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卻君王天下事」,揭秘崇禎皇帝死後幾件不可思議之事

2021-01-12 明明如月

崇禎,是明代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的年號。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陷北京,這位皇帝於3月19日在煤山自縊身亡。

明思宗殉國處

1、崇禎是李自成給下葬的

李自成進京後,崇禎和周皇后的屍體被裝進很簡陋的兩口棺材,臨時放在東華門的門後面。李自成驗看他的屍身,發現崇禎外面龍袍下,裡面的衣服儘是補丁打補丁。他死前的遺言,除了指責百官誤國外,更告訴李自成,一切都是我的錯,不要傷害百姓。

明朝故臣皆從此經過,卻無人有戚容——這些所謂的讀書人都在忙著為新朝勸進,根本顧不得故主。倒是有幾百個投降的運糧者和武臣經過時為之痛哭。

而在他死後第三天,北京東華門外數千百姓啼哭,請求李自成厚葬崇禎,崇禎的葬禮,李自成依然按照帝王禮節操辦。

李自成為崇禎搭建靈棚,明朝故臣真正來哭祭的也不過三十人而已,所謂道德淪喪,於此可見。李自成與太子朱慈烺見面時,朱慈烺請求他安葬父親,李自成應允了,還給崇禎和皇后各換了一口較好的棺材。葬禮之上,朱由檢原先的重臣們,只敢遠遠觀望,沒有一個敢靠近的,唯一一個給朱由檢哭葬的,只有兵部主事(六品小官)劉養貞一人,如此種種,皆讓勝利者李自成嗟嘆不已,他登基後的詔書裡,還特意說:崇禎皇帝朱由檢,並不是一個昏君,即使他被所有的大臣孤立,依然做了許多好事。

2、崇禎沒有建造自己的陵寢

崇禎統治明王朝達十七年。按說,他應該有自己的陵寢。這是因為明清帝王都有登基後便開始為自己修陵的習慣。正常情況下,皇帝忽然死去,依然可以送到其陵中下葬。

但崇禎的情況十分奇特,他居然一直沒有開始經營自己的陵寢。是因為這位皇帝標新立異,真的認為自己可以萬歲嗎?崇禎應該沒有那個自信。他沒有給自己造陵最主要的原因是無地可葬。

老百姓都不會買不到墓地,明朝皇帝富有四海,怎麼會落到無地可葬的地步呢?這是因為葬皇帝的要求很高。明朝的皇帝正常情況下應該埋在天壽山,也就是今天的十三陵。

明朝歷史上只有遷都北京前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下落不明的建文帝和後來被哥哥發動奪門之變搶了皇位的景泰帝朱祁鈺沒有埋在這裡,都有特殊原因。

而且帝陵的風水要求很高,今天去十三陵,會發現崇禎以外的明朝皇帝陵寢,每一座都獨佔一處背山面水的佳地,彼此互不幹擾,但合起來,又如同一個完整的和諧院落,錯落分布在山水之間。

而天壽山內這樣具有獨立性的佳地,到崇禎時已經被他的前輩皇帝佔盡了。今天的思陵位置很特別,在天壽山山口旁的平原上,看起來仿佛這座「皇帝公館」的門房。

崇禎最初肯定也是不想做門房的,於是著大臣在京郊尋找新的墓址。也可能是巧合,花了很多功夫,最後找到的墓址竟然是後來清東陵所在的馬蘭峪。此時明王朝已經危如累卵,出於動土吉日的推算和財政的困難,崇禎活著的時候,一直沒有開始自己的陵寢建設。

所以,當李自成決定將崇禎下葬的時候,發現這位皇帝竟然沒有自己的陵寢。

3、崇禎竟然是葬在了別人的墓中

按照明代傳統,帝王陵的寶頂前方會放置所謂的石五供,即石祭臺和配屬的一個石香爐、兩個石花瓶、兩個石燭臺。明十三陵,有十二個陵都是一套石五供,獨獨崇禎陵的前面,卻一前一後擺了兩套。尤其是大的那一副體量宏巨,比其他皇帝的規格要大一號。

人家擺一個他擺倆,這種作風,在今天會被認為是炫富,吸引盜賊的目光情有可原。其實,如果了解歷史就會明白,這多一對石五供,顯示的正是崇禎下葬時的悲愴。這是因為,兩套石五供中小的那一副,根本就不屬於崇禎,而是屬於此墓的原主人。

此墓原來另有主人?難道崇禎還是葬在了別人的墓中不成?

沒錯,正是如此。崇禎生前沒有給自己準備陵寢,這件事本身就很古怪。

但崇禎本沒有葬地,如何安葬呢?不知是誰想到,崇禎的禮妃田氏兩年前去世,葬於十三陵,乾脆,把皇帝葬在那裡吧。

田妃,是原揚州千總田弘遇的女兒,少時便入信王府,為朱由檢側妃,以多才多藝,深受寵愛。朱由檢繼承帝位後,封其為禮妃,於崇禎十五年去世,她入殮於崇禎十七年一月,墓址便是今天的思陵。思陵前那一套小五供,便是她的墓上舊物。

所以,崇禎和周皇后最後被葬進這裡,可算是搶了田妃的陰宅。

陵址雖有,但崇禎葬得可說寒酸,因為他的整個葬儀,僅僅花了不到二百四十兩銀。這與他前任歷代帝王動輒花費幾百萬兩銀子相差甚遠。這是不可思議的。

4、崇禎的墓是十三陵唯一被盜的皇陵

崇禎的墓,就是如此悽涼景象。然而,就是這樣的墓,居然仍然會成為盜墓賊的目標。思陵,是十三陵唯一曾經被盜的皇陵。

誰會來盜這樣一個沒有「油水」的皇陵呢?為什麼?

根據十三陵管理處的胡漢生老師所述,思陵是十三陵中唯一被盜過的陵寢,盜案發生在抗日戰爭前的民國初期,作案人是當地的土匪。針對這位倒黴的帝王,盜墓還不僅發生過一次,至今在思陵的寶頂下方還能找到當年盜洞的痕跡。

對思陵情有獨鍾,分析盜墓賊的心理,倒也有幾分邏輯。

第一,思陵地處十三陵外圍,在此處盜墓受到的幹擾較少。十三陵的陵區有較嚴密的監控保護系統,自八十年代起抓到的盜墓賊已超過百人。

第二,古代的信息不夠對稱,因此經常會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謠言在民間傳送,並因此被盜墓賊當作史實,引發貪心。

崇禎死於國難,故此有人傳說李自成將其斬首殺害,臣民收葬他時製作了一個「金頭」以全其屍——有些盜墓賊就是衝著這個「金頭」去的。真是沒文化,人家皇帝是上吊而死好不好?那時崇禎自縊的歪脖樹尚在,只需到景山看看就會明白這個傳說多麼不靠譜。

然而,有的土匪大約一輩子也不會進一次北京,也沒機會接觸電視、網絡甚至廣播,你讓他怎麼去分辨真偽呢?所以,土匪也要求真相啊!

反正,經過這樣一通折騰,據最後封堵盜洞時人們檢視所見,崇禎墓中僅剩一口銅缸遺存,估計是失望的竊賊把能搬得動的東西統統搬走了。

5、今天的崇禎墓是順治皇帝修建的

崇禎的墓能有今天這個規模,與他在清朝帝王中有一個「知己」有關。這個「知己」便是順治皇帝。

順治是清朝入關後第一個皇帝,只是其為政前期為多爾袞攝政,後期則屢屢為情所困,甚至有出家為僧的傳說。順治曾到崇禎的陵上,或許因為當皇帝也當得不順心,所以提到這個倒黴的同行常慘然不樂,甚至潸然淚下。

在這位「知己」推動下,崇禎的陵墓在順治年間得以整建,增加了明樓、祾恩殿、祾恩門、石五供等,從一丘荒冢變得有些帝王陵的氣象了。

順治下令修繕崇禎陵時,資金不足,經原崇禎身邊的司禮監太監曹化淳等百般設法,甚至動員降清的文武大員出資捐輸,才算將思陵的修建完成。

令崇禎一定鬱悶的是,降清的大員中,捐錢最大方的,竟然是吳三桂。當初若不是他率領勤王的關寧軍龜速而進,一路和各方眉來眼去,待價而沽,崇禎何至於樹掛東南枝呢?修個墳卻要用如此亂臣賊子的錢,讓皇上情何以堪?

而這次修陵中,最讓人彆扭的,正是那一套新擺放上來的石五供——原來那一套是田妃的,崇禎一個皇帝,總不能用貴妃規格的貢品吧,那簡直跡近戲弄。

於是,監修崇禎陵的三位內官(也許還有曹化淳等推進者),便給崇禎增加了一套新的石五供。

而崇禎陵前也就留下了這樣令人哭笑不得的兩套石五供,供後人憑弔歷史的荒唐。

相關焦點

  •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夢裡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中回到了當年的各個營壘,接連響起號角聲。把烤牛肉分給部下,樂隊演奏北疆歌曲。天下事:此指恢復中原之事。.贏得:博得。身後:死後。可憐:可惜「了卻君王天下事」,指完成恢復中原的大業。「贏得生前身後名」一句說:我要博得生前和死後的英名。也就是說,他這一生要為抗金復國建立功業。這表現了作者奮發有為的積極思想。最後一句「可憐白髮生」,意思是說:可惜功名未就,頭髮就白了,人也老了。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 每日詩詞 | 宋·辛棄疾《​破陣子》: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 「了卻君王天下事」,辛棄疾筆下多「豪氣」,他不是文藝青年嗎?
    因為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辛棄疾是豪放派的代表,所以又有「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為幼安稱首」之說。 辛棄疾雖生於金國,卻不甘金人的統治而棄金事宋。辛棄疾少年參軍,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辛棄疾對金的態度一直是主戰,隨著皇帝傾向於和,主和派逐漸在鬥爭中佔據上風。遭遇排擠後辛棄疾退隱山林,1207年病逝後追贈少師,諡號「忠敏」。
  • 崇禎皇帝為何發脾氣,並將自己的御座推翻,只因發生了這件事
    歷史上最悲慘的皇帝,莫過於明末崇禎帝,他帶著無盡的絕望吊死於煤山,甚至還故意披頭散髮,意為無顏面見祖宗。不過在此之前,崇禎皇帝曾親手做了一件「傾覆江山」的舉動,致使臣心盡失。崇禎皇帝的奇怪舉動究竟是什麼?他又為何做出如此愚蠢之舉?
  • 揭秘明朝滅亡前幾大詭異之事
    明朝每次朝代的更替都伴隨著很多靈異事,明朝也不例外,不說廢話,上料。經過收集的一些史料,明朝滅亡前,有很多的異象,話說在1627年8月24日,北京京城晴空萬裡,紫禁城的太和殿正在為年僅16歲的崇禎皇帝辦即位大典。
  • 明朝敗亡崇禎皇帝自掛煤山之謎
    明帝崇禎即位後,罷奸閹魏忠賢,誅奸臣,欲挽狂瀾於即倒,但大勢已去,清軍進逼,李自成圍城,終亡,自縊於北京煤山。明熹宗死後,皇弟信王朱由檢即位,改元崇禎,世稱崇禎帝。田妃曾召田淑英入宮,崇禎看見了,摘了一朵花插在她的髮鬢上,並在當天臨幸了田淑英。之後崇禎因國事憂心如焚,臨幸田淑英的事早已忘記得一乾二淨。田淑英只好在無數個風雨之夜獨自傷懷,因為被崇禎臨幸過又不能再出宮嫁人,嬪妃也沒有得到冊封,弄成了上不來又下不去的窘境。只好偶爾與姐姐田妃在深宮僻處訴一訴衷腸,因為崇禎的心境日壞,田妃也不敢去提醒崇禎,只好在臨死的時候將妹妹託付給了他。
  • 明朝將領盧象升死後,為何天下為之震動?
    後來,他率部在巨鹿賈莊被清軍包圍,高起潛擁重兵而不救援,終因炮盡矢絕,戰死疆場,據說當時天下為之震動。作為鎮壓李自成的將軍,他沒有洪承疇的顯赫名聲,作為抗擊清軍的明軍將領,他也沒有袁崇煥那麼耀眼。那麼,為什麼在他死後,會震動大明天下呢?他真的是大明江山的擎天柱嗎?下面就從這麼三個方面來解讀。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出自哪裡,為社稷而死的君王有哪些
    崇禎:君王死社稷崇禎是大明的最後一任皇帝,由於他的哥哥朱由校喜歡做木匠活,所以他一天忙於木匠活,將朝政交給宦官魏忠賢處理,而擅長結黨營私、使用陰謀詭計,但不會治理國家的魏忠賢,將大明王朝糟蹋著千瘡百孔,等朱由校落水生病而亡後,留給崇禎的則是一個無可救藥的爛攤子。
  • 漢王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
    很多明朝遺民也常常會這麼想,甚至,相信連皇太極都曾這麼想過:我這限於一隅的一點兵力,怎麼就獲得天下了呢?其實,有我後金第一功臣崇禎皇帝的無限「神助攻」,就是把戰神白起加軍神諸葛亮一起打包送到大明王朝,都會被對手幾波帶走。不是李自成或者後金太強悍,實在是崇禎背後捅刀舉世無雙。崇禎厲害到什麼程度?
  • 崇禎作為明朝末代君王,死後是誰把他葬到陵墓的?
    崇禎帝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在他即位之時,明朝已經處於一個千瘡百孔的腐爛時期。即使崇禎皇帝有著難能可貴的責任心和復興強盛的決心,但憑藉他一己之力,還是沒能挽救這個王朝的頹敗,最終明朝在崇禎皇帝的手中走到了終點。
  •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徵集天下兵馬勤王,只有此人響應
    明朝這個朝代亡得很可惜,也亡得很無奈,別的朝代,像之前的唐,五代十國,宋元,這些歷代前朝末期的君主都可以被人看出亡國之相,最終落得個亡國的結局也不顯得突兀,更難以被人們記住,而明末皇帝崇禎就非常特別了,不僅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死法獨特,而且作為一個勤政的亡國之君本身也是相當獨特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有幾個皇帝守國門,又有幾個死社稷
    即使這個王朝的皇帝有很多不務正業,但大家還是覺得很厲害。有人甚至用「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種順口溜來讚揚明朝。那麼,明朝有幾個皇帝在守國門,又有幾個死於社稷呢?先看一下「天子守國門」這句話。這句話是說皇帝在守家門口,意味著首都在邊關。我們知道首都是一個國家的中心,地位非常重要。
  • 明朝:天子不曾守國門,君王作死於社稷
    但在朱元璋死後不久,建文帝開始「削藩」,燕王朱棣在自身野心和形勢的逼迫下開始造反,發動了「靖難之役」。靖難之役僅摧毀了建文帝的統治,更摧毀了大明王朝北方防線。要知道許多國土都是明朝主動放棄的,看到這裡,就會發現所謂的」「天子守國門」到底有多假了吧,至於君王死社稷,那就更牽強了。君王作死於社稷君王死社稷,主要是指崇禎皇帝北京城破之際沒有逃離北京城,自縊而死。其實這個說法也是有問題的。而當年崇禎沒有離開北京,並不是不想離開,而是逃得太遲了。
  • 他是最後一位漢人皇帝,心繫天下、勵精圖治卻拯救不了大明王朝!
    大明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很神奇的朝代,主張: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相對於其他朝代而言,明朝歷任皇帝都很有血性!一、君臨天下公元1627年,也就是天啟七年,大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駕崩,因其生前沒有子嗣,所以年僅17歲的信王朱由檢便首遺命登基,繼承大明皇位,時年十七歲。自此之後,他便開始了君臨天下的帝王生涯。次年2月5日,改年號為「崇禎」。
  • 崇禎皇帝六下《罪己詔》,也難免亡國之禍!
    引子  一個勵精圖治、殫精竭慮的青年皇帝在短短的十七年馭內,接連頒布了六道罪己詔,向全天下的官員士紳、黎民百姓認錯和謝罪,但是依舊沒有挽救日漸沉淪的江山社稷,終於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勤政而同時又是最為孤獨的亡國之君,這位命運多舛的崇禎皇帝朱由檢也最終於1644年的一個悽風苦雨的黎明時分,在闖王李自成率數十萬彪悍的陝西大兵壓境的武力劍鋒逼迫之下
  •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淺論辛棄疾豪放詞的美學意涵
    ,然而就辛棄疾詞來說,其豪放之作的特點頗多,如自然、恣肆的語言、鏗鏘跌宕的聲情、夾敘夾議的語意表現、生動豐富的意象運用,或是以典故融入作品的情感脈絡中,這些均是影響辛棄疾詞美感的重要因素,故以下將針對這幾項特點逐一探討之。
  • 美國拍賣一本明末筆記,內容洗刷崇禎冤屈:明史又一記載被推翻?
    2012年,美國紐約蘇富比拍賣了一本「揚州八怪」之首金農的八分書《錢士馨事略》,價格波瀾不驚只有21.85萬美金,與金農其他作品相比實在上不了臺面,但《錢士馨事略》記載的內容,卻顛覆了歷史,甚至洗刷了亡國之君崇禎的一個冤屈。
  • 值得尊敬的亡國之君:崇禎帝
    原因在於萬曆想廢掉太子,就是崇禎的父親朱常洛,改立自己喜歡的鄭貴妃的兒子福王為太子。萬曆的這個想法遭到以東林黨為首大臣的強烈抵制,最終沒能如願。為這件事,萬曆與大臣鬧起彆扭,居然二十年不上朝理事,以至後來朝廷內大量官員空缺也不能得到及時補充,國家機構幾乎不能正常運轉。再有就是貪財,與民爭利,派出大批太監到全國各地搜刮民脂民膏,從而埋下了亡國的種子。
  • 崇禎皇帝的最後24小時都在幹嘛?
    此時的崇禎,您覺得會是什麼心情?自己的皇后啊,母儀天下,全天下最尊貴的女人,在自己面前這就算自殺成仁了。 不成,此時崇禎來不及想太多,還有一妞兒呢,也得解決掉,此人就是袁貴妃。 朱皇帝手持寶劍來到袁貴妃的寢宮,這回是真的要永別了,得整兩盅吧。 臨死之前,倆人喝上了。
  • 朱瞻基開創仁宣之治,卻被一件事毀掉一世英名,讓明朝深受其害
    正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的皇帝雖然不是歷史上最英明神武、最雄才大略,卻是最有氣節的帝王。就好像崇禎,即便吊死在都不願投降,哪裡像宋徽宗父子。而說起明朝的皇帝大家印象最深的還是朱元璋和朱棣這兩位。而整個明朝歷史之中,其實卻有著這麼一位皇帝在功績上絲毫不遜色於他們,只是名聲不顯罷,這位皇帝就是明宣宗朱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