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明思宗——朱由檢

2021-01-19 騰訊網

大明「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明光宗朱常洛之庶出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之異母胞弟,明代第十六位君主,年號崇禎,十七歲即位,在位一十七年。

朱由檢 像

一直說自己非「亡國之君」的朱由檢,終究在自己任上結束了大明276年的國運。朱由檢用自己在煤山的自縊為後人留下了大明「君王死社稷」的悲歌,亦博得了無數人的惋惜。於是,崇禎年的亡國成為了我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也是史學界一直在爭論的重大課題。為什麼一位勤政,節儉,無不良嗜好的君主,卻最終無法挽救一個王朝的頹勢?

大明為何而亡我不敢亂下定論,但我們可以聊聊朱由檢。在我眼中,朱由檢的人生悲劇,他所遇到的各種「死結」,其實從一開始就被命運安排好了。

悲慘童年

萬曆三十九年,朱由檢出生在慈慶宮內。慈慶宮是明朝太子的居所,但貴為皇孫的朱由檢並沒有享受到幸福的童年生活。

父親東宮之位並不牢靠,常年生活在爺爺明神宗和鄭貴妃要易儲的陰影下,心理壓力巨大。但同時父親又需要在外不斷扮演一位好兒臣,好太子的角色,壓抑著本性。自然地,父親在自家府邸時往往會因為情緒的發洩而展現出暴戾的一面。

朱常洛 像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朱由檢的生母劉氏就是父親的發洩對象之一。在朱由檢五歲那年,劉氏突然亡故。我們只能從史料裡找到隻字片語:「光宗失意,被遣,薨」。劉氏的死,應該是被父親的一次暴怒所致,但到底是劉氏自盡還是父親失手殺之,已不可考。

不論是哪種原因,五歲的朱由檢經歷了幼年喪母之痛。殘忍的是,這種痛苦是親生父親給予的。

父親在事後除了擔心這件事情傳到爺爺的耳朵裡影響不好外,並未覺得有任何虧欠於劉氏,只是命人偷偷地把劉氏以宮女的身份悄悄埋葬了。以致於在此之後很久的時間裡,朱由檢都不敢親自去祭奠亡母。

明神宗 像

五歲的孩子畢竟無法自理,父親便把朱由檢交給了康妃撫養。與朱由檢有著類似遭遇的還有他的哥哥朱由校,也是母親亡故後由康妃代為撫養。所不同的是,朱由校有著皇長孫的身份,如果父親日後登基,朱由校就是未來的太子。而朱由檢非嫡非長,康妃對待兩個孩子的態度自然大為不同。

這一定是段非常難熬的日子。父親無暇顧及,母親早逝,朱由檢寄人籬下,他慢慢地學會了隱忍,學會了看人臉色。隨之而來的,是心理的陰冷。一個在幼年時期沒有被疼愛過的孩子,你憑什麼要求他長大後用愛去回饋這個世界。

故宮

好在,當康妃自己的幼女出生之後,沒有精力同時照顧三個孩子,朱由檢於是被轉交給父親另一位妃子——莊妃來撫養,這一年朱由檢10歲。

莊妃對待朱由檢視如己出,疼愛有加。如果不出意外,這位平時沉默寡言卻仁義慈愛的女人,能夠把朱由檢早已冰凍的心一點點融化。可是僅僅四年後,因為魏忠賢和客氏的迫害,一向不與人爭的莊妃便抑鬱致疾,不久撒手人寰。

也就是從那一天以後,朱由檢記住了一個叫魏忠賢的太監,也就是從那天以後,朱由檢選擇不再信任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哥哥。這一年,他14歲。

朱由校 像

16歲那年,朱由檢生病。太醫院的人過來開藥,朱由檢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服用,硬是生生地扛了過去。為什麼不願意吃宮裡的藥?朱由檢實在太明白宮中人心的險惡了。

這大體上就是朱由檢的成長曆程。這位明代最後一位大一統的君主,他被人飽受詬病的猜忌多疑,剛愎自用的性格缺陷,實則是他自小的生存手段。

性情矛盾

話都是兩說的。

哥哥朱由校駕崩後,朱由檢入宮繼位,一開始連宮中飲食都不敢碰,吃的都是隨身從信王府帶來的東西。為了防備意外,他藉故留下了太監的佩劍,並且以犒賞為名拉來一群衛士飲宴。你們說他這是機智周慮,可他臨朝之後疑心朝臣結黨謀私,遇事兩端不決,便指責他猜忌猶豫,會不會有失公允?事實上在我看來,這根本就是一件事情。

故宮

從小依靠自己的朱由檢,必然要養成獨特的主觀判斷習慣。這些判斷,一次次地幫他渡過了宮中的危機。他除了信任自己,別無選擇。與此同時,朱由檢上臺後以靈活雷霆手段迅速肅清閹黨,讓自己快速掌控朝中話語權,贏得了人心威望,更讓他變得更加自信。

這種自信最後發展到自大,變成了時隱時現的固執,也是符合常理邏輯的。

朱由檢又是一個很有責任感的人,具體表現在了他的勤政與節儉上。有責任心的人,一般都有很強的憂患意識。我們看到朱由檢上臺的時候,大江南北各種自然災害頻繁,西北農民運動風起雲湧,東北後金勢力已成氣候,朱由檢怎麼會不急?

民變

內心的焦慮表現到政務上,就是會尋求問題最快的解決途徑,就是我們常說的急於求成。於是,很多事情他總是會天真地去相信別人,然後發現最後問題沒有解決,便又暴躁地殺人。

這裡說他「天真」,是真的。之所以會天真,主要還是因為朱由檢沒有系統地接受過帝王的教育,他並不具備一位帝王應有的戰略眼光。

在做皇帝這件事情上,有些人是自學成才,比如朱元璋;有些人是受過良好培訓,比如明神宗;甚至有的人能夠另闢蹊徑,比如嘉靖帝。但朱由檢顯然不屬於這三類。

朱元璋 像

他不知道要解決遼東問題,要解決西北民變,都需要一個長期的戰略規劃,並不是短期內擠出一定資源放手讓某個臣子施力而為就能馬上解決的,更何況他連用人不疑都做不到。

崇禎年間,先後一共有過五十餘位內閣大學士,由朱由檢親自下令誅殺的大學士就有2人,總督7人,巡撫11人。監獄裡關押的犯官數量巨大,最高峰時,僅三品以上官員就有一百四十餘人。

這些都是他缺乏足夠戰略眼光,導致朝廷政策搖擺不定的結果。

明代官員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位看似勤勉卻瞎忙,看似自信卻剛愎,看似擔當卻多疑,看似仁義卻暴躁,看似聰慧卻天真的君主。這就是朱由檢自身無法克服的性格缺陷。

黨爭難消

在我看來,除了性格問題,朱由檢還面臨著三個「死結」。

第一個,權力

剛剛登基,朱由檢便肅清了閹黨。我以前說過,閹黨裡不全是阿諛奉承的無能之輩,東林黨中也不都是品行高潔的治世棟梁。朱由檢迅速對閹党進行政治清算,並且是以雷霆之勢,幾乎到了是閹黨就拿下的程度,如此一來大明的官僚隊伍必然出現問題。

天啟年間最後能在朝堂站住腳的,或多或少都與閹黨有關,朱由檢如此一刀切,大批官員落馬,即使啟用復出了一批之前被閹黨打壓的官員,朝廷仍然面臨著無人可用的問題。

明代官員

無人可用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很多能夠處理一線問題的官員被朝廷完全無視掉,這也是為什麼朱由檢後來在執政的時候面對複雜的內政外交問題,會進行得如此艱難的原因之一。要知道像楊鶴,楊嗣昌父子在天啟年間,根本就是很邊緣的官員。

通過清算閹黨,朱由檢也明確地放出了一個信息:皇帝不喜歡黨爭。但皇帝不喜歡歸不喜歡,朝臣之間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閹黨的覆滅無非帶來了另一種結果:強人政治的終結。強人政治的結束就說明群臣失去了自己的靠山,以後要直接面對皇權。

魏忠賢 劇照

朝臣的群體規模越來越小,數量越多越多,相互之間的鬥爭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多和散的局勢必定會帶來無盡的繁亂。於是朝裡沒人幹活了,因為誰都掌握不了足夠的話語權,誰都不敢輕易出來做事,還不如老實地待在後面挑別人的毛病,打打嘴炮更安全。

可朱由檢想做事,但自己的能力精力又有限,怎麼辦?其實是有辦法的,那就是朱由檢放權

曾經有官員上疏言:以票擬歸閣臣,以庶政歸部院,以獻可替否予言官。

明代官員

意思是讓朱由檢放權,不要把所有權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上,專業的事情還是要找專業的團隊做。其實就讓朱由檢再扶持一兩個有能力的大臣來主導朝政,結束群臣紛亂內鬥的狀態。

但朱由檢不願意啊,權力的滋味嘗過之後怎麼可能放手,更何況他從一開始就不信任這些朝臣。諷刺的是,大明因為集權而國阼延綿,卻也因為過度集權而分崩離析。

在這種情況下,朱由檢最後在北京城破時說出「大臣皆可殺」的話,是真的深有感觸啊。

民變難除

第二個,農民軍

很多人說,農民軍與後金的問題,朱由檢如果先放一個,全力解決另一個,只要不是兩面作戰,大明還是有能力扭轉局勢的。

女真的問題我暫且不提,但農民軍的問題到朱由檢這真的解決不了。

明軍圖卷

對付農民軍,無非兩個方案:。兩個方案朱由檢都試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楊鶴,楊嗣昌父子了。

楊鶴主撫,然後就是地方養寇自重;楊嗣昌主剿,然後就是流寇四起。這真的不是單單的財政問題。

楊鶴招安農民軍,朝廷擺出一副和解的姿態。但是空口白牙誰信你啊。於是朝廷答應,只要你們這些農民武裝歸順朝廷,接受遣散與收編,朝廷對你們過去的行為既往不咎,並且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頭目給編制給賞銀,普通士卒給地給糧。

白銀

很多人說,這不還是錢的問題嗎?如果朝廷有足夠的錢糧,所有的農民軍都接受招安,自然就解決問題了。別急,聽我說完。

為什麼有人說崇禎年很多地方和將領都養寇自重?因為這變成了一種生意。比如你是西安的農民軍,那麼你就得接受當地府衙或者當地明軍的招安,因為按照規定你要回原籍地領取賞賜。

有錢拿,地方和明軍肯定也眼紅啊,朝廷撥下來一萬兩銀子,最後大概到了農民軍手裡也就六千兩。窮怕的農民軍還是樂意的,畢竟是皆大歡喜啊。可過一段時間,一萬兩銀子花完了,大家又缺錢了怎麼辦?

民變

簡單。這支農民軍再起義,明軍再招撫,朝廷再撥款。這就是所謂的「養寇輜重」。所以不論朝廷準備在招撫農民軍這件事情上投入多少銀子,最後都是一個無底洞。招撫必定失敗。

那麼楊嗣昌的圍剿方案呢?

圍剿可行,但是必須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去構建一張防禦網,用這張網把一個地方的農民軍全都圈在裡面。但以當時大明的財政狀況,想完成這個戰略目標,就要加稅。一加稅,便會導致更多農民破產,引發更多的民變。

還是那句話,即使有錢這事情也很難達成。因為流寇屬性。

李自成

疆域的廣闊代表了農民軍流串的活動空間也大。流寇一旦出現,便會引發一系列連鎖效應。農民軍會如蝗蟲一般劫掠所過之處,破壞當地的生產生活秩序,打破所有罈罈罐罐,並以糧食為誘餌裹挾當地無法生存的農民加入起義軍。

這也就是為什麼明朝近300年的時間一直都有農民運動,卻偏偏在崇禎年的時候演變成無法收拾的亂局。當初代闖王高迎祥渡過黃河,開始轉戰河南,湖北,四川等地時,大明的喪鐘其實已經敲響。

天災難避

第三,天災

這個更好理解,老天爺的喜怒哀樂,真的不是朱由檢能夠決定的。崇禎年正處於大名鼎鼎的「小冰河時期」,各種自然災害不斷發生。

陝西的地方志記載: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旱災

也就是說,朱由檢上臺以來,僅陝西地區就年年有水旱之災,並伴隨蝗災,饑荒

還有崇禎六年開始出現的明末大鼠疫

從崇禎六年西北地區開始出現鼠疫,到崇禎十七年波及江南,這場影響大半個中國的鼠疫,僅陝,晉,冀三省死亡人數便在千萬以上。從崇禎十六年到崇禎十七年,北京城就至少有20餘萬人死於鼠疫。史書的描述是: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殮者。

明代市井 圖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的北京城,其實稱為「鬼城」也不為過。北京城明軍嚴重減員,應有的數十萬明軍只剩下五萬病殘駐守,京軍馬匹也從近三萬匹銳減到一千匹。

很多人只聽聞明代災害頻繁,卻不知能夠嚴重到這種程度。而面對如此情況,朱由檢能夠做的,真的不多。

最後一刻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晚,朱由檢爬上煤山遠眺,京城彰義門處火光沖天,喊殺不斷。朱由檢嘆了口氣,扶著貼身太監王承恩緩緩下山。回到寢宮,他倚躺在龍榻,端著一杯御酒,淺口喝著。

忽然一陣尖銳的哭喊聲由遠及近。慌張的太監稟報皇帝,北京城破,賊兵已入城。朱由檢身邊的太監宮女們頓時一陣慌亂,甚至有人說出投降之語。一直眯著眼的朱由檢忽然睜大雙目,隨手拔出一旁寶劍,一劍刺死了要投降的太監。

朱由檢 像

血從劍尖滴滴滑落,朱由檢楞了一愣。只是這點光景,皇帝身邊的太監宮女都已不見,各自逃命去了。朱由檢自嘲一笑,轉身向後宮走去。

他安排了侍衛護送幾個兒子分別前往幾個外戚那躲藏,又訣別了皇后周氏,命其殉國。同樣的命令也一併被傳達到了其他后妃與太妃處。之後他喊來十五歲的長平公主,以袖掩面砍向女兒,長平公主昏死過去。接著又刺死了六歲昭仁公主。朱由檢的劍很穩,很準,王承恩一言不發地站立在側。

故宮 角樓

十九日凌晨,朱由檢準備做最後的努力。他親手拿著三眼火銃與幾十名太監軍騎馬向東華門突圍,未果。轉向朝陽門,欲入成國公府,府門緊閉。朱由檢冷笑一聲,調轉韁繩又向安定門趕去,安定門守軍業已潰散,城門鎖死,無法出入。

朱由檢終於放棄了。東方泛白之時,他重返皇宮。他命人敲響鐘聲,召集百官上朝,可哪裡又會有人來。朱由檢再次登上煤山,僅僅一夜光景,北京城已是物是人非。

「諸臣誤我」,這是朱由檢自縊前說的最後一句話。(完)

一家之言,聊以解悶。

朝史暮想,獨家原創。

相關焦點

  • 明思宗——朱由檢
    大明「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明光宗朱常洛之庶出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之異母胞弟,明代第十六位君主,年號崇禎,十七歲即位,在位一十七年。朱由檢 像一直說自己非「亡國之君」的朱由檢,終究在自己任上結束了大明276年的國運。朱由檢用自己在煤山的自縊為後人留下了大明「君王死社稷」的悲歌,亦博得了無數人的惋惜。
  • 歷史知識——【明思宗朱由檢】
    明思宗(明毅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朝亡國之君。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
  • 明思宗朱由檢為什麼要殺了妻子和女兒,卻放走自己的兒子?
    明思宗朱由檢,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16歲時登基,在位17年。當時,明朝處於內憂外患之際。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把持著朝政,外有後金虎視眈眈,還有農民起義。他登基後,大力剷除閹黨,逼大宦官魏忠賢自縊,處死了客氏等人。雖然朱由檢勤於政事,厲行節儉,平反了不少冤獄,試圖改變現狀。但明朝的情況就像一個已經嚴重腐爛的傷口,裡面的肉壞掉了,一時間很難治好。
  • 「名人百科」無力回天的愛國天子——明思宗朱由檢
    【名人簡歷】明思宗朱由檢(1610-1644年),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於公元1622年被冊封為信王。明熹宗於公元1627年8月病故後,由於沒有子嗣,他受遺命於同月丁巳日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崇禎」。1627-1644在位。
  • 歷史人物|朱由檢
    朱由檢求治心切,《春明夢餘錄》記述:「崇禎二年十一月,以司禮監太監沈良住提督九門及皇城門,以司禮監太監李鳳翔總督忠勇營」;中後金反間計,自毀長城,冤殺袁崇煥。隨著局勢的日益嚴峻,朱由檢的濫殺也日趨嚴重,總督中被誅者七人,巡撫被戮者十一人。朱由檢亦知不能兩面作戰,私底下同意議和。但明朝士大夫鑑於南宋的教訓,皆以為與滿人和談為恥。
  • 明思宗朱由檢,一位無力回天的亡國之君!
    明思宗,你吊死煤山孤樹下!不該,你可不知,那個李闖王並不想奪你的天下,只是被飢餓所逼問你討點吃喝,他有雄心壯志,也不會只當了兩月皇帝!你不該那麼那麼自戀,那麼自負,那麼武斷,那麼多疑! 殊不知,你的朝代,不知變通,死尊祖宗法制,天子守國門,你守到了最後!
  • 朱由檢——年輕有為的皇帝
    朱由檢(1611年~1644年)崇禎皇帝朱由檢是一位年少有為一生致力於整頓國家的好皇帝
  • 夢花文學【朱由檢】大結局完整版
    月下好文-唯一文學 -飛騰中文-酷讀吧-天樂品閣-微微看書-木槿愛讀-書林小巷-雯雯品閣--嬌嬌掌讀-珊瑚書誠-芝柯文學-花小柳-花海掌讀-月下好文-唯一文學 -飛騰中文-酷讀吧-天樂品閣-微微看書-木槿愛讀-書林小巷-雯雯品閣--嬌嬌掌讀-珊瑚書誠-芝柯文學-花小柳-花海掌讀-月下好文-唯一文學-東南品閣-東方品閣-花小歐-東南品閣-東方品閣-花小歐-花小煙夢花文學【朱由檢
  • 明朝滅亡之後,朱由檢和他的家人的結局是怎麼樣的?
    朱由檢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明朝316年的基業止步於朱由檢的手中。作為末代皇帝,明朝的滅亡原因有一部分與朱由檢有關,但他也為了拯救明朝做了一部分的努力。只是朱由檢的努力終究是徒勞的。公元1643年,李自成帶著農民軍隊闖進了北京城。彼時,朱由檢就在煤山上,看著北京城內一片刀光劍影,他知道明朝的命數盡了。
  • 悲情皇帝朱由檢
    崇禎皇帝(資料圖)中國歷代君王中,頗具悲劇色彩的莫過於大明末代皇帝朱由檢。
  • 崇禎皇帝朱由檢,那與人鬥、與天鬥、與命鬥的悲情壯烈的一生
    而萬曆帝朱翊鈞,就是本文主角崇禎皇帝朱由檢他爺爺。他爹明光宗朱常洛,母親只是一個侍寢宮女,因為出生尷尬,從小不得皇帝喜愛。萬曆帝原本不想立他為太子,但迫於祖制綱常,他又是長子,所以不得而為之。朱常洛雖然最後做了皇帝,但是一路走來,冷落白眼沒少受。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大悲劇:崇禎皇帝朱由檢之死
    朱由檢,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的死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推古論今,我們從朱皇帝之死可以得出哪些企業治理的心得?
  • 朱由檢自盡前寫文官可殺,但當時是君臣互相誤人
    其意思已經是很明顯了,無非就是罵手下大臣百無一用,斷送了明朝江山,可以說這句話已經很明顯了,朱由檢在死前罵出了想罵的話。 對於這句話的品評,可以說部分是正確的,其實從某種角度來看,朱由檢的確是個受害者,是明朝歷代積弊的受害者,這一點是絕對值得同情的。從明朝整個官場生態來看。
  • 明末,崇禎帝朱由檢為何不南遷?朝臣:想多了,他已經被放棄
    崇禎十七年正月,崇禎帝朱由檢秘密召見主張」南遷圖存」的左中允李明睿,趕走身邊侍從後,朱由檢才向李明睿吐露心聲:「朕有此志久矣,無人贊勷,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朕志決矣。諸臣不從,奈何?爾且密之」。接著,朱由檢又同李明睿商量了南遷的路線、護兵、糧餉等具體事宜。
  • 明末的瘟疫讓京城防線空虛,朱由檢的猶豫讓明朝徹底失去了希望
    朱由檢有些猶豫,法院遲遲沒有回應。當李自成建立政權,挺進京城的時候,明朝在做什麼?答案是,朱由檢在猶豫,而猶豫的內容是要不要南遷。早在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初三,朱由檢就在大臣李明瑞的勸說下放棄北京,儘快南遷。
  • 漢王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
    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  ),字德約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1644年在位) ,也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
  • 朱由檢: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內心高傲卻行動愚蠢,煤山上吊自縊
    崇禎皇帝從哥哥手中接過皇權,開始了"勵精圖治" 崇禎皇帝朱由檢從哥哥那裡接過明朝皇位的時候才十八歲,當時魏忠賢把握朝政,自己臨危受命,沒有什麼根基,但是朱由檢還是告訴自己:我要當一個好皇帝。 他這樣說了,也這樣做了,上臺沒多久就把魏忠賢趕下去了,當時普天同慶,都稱讚皇帝愛民如子,是非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