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王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

2021-02-13 歷史人物傳記

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  ),字德約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1644年在位) ,也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孝純皇后劉氏。

天啟二年(1622年),封為信王。天啟七年(1627年),登基即位,年號崇禎。  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厲行節儉,平反冤獄。在位期間,朝廷黨爭不休,民間災害不斷,導致域內農民起義爆發,關外後金政權趁勢崛起,國家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時,自縊於煤山,終年三十四。清軍入京後,以禮改葬於明十三陵中的思陵  ,廟號懷宗(後取消),諡號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即位,諡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後改為毅宗。 

註:由於戰亂和年代久遠,崇禎帝的畫像並未流傳下來,概述照片是今人附會的。

崇禎,大順王朝後勤部部長、愛新覺羅家族最忠誠的死間、大明王朝最後的掘墓人,一腳油門將大明朝這輛破車加速開進了歷史的深淵。

有人常常會問:無論是李自成還是後金,都不是歷史上那些強大的內患或者外敵,怎麼大明朝就這麼亡了呢?

很多明朝遺民也常常會這麼想,甚至,相信連皇太極都曾這麼想過:我這限於一隅的一點兵力,怎麼就獲得天下了呢?

其實,有我後金第一功臣崇禎皇帝的無限「神助攻」,就是把戰神白起加軍神諸葛亮一起打包送到大明王朝,都會被對手幾波帶走。不是李自成或者後金太強悍,實在是崇禎背後捅刀舉世無雙。

崇禎厲害到什麼程度?

崇禎十七年中,用宰相至五十人,宋開國至元祐初百三十年,至司馬光、呂公著、呂大防、範純仁為相時,始為五十一人。

十七年用了宋朝一百三十年的宰相數。

帝在位十七年,刑部易尚書十七人,薛貞以閹黨抵死,蘇茂相半歲而罷 ,王在晉未任改兵部去,允升遣戍,韓繼思坐議獄除名,胡應臺獨得善去,馮英被劾遣戍,鄭三俊坐議獄逮系,劉之鳳坐議獄論絞,瘐死獄中,甄淑坐納賄下詔獄,改下刑部瘐死,李覺斯坐議獄削籍去,劉澤深卒於位,鄭三俊再為尚書,改吏部,範景文未任改工部,徐石麒坐議獄落職閒住,胡應臺再召不赴,繼其後者張忻,賊陷京師,與子庶吉士端並降。

十七年換刑部尚書十七人。

帝自即位以來,誅總督七人:崇儉及袁崇煥、劉策、楊一鵬、熊文燦、範志完、趙光忭也。

十七年誅總督七人,袁崇煥之冤屈就不多說,說說鄭崇儉

崇儉與張獻忠戰本勝,以楊嗣昌言其撤兵太早,致師敗績,不俟秋決,以五月棄市。

鄭崇儉敗張獻忠,反而「不俟秋決,以五月棄市」,楊嗣昌之言基本是胡扯,有機會再寫,寫出來太多。

你以為這就完了?naive!

終崇禎世,巡撫被戮者十有一人:薊鎮王應豸、山西耿如杞、宣府李養衝、登萊孫元化、大同張翼明、順天陳祖苞、保定張其平、山東顏繼祖、四川邵捷春、永平馬成名、順天潘永圖,而河南李仙風被逮自縊不與焉。

十七年誅巡撫十一人。

最典型的是孫傳庭,他打仗實在是一把好手,可以說是「反賊殺手」,最後卻死於李自成之手,可悲可嘆。

最初陝西巡撫甘學闊不能討賊,秦人不滿。孫傳庭臨危受命,以九年三月受代,九年七月即擒闖王高迎祥於盩厔之黑水峪。這只是孫傳庭剛上任時的軍功之一,具體摘錄如下

當是時,賊亂關中,有名字者以十數,高迎祥最強,拓養坤黨最眾,所謂闖王、蠍子塊者也。傳庭設方略,親擊迎祥於盩厔之黑水峪,擒之,及其偽領哨黃龍、總管劉哲,獻俘闕下。錄功,增秩一等。而賊黨自是乃共推李自成為闖王矣。明年,養坤及其黨張耀文來降。已而養坤叛去,諭其下追斬之。擊賊惠登相於涇陽、三原,登相西走。河南賊馬進忠、劉國能等十七部入渭南,追之出關,複合河南兵夾擊之,先後斬首千餘級。進忠等復擾商、雒、藍田,叛卒與之合,將犯西安。遣左光先、曹變蛟追走之渭南,降其渠一條龍,招還脅從。募健兒擊餘賊,斬聖世王、瓦背、一翅飛,降鎮天王、上山虎,又殲白捍賊渠魁數人。關南稍靖。遣副將盛略等敗賊大天王於寶雞,賊走入山谷,傳庭追之鳳翔。他賊出棧道,謀越關犯河南,還軍擊,賊走伏斜谷,復大敗之,降其餘眾。西安四衛,舊有屯軍二萬四千,田二萬餘頃,其後田歸豪右,軍盡虛籍。傳庭釐得軍萬一千有奇,歲收屯課銀十四萬五千餘兩,米麥萬三千五百餘石。帝大喜,增秩,賚銀幣。

孫傳庭一上任,一路勢不可擋,陷鳳陽、焚皇陵,大書「古源真龍皇帝」的各路「反賊」被砍瓜切菜一般的一鍋端了,專治各種不服。

崇禎十一年,在洪承疇和孫傳庭的齊心協力之下,新任闖王李自成又被教做人式的花式吊打。

河南賊馬進忠、馬光玉驅宛、洛之眾,箕張而西。傳庭擊之,賊還走。又設伏於潼關原,變蛟逐賊入伏。而闖王李自成者,為洪承疇所逐,盡亡其卒,以十八騎潰圍遁。關中群盜悉平,是為崇禎之十一年春也。

那麼崇禎皇帝及其寵臣是如何對待孫傳庭的呢?

傳庭兩奉詔進秩,當加部銜,嗣昌抑弗奏。十一年春,賊破漢陰、石泉,則坐傳庭失援,削其所加秩。
傳庭既屢建大功,其將校數奉旨優敘,嗣昌務抑之不為奏。傳庭懇請上其籍於部,嗣昌曰:需之。
嗣昌又劾其託疾,非真聾,帝遂發怒,斥為民,下巡撫楊一儁核真偽,一儁奏言:真聾,非託疾。並下一儁獄。傳庭長系待決,舉朝知其冤,莫為言。

首先,屢次立大功無厚賞,僅加秩。只因部下失漢陰、石泉,就連坐到孫傳庭謂之沒有及時救援,又再次削去所加秩。合著孫傳庭打了這麼多年,到頭來連名義上的榮譽都不給一個。

其次,將軍百戰死,孫傳庭旗下將校衝鋒陷陣自然是希望能夠加官進爵,可是大伙兒大功立了無數,依舊什麼都沒有。

最後,僅因為楊嗣昌彈劾孫傳庭託疾,就直接將孫傳庭貶為民。這還不是最奇葩的,最奇葩的是自己派楊一儁去檢驗孫傳庭是否真的聾了,楊一儁檢驗完回來說:是真的聾了,不是託詞。居然就把楊一儁下獄了!!!給崇禎辦事真的是一道送命題。將功臣孫傳庭貶為民還不夠,居然下獄長系待決長達三年。

但是大順王朝第一功臣崇禎皇帝不可能僅限於此,在他無比信任的楊嗣昌一敗塗地之後,想起了被他下獄三年的孫傳庭,又重新把孫傳庭從獄中拉出來開赴前線。

傳庭既已誅殺人龍,威讋三邊,日夜治軍為平賊計,而賊遂已再圍開封。詔御史蘇京監延、寧、甘、固軍,趣傳庭出關。傳庭上言:兵新募,不堪用。帝不聽。傳庭不得已出師,以九月抵潼關。
傳庭既已敗歸陝西,計守潼關,扼京師上遊。且我軍新集,不利速戰,乃益募勇士,開屯田,繕器,積粟,三家出壯丁一。火車載火砲甲仗者三萬輛,戰則驅之拒馬,止則環以自衛。明年(十六年)五月,命兼督河南、四川軍務,尋進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加督山西、湖廣、貴州及江南、北軍務,賜劍。趣戰益急。傳庭頓足嘆曰: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吏乎!頃之,不得已遂再議出師。

可以捋一下時間線,孫傳庭是十五年正月復起的。當時兵力殆盡,孫傳庭招募新兵,日夜治軍。九月就已經被崇禎皇帝強迫出師,神仙也不可能只用八九個月的時間將新兵訓練成百戰之師,面對經過多年徵戰的闖王部。

敗歸陝西之後,孫傳庭的計劃很明顯是準備打持久戰,「乃益募勇士,開屯田,繕器,積粟」。但是沒辦法,耐不住急性子崇禎皇帝又再次死命催促,再次率領新募之師出師。

都說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孫子兵法》有雲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孫傳庭固然知道「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但是耐不住崇禎八百輩子都做不到「上下同欲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他最擅長的是「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孫傳庭怎麼打?從孫傳庭被啟用,到身亡,不到兩年,試問如何以千瘡百孔之師兼急性子瞎指揮的崇禎皇帝去以少勝多打敗李自成?孫傳庭從復用到身亡,每一件事都沒做錯,誰料闖軍有高達。

最最奇葩的是,孫傳庭身亡之後,疑心病到死的崇禎皇帝居然不相信孫傳庭已經為他朱家的天下戰亡

或言傳庭不死,帝疑之,不予贈蔭。不半載,明亦亡矣。

明思宗(莊烈帝)朱由檢最後的時刻

公元1644年二月六日,李自成農民軍兵臨太原城下。山西巡撫蔡懋德請求思宗調集兵力支援太原城,崇禎令喻真定,保定,宣撫,大同等地武裝向太原集結,四鎮不聽指揮。巡撫蔡懋德嚎啕大哭,絕望之中,以死殉職。十天之後,公元1644年二月十六日,李自成軍隊兵臨忻州,代州。忻州不戰而降,代州總兵周遇吉艱苦奮戰,二月二十日,李自成軍隊進攻寧武關,有代州退守寧武關的周遇吉殊死抵抗。彈盡糧絕被李自成農民軍抓捕嵽死。公元1644年三月一日,李自成農民軍進攻大同,巡撫衛景瑗自縊,總兵姜嬛投降。三月十二日,李自成農民軍兵臨北京城外。,明廷舉朝震動。思宗詢問眾位大臣有何良策,多數大臣認為,應該關閉城門禁止出入。在兵力調遣,整治改觀方面,滿朝文武大臣幾手足無措。三月十三日,崇禎再次詢問大臣有何方略可以退去北京城外的農民軍,兵部尚書張縉彥脫下烏紗帽,請求罷官。事情到了如此地步,整個明朝官僚機構除了等死,別無他法。




  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禎刺死周皇后,張太后以及公主等數人後。有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陪同,在煤山壽星亭旁邊的一顆大樹上自縊。死前以手指血書:朕自登基十七載,三邀天罪,至虜陷地三次,逆賊直逼京師,諸臣誤朕也。朕不修德,以至失國,羞著袞冕見祖宗於地下,又有滿朝貪官汙吏皆可殺,百姓無罪。



  思宗自縊時候是三月十九日凌晨,行動極其秘密。滿朝文武大臣皆都不知。思宗自縊之後,於三月二十日,屍身被發現於煤山上。明朝官僚集團失聲痛哭,為思宗殉國者不計其數。內閣輔臣範景文,戶部尚書倪元路,刑部侍郎孟兆祥,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華,大理寺卿凌義渠,太僕寺丞申佳嬴,兵部郎中承德,工部主事王鍾彥等等。
  思宗於萬曆三十八年生,於崇禎十七年卒。享年34歲,17歲登基,在位十七年。隔弊除新,勵精圖治,卻始終難以挽救明晚期危局。

崇禎帝是一個勤政的皇帝,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髮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崇禎帝執政時期,對於後金,群臣分為主戰、主和兩派。崇禎帝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戰派袁崇煥。文官集團使得軍中之將只重出身門第,幾次大規模對後金的軍事活動均遭慘敗,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力量,最終無力鎮壓農民軍起義,間接加速了明朝滅亡。 

曾經強盛的明朝已經風雨飄搖,兩黨分庭對抗,卻難尋能用之人,也確實難尋可用之人。崇禎帝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團的幫助下誅滅魏忠賢閹黨,卻間接推動了文官集團的權利膨脹。

崇禎帝與臣子的關係或可說是歷史上最為尷尬詭異的時期--相互仇視,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禎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鎮壓農民軍以及抵抗後金外,將更多的心力用於削弱文官集團的勢力,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儘管崇禎帝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禎帝還頻繁地調整官吏,17年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無奈之下,崇禎帝只好培植私人勢力,重新起用大批太監。與此同時,崇禎帝雖屢下罪己詔,然苛捐雜稅層出不窮,民不聊生,而明末的眾多農民起義也正是其貪財苛政最嚴重的後果。此外,在遼東戰局屢敗之時,不納周皇后遷都之諫而喪失了最後的機會;而從南明諸政權觀之,朱明皇室在滿清的背景下號召力依舊不容小覷。故而,崇禎帝儘管勤政,卻錯誤百出,不僅不可能中興明帝國,其亡國也幾乎是必然。

崇禎帝是一個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極詔》也說「君非甚暗(崇禎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煬灶恆多(即便他被孤立,卻頗能為人民國家做出許多打擊貪官汙吏好事);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崇禎帝的性格相當複雜,在除魏忠賢時,崇禎帝表現得極為機智,《明史》說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由於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後期的多數皇帝,崇禎帝治國救國的責任感與雄心強上許多,故史家對於崇禎帝普遍抱有同情,以為崇禎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由於連年的災荒,農民造反野火般的焚燒整個華夏大地,後金不斷侵擾的邊疆,導致軍費不斷激增,而稅收卻無法跟上,這一切的結果導致崇禎年間加稅不斷,民間稱呼他為「重徵」以代替「崇禎」。

雖然崇禎帝期盼著明朝能在他手中迎來「中興」,無奈前幾朝的積重難返,當時天下饑饉,疫疾大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進攻,加上崇禎帝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前期剷除專權宦官,後期又重用宦官;在眾大臣的吹捧下,崇禎帝高估了袁崇煥,誤信了袁崇煥「五年復遼」的大話,以傾國之力打造了一條寧錦防線,結果後金從蒙古繞了過來,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

史書評價

《明史·本紀第二十四》: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埸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臨朝浩嘆,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乃覆信任宦官,布列要地,舉措失當,制置乖方。祚訖運移,身罹禍變,豈非氣數使然哉。迨至大命有歸,妖氛盡掃,而帝得加諡建陵,典禮優厚。是則聖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之義烈矣。

《明史·流賊傳》:莊烈之繼統也,臣僚之黨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國家之法令已壞,邊疆之搶攘已甚。莊烈雖銳意更始,治核名實,而人才之賢否,議論之是非,政事之得失,軍機之成敗,未能灼見於中,不搖於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當夫群盜滿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撫兩端,茫無成算。內外大臣救過不給,人懷規利自全之心。言語戇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為閫帥者,事權中制,功過莫償。敗一方即戮一將,隳一城即殺一吏,賞罰太明而至於不能罰,制馭過嚴而至於不能制。加以天災流行,饑饉洊臻,政繁賦重,外訌內叛。譬一人之身,元氣羸然,疽毒並發,厥症固已甚危,而醫則良否錯進,劑則寒熱互投,病入膏肓,而無可救,不亡何待哉?是故明之亡,亡於流賊,而其致亡之本,不在於流賊也。嗚呼!莊烈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於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

歷代評價

南明大臣把崇禎帝抬舉到千古聖主的地步,如禮部郎餘煜在議改思宗廟號時說:「先帝(崇禎)英明神武,人所共欽,而內無聲色狗馬之好,外無神仙土木之營,臨難慷慨,合國君死社稷之義。千古未有之聖主,宜尊以千古未有之徽稱。」 

清初張岱:「古來亡國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窮兵黷武亡者,嗟我先帝,焦慮心求治,旰食宵衣,恭儉辛勤,萬幾無曠,即古之中興令主,無以過之」。 「先帝焦於求治,刻於理財;渴於用人,驟於行法」 。

清人蕭徵模詠崇禎皇帝的詩歌寫道:心匪不仁計則窮,減夫派餉事重重。可憐三百年夭下,斷送憂勤惕勵中。

順治帝:諭工部曰:「『朕念明崇禎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為闡揚,恐千載之下,意與失德亡國者同類並觀。朕用(因)是特製碑文一道,以昭憫惻。爾部即遵諭勒碑,立崇禎帝陵前,以垂不朽。又於所諡懷宗端皇帝加諡數字,以揚盛美。』又嘗登上陵,失聲而泣,呼曰:『大哥大哥,我與若皆有君無臣。』上為後代所惓懷如此,況其臣民乎!」

康熙帝:總由生於深宮、長於阿保之手、不知人情物理故也。

鎖綠山人《明亡述略》:莊烈帝勇於求治,自異此前亡國之君。然承神宗、熹宗之失德,又好自用,無知人之識。君子修身齊家,宜防好惡之癖,而況平天下乎?雖當時無流賊之蹂躪海內,而明之亡也決矣。

全祖望《明莊烈帝論》:「莊烈(朱由檢)之明察濟以憂勤,其不可以謂之亡國之君固也,而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則亦有不能辭亡國之咎者。」

乾隆帝認為,明之所以亡國,是因為萬曆、天啟皇帝不理朝政,以致法度廢弛。崇禎繼位時,「國事已不可為」,他雖然辛苦經營17年,仍不能「補救傾危」,最後以身殉國。

孟森:「熹宗,亡國之君也,而不遽亡,祖澤猶未盡也。思宗而在萬曆之前,非亡國之君也,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思宗而在萬曆以前,非亡國之君;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思宗雖有心為治,卻無治國良方,以致釀成亡國悲劇,未必無過。「苛察自用,無知人之明」、「不知恤民」。思宗用人不彰、疑心過重、馭下太嚴,史稱「崇禎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換五十位內閣大學士、首輔),卻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

郭沫若寫《甲申三百年祭》,認為崇禎皇帝「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為政「刻薄寡恩」,「急劇失措」;「對於軍國大事的處理,樞要人物的升降,時常是朝四暮三,輕信妄斷」;看上去儘管像是想要有所作為的「明君」,會做些表面的仁義功夫,實際上卻是「十分『汲汲』的『要譽』專家」,對種種積弊並不真心設法去解決。

姚雪垠:明朝當時的情況,處處限制著崇禎皇帝的行動,正有種種使他不能施展自己「中興」抱負的約束。

樊樹志:崇禎皇帝朱由檢在位十七年,以身殉國時年僅三十三歲。他受命於危難之際,力挽狂瀾,清查魏忠賢閹黨逆案,撥亂反正,營造新政,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從萬曆到天啟,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弊政,壓垮了明朝的統治架構,內憂與外患同時襲來。

張德信:特殊的宮廷生活環境、坎坷多事的命運,造就朱由檢的畸形性格。在皇權遞爭之中,在朝野黨爭之際,在抵禦後金、對付農民起義之時,表現出聰穎自信而又猜忌多疑、形似謙恭而又剛愎自恃、勤心圖治而又急躁專斷等複雜情性.最終導致悲劇結局。

相關焦點

  • 大悲劇:崇禎皇帝朱由檢之死
    朱由檢,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的死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推古論今,我們從朱皇帝之死可以得出哪些企業治理的心得?
  • 堂吉訶德式的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
    在中國古代歷史,歷代王朝的末代皇帝除了那些不能做主的兒皇帝比如1912年的只有六歲的溥儀外,一般都是被後人詬病的,要麼昏庸,要麼暴政,要麼荒淫無度,當然,也有被稱讚的,比如李煜雖然醉心於詩詞歌賦,但是就是很努力,也作出成效,只不過無力回天,但是崇禎皇帝朱由檢是個特殊的存在,一方面他對政事非常勤勉,這跟很多不務正業的末代皇帝不一樣
  • 朱由檢——年輕有為的皇帝
    朱由檢(1611年~1644年)崇禎皇帝朱由檢是一位年少有為一生致力於整頓國家的好皇帝
  • 崇禎皇帝朱由檢,那與人鬥、與天鬥、與命鬥的悲情壯烈的一生
    但是作為這個重要的過度段,估計沒一個亡國之君願意被以這樣的方式名垂千古。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崇禎皇帝朱由檢,這個承明啟清的亡國之君,他悲情壯烈的一生。而萬曆帝朱翊鈞,就是本文主角崇禎皇帝朱由檢他爺爺。他爹明光宗朱常洛,母親只是一個侍寢宮女,因為出生尷尬,從小不得皇帝喜愛。萬曆帝原本不想立他為太子,但迫於祖制綱常,他又是長子,所以不得而為之。朱常洛雖然最後做了皇帝,但是一路走來,冷落白眼沒少受。
  • 悲情皇帝朱由檢
    崇禎皇帝(資料圖)中國歷代君王中,頗具悲劇色彩的莫過於大明末代皇帝朱由檢。
  • 崇禎皇帝的最後24小時都在幹嘛?
    文/肥豬滿圈 今兒說說崇禎皇帝,在李自成攻進紫禁城大明皇宮的最後24小時,他除了上吊,還在幹嘛呢? 我們都知道朱由檢,即大明最後一個皇帝崇禎。聽著名字和另外一哥們兒很熟對吧?這就對了,還有一個叫朱由校,是他同父異母的親哥哥。
  • 朱由檢: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內心高傲卻行動愚蠢,煤山上吊自縊
    崇禎皇帝從哥哥手中接過皇權,開始了"勵精圖治" 崇禎皇帝朱由檢從哥哥那裡接過明朝皇位的時候才十八歲,當時魏忠賢把握朝政,自己臨危受命,沒有什麼根基,但是朱由檢還是告訴自己:我要當一個好皇帝。 他這樣說了,也這樣做了,上臺沒多久就把魏忠賢趕下去了,當時普天同慶,都稱讚皇帝愛民如子,是非分明。
  • 崇禎皇帝的兒子竟然是苟且偷生的懦夫?
    崇禎皇帝上吊殉明後不久,福王朱由崧被擁立為帝。改元弘光。1645年便是弘光元年。這年二月,一個大臣從北方帶過來的少年已將南京城鬧得沸沸揚揚,很多人都傳說太子朱慈烺來了。朱由崧雖然不情不願——他又沒見過太子,怕是真的呀——迫於輿論,卻不得不把他弄到朝廷,由大臣們辨認。
  • 「了卻君王天下事」,揭秘崇禎皇帝死後幾件不可思議之事
    崇禎,是明代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的年號。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陷北京,這位皇帝於3月19日在煤山自縊身亡。明思宗殉國處1、崇禎是李自成給下葬的李自成進京後,崇禎和周皇后的屍體被裝進很簡陋的兩口棺材,臨時放在東華門的門後面。李自成驗看他的屍身,發現崇禎外面龍袍下,裡面的衣服儘是補丁打補丁。
  • 【朝花夕蒔】崇禎皇帝登基1(長篇小說選載)
    ,著實令他的弟弟困惑了好一陣子——遵照他的遺詔,由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檢接位,年號崇禎。因為熹宗皇帝沒有兒子。熹宗皇帝的后妃們其實是為他生過或懷過一些子女的,但卻都被他的乳母客氏和宦官魏忠賢扼殺或墜胎流產。崇禎皇帝朱由檢即位時,沒有一點兒思想準備。舉行登基大典時,他幾乎是被司禮監的太監們架著、抱著,任他們擺布著進行的。他只記得那巍峨雄偉的皇極殿被裝飾一新,紅燈高懸,旌旗招展。明媚燦爛的陽光照耀著黃琉璃屋瓦和那些袞龍紅柱,一片金碧輝煌,炫晃得他的頭腦一片空白。
  • 印度皇帝與中國皇帝訪談:莫臥兒帝國兄弟鬩牆,明朝崇禎兄友弟恭
    主持人讀史思悟(以下簡稱小悟):今天我們再度邀請到了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和莫臥兒帝國皇帝奧朗則布兩位同時期的同業者。上一期我們了解了他們童年的差距,本期請他們談一談他們為皇位奮鬥時的感受。兄弟情仇奧朗則布:我想當皇帝可不容易啊!
  • 明朝有兩位勤政的皇帝,一位是朱元璋,另一位就是朱由檢
    朱由檢,即明思宗,字德約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
  • 自盡前,崇禎皇帝留下遺詔,僅61個字,卻暗示明朝滅亡的真相!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同時也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他性格多疑,刻薄寡恩,儘管如此,崇禎卻贏得了後世人的普通同情,人們大多認為他不該是個亡國之君。為什麼這麼說呢?崇禎是非常勤政的。這比他的前任好得太多。
  • 崇禎皇帝太猶豫,沒有讓太子去南京監國
    我們都喜歡開疆擴土的皇帝,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明成祖朱棣、唐太宗李世民等,作為亡國之君的明朝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性格太軟弱,不喜歡乾綱獨斷,任何事情都喜歡讓文武大臣商量著辦,討論來討論去,結果很多時機都耽擱了,後悔也來不及。
  • 崇禎皇帝胸懷壯志,勤勉政事,為何卻沒能挽救明朝?
    引言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古國,朝代的更替已經是歷史上司空見慣的事情,因此,每個朝代的最後一任皇帝,都被稱為亡國之君,也永遠地被歷史銘記了下來。
  • 崇禎皇帝:朕要親自督師與李自成決一死戰。李建泰:臣願代往
    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軍逼近山西,朱由檢自知大勢已去,手中已無可用底牌,便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派內閣大學士李建泰督師,率軍攔截李自成大軍。結果最後卻成了一場鬧劇,加速了明朝的滅亡。每遇見一個大臣,便將自己的意願說一遍。漸漸地,這件事便傳到了崇禎皇帝朱由檢的耳中。而朱由檢在朝堂上其實演得也是一齣戲,目的就是讓李建泰主動上鉤。他看中的無非就是李建泰自己出資,不用再花國庫的錢。為了這次出軍,朱由檢擢李建泰為兵部尚書,並賜予他尚方寶劍,可以便宜行事。當年袁崇煥臨危受命,朱由檢也是賜予了尚方寶劍。
  • 崇禎皇帝為何發脾氣,並將自己的御座推翻,只因發生了這件事
    歷史上最悲慘的皇帝,莫過於明末崇禎帝,他帶著無盡的絕望吊死於煤山,甚至還故意披頭散髮,意為無顏面見祖宗。不過在此之前,崇禎皇帝曾親手做了一件「傾覆江山」的舉動,致使臣心盡失。崇禎皇帝的奇怪舉動究竟是什麼?他又為何做出如此愚蠢之舉?
  • 崇禎皇帝錯剮的兩位名流,一位忠誠報國,一位高調進諫
    大明朝,是中國古代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出了兩位勤政的皇帝,一位是朱元璋,另一位就是崇禎皇帝朱由檢。崇禎帝即位之初,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可惜其後生性多疑,對忠臣大開殺戒,大明江山最終毀在了他的手上。它的滅亡,又讓漢族人民成為滿族奴役壓迫的對象,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舞臺。
  • 崇禎皇帝臨死前,在桌子上寫下了六個大字,可見他既可憐又可悲
    次年三月,大同陷落,北京告急,皇帝朱由檢被迫在煤山自縊,明朝國運自此衰頹。在後世主流觀點看來,「亡國之君」大多為沽名釣譽之輩,根本難主帝王大業。可是,唯有崇禎皇帝朱由檢,亡國後依舊得到了」千古難有之聖君「的高度評價。史籍記載,他曾在殉國前留下「文臣人人可殺」的遺言,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朱姓自殺殉國的亡國皇帝,卻不是明朝崇禎帝,他是誰?
    猜一個歷史人物。他姓朱,是亡國皇帝。敵軍兵臨城下,他沒有投降,而是自殺殉國。相信大多數人會說出明朝崇禎帝朱由檢的名字。沒錯,這幾個條件,朱由檢都符合,但除了朱由檢之外,還有一個人也符合這個條件,他叫朱友貞,史稱後梁末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