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明朝內閣與司禮監,兩個影響大明命運的神秘機構

2020-12-18 騰訊網

大家看有關明朝的小說或影視,有兩個名詞是經常出現的,就是內閣和司禮監,他們似乎都是明朝十分重要的機構,又似乎還彼此衝突和敵對,就好像明朝皇帝的左右兩隻手,同為皇帝服務幹活,有些時候又好像皇帝左右手中各執的矛和盾,互相攻擊也互相防禦。內閣和司禮監在明朝究竟是怎樣的機構呢?他們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神秘地方,我們今天來一探究竟:

王權曾經是明朝皇帝一人獨攬的寶貝

內閣

中國的封建集權制,自秦漢以來,無不是以皇帝為中心,下設丞相為輔,統領百官的一個比較穩定的權力體系,雖然從根本上說,相權本質上也從屬於皇權的,但是實際上,它或多或少還是有自己相對的一些獨立性,甚至在一些特殊時期還能反過來對皇權產生制約性。這種樣子的封建官制自建立就已經在中國大地上運作了一千五百多年,直到又一個王朝的建立。這個新王朝叫大明,建立者朱元璋是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的君王,但同時他也有極強的權力欲和多疑善猜的個性。誰都沒想到,就是這個擁有多重複雜性格的新朝皇帝給這個運作了一千五百多年封建官制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明太祖朱元璋像

朱元璋在明朝初建之時,也是老老實實的設立了丞相一職的,當時擔任丞相的還是他的安徽老鄉胡惟庸,雖然歷史上對胡惟庸多是貶低之詞,但是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以叛亂之名除去胡惟庸後,接下來的操作個人覺得才是這個深謀遠慮的開國皇帝真正想要做的:朱元璋廢除了中書省,罷丞相不設,而由他統領六部。看看,一下子就把丞相這棵長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大樹從廟堂上來了個連根拔。真·狠人:朱元璋。要知道,前面多少野心勃勃的皇帝都想幹而不敢幹的事,老朱一下子給幹了,不但幹了,還立下誓言:「後世子孫或百官中有敢言立丞相者,殺!」。這下算是徹底斷了丞相這一職位和相應的官制,皇權達到了從未有過的集中和威力。

胡惟庸是明朝唯一的一個丞相

丞相廢了,可丞相要幹的事沒有廢啊。要知道,丞相為六部統領,基本上每天要日理萬機,才算基本合格,不然整個國家就要亂套,要出大亂子。雖然朱元璋英明神武,精力旺盛,可你擋不住生命的規律,後面的接班人可就不一定能像你一樣能身兼皇帝、丞相兩個角色了。所以後來朱元璋還是不得不把一些丞相的文書工作交給翰林院和內廷的學士和閒散人員來做,到明成祖朱棣時,又令大學士參與機務,並逐漸成為定製。這樣大明朝一個有些四不像的機構慢慢顯現出來:內閣,開始掌握一定的權力,並向相權靠攏。雖然它與曾經獨立的相權相距還很遠,但它掌握的權力,既非朱元璋的初衷,老朱當時就把它當作一個打醬油的。也將妨礙皇帝絕對專權的需要。因此,明朝的皇帝們需要一個與之抗衡的權力機構,司禮監這個神秘機構粉墨登場了。

內閣是明朝一個畸形的政治產物

司禮監

要有一個能和越來越像丞相力量的機構抗衡,還要絕對忠誠於皇帝的機構,那只能是完全依附於皇帝的宦官了。從歷史看,宦官在明朝建立之初,就有十二監、四司、八局,所謂的二十四衙門的設立。但這些宦官衙門最初只是為皇帝及其家屬的奢靡生活需要服務的,手中並沒有後來的遮天權力。朱元璋甚至在後宮門立有鐵牌:「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這個時期,宦官幹的就是「雜役」而已。

早期的明朝宦官只是皇家奢靡生活的犧牲品

伴隨著明成祖朱棣的登基,曾經出力甚多的宦官們也提升了他們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既然你都不把皇位傳我,你的話也就選擇著聽吧。」心懷對老爹朱元璋的不滿,朱棣把鐵牌上的話也當成了耳邊風了。不但大肆嘉獎為他在「靖難之役」中出過力的宦官,委以重任,還從扼制內閣勢力發展的需要,不斷給宦官以一定的實權,在皇權的擺弄下,本來不相干的宦官被打包成另外一個神秘機構:司禮監,捲入了皇權與內閣的權力爭奪戰中,成為了頂在皇權前面的第一肉盾。皇帝們終於又能輕鬆快活的享受去了。

司禮監讓太監們嘗到了皇權的味道

衝突

在內閣和皇權的平衡機制轉為內閣和司禮監的平衡機制的同時,平衡也由靜態發展到動態。也就是說,皇帝想利用司禮監來限制內閣,反過來,司禮監也要受到內閣的限制,從而引起兩者的衝突。而且對於兩個不完全獨立又具有一定實權的機構來講,或為爭權奪利,或為得到皇帝的寵信,這種衝突也是必然的。其結果則是由於皇帝的原因,互有輕重,由此出現權臣和宦官專權的交替現象,這其實也是皇帝期望的,任何一方都無法做到一家獨大,真正的贏家只能是皇帝。衝突,只是皇帝出於平衡和好惡的遊戲,可惜內閣和司禮監好像都沒有覺察到這一點,或者覺察到了也無能為力,比較皇權是強大的,也是致命的。

內閣與司禮監的平衡只是暫時的

所以無論是內閣的楊廷和還是嚴嵩、司禮監的王振,汪直和劉瑾等都只是皇帝們棋盤上的一顆顆棋子罷了,誰起誰落,在乎的是皇帝的選擇,無關於能力或操守。內閣和司禮監的平衡遊戲,幾乎每個大明皇帝都玩得不亦樂乎,似乎從老祖宗朱元璋廢除丞相那一刻起,終於找到了皇權獨大的法門訣竅。可惜伴隨崇禎朱由檢的自殺,這個遊戲終於暴露出它的危險面目,治國不是簡單的平衡遊戲,統治者如果把精力過多的用在如何解決統治集團內部的利害平衡關係上,又不能牢牢地予以控制,就說明了明朝的歷史已經偏離原來的歷史軌跡,滅亡也就在所難免了。

大明帝國的落沒是平衡的打破

參考文獻:《明史》、《中國通史·明清史》、《明史紀事本末》等,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明朝的大理寺,司禮監,東廠,西廠和錦衣衛都是幹什麼的
    這些機構都是明朝的實權機構,司法機關,特務單位和偵查部門,大理寺,實際上就是明朝的最高法院,自唐朝以後基本上就確定了大理寺的職能。大理寺屬於中央司法機關,但刑罰之事由刑部處理,大理寺是執行機構。大理寺與刑部和御史臺,並稱三法司。但大理寺正卿與刑部尚書和御史臺大夫職責各有不同。職能和權力都是最低的。明朝最為後世詬病的就是特務統治,而管理和統轄明朝特務機構的就是太監組成的東西二廠,這又延伸出明朝又一個弊病宦官幹政。而司禮監則是宦官群體裡面最高機構,明朝一個太監如果做到司禮監那真是太幸福了,最高峰了。
  • 明朝這個太監職位,有時可與「內閣首輔」匹敵,雅號「內相」
    在明朝負責侍奉皇帝以及其家族和管理皇室內務的十二個衙門被稱為「十二監」,在十二監中,最有權勢的衙門是司禮監。到明朝中後期,司禮監的權力越來越大,甚至可與明朝的行政中樞「內閣」相匹敵,而司禮監的主管司禮監掌印太監被尊稱為「內相」,「掌印太監位尊可比首輔」。明代很多專權的宦官,比如王振、劉瑾、馮保等人都曾任司禮監掌印太監。
  • 明朝太監權力有多大?內閣首輔對其畢恭畢敬,是站著的「皇帝」
    明朝太監給人的直觀印象即權力很大,以萬曆時期的掌印太監馮保為例,哪怕是內閣首輔張居正對其也是畢恭畢敬。張居正也是在馮保的支持下才得以推行新法,從而實現萬曆中興。張居正之所以尊敬馮保,除了這個太監本身不算壞以外,重點還是馮大太監真的很有權力。
  • 從《大明王朝1566》看明中期中央權力的變化
    劇中嚴嵩、徐階掙得你死我活的內閣權力為何如此之大?宦官頭子司禮監又為何能握有批紅大權?要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必須了解一下明朝中期中央權力的變化,本篇文章筆者主要以嘉靖一朝為例。雖然內閣有權力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但卻不是一個正式的政府機構。眾所周知,明朝盛產奇葩皇帝,後來的皇帝越來越懶,也越來越敢放權,逐漸地賦予了內閣票擬權,六部也歸屬於了內閣之下,天下大事由地方交由六部,再有六部長官交由內閣處理。等到嘉靖皇帝時期,他一意玄修,不理朝政,於是國家大事的執行都到了內閣手中。
  • 明宣宗首創司禮監批紅: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那麼,讓我們來看看明朝的皇帝們是怎麼處理這件事的。明朝一開始是有宰相,中書省和六部的,但由於某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胡惟庸和他的那些小老弟們的作死行為導致了朱元璋在一氣之下直接取消了宰相和中書省這兩個機構。雖說爽歸爽,搞死了一群人也確實挺大快人心的,但朱元璋也意識到了他自己一個人是無法多核多線程地完成任務的。
  • 明朝的北鎮撫司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為何它的權力會那麼大?
    這其實與趙王所在的工作地方,北鎮撫司有很大關係,那麼明朝政府機構中的北鎮撫司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為何他的權力會如此的大?明朝皇帝又為何要設立北鎮撫司?明太祖朱元璋坐上皇帝以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繼續加強中央集權和強化君主專制,自古以來封建王朝主要以兩個對矛盾為主線,一君權和相權,二中央和地方。明太祖朱元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廢丞相設內閣,其意義就在於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皇帝手中權力變大了。
  • 從明代三楊對仁宣之治的貢獻,看明朝內閣制度的變遷
    在明永樂年間內閣大臣的職權就開始逐漸加重,開始兼管六部,隱隱之間已經成為了皇帝身邊的幕僚還有決策機構。當到達了明宣宗朱瞻基時期,權力已經開始上升,最初是為了更好的完善政務梳理和流程。所以全國大大小小的官員的奏章,甚至於說是老百姓對於皇帝的一些意見,通常是由通政史司進行篩選以及匯總,交由司禮監呈上給皇上過目,再交給內閣,內閣草擬完意見,再有司禮監把意見匯報給皇上批准,再由六科校對進行下發。
  • 大明王朝的「曠世悲歌」 緣起只是明英宗的荒唐懦弱嗎?
    這個「禍根」,正是在明宣宗時期對宦官集團的扶持,使得司禮監成為以「內相」形式存在的,可以與「內閣」相抗衡的龐大官僚機構!如若不然,縱然朱祁鎮再不成器,有著滿朝文武的協助和歸諫,也不至於讓大明的盛世江山僅僅在歷經一場戰事從此國運一瀉千裡。
  • 明朝內閣是君主立憲的雛形嗎?和現代內閣有什麼不同?
    明朝自成祖朱棣開始,形成了獨特的內閣制,擁有至高權利的皇帝們將國家大事交給內閣處理,自己卻離開退居幕後,或是修仙煉丹,或是沉迷酒色,以至於明朝的皇帝們常年不上朝,整個國家也可以平穩運轉。但是,明朝的內閣和英國等採用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內閣是完全不同,其根本的區別在於權力的歸屬,而不是皇帝管不管事。
  • 明朝宦官那些事兒
    朱瞻基同志雖然來不了那麼勤快,但也不至於白痴,他自然不可能把所有的權力給內閣,內閣已經把手伸到了票擬上,這一點雖然看上去冒犯,但也是必然,朱瞻基同志得有人給他幹活,那麼得把最終決定的權力放在自己的手裡,這一權力就是批紅。這制度也成功維持到明朝滅亡。
  • 大明風華: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真正意義上的守成之君
    英明神武的明成祖在位的二十幾年,積極對外開疆拓土,明成祖絲毫不亞於清朝的康熙帝和乾隆帝,明朝東北邊疆廣袤的土地,都被劃入了帝國版圖。明朝設立了遼東都司和奴兒幹都司管理今天的東北和外東北大片土地,但是東北的民族構成是漢人比較少,明朝不能夠在東北設置像內地一樣的省級行政單位。
  • 2021廣西事業單位考試公基備考:明朝四大神秘組織
    前些日子《大明風華》《錦衣之下》熱播,不少人對明朝歷史產生了興趣。今天我們一起來梳理下讓人聞風喪膽的錦衣衛、東廠、西廠、六扇門這四大明朝神秘組織。 錦衣衛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設置錦衣衛。主要職能有: 1. 侍衛儀仗。
  • 歷史地圖裡神秘的烏斯藏都司:明朝究竟有沒有管轄西藏?
    明朝在西藏的行政區劃從1374年開始,明朝就在西藏設立行政和軍事機構,對西藏實施管轄。其中在衛蔵和康區設置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管轄今天的西藏和四川藏區等大多數地方,在青海設置朵甘行都指揮使司,管轄今天的青海和甘肅藏區,在阿里設置俄力思軍民元帥府,管轄今天的藏南地區。
  • 明朝276年十大優秀內閣首輔
    但是明代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強勢,到了仁宣朝,內閣權力迅速增大,漸漸已經有了差不多宰相的權力,而隨著時間推移,明代文官集團愈發強勢起來,到了嘉靖後期,內閣權力已經遠遠超過歷代宰相所掌握的權力,在某些特定時間,甚至成了國家的實際掌控機構。
  • 歷史上的明宣宗朱瞻基,給大明朝留下了怎樣的隱患?
    前陣子熱播的《大明風華》,讓世人對於明宣宗朱瞻基有所了解,其在明朝歷史上是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在位期間,實行仁政治國,任用賢德之人,重視農業生產,出徵蒙古大漠,綜合國力得到很大增強。到了宣德時期,宣宗延續祖父的做法,進一步提升宦官的地位,為更好服務政事,設立內書堂作為配套,專門的宦官教育機構,師資力量雄厚,以翰林學士教授四書五經,值得注意的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據說是最受歡迎的課外讀物,從此培養出一大批知識型宦官:
  • 明朝皇帝居然不理睬臣子?看看明朝的奏章制度究竟是什麼情況
    首先,明朝的政治制度中,隨著胡惟庸黨案以後,宰相就徹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則是不同的機構,將原本宰相的大權分割,並且最終將權力集中的皇帝一人手上。但這份權力對任何人來講都是一份過於沉重的責任,所以為了分擔皇上的壓力,內閣制度應運而生。說白了,就是有一幫文人開始作為皇上的私人助理來處理政務。但是隨著內閣成為一個制度化的「內侍機構」時,現實的權力結構就已經發生了改變。奏章的批答為皇帝的專責。
  • 大明王朝歷史上最著名也最具爭議的內閣首輔張居正
    於是,張居正笑得可開心可開心了,他終於成了大明王朝正兒八經的內閣首輔,只要擺平了萬曆皇帝和李太后這對孤兒寡母,那整個大明朝就他說了算。終於!張居正可以施展自己多年的抱負,開始推行一系列的政治和經濟改革了。若不然,連續經歷了明武宗、明世宗和明穆宗三代庸主後,明朝真的已經是江河日下,日暮西山了。
  • 唐朝太監可以廢立皇帝,但同樣專權的明朝太監,為何皇帝想殺就殺
    明朝,連內閣首輔都不敢專橫,太監就沒指望了。沒別的原因,就是權力太小。廢立皇帝這種事,等同造反,權力不夠就想也別想。明朝的太監,皇帝想殺就殺。殺內閣大學士,皇帝稍微費點兒勁,因為要顧及文官集團的面子。但殺個太監,那就不是事兒,因為整個文官集團都會支持。
  • 明朝內閣首輔是宰相?「內閣非相論」的觀點,看看明朝人怎麼說?
    在很多明朝人眼裡,內閣首輔雖然也是皇帝第一輔臣,職權和以前的相國、丞相好像差不多,但是真正的明眼人裡,內閣首輔在制度設定、機構運行、職責定位,尤其是權力性質方面與丞相制度完全不同,不能將內閣首輔等同於丞相,內閣首輔更不可自命為相國。
  • 明朝傳奉官:做官的綠色通道,不用考試,不用銓選,皇帝直接任命
    然而,在明朝的明憲宗成化年間,卻有一種官,無需考試,更不用經過吏部的銓選和內閣的審核,而是由皇帝本人直接任命,由此開闢了一條大明仕途的綠色通道,很多普通人藉此成為官身。然而這種選官方式無疑是皇權對人事任免的粗暴幹涉,它失去了人才選拔制度的公平公正,導致政府權威性和公信力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