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皇帝諡號裡,"世宗"往往代表著一個皇帝承前啟後的作用,換句話說,就是從這個皇帝開始,這個朝代又有了另外一番樣子。直接看字面意思的話,則是"文治武功一世之功"。
對於大明而言,嘉靖皇帝確實是個"分水嶺"。並不是說從他開始由強轉衰,也不是說從他開始由弱變強,而是從他開始皇帝個個"個性十足"。明世宗嘉靖皇帝,一生潛心修道,甚至連裝扮和宮內起居都像是一個道士在統治王朝。在位長達四十五年,只在剛登基時表現的類似一個賢君,後面基本都在迷信方士中度日,內閣則交給嚴嵩把持長達二十多年,也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裡的故事。
接下來即位的隆慶皇帝,本來從小就沒得到多少"修道皇帝"的父愛,即位後便一直致力於避免陷入任何家庭、朝臣之間的紛爭,或者說,他討厭爭論。這種迴避使得他不僅沒什麼具體建樹,而且幾乎不參與任何朝政中具體事務的決策。這就出現了兩個結果,一是他手下那些內閣大學士們有機會得以放手去做,二是由於文官們有這樣一個發揮自我的土壤,而使隆慶像當年的弘治皇帝一樣有個史書上的好名聲。
隆慶之後便是大名鼎鼎的萬曆皇帝了,他的名聲來源有很多,比如他是整個大明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再比如他有長達28年不上朝,朝廷照常運轉;還比如他手下內閣首輔是張居正。其實這最後一條就已經很說明問題了,張居正的功與過直接關係到大明王朝的走向,所以隨之帶來的是萬曆年間的走向直接決定了大明王朝的走向。
這樣一個"無為而治"的萬曆皇帝,我們必須要提到他晚年遇到的一件大事,那就是關外的建州女真崛起,為了壓制努爾哈赤,萬曆派出精銳前去剿滅,結果在薩爾滸戰役中明軍戰敗,這直接成了雙方對峙的轉折點。接下來他身後的大明最後三任皇帝,不得不一直面對建州女真的威脅,直至滅亡。
首先是萬曆的兒子泰昌皇帝,還差一天才能坐滿一個月的皇帝,被稱為"一月皇帝"。這樣一個登基後還沒來得及為自己建造陵寢的皇帝,只好在死後停屍近五個月,至於他有什麼關鍵的施政方略,單從在位時長就已經通通被否定了。
接下來是萬曆的長孫天啟皇帝,在位也只有七年,就好比萬曆一朝有一個關鍵人物把持朝政一樣,天啟年間也有這麼一位,但不是大臣,而是將明王朝重用宦官發展到極致的魏忠賢。所以此人一登場,我們就已經明了了這一朝,無非就是迫害東林黨這個關鍵詞。雖然等到萬曆第五個孫子崇禎登基後,魏忠賢下了臺,該平反的冤案也平了反,但一切都已經晚了。
對內,看起來崇禎皇帝一直是一個勤勉、節儉,用心在治理或者說挽回這個王朝的好皇帝,但架不住這些優點在內憂外患面前的不堪一擊。最後明朝的滅亡也是在"內加外"的合力下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