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卻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個去哪兒了?

2021-02-07 國家人文歷史

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廣大讀者分享至朋友圈。

在北京昌平城區西北50多公裡處,有一處佔地120多平方公裡的景區——明十三陵。這裡埋葬了明代13位帝王和23位皇后,是外地遊客到北京必去的景點之一。


                         

明朝的建立,結束了元朝蒙古族對中原的統治,帝王的喪葬禮制也由元蒙習俗不建陵寢的「潛埋」方式,重新恢復為中原沿襲數千年之久的山陵墓葬形式。

 

明代從開國皇帝算起,到最後一位,一共有16位皇帝。除了因特殊情況未能葬於十三陵的,其他皇帝都長眠於此。中國古代認為「事死如事生」,即使是陵寢,也要有好的設計和好的風水,因為這關乎於國家的運勢和未來。

 

明十三陵在北京的位置示意圖


那麼,明十三陵的地理位置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而沒有葬在此處的三位皇帝現在又在哪裡呢?

 

明十三陵的陵區位於燕山山脈西部,其西北方向20公裡,便是被人稱為北京城"北門鎖鑰"的居庸關,再往北,使是著名的八達嶺長城了。眾所周知,明王朝是打敗元統治者而建立的朝代,長城之外就是它的北方國境防線。在明代,沿著萬裡長城,從東到西,一共設立了9個邊防重鎮,以防止外族的入侵,歷史上稱做"九邊"。由此可以看出,十三陵是一個典型的"邊塞陵區"。

 

如果登高俯瞰,就會發現,以長陵為中心的天壽山陵區,是一個南北長12公裡、東西寬10餘公裡的橢圓形山間盆地,其北面有天壽山,東面有蟒山,西面有大峪山、虎峪山,南面有汗包山、昌平城後山、龍山和虎山,西北有筆架山,東南有平臺山,西南有長壽山,群山環繞,層巒疊峰。除此而外,陵區內的幾道水流,自西北而向東南,彎彎曲曲,穿流而過。

 

明十三陵示意圖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曾經專門寫詩來描述這裡的地理優勢:「群山自南來,勢若蛟龍翔。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後尻坐黃花(指黃花鎮),前面臨神京。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

 

明十三陵會選擇在這裡建造,除了山環水繞的風水格局之外,也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

 

十三陵中最早開始營造的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及其皇后的合葬陵,長陵。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為燕王,鎮守北平。建文四年(1402年),他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率軍攻入南京,從惠帝朱允炆手中奪取了皇位。

 

明成祖朱棣

 

永樂五年(1407年),朱棣的皇后病故,陵寢的建造便被提上了日程表。按道理說,朱棣在南京奪取政權並即位,陵寢也應該選在南京的附近才是。然而他卻於次年上半年派遣禮部尚書遠赴北京選址。

 

明成祖這一舉動大約有兩個原因——

 

首先,朱棣在這時可能已經形成了遷都北京的設想。從歷史文獻的資料來看,朱棣遷都北京並非一時興起,而是由政治和軍事兩方面的考慮。

 

從軍事方面來說,明朝建立之後,蒙古族的殘餘勢力雖然已經被明軍擊退到漠北地區,但整體仍具有不可小視的軍事實力。且蒙古族殘餘不時地南下侵擾,嚴重影響了明朝北部地區的安定。為了有效抵禦蒙古族的南侵,都城的位置應該處於中原地區。而南京城卻是偏處江左,很難控制西北長城沿線的軍事形勢。

 

再從政治方面來看。「得罪天地祖宗」的不安心理一直隱隱壓迫著朱棣,使他在南京城裡待的不怎麼舒坦。

 

政治和軍事兩座大山壓在頭上,遷都,勢在必行。

 

北京算是朱棣的「主場」,這裡曾是他做燕王時的封地。而且這裡又是遼、金、元三朝的古都,在地理上「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內跨中原,外控朔漠」,是建都的好地方。如果遷都此處,不僅可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區,而且都城離邊關很近,一旦有什麼軍事消息,無論是傳信、防禦還是出擊都比較方便。

 

既然決定遷都北京,陵寢自然也要建在北京附近。這不僅便於皇帝對陵寢的管理,還能順帶激勵子孫後代為保護祖先而守護江山。

 

青山綠水,風水寶地,又是政治軍事要地的附近,在禮部尚書和風水術士選定昌平縣黃土山後,朱棣親臨檢閱,並封黃土山為天壽山。永樂七年(1409年)陵寢正式動工,永樂十一年正月,陵寢的墓室玄宮建成,次月安葬了朱棣的皇后。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朱棣親徵漠北,病逝榆木川,十二月也安葬在了長陵中。

 

從天壽山諸陵的布列情況看,長陵位於天壽山中峰之前,基本上處於陵區的中央,其他各陵分布在長陵的左右兩側,形成了以長陵為中心、其他各陵左右排列的陵寢體系。研究十三陵長達30年的學者胡漢生認為長陵的風水位置在十三陵中算是最好:「陵寢選址最基本的(標準)背後要有山,稱為玄武,前有山稱為朱雀,左山青龍,右山白虎,這幾個因素都存在,稱為四室完美。後山要有起伏如玄武垂頭,前山不能死板,要有動態,左側青龍要蜿蜒,右邊白虎要馴服,必須是伏下身體的形態,另外陵前還要有水。」

 

長陵示意圖


由長陵向北看,天壽山是一座三峰並立、中峰最高的筆架型山脈,這種山形,人們常稱之為"三臺山"。由於這種山形主次分明,起落對稱,雲霧雨絲之中如同世外仙山,因此歷來被視為大富大貴的星峰。

 

長陵落脈從主峰之下正中發脈,逶迤而下,力量足,形體大,長達3公裡。及至結穴處(舊時堪輿家謂地脈頓停處地形窪突,地氣所藏結,稱為「結穴」),結成一半球形的山包,高度約三五十米,這個山包正是明朝時風水家刻意尋覓的金星落脈。

 


長陵作為遷都之後修建的首陵,規模最大,其凌恩殿是陵區中最大的建築,也是明代帝陵中惟一保存至今的陵殿。聯想明成祖統治期間明朝的盛景,也大約能理解明成祖在選定此處陵寢時滿懷的雄心壯志。


十三陵中的陵寢大部分是皇帝死後由下一任皇帝下旨修建,少數陵寢如永陵是在皇帝生前就開始動工。十三陵研究者胡漢生曾介紹說:「明代陵寢講究『法先王』,陵寢建造時不能跟先王有太多區別,連細節上都相差不大。這六座陵寢中,除了永陵規模最大,其他幾座在面積上基本相近。」

 

然而這個相近只是表面的形態,背後的故事則大不相同。

 

與朱棣時期明朝的盛景不同,到了明熹宗朱由校時期,由於寵信魏忠賢不理朝政,到他去世的時候,明朝已是風雨飄搖。

 

明熹宗朱由校

 

朱由校死後沒有子孫可以繼承大統,於是只好傳位於五弟信王朱由檢,即崇禎帝。十月,崇禎帝開始主持修建德陵,因為當時大明王朝的財政狀況已是不忍直視,所以崇禎帝只好東拼西湊地籌錢,然而就算如此也只拿出50萬兩白銀。這個數字聽起來挺大,但是對於修建帝王陵寢來說,即使一切從簡,也只是杯水車薪而已。

 

錢雖然不夠,但陵寢不能不修,於是工部向崇禎帝建議:先修建地面建築,剩下的錢財通過大小官員捐俸、向地方加派徵收等途徑補齊。這話說的委婉,但也差不多是古代版的「眾籌」,而且四處「借錢」的目的是為了修一個昏庸皇帝的陵寢,也是十足諷刺。

 

「明代營陵經費,初時取於國庫,中葉出現了事例銀,時有『賣官營陵』的譏諷,到了營建德陵,則捐助、加派、無所不用其極。明代營陵費用的三部曲,是明朝經濟由盛到衰的一個縮影。」學者胡漢生說。

 

除了銀子不夠,陵寢要用的石料也不夠。當時的魏忠賢已經被崇禎帝扳倒,有人便建議拆掉各地魏忠賢的生祠,以供石料。崇禎帝覺得有損皇家聲譽,最終沒有採納這個意見。

 

德陵經過五年的艱難施工,於崇禎五年(1632年)二月竣工。崇禎九年(1636年)五月,皇太極派遣武英郡王阿濟格、饒餘貝勒阿巴泰率領八旗勁旅向明朝進犯,攻入昌平後焚毀了德陵。清兵北撤後,崇禎帝下令重修。

 

明十三陵  德陵

 

胡漢生說,按照清代《帝陵圖說》中的記載,德陵的修建質量十分低劣,清朝康熙年間,德陵的祾恩門,檁椽幾乎都快要折斷,祾恩殿「不崇高,不堅緻,湫隘狹小,效獻陵而過之」。乾隆五十年(1785年)和五十二年(1787年)清廷曾對德陵進行修繕,但只修葺了中軸線上的明樓、欞星門、三座門、祾恩殿和祾恩門等建築,其他建築並未涉及。

 

德陵的祾恩門、祾恩殿因原建築毀壞較嚴重,乾隆時期進行重建,從遺存的柱礎石分布情況看,重建時都縮小了尺度。1920年2月,乾隆時改建的祾恩門被當地村民燒毀,祾恩殿亦在之後的戰亂中被拆毀。2002年,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對德陵殘壞的建築進行修繕,祾恩門則按清代的遺蹟進行了復原。

 

明熹宗的德陵是明代營建的最後一座皇帝陵寢,他的繼任者,末代皇帝朱由檢以自縊煤山為結局,沒來得及給自己修建陵寢雖然德陵看起來一片悽風苦雨,但相比崇禎帝來說已經算是足夠幸運。

 

崇禎帝本想選擇河北遵化的馬蘭峪作為最後歸屬,但苦無開工吉時也再無金錢,只好作罷。如同他想力挽狂瀾地拯救明朝的夢破碎了一般,他本人最後的歸宿也令人嘆惋——登基17年後,朱由檢拒絕遜位自縊煤山,死時僅有太監王承恩殉葬。兩天後,人們才發現這個僵硬的屍體,崇禎帝被抬到東華門示眾,十幾天後,大順政權將他與周皇后合葬於昌平田貴妃墓,即如今的十三陵思陵。

 

崇禎帝煤山自縊

 

清代嘉慶帝評價說:「明之亡,不亡於崇禎之失德,而亡於神宗之怠墮、天啟之愚闇。」

 

明成祖親自選擇的風水寶地並沒能給明朝逆天改命,崇禎帝下葬後,世間再無大明王朝。

 

如果我們回首數一下明朝在位過的皇帝,會發現從朱元璋(明太祖)到朱由檢(崇禎帝),明朝共有16位皇帝。然而今天我們看到的明朝皇帝的陵寢,卻是「明十三陵」。

 

另外三位皇帝去哪了?

 

文章開頭提到過,在朱棣遷都北京之前,明朝是定都南京的。因此,朱棣之前的兩位皇帝都葬在別處。

 

明太祖朱元璋開國之後稱帝南京,他的陵墓孝陵就建在了南京城外的鐘山腳下。孝陵的形制仿照唐宋兩代的陵墓修成。陵佔地達22.5公裡,圍牆內亭臺樓閣,殿堂巍峨,南朝七十所寺院不在煙雨裡而在孝陵禁苑中。陵內植松十萬株,養鹿千頭,每頭鹿頸間掛有「盜宰者抵死」的銀牌。為了守衛孝陵,內設神宮監,外設孝陵衛,有五千到一萬多軍士日夜保衛。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時,都曾親往謁陵,還特設守陵監二員,四十陵戶。

 

朱元璋孝陵神道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之後,其孫朱允炆被趕下皇位後不知所蹤。有傳聞說惠帝為了避禍,出家做了僧人,屬於明朝的一樁懸案。既然活不見人,當然十三陵中也沒有他的陵寢。

 

除了朱棣之前的兩位皇帝,另一位沒有葬在十三陵的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於是他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復闢,又坐回了皇位。而朱祁鈺被害死之後,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因此也沒有葬在十三陵中,而是以王禮葬於北京西郊的金山。成化年間憲宗為他恢復了帝號,王墳因此改為帝陵,時稱景皇帝陵寢。

 

朱祁鈺

 

從明太祖的孝陵,到明成祖定下的長陵,再到借錢修繕的德陵,最後收結於崇禎帝的思陵,明朝由波瀾壯闊的盛景到悽風苦雨的末路從十三陵中便可窺得一角。看一眼山環水繞的十三陵,再聯想到崇禎帝自縊的樹枝,其中風雲變幻令人不禁唏噓。

 

清入關之後,十三陵的命運並不壞。

 

也許因為多爾袞打的是「清除闖賊,替明報仇」的口號,自認是繼承明朝正統的原因,也可能是為了安撫漢民,總之清朝從地位不牢固到坐穩江山,一直對明十三陵保護有加。

 

在守護陵寢的人員方面,清廷設司香內使,即守陵太監。這一職位始設於順治元年(1644年)七月,長陵而下每陵設有四人。同年十一月始,命除定陵不設外,每陵改設為二人。順治八年(1651年)五月,根據清世祖諭旨,設定陵太監,員額同其他十二陵。順治十七年(1660年)因停定陵祭祀,故太監亦裁撤。康熙年間,定陵以外十二陵計設太監22名。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全部裁汰。

 

除了司香內使外,清廷還設陵戶來負責看守陵園建築及近陵樹木。這一職位始設於順治元年八月,每陵設24名,給田22頃。

 

清朝建立以後,明朝時所制定的有關陵寢的各項禁令以及陵寢兆域內不準隨便出入的制度等一概被廢除。此後,陵區內的果園、陵監因此而衍成為自然村落,陵區外的農戶也不斷遷居陵區之內,形成新的村落。

 

雖然針對十三陵的禁入令放寬了很多,但陵區內的建築、墳墓以及周邊樹木等仍在嚴密保護之列。除了增設上述職位來具體負責護陵之外。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朝,皇帝還親自親降諭旨責令地方官員勤加稽查,命令守陵人員敬謹防護。順治十六年(1659年)頒布的保護明十三陵的諭旨又由朝廷鎊刻在長陵宮內的龍躍碑上。

 

對待破壞明十三陵的案件,清廷也嚴加懲處。例如順治三年(1646年)三月,本縣農民王科等七人盜發鄭貴妃墓,事發後,被官府斬首棄市。

 

光緒七年(1881年)陵區內的土地除歷年準許耕種的部分外,私墾情況又漸嚴重,有的甚至墾至大紅門正道及長陵碑亭石柱根處。為此,戶部於光緒八年(1882年)議定:「將私行招墾之地立即封禁。其各陵酌中定界,概以寶城宮牆外三丈為度,傷州明立界石……凡牆外三丈以內墾種之地,無論系延恩侯誠端招墾或系民間舊有,一律封禁……間有侵佔明堂正路及大紅門正道,並總碑樓石柱根者。並即封禁。……至封禁界內原契照之民地,另覓他地撥補。其延恩侯誠端私租,及民間侵佔明堂正路之地,應不準撥補。」

 

此議經大學士李鴻章及直隸總督張樹聲等核定審改為,「……明代原設保護陵基之群牆,相距寶城、宮牆不過一丈五六尺,現改定三丈,較原數增至一倍,足資保護。」他們還提議,「隨時認真察查防護,不準稍有越墾……其界外無礙之地,照舊昕民承種,庶免失所」。


此奏呈上後,光緒皇帝諭令:「著直隸總督、天府尹責成霸昌道督傷昌平州知州,按照戶部此次議定界限章程辦理。界限以內墾種之地,一律騰出封禁,以資保護。如再有越墾情事,即將該知州嚴肅參處。」

 

在這種嚴防死守之下,清朝時的十三陵並沒有受到過大的人為破壞,保護還算完好。但畢竟經過時光的淘洗,原貌早已不復得見。顧炎武《昌平山水記》記載順治、康熙年間:「十二陵惟茂陵獨完,他陵或僅存御榻,茂陵則簨虡(sǔn jù,懸掛鐘磬鼓的木架)之屬猶有存者。」

 

茂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明十三陵成為一處著名古蹟。到今天,十三陵更是在「北京必去5處景點」榜上有名。2013年1月,十三陵茂陵、泰陵、康陵、慶陵、永陵和德陵開始有條件開放接待遊客參觀。

 

清明期間,明十三陵景區會舉辦明朝皇家祭祀祈福大典,再現萬曆八年清明節神宗奉兩宮太皇太后謁祭長陵的場面。「萬曆皇帝」將身著青色四團龍圓領窄袖袍,頭戴烏紗翼善冠,從長陵祾恩門東門進入,虔誠地帶領文武百官完成讀祝、上香、跪拜、奠帛等禮儀。

 


陵區之中草木深深,明朝那些事兒,寫在史書上,埋在泥土裡了。


長按圖片,支持國曆君


註: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抓取,歡迎轉發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大明朝有十六個皇帝卻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個皇帝去哪了?
    在北京昌平城區西北50多公裡處,有一處佔地120多平方公裡的景區——明十三陵。這裡埋葬了明代13位帝王和23位皇后,是外地遊客到北京必去的景點之一。明代從開國皇帝算起,到最後一位,一共有16位皇帝。除了因特殊情況未能葬於十三陵的,其他皇帝都長眠於此。那麼沒有葬在此處的三位皇帝現在又在哪裡呢?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陵墓卻叫「明十三陵」?
    ,來北京不可不去十三陵,探究明朝歷史不可不到十三陵。但是,明朝有十六位皇帝啊,怎麼只有十三座帝陵?難道都被盜墓賊挖走了?整個陵墓都遷移了?並非如此,明十三陵分別是,長陵安葬明成祖朱棣,獻陵安葬明仁宗,景陵安葬明宣宗,裕陵安葬明英宗,茂陵安葬明憲宗,泰陵安葬明孝宗,康陵安葬明武宗,永陵安葬明世宗,昭陵安葬明穆宗,定陵安葬明神宗,慶陵安葬明光宗,德陵安葬明熹宗,思陵安葬明思宗。
  • 明朝共有帝王16位,為何明十三陵僅13個皇帝?沒進十三陵的有誰?
    明十三陵,作為明代皇帝的埋骨之所,一共埋葬了大明王朝13位帝王。可是,這數量上卻有些對不上,史書記載大明自建國以來,共歷帝王16位,而且個個都是名正言順,得到認可的正經皇帝。那為何明十三陵,卻只埋了13個皇帝呢?沒有進入十三陵的都有誰呢?
  • 明朝十六個皇帝,那幾位皇帝沒有埋在十三陵?
    從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到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吊死煤山,明朝一共經歷了276年,共傳十六帝。然而著名的北京明十三陵只是十三個皇帝的陵墓。那麼,有哪三位皇帝沒有安葬在十三陵呢?這中間又有什麼故事呢?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北京只有十三座陵墓?還有三位葬在何處?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宣告著大明朝正式建立。到公元1644年,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崇禎皇帝)去世宣告結束。在這期間,大明朝一共經歷了十六代皇帝,享國276年。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卻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有三人不在裡面?
    皇帝去世以後,都要安葬在各自的陵墓之中,陵墓的規格和隨葬品,也是極盡的奢華,不過也有作為皇帝,沒有被安葬在應有的皇帝陵墓中,在明朝就有這樣的現象,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座陵墓。明朝的十三座陵墓到了現代社會後,還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那為什麼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位皇帝,能夠被安葬在皇陵中,剩餘那三位皇帝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沒有葬入皇陵之中呢?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明朝政治中心遷移的問題。
  • 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陵寢為什麼叫十三陵,其他三個在哪呢?
    昔日的放牛娃朱元璋完成歷史一躍,在集慶(後改為應天府)稱帝,正式建立大明王朝,是為明太祖。 後來明憲宗追認其皇帝之位,諡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稱明景帝。景泰陵不在十三陵,而在北京西郊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通往香山的公路邊,深藏在一片蒼鬱的密林中。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明皇陵卻稱明十三陵,而不是明十六陵?
    眾所周知,明朝(不含南明和追尊皇帝)共有十六帝: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代宗朱祁鈺、憲宗朱見深、孝宗朱佑憆、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載垕、神宗朱翊鈞、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毅宗朱由檢。有人就不明白啦!為什麼明朝皇帝有十六位皇帝,明朝皇陵卻叫「明十三陵」,而不是「明十六陵」呢?
  • 明朝有16位皇帝,為何明皇陵卻叫十三陵?誰的陵墓不在十三陵呢?
    北京十三陵又叫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但明朝總共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位皇帝陵墓?為什麼另外三位皇帝死後不去十三陵呢?那三位帝王是誰?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三位皇帝,因不同的原因,沒有進入北京十三陵。朱元璋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建都南京。它是一位勵志皇帝,歷史上聲望很高。1398年,朱元璋在南京去世,享年71歲。
  • 明十三陵,明朝有十六位君王,剩餘三位身在何處
    如果是熟讀歷史的讀者話,應該都知道,明朝一共有過十六位皇帝,其中,有十三位皇帝死後被埋葬於地處北京天壽山的十三陵。十三陵,內容如其名,這是一個擁有十三座陵墓在內的皇家陵墓。但是令人疑惑的是,都說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那麼還有三位皇帝被葬在哪裡了?今天小編就來解答大家的這一疑惑。
  • 明朝不是有16位皇帝嗎?為何皇陵卻叫明十三陵?有幾位皇帝不在?
    目前史學界公認的明朝皇帝共有16位(不包括南明皇帝),分別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永樂帝朱棣、洪熙帝朱高熾、宣德帝朱瞻基、正統帝朱祁鎮、景泰帝朱祁鈺、成化帝朱見深、弘治帝朱佑樘(chēng)、正德帝朱厚照、嘉靖帝朱厚熜(cōng)、隆慶帝朱載垕(hòu)、萬曆帝朱翊(yì)鈞
  • 明朝16位皇帝,為什麼北京皇陵卻叫做十三陵?剩下三個去了哪裡
    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的明十三陵,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也是不少遊客北京遊玩時的熱門打卡點。不過,不少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一個問題,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算起,一共有16位皇帝,但為何明皇陵卻是「十三陵」呢?剩下的三位又在哪呢?
  • 明十三陵的收尾工程,木匠皇帝的最終歸宿——明德陵
    作者/樓下新垣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明十三陵的最後一座陵墓;明德陵。明德陵的墓主人就是大家熟悉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明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朱由校和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墓,位於天壽山陵域潭峪嶺西麓。明熹宗朱由校生於公元1605年12月23日-卒於公元1627年9月30日,是大明王朝的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的長子,生母是王氏,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的異母哥哥,朱由校16歲就做了皇帝,一共在位七年(公元1620年至公元1627年)。
  • 明十三陵那些事——明十三陵的選址①
    未來幾期讓我們一起話說十三陵!就在我們昌平家門口的AAAAA級風景區明十三陵,為什麼只有十三個陵墓,為什麼古代皇帝要將陵墓選址在十三陵?舉世聞名的明十三陵究竟有哪些特色?本期充滿智慧的小編來為大家一一揭曉!屏幕前的你還知道關於明十三陵的多少故事?歡迎留言給我們!
  • 明朝十六位皇帝,為何有十九座皇陵,多出來的是怎麼回事
    在230多年間,天壽山麓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這裡埋葬了明朝第三位到第六位,第八位到第十六位,共十三位皇帝。定陵也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的陵墓,但是挖掘效果卻非常差,成為重大事故,出土的大量絲織品迅速風化,陵墓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壞。也是因為這件事,後來國家出臺規定,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說到這裡,有一個問題,明孝陵加上十三陵,一共十四位皇帝,但是清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為何數目對不上?
  • 大明王朝最後6個皇帝的所作所為,及其對於明朝發展走向影響
    在所有皇帝諡號裡,"世宗"往往代表著一個皇帝承前啟後的作用,換句話說,就是從這個皇帝開始,這個朝代又有了另外一番樣子。直接看字面意思的話,則是"文治武功一世之功"。對於大明而言,嘉靖皇帝確實是個"分水嶺"。
  • 明朝明明16位皇帝,為什麼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
    顧名思義,明十三陵就是明朝皇帝的陵寢。位於北京市西北的昌平區天壽山麓,是著名的旅遊景點,若到北京旅遊,不看就可惜了。可能有朋友感到奇怪,明朝明明有16位皇帝,為什麼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呢?十三陵包含長陵(朱棣陵)、獻陵(朱高熾陵)、景陵(朱瞻基陵)、裕陵(朱祁鎮陵)、茂陵(朱見深陵)、泰陵(朱祐樘陵)、康陵(朱厚照陵)、永陵(朱厚熜陵)、昭陵(朱載坖陵)、定陵(朱翊鈞陵)、慶陵(朱常洛陵)、德陵(朱由校陵)、思陵(朱由檢陵)。為何那三位不在這裡呢?歷史的原因。
  • 明王朝諸帝:明朝有多少位皇帝?分別是誰?
    在1386年到1644年之間,大明王朝一共有16名在位的皇帝。算上南明時期的六位,共有22位,那麼他們的分別是誰? 3.永樂帝朱棣,1403到1424年在位,廟號太宗,後來改為成祖,我們一般稱之為明成祖,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
  • 大明王朝各位皇帝的簡析(上)
    明朝是我國古代封建王朝中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共傳十六帝,每位皇帝都有自己的功績與過失,接下來筆者帶各位看官了解十六帝的功績與過失。明朝第二任皇帝,其父為孝康皇帝朱標,明太祖嫡長孫(原是老二,老大朱雄英早夭)。
  • 明十三陵的十三種穿越 揭秘那些塵封的往事
    明十三陵的十三個陵寢地面建築群其實應該算是十三座 "陵宮"。它們規格嚴謹,制度森嚴,卻並不複雜。十三個陵宮建築格局大同小異。  其中長陵為永樂大帝朱棣的陵寢,為明十三陵之首,是最古老,卻又是最宏壯,並且是相對保存最完整的陵宮,擁有數個"最"是它開放地面建築的主要原因,它是其他十二陵的範本,它的祾恩殿壯闊恢宏世間所稀,現被用作長陵博物館,建築本身和所展物品,無不令人嘆為觀止;定陵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的陵寢,古今中外,所有帝陵最核心、最令世人矚目的部分是埋葬帝王棺槨和陪葬品的"地下玄宮",定陵最大的看點就是它是十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