保守,殘酷與無道。可在明朝那些事當中我們以一種更為新鮮與寫實的角度才發現,予以後世荒唐殘暴的明朝形象,實則鮮活亮麗、耐人尋味。

是《明朝那些事兒》讓一群群在歷史和畫冊上的帝王將相走進了普通百姓的凡俗生活

有明朝開國大將徐達,常遇春有改革家張居正,這個明朝最偉大的政治家有褒貶不一的袁崇煥,

獨自仗劍走天下的徐霞客, 放棄錦繡前途嘗盡人間草藥的李時珍,鬱郁不得志的唐伯虎。

這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才是真正老百姓們應該看的歷史書,它幽默風趣,滿滿的大白話,相信看過以後,你一定會對大明王朝有著全新的了解。

如果你對歷史也有興趣,也想一起去領略大明王朝的風採面目,不妨可以試試閱讀這套書,從這套書中,你可以領略一個全新的大明王朝。

如果你之前沒有讀過《明朝那些事兒》,那我給你推薦這一套,這套是增補本,所以說以前讀過的讀者也可以看的,一共有9冊,他在保留舊版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延伸內容」、「插圖」、「圖表」、「地圖」這4大板塊,並且還配有「作戰圖」、「人物關係圖」和「形勢圖」以幫助讀者更好的消化內容。可以說目前這套增補版是舊版的升華版,它的收藏價值也比之前更高,非常適合新老讀者。

更適合學生黨,之前無論怎麼記都記不住的內容,現在看看圖和故事就能很直觀的了解,並且記住了。

並且,這套書的價格也比舊版更低,原價278,現在僅需229元就能購買7冊。可以讀到這本演繹了明朝三百年興衰風雲的精品讀物,幫助你獲得學習歷史的好方法,在歷史試卷上取得好成績。

點擊下方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卻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個去哪兒了?
    在北京昌平城區西北50多公裡處,有一處佔地120多平方公裡的景區——明十三陵。這裡埋葬了明代13位帝王和23位皇后,是外地遊客到北京必去的景點之一。明十三陵在北京的位置示意圖那麼,明十三陵的地理位置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而沒有葬在此處的三位皇帝現在又在哪裡呢?
  • 明朝十六個皇帝,那幾位皇帝沒有埋在十三陵?
    從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到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吊死煤山,明朝一共經歷了276年,共傳十六帝。然而著名的北京明十三陵只是十三個皇帝的陵墓。那麼,有哪三位皇帝沒有安葬在十三陵呢?這中間又有什麼故事呢?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陵墓卻叫「明十三陵」?
    ,來北京不可不去十三陵,探究明朝歷史不可不到十三陵。但是,明朝有十六位皇帝啊,怎麼只有十三座帝陵?難道都被盜墓賊挖走了?整個陵墓都遷移了?並非如此,明十三陵分別是,長陵安葬明成祖朱棣,獻陵安葬明仁宗,景陵安葬明宣宗,裕陵安葬明英宗,茂陵安葬明憲宗,泰陵安葬明孝宗,康陵安葬明武宗,永陵安葬明世宗,昭陵安葬明穆宗,定陵安葬明神宗,慶陵安葬明光宗,德陵安葬明熹宗,思陵安葬明思宗。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明皇陵卻稱明十三陵,而不是明十六陵?
    眾所周知,明朝(不含南明和追尊皇帝)共有十六帝: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代宗朱祁鈺、憲宗朱見深、孝宗朱佑憆、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載垕、神宗朱翊鈞、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毅宗朱由檢。有人就不明白啦!為什麼明朝皇帝有十六位皇帝,明朝皇陵卻叫「明十三陵」,而不是「明十六陵」呢?
  • 明朝有16位皇帝,為何明皇陵卻叫十三陵?誰的陵墓不在十三陵呢?
    北京十三陵又叫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但明朝總共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位皇帝陵墓?為什麼另外三位皇帝死後不去十三陵呢?那三位帝王是誰?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三位皇帝,因不同的原因,沒有進入北京十三陵。朱元璋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建都南京。它是一位勵志皇帝,歷史上聲望很高。1398年,朱元璋在南京去世,享年71歲。
  • 明朝共有帝王16位,為何明十三陵僅13個皇帝?沒進十三陵的有誰?
    明十三陵,作為明代皇帝的埋骨之所,一共埋葬了大明王朝13位帝王。可是,這數量上卻有些對不上,史書記載大明自建國以來,共歷帝王16位,而且個個都是名正言順,得到認可的正經皇帝。那為何明十三陵,卻只埋了13個皇帝呢?沒有進入十三陵的都有誰呢?
  • 明朝不是有16位皇帝嗎?為何皇陵卻叫明十三陵?有幾位皇帝不在?
    當時很多人都會疑問,為什麼明朝有16位皇帝,可是明朝的皇陵為何會叫「明十三陵」,而不是叫「明十六陵」呢?其實很簡單,因為明朝16皇帝中有3位皇帝的陵墓並不是葬在這裡,所以正因為「明十三陵」所葬的只有13位皇帝,所以它才叫「明十三陵」。那麼沒有葬在「明十三陵」的這3位皇帝都是誰呢?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卻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有三人不在裡面?
    皇帝去世以後,都要安葬在各自的陵墓之中,陵墓的規格和隨葬品,也是極盡的奢華,不過也有作為皇帝,沒有被安葬在應有的皇帝陵墓中,在明朝就有這樣的現象,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座陵墓。明朝的十三座陵墓到了現代社會後,還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那為什麼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位皇帝,能夠被安葬在皇陵中,剩餘那三位皇帝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沒有葬入皇陵之中呢?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明朝政治中心遷移的問題。
  • 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陵寢為什麼叫十三陵,其他三個在哪呢?
    後來明憲宗追認其皇帝之位,諡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稱明景帝。景泰陵不在十三陵,而在北京西郊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通往香山的公路邊,深藏在一片蒼鬱的密林中。他是明代遷都北京之後,唯一一位沒有葬於明十三陵的皇帝。
  • 明朝16位皇帝,為什麼北京皇陵卻叫做十三陵?剩下三個去了哪裡
    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的明十三陵,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也是不少遊客北京遊玩時的熱門打卡點。不過,不少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一個問題,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算起,一共有16位皇帝,但為何明皇陵卻是「十三陵」呢?剩下的三位又在哪呢?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北京只有十三座陵墓?還有三位葬在何處?
    到公元1644年,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崇禎皇帝)去世宣告結束。在這期間,大明朝一共經歷了十六代皇帝,享國276年。當然了,現在也有一些史學家認為明朝的歷史應該要算到明安宗時期,也就是到公元1683年。但按照普遍的說法來看,明朝的歷史止於崇禎皇帝,南明政權不算在其中,不過非要算進來的話也沒有什麼錯!
  • 明朝十六位皇帝,哪三位皇帝活得比較長?分別活了多大?
    明朝一共統治了二百七十六年,從開國皇帝朱元璋到明朝最後一個崇禎皇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在這十六位皇帝中,哪三位皇帝活得比較長呢?分別活了多大歲數?明朝活得最長的皇帝,排名第一位的就是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 明十三陵,明朝有十六位君王,剩餘三位身在何處
    如果是熟讀歷史的讀者話,應該都知道,明朝一共有過十六位皇帝,其中,有十三位皇帝死後被埋葬於地處北京天壽山的十三陵。十三陵,內容如其名,這是一個擁有十三座陵墓在內的皇家陵墓。但是令人疑惑的是,都說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那麼還有三位皇帝被葬在哪裡了?今天小編就來解答大家的這一疑惑。
  • 明朝明明16位皇帝,為什麼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
    顧名思義,明十三陵就是明朝皇帝的陵寢。位於北京市西北的昌平區天壽山麓,是著名的旅遊景點,若到北京旅遊,不看就可惜了。可能有朋友感到奇怪,明朝明明有16位皇帝,為什麼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呢?十三陵包含長陵(朱棣陵)、獻陵(朱高熾陵)、景陵(朱瞻基陵)、裕陵(朱祁鎮陵)、茂陵(朱見深陵)、泰陵(朱祐樘陵)、康陵(朱厚照陵)、永陵(朱厚熜陵)、昭陵(朱載坖陵)、定陵(朱翊鈞陵)、慶陵(朱常洛陵)、德陵(朱由校陵)、思陵(朱由檢陵)。為何那三位不在這裡呢?歷史的原因。
  • 明朝十六位皇帝,為何有十九座皇陵,多出來的是怎麼回事
    在230多年間,天壽山麓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這裡埋葬了明朝第三位到第六位,第八位到第十六位,共十三位皇帝。定陵也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的陵墓,但是挖掘效果卻非常差,成為重大事故,出土的大量絲織品迅速風化,陵墓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壞。也是因為這件事,後來國家出臺規定,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說到這裡,有一個問題,明孝陵加上十三陵,一共十四位皇帝,但是清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為何數目對不上?
  • 明十三陵那些事——明十三陵的選址①
    未來幾期讓我們一起話說十三陵!就在我們昌平家門口的AAAAA級風景區明十三陵,為什麼只有十三個陵墓,為什麼古代皇帝要將陵墓選址在十三陵?舉世聞名的明十三陵究竟有哪些特色?本期充滿智慧的小編來為大家一一揭曉!屏幕前的你還知道關於明十三陵的多少故事?歡迎留言給我們!
  • 明十三陵的收尾工程,木匠皇帝的最終歸宿——明德陵
    作者/樓下新垣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明十三陵的最後一座陵墓;明德陵。明德陵的墓主人就是大家熟悉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明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朱由校和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墓,位於天壽山陵域潭峪嶺西麓。明熹宗朱由校生於公元1605年12月23日-卒於公元1627年9月30日,是大明王朝的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的長子,生母是王氏,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的異母哥哥,朱由校16歲就做了皇帝,一共在位七年(公元1620年至公元1627年)。
  • 明朝共有十六帝,為何北京只有「十三陵」?
    建文帝朱允文不知如何是好,他忽然想起爺爺當年交給他的那個包,趕緊拿出來,打開一看,是四套僧衣,還有佛家度諜,並且備有剃刀一把……孫子朱允炆很理解爺爺朱元璋良苦用心。當即,三個身邊跟隨的人同他自己剃光頭髮,穿上僧衣,從城角門逃之夭夭……等燕王朱棣打進皇城時,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不知他逃往哪裡。有人說他乘船逃往海外,所以後來。
  • 走進北京明十三陵景區,感受這些不一樣的風景
    走進北京明十三陵景區,看這些不一樣的風景。明十三陵景區位於北京市昌平區西北部,是明朝十六位皇帝除朱元璋葬於南京,第二帝朱允炆失蹤,第七帝朱祁鈺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其餘十三位皇帝都葬於此景區之內。由石牌坊、大紅門、總神道、七孔橋、十三陵、妃子墓、太監墓等構成,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大最多的皇帝墓冢群。其位置得天獨厚,上風上水,環境非常的優美。前有龍山、虎山兩座秀山把守,後有天壽山、陽翠嶺、大峪山三座大山坐陣壓軸,跟前還有一條蜿蜒曲折的小河趟過。可以說昌平因十三陵景區而聞名,十三陵景區因昌平環境而更顯寧靜莊重。
  • 明十三陵各個名字的由來及寓意
    從在天壽山下建長陵(明成祖陵墓),到崇禎(明思宗)葬在田妃墓中,這裡共埋葬了十三個皇帝,因而稱為十三陵。這十三陵是: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穗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