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最後6個皇帝的所作所為,及其對於明朝發展走向影響

2020-12-23 三匠畫片

在所有皇帝諡號裡,"世宗"往往代表著一個皇帝承前啟後的作用,換句話說,就是從這個皇帝開始,這個朝代又有了另外一番樣子。直接看字面意思的話,則是"文治武功一世之功"。

對於大明而言,嘉靖皇帝確實是個"分水嶺"。並不是說從他開始由強轉衰,也不是說從他開始由弱變強,而是從他開始皇帝個個"個性十足"。明世宗嘉靖皇帝,一生潛心修道,甚至連裝扮和宮內起居都像是一個道士在統治王朝。在位長達四十五年,只在剛登基時表現的類似一個賢君,後面基本都在迷信方士中度日,內閣則交給嚴嵩把持長達二十多年,也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裡的故事。

接下來即位的隆慶皇帝,本來從小就沒得到多少"修道皇帝"的父愛,即位後便一直致力於避免陷入任何家庭、朝臣之間的紛爭,或者說,他討厭爭論。這種迴避使得他不僅沒什麼具體建樹,而且幾乎不參與任何朝政中具體事務的決策。這就出現了兩個結果,一是他手下那些內閣大學士們有機會得以放手去做,二是由於文官們有這樣一個發揮自我的土壤,而使隆慶像當年的弘治皇帝一樣有個史書上的好名聲。

隆慶之後便是大名鼎鼎的萬曆皇帝了,他的名聲來源有很多,比如他是整個大明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再比如他有長達28年不上朝,朝廷照常運轉;還比如他手下內閣首輔是張居正。其實這最後一條就已經很說明問題了,張居正的功與過直接關係到大明王朝的走向,所以隨之帶來的是萬曆年間的走向直接決定了大明王朝的走向。

這樣一個"無為而治"的萬曆皇帝,我們必須要提到他晚年遇到的一件大事,那就是關外的建州女真崛起,為了壓制努爾哈赤,萬曆派出精銳前去剿滅,結果在薩爾滸戰役中明軍戰敗,這直接成了雙方對峙的轉折點。接下來他身後的大明最後三任皇帝,不得不一直面對建州女真的威脅,直至滅亡。

首先是萬曆的兒子泰昌皇帝,還差一天才能坐滿一個月的皇帝,被稱為"一月皇帝"。這樣一個登基後還沒來得及為自己建造陵寢的皇帝,只好在死後停屍近五個月,至於他有什麼關鍵的施政方略,單從在位時長就已經通通被否定了。

接下來是萬曆的長孫天啟皇帝,在位也只有七年,就好比萬曆一朝有一個關鍵人物把持朝政一樣,天啟年間也有這麼一位,但不是大臣,而是將明王朝重用宦官發展到極致的魏忠賢。所以此人一登場,我們就已經明了了這一朝,無非就是迫害東林黨這個關鍵詞。雖然等到萬曆第五個孫子崇禎登基後,魏忠賢下了臺,該平反的冤案也平了反,但一切都已經晚了。

對內,看起來崇禎皇帝一直是一個勤勉、節儉,用心在治理或者說挽回這個王朝的好皇帝,但架不住這些優點在內憂外患面前的不堪一擊。最後明朝的滅亡也是在"內加外"的合力下促成的。

相關焦點

  • 明朝前半段11個皇帝在位期間的表現及其所產生的影響
    特殊之處在於它即是大一統王朝,國力又比較強,在所有王朝中,緊隨大漢、大唐的影響力之後,與大宋一起被持不同角度眼光的現代人所審視,無法立分高下;通過一部分"明迷"的渲染,有一句"天子守國門"的說法被廣為流傳;現代文學體裁包括小說、電影等的反覆演繹程度僅次於清朝題材;最後明朝的衣服還好看。
  • 他是最後一位漢人皇帝,心繫天下、勵精圖治卻拯救不了大明王朝!
    他是最後一位漢人皇帝,心繫天下、勵精圖治卻拯救不了大明王朝!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明太祖朱元璋於1368年初建立,國號大明,初期定都在南京。到了明成祖時,將都城遷往北京。大明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很神奇的朝代,主張: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相對於其他朝代而言,明朝歷任皇帝都很有血性!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大明王朝》:歷史上最聰明的皇帝是誰?竟然是「求道升仙」嘉靖
    《大明王朝》是改編自劉和平著作《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在剛上映期間一直是不溫不火,但是前幾年優酷將這部劇放在了視頻首頁,依託著優酷巨大流量,這部劇一下就火了,本劇截取的中國歷史的一個片段,講的是明朝嘉靖皇帝與海瑞的故事。
  • 如何簡單評論明朝各代皇帝?
    明朝第一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大明王朝創始人。以鐵腕手段著稱,大力反貪反腐,在位期間官場風氣比較正能量。為了子孫後代順利繼承大明基業,曾經誅殺很多開國功臣。心狠手辣。第二位:明惠宗朱允炆,朱元璋的孫子。性格與其祖父截然相反。溫文爾雅,心不黑手不辣,偏愛文官治國。
  • 大明王朝各位皇帝的簡析(上)
    明朝是我國古代封建王朝中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共傳十六帝,每位皇帝都有自己的功績與過失,接下來筆者帶各位看官了解十六帝的功績與過失。明朝建立圖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男,漢族,字國瑞,小字重八,濠州鍾離縣(今安徽省鳳陽縣)人,大明朝開國皇帝。
  • 歷史上自負多疑敏感的嘉靖皇帝,讓《大明王朝1566》演活了
    《大明王朝1566》是歷史劇裡面難得的好劇,他和《走向共和》一起被評為歷史劇裡的兩大神劇,裡面一群老戲骨的各種飆戲滿足了我們對於明朝嘉靖時期歷史事件的所有想像,把一段精彩的歷史重新呈現在我們面前。在明朝如果你是一個藩王,那麼你的身份基本上跟一個囚犯差不多,無非就是一個吃的更好一點,住的房子更大一點的囚犯,最近熱播的《大明風華》充分的告訴了我們,朱棣的靖難之役是怎麼回事,明朝的藩王動不動就像仿效朱棣造反,所以朱棣以後皇帝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時刻提防這自己的叔叔兄弟侄子們可能的造反。
  • 解碼明朝內閣與司禮監,兩個影響大明命運的神秘機構
    大家看有關明朝的小說或影視,有兩個名詞是經常出現的,就是內閣和司禮監,他們似乎都是明朝十分重要的機構,又似乎還彼此衝突和敵對,就好像明朝皇帝的左右兩隻手,同為皇帝服務幹活,有些時候又好像皇帝左右手中各執的矛和盾,互相攻擊也互相防禦。內閣和司禮監在明朝究竟是怎樣的機構呢?
  • 大明王朝的16個奇葩皇帝,最恪盡職守的居然是崇禎皇帝
    享國276年的大明奇葩何其多,其中連皇帝都一個比一個奇葩,其實哪個朝代還沒有個奇葩皇帝?只是大明有16個,這也太多了點。下面,我們就來一一了解一下這16位奇葩帝王。 名字決定命運——朱元璋 朱元璋就是個勵志傳說,放眼今天,連馬雲都要自愧不如。
  • 清朝的江山,是從大明王朝手裡奪得,還是李自成的大順王朝?
    首先我們要知道,當時的清朝之所以能夠從北方向南進攻,並且用幾年的時間入主中原,一方面因為當時的清朝在北方統一了各部自己的實力得到了一個很大的提升,而另外一個方面與明朝有著很大的關係,因為當時的明朝發生的一些重大的事件和幾場影響比較大的戰役,使得明朝的綜合國力走上了一個下坡路。而如果沒有這些因素的話,以清朝的能力是不太可能擊敗明朝成功的入主中原的。
  • 一百多萬皇族後代,明朝的王爺們「吃」垮了大明王朝?
    前言在我國,經常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叫做「富不過三代」,這句話如同一個魔咒,曾在無數個家庭當中應驗。為什麼會「富不過三代」呢?在明朝中期的時候,皇室擔心各地的王爺們聯合地方勢力作亂,於是規定親王們只能夠生活在府裡,甚至如果想要出府玩一玩,都需要專門派人去向皇帝提出申請。後來,又有皇帝規定,親王們終生不能互相見面,也就是著名的「二王不相見」。
  • 明崇禎十三年,大明王朝氣數已盡,細說皇太極,與大明的決死之戰
    大明王朝似乎距離我們的時代並不遠,可以說我們是非常熟悉的了。大明的東廠和 西廠很有名,大明的有幾代皇帝也很「有名」。有的甚至是創新了我國歷史上皇帝的某項紀錄。大明王朝到了其統治末期,已經是千瘡百孔了。不斷爆發的農民起義持續的衝擊著大明的統治,高額的軍費支出使得這個王朝上下不安,同時還有背面少數民族的崛起,可以說是內憂外患的了。終於在崇禎十三年也就是清崇德5年,皇太極向崇禎帝發出了最後的通牒。
  • 從《朱元璋》到《大明劫》,影視劇中大明王朝的面孔越來越清晰
    和清宮戲對清朝的形象輸出相比,大明王朝給人的印象還比較模糊,但明朝題材的影視劇也有一定數量和規模。 筆者就以明初、明中、明末為線索,對明朝題材影視劇做一番梳理。
  • 最硬氣的王朝——明朝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定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在古代中國皇帝當家做主的時代裡,一個昏君的破壞力極大。他們可以輕易的毀掉幾任好皇帝留下的根基礎。但是明朝卻是個例外。雖然奇葩眾多,卻沒有一個軟骨頭。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打的蒙古抱頭鼠竄,首付于謙,拒絕瓦剌所有要求,即使皇帝被抓去了,也絕不妥協,大不了另立新帝!
  •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所以在我的重重篩選之下,最終向大家推薦這部《大明王朝》,它的成功在於更多融合了明代時代的特徵,家國情懷,政治鬥爭等等元素,刻畫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沒有直接闡述歷史人物要表達的情感,而是通過一定的藝術形式詮釋人物的形象,調動大眾觀眾的心。
  • 國祚474年的高麗王朝為何會突然走向衰亡?與明朝興起有關
    而同時期的中國經歷了五代十國、北宋、南宋、元朝、明朝,這在中國人的時代印記中,算是一個很長的時間跨度了。然而正所謂是家國興亡自有時,「超長待機」的高麗王朝最終還是走向了衰亡。導致高麗王朝沒落的主要原因並非是它的自身造血功能不足,而是由於外部條件變化讓它無力面對,最終才造成了內部的坍塌。
  • 明朝夾在元朝和清朝之間,對於漢文化的傳承發展起到了什麼作用?
    現在我們主要談談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明朝,這一王朝的存在有點尷尬,前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後朝是由滿洲人建立的,這對處於中間的明朝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呢?明末清初的衰落是不是意味著漢人文化的衰落?一、大明王朝1.朱元璋建朝眾所周知,大明朝是由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創立的,朱元璋做過和尚,甚至還落魄地以乞討為生,但是,這些經歷也讓他大開眼界,最終在自己稱霸天下的道路上大顯身手,當然,朱元璋之所以能夠被推翻,也是因為元朝政府不得人心,昏庸腐敗,讓百姓怨聲載道。
  • 萬曆皇帝朱翊鈞:推翻新政,20年不上朝,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萬曆皇帝朱翊鈞 公元1644年,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於煤山,276歲的大明王朝宣告滅亡,此時距離萬曆皇帝朱翊鈞逝世僅過去了24年。張居正的改革就像一針強心劑,為大明王朝注入了濃厚的生命力。據史料記載,在實行改革後,明朝國庫的存銀達到了700萬兩之多,糧食儲備也達到了1300多萬石,足夠百姓使用十年。 相比之下,嘉靖年間的存糧還不及此時的十分之一,可見改革的成效。但是在張居正逝世後,萬曆皇帝便推翻了改革。
  • 明朝末年的時候,若給崇禎皇帝一批名臣武將,他能否保持明朝不滅
    明朝的滅亡讓人感覺到是非常可惜的,因為在明朝末年的時候,雖然明朝的形勢非常的頹勢,但很多人看來還沒有到不可救藥的地步。而當時明朝的皇帝崇禎也算的是一個勤政有為的皇帝,如果他手下能有一批名臣武將的話,是不是大明朝就能夠度過那個難關支撐下去的。
  • 擅改祖制,開放海禁,這位皇帝在位6年,為大明積累了巨額財富
    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一直以來都非常的有話題,不僅僅是因為明朝時期16位皇帝,大多數都有自己的性格,就本身國家而言,在晚年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了高昂的戰鬥力,以至於一直到明朝滅亡以後,滿清都沒能順利的從關外打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