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2021-02-08 文史漫今生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明朝不但沒有實現朱由檢所期望的中興願景,反而被李自成的大軍給毀滅了!而朱由檢也成了亡國之君,他在北京皇城內的煤山上吊自殺身亡。那麼,勵精圖治的明朝皇帝朱由檢,為何會以悲慘的結局收場?下文將深入分析崇禎帝朱由檢個人的悲劇產生的根源,以及他對於明帝國的影響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繼位於危難之中

公元1627年10月,朱由檢登基為大明帝國的皇帝,但大明王朝到了此時,其早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明朝之初建立了廠衛制度,到崇禎帝朱由檢執政時期,明朝政府內的閹黨勢力已經異常的強大,閹黨力量根深蒂固,枝繁葉茂,朝廷內遍布閹黨首腦的爪牙,明朝的黨派之爭也是愈演愈烈,曾大批的東林黨人被閹黨陷害而入獄,而明朝的社會經濟在這時期也走向了衰亡之路,底層人民的生活愈加困苦,為了改變明朝的危局,朱由檢剷除閹黨,為東林黨人平反,並大力任用正義有才能的人士,但很不幸,從崇禎元年開始,一直到朱由檢的統治地位崩潰的崇禎17年為止,整個社會瘟疫橫行,旱災蝗災不斷,人口大量死亡,這讓明朝各地遍布盜賊和流民,朱由檢的統治就是在這樣不斷惡化的局勢下崩潰的。

二、悲劇產生之根源

朱由檢繼位在明朝腐朽統治積重難返的時期,明初廠衛制度發展到崇禎年間已經讓閹黨的力量在明朝政府內部達到了頂峰,在閹黨大力扶植心腹力量,而剷除異己,還殘忍的殺害大量東林黨人,閹黨還幹政亂政,特別是明英宗時期的大宦官王振對軍事的幹預,讓明軍20萬精銳於土木堡戰役中被瓦剌軍全殲,明朝政府內部的腐敗現場也十分嚴重,昏庸的皇帝還時不時的出現,這讓明朝社會經濟的從歷年間開始逐漸的走向衰敗,朱由檢繼位之時,他面臨的是一堆爛攤子,雖然朱由檢個人勵精圖治,希望改變明朝面臨的滅頂之災,他重用賢才,消滅閹黨,希望讓明朝政治走向清明之路,但他繼位之後,內憂外患不斷,因連年旱災、蝗災、瘟疫等天災不斷,各地農民起義軍興起,在關外有女真人後金政權大軍的進攻,朱由檢派遣得力官員去解決天災,他也派了得力幹將去對付農民起義軍。

特別是派了他手下名將袁崇煥去對付關外的後金軍,袁崇煥用大炮炸死了努爾哈赤,將十幾萬後金軍阻擋在關外,袁崇煥擁有出色的軍事才能,有他守關,清軍不能入,但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子對朱由檢使用反間計,這讓朱由檢錯殺了明朝的守關悍將袁崇煥,朱由檢之所以會中皇太極的詭計,是因為他本人多疑殘忍暴躁的性格所致,他大力重用一批能力出色的人才,但卻不能完全相信他們,在袁崇煥死後,他又啟用名將洪承疇,結果因朱由檢的猜忌讓洪承疇投降了清軍,朱由檢任用了大量的得力人才,卻又不肯徹底相信他們,又隨意殺害他們,這讓他失去了很多對明朝有用的人才,朱由檢滅了閹黨,他在之後又重用閹人,如此反覆無常,加之內憂外患的不斷打擊,朱由檢最終上吊自殺。

三、朱由檢對大明王朝的影響及滅亡根源

朱由檢為大明的基業可謂嘔心瀝血,但又因他多疑暴躁殘忍的個性所累,因為他的勤政程度蓋過了明朝歷史上大多數皇帝,這讓明朝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決,但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朱由檢個人處理明朝一些社會問題的手段也不是很高明,他缺乏深謀遠慮、力挽狂瀾的能力,他對明帝國的影響是很有限的,大明帝國的滅亡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明朝積重難返的腐朽政治,特別是宦官幹政,第二:明朝社會經濟從萬曆年間就不斷開始走向衰退,而明朝政府卻沒有採取有力的措施加以幹擾,第三:天災人禍不斷,第四:朱由檢個人多疑殘忍的性格加速了明朝的滅亡,第五,明軍與漠北遊牧民族的幾百年的不斷戰爭削弱了明朝的力量,讓明朝元氣大傷,並不斷的走向滅亡。

四、總結

儘管朱由檢登基之後,他盡全力來改變明朝衰退的政治形勢,但因明朝早已到了日落西山的時刻,加之朱由檢個人的多疑殘忍的性格缺陷,這一切讓明朝的滅亡命運已不可更改,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明朝的滅亡有內因和外因等多個方面的原因,天災所產生的問題是人力無法預料到的,但是人力可以去改變的,朱由檢在執政的十幾年間都沒有很好的解決明朝各地出現的旱災、蝗災、瘟疫等問題,這間接的促進了農民起義運動的發展,而明朝各地農民起義運動的興盛又加速了明朝的毀滅,最為糟糕的事是在朱由檢執政時期的北方後金力量的崛起,這讓明朝無可奈何的面對兩線作戰的危險局面。在與清軍、李自成軍的兩線作戰中,明軍的實力不斷的受到削弱,最終讓明軍的力量消耗殆盡。

相關焦點

  • 亡國之君朱由檢可悲可嘆,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天亡大明
    明朝自古以來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具血性的王朝,建國之初就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誓言。可嘆就算再強悍的政權也敵不過昏君亂政,小人禍國,走向衰敗。作為明朝的最後一為君王,朱由檢繼位之初,國家已是內憂外患,岌岌可危,有滅國之險。
  • 崇禎皇帝胸懷壯志,勤勉政事,為何卻沒能挽救明朝?
    引言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古國,朝代的更替已經是歷史上司空見慣的事情,因此,每個朝代的最後一任皇帝,都被稱為亡國之君,也永遠地被歷史銘記了下來。
  • 崇禎帝決斷的兩大失誤:導致大明江山最終被掠奪,身死國滅
    結果,滿朝文武,沒一人前來。看著空蕩蕩的大殿,崇禎皇帝心如刀絞,感覺無比悲涼:發出了感慨:「滿朝文武,無一可信之人」,「朕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的慨嘆。大明風華有明一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作為漢朝王室最後一個王朝,此等氣節,受到後世無盡敬仰。
  • 歷史人物|朱由檢
    朱由檢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惜其性多疑,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朱由檢死後廟號懷宗,後改毅宗、思宗。
  • 孫傳庭能力如此強勁,為何不能一鼓作氣的挽救明朝衰頹的局勢?
    而戰無不勝的孫傳庭,為什麼不能力挽狂瀾於既倒,拯救大明王朝? 不由得說一句,明朝不值得,崇禎不值得。那麼,他的能力如此強勁,為何不能一鼓作氣的挽救明朝衰頹的局勢?
  • 值得尊敬的亡國之君:崇禎帝
    一般而言,亡國之君或暴虐無道,或荒淫縱情,或不理朝政,但崇禎皇帝這些一條也沒佔上。他不好色,不奢侈,每日批改奏章到深夜,是個很勤政的皇帝。「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崇禎皇帝想不明白,自己兢兢業業地做皇帝,勤勤懇懇地理政務,為什麼明朝卻斷送在自己手裡?在明朝十七個皇帝之中,他不但算不上是最為昏庸的一個,而且勤政程度完全可以與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相媲美,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
  • 崇禎皇帝朱由檢,那與人鬥、與天鬥、與命鬥的悲情壯烈的一生
    亡國之君就像一篇文章裡的過度段一樣,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而被人們廣泛地關注,反覆地琢磨。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作為這個重要的過度段,估計沒一個亡國之君願意被以這樣的方式名垂千古。崇禎皇帝至登基繼位以來,這天就沒給過他好臉色。哪怕他有一腔重振中興的熱血雄心。古人向來信奉天降異像,陝西天赤如血,一看就不是個好兆頭。崇禎皇帝隨然心有戚戚,但他絕不甘心做亡國之君,也不準備做亡國之君。
  • 朱由檢: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內心高傲卻行動愚蠢,煤山上吊自縊
    崇禎皇帝從哥哥手中接過皇權,開始了"勵精圖治" 崇禎皇帝朱由檢從哥哥那裡接過明朝皇位的時候才十八歲,當時魏忠賢把握朝政,自己臨危受命,沒有什麼根基,但是朱由檢還是告訴自己:我要當一個好皇帝。 他這樣說了,也這樣做了,上臺沒多久就把魏忠賢趕下去了,當時普天同慶,都稱讚皇帝愛民如子,是非分明。
  • 誰斷送大明王朝?「問題青年」崇禎與晚明悲劇
    《誰斷送了大明王朝》  邱紫華 邱牧 著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11年3月  定價:32.00元  大明朝,作為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最近,著名美學家、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邱紫華的著作《誰斷送了大明王朝》從悲劇美學的角度,重提了這個話題。他從明朝末年的悲劇切入,沒有循例從制度、經濟、軍事上剖析朱明王朝的衰亡,而是著重從細微的人性角度闡述崇禎、魏忠賢、楊嗣昌、袁崇煥、吳三桂等晚明精英人物的性格悲劇。作者認為,明亡實自滅也。其實質,不在於清的強大,而在於明的腐朽,在於晚明決策者與執行者的性格悲劇!
  • 自盡前,崇禎皇帝留下遺詔,僅61個字,卻暗示明朝滅亡的真相!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同時也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他性格多疑,刻薄寡恩,儘管如此,崇禎卻贏得了後世人的普通同情,人們大多認為他不該是個亡國之君。為什麼這麼說呢?崇禎是非常勤政的。這比他的前任好得太多。
  • 明思宗——朱由檢
    大明「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明光宗朱常洛之庶出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之異母胞弟,明代第十六位君主,年號崇禎,十七歲即位,在位一十七年。朱由檢 像一直說自己非「亡國之君」的朱由檢,終究在自己任上結束了大明276年的國運。朱由檢用自己在煤山的自縊為後人留下了大明「君王死社稷」的悲歌,亦博得了無數人的惋惜。
  • 漢王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
    崇禎,大順王朝後勤部部長、愛新覺羅家族最忠誠的死間、大明王朝最後的掘墓人,一腳油門將大明朝這輛破車加速開進了歷史的深淵。有人常常會問:無論是李自成還是後金,都不是歷史上那些強大的內患或者外敵,怎麼大明朝就這麼亡了呢?很多明朝遺民也常常會這麼想,甚至,相信連皇太極都曾這麼想過:我這限於一隅的一點兵力,怎麼就獲得天下了呢?其實,有我後金第一功臣崇禎皇帝的無限「神助攻」,就是把戰神白起加軍神諸葛亮一起打包送到大明王朝,都會被對手幾波帶走。
  • 閒話明思宗——朱由檢
    大明「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明光宗朱常洛之庶出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之異母胞弟,明代第十六位君主,年號崇禎,十七歲即位,在位一十七年。
  • 他是最後一位漢人皇帝,心繫天下、勵精圖治卻拯救不了大明王朝!
    他是最後一位漢人皇帝,心繫天下、勵精圖治卻拯救不了大明王朝!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明太祖朱元璋於1368年初建立,國號大明,初期定都在南京。到了明成祖時,將都城遷往北京。大明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很神奇的朝代,主張: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相對於其他朝代而言,明朝歷任皇帝都很有血性!
  • 明朝滅亡之後,朱由檢和他的家人的結局是怎麼樣的?
    朱由檢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明朝316年的基業止步於朱由檢的手中。作為末代皇帝,明朝的滅亡原因有一部分與朱由檢有關,但他也為了拯救明朝做了一部分的努力。只是朱由檢的努力終究是徒勞的。公元1643年,李自成帶著農民軍隊闖進了北京城。彼時,朱由檢就在煤山上,看著北京城內一片刀光劍影,他知道明朝的命數盡了。
  • 最硬氣的王朝——明朝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定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在古代中國皇帝當家做主的時代裡,一個昏君的破壞力極大。他們可以輕易的毀掉幾任好皇帝留下的根基礎。但是明朝卻是個例外。雖然奇葩眾多,卻沒有一個軟骨頭。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打的蒙古抱頭鼠竄,首付于謙,拒絕瓦剌所有要求,即使皇帝被抓去了,也絕不妥協,大不了另立新帝!
  • 明朝有兩位勤政的皇帝,一位是朱元璋,另一位就是朱由檢
    朱由檢,即明思宗,字德約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
  • 明思宗朱由檢為什麼要殺了妻子和女兒,卻放走自己的兒子?
    在大明王朝之時沒有割讓一塊兒土地,這是非常讓人欣慰的,而且每一位皇帝都十分的硬氣。在朱元璋的影響之下,每一位皇帝都帶有血性,大明王朝最具有悲劇色彩的莫過於是大明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了。明思宗朱由檢,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16歲時登基,在位17年。當時,明朝處於內憂外患之際。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把持著朝政,外有後金虎視眈眈,還有農民起義。
  • 從《朱元璋》到《大明劫》,影視劇中大明王朝的面孔越來越清晰
    和清宮戲對清朝的形象輸出相比,大明王朝給人的印象還比較模糊,但明朝題材的影視劇也有一定數量和規模。 筆者就以明初、明中、明末為線索,對明朝題材影視劇做一番梳理。
  • 明成祖朱棣的一個決定兩次挽救大明王朝,不得不佩服他的高瞻遠矚
    正是因為他遷都北京才讓大明王朝化解了兩次危機,兩次挽救了大明王朝。朱棣為什麼遷都北京?‍朱棣本來就是燕王,當年他被朱元璋安排在北京就是為了抵禦北方殘餘勢力的威脅。首先,政治軍事因素,他不得不遷都北京。北京本來就是他的「龍興之地」,大本營,他遷都回去是順理成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