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有關明朝的小說或影視,有兩個名詞是經常出現的,就是內閣和司禮監,他們似乎都是明朝十分重要的機構,又似乎還彼此衝突和敵對,就好像明朝皇帝的左右兩隻手,同為皇帝服務幹活,有些時候又好像皇帝左右手中各執的矛和盾,互相攻擊也互相防禦。內閣和司禮監在明朝究竟是怎樣的機構呢?他們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神秘地方,我們今天來一探究竟:
王權曾經是明朝皇帝一人獨攬的寶貝
內閣
中國的封建集權制,自秦漢以來,無不是以皇帝為中心,下設丞相為輔,統領百官的一個比較穩定的權力體系,雖然從根本上說,相權本質上也從屬於皇權的,但是實際上,它或多或少還是有自己相對的一些獨立性,甚至在一些特殊時期還能反過來對皇權產生制約性。這種樣子的封建官制自建立就已經在中國大地上運作了一千五百多年,直到又一個王朝的建立。這個新王朝叫大明,建立者朱元璋是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的君王,但同時他也有極強的權力欲和多疑善猜的個性。誰都沒想到,就是這個擁有多重複雜性格的新朝皇帝給這個運作了一千五百多年封建官制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明太祖朱元璋像
朱元璋在明朝初建之時,也是老老實實的設立了丞相一職的,當時擔任丞相的還是他的安徽老鄉胡惟庸,雖然歷史上對胡惟庸多是貶低之詞,但是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以叛亂之名除去胡惟庸後,接下來的操作個人覺得才是這個深謀遠慮的開國皇帝真正想要做的:朱元璋廢除了中書省,罷丞相不設,而由他統領六部。看看,一下子就把丞相這棵長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大樹從廟堂上來了個連根拔。真·狠人:朱元璋。要知道,前面多少野心勃勃的皇帝都想幹而不敢幹的事,老朱一下子給幹了,不但幹了,還立下誓言:「後世子孫或百官中有敢言立丞相者,殺!」。這下算是徹底斷了丞相這一職位和相應的官制,皇權達到了從未有過的集中和威力。
胡惟庸是明朝唯一的一個丞相
丞相廢了,可丞相要幹的事沒有廢啊。要知道,丞相為六部統領,基本上每天要日理萬機,才算基本合格,不然整個國家就要亂套,要出大亂子。雖然朱元璋英明神武,精力旺盛,可你擋不住生命的規律,後面的接班人可就不一定能像你一樣能身兼皇帝、丞相兩個角色了。所以後來朱元璋還是不得不把一些丞相的文書工作交給翰林院和內廷的學士和閒散人員來做,到明成祖朱棣時,又令大學士參與機務,並逐漸成為定製。這樣大明朝一個有些四不像的機構慢慢顯現出來:內閣,開始掌握一定的權力,並向相權靠攏。雖然它與曾經獨立的相權相距還很遠,但它掌握的權力,既非朱元璋的初衷,老朱當時就把它當作一個打醬油的。也將妨礙皇帝絕對專權的需要。因此,明朝的皇帝們需要一個與之抗衡的權力機構,司禮監這個神秘機構粉墨登場了。
內閣是明朝一個畸形的政治產物
司禮監
要有一個能和越來越像丞相力量的機構抗衡,還要絕對忠誠於皇帝的機構,那只能是完全依附於皇帝的宦官了。從歷史看,宦官在明朝建立之初,就有十二監、四司、八局,所謂的二十四衙門的設立。但這些宦官衙門最初只是為皇帝及其家屬的奢靡生活需要服務的,手中並沒有後來的遮天權力。朱元璋甚至在後宮門立有鐵牌:「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這個時期,宦官幹的就是「雜役」而已。
早期的明朝宦官只是皇家奢靡生活的犧牲品
伴隨著明成祖朱棣的登基,曾經出力甚多的宦官們也提升了他們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既然你都不把皇位傳我,你的話也就選擇著聽吧。」心懷對老爹朱元璋的不滿,朱棣把鐵牌上的話也當成了耳邊風了。不但大肆嘉獎為他在「靖難之役」中出過力的宦官,委以重任,還從扼制內閣勢力發展的需要,不斷給宦官以一定的實權,在皇權的擺弄下,本來不相干的宦官被打包成另外一個神秘機構:司禮監,捲入了皇權與內閣的權力爭奪戰中,成為了頂在皇權前面的第一肉盾。皇帝們終於又能輕鬆快活的享受去了。
司禮監讓太監們嘗到了皇權的味道
衝突
在內閣和皇權的平衡機制轉為內閣和司禮監的平衡機制的同時,平衡也由靜態發展到動態。也就是說,皇帝想利用司禮監來限制內閣,反過來,司禮監也要受到內閣的限制,從而引起兩者的衝突。而且對於兩個不完全獨立又具有一定實權的機構來講,或為爭權奪利,或為得到皇帝的寵信,這種衝突也是必然的。其結果則是由於皇帝的原因,互有輕重,由此出現權臣和宦官專權的交替現象,這其實也是皇帝期望的,任何一方都無法做到一家獨大,真正的贏家只能是皇帝。衝突,只是皇帝出於平衡和好惡的遊戲,可惜內閣和司禮監好像都沒有覺察到這一點,或者覺察到了也無能為力,比較皇權是強大的,也是致命的。
內閣與司禮監的平衡只是暫時的
所以無論是內閣的楊廷和還是嚴嵩、司禮監的王振,汪直和劉瑾等都只是皇帝們棋盤上的一顆顆棋子罷了,誰起誰落,在乎的是皇帝的選擇,無關於能力或操守。內閣和司禮監的平衡遊戲,幾乎每個大明皇帝都玩得不亦樂乎,似乎從老祖宗朱元璋廢除丞相那一刻起,終於找到了皇權獨大的法門訣竅。可惜伴隨崇禎朱由檢的自殺,這個遊戲終於暴露出它的危險面目,治國不是簡單的平衡遊戲,統治者如果把精力過多的用在如何解決統治集團內部的利害平衡關係上,又不能牢牢地予以控制,就說明了明朝的歷史已經偏離原來的歷史軌跡,滅亡也就在所難免了。
大明帝國的落沒是平衡的打破
參考文獻:《明史》、《中國通史·明清史》、《明史紀事本末》等,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