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尊敬的亡國之君:崇禎帝

2021-02-13 噹噹雲閱讀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年號崇禎。他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在位時間共十七年,終年三十五歲。

崇禎是天啟皇帝熹宗之弟,明光宗皇帝朱常洛的第五子,明神宗萬曆皇帝的孫子。三人中,除了崇禎的父親光宗皇帝在歷史上默默無聞外,他的哥哥天啟皇帝與爺爺萬曆皇帝在歷史上都是相當的著名,不過,都不是以正面形象而聞名。

崇禎是歷史上最具悲劇色彩的皇帝。一般而言,亡國之君或暴虐無道,或荒淫縱情,或不理朝政,但崇禎皇帝這些一條也沒佔上。

他不好色,不奢侈,每日批改奏章到深夜,是個很勤政的皇帝。「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崇禎皇帝想不明白,自己兢兢業業地做皇帝,勤勤懇懇地理政務,為什麼明朝卻斷送在自己手裡?在明朝十七個皇帝之中,他不但算不上是最為昏庸的一個,而且勤政程度完全可以與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相媲美,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大軍以勢如破竹之勢攻入北京城,走投無路的崇禎與親信太監王承恩逃到了景山上,他仰天長嘆:「朕非亡國之君,卻當亡國之運!」最後,他把這歸咎於大臣的無能,寫下了「文臣個個可殺」的字樣,然後去冠冕,以發覆面,留有遺書曰:「無傷百姓一人」,上吊而死。


「朕非亡國之君」,寥寥六個字,發自肺腑,是對兵敗如山倒,無可奈何花落去,內心有所不甘的自然流露。正如他自己所說:「朕自御極以來,夙夜焦勞。」平心而論,崇禎的自我評價「朕非亡國之君」,並不是文過飾非的誇張之詞。

清朝國史館編撰的《明史》對崇禎有高度評價:「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勤惕厲,殫心治理。」清代著名學者張廷玉在《明史·流賊傳》中也說:「嗚呼!莊烈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於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

崇禎這個亡國之君當得確實有些冤枉。其實,明朝亡兆早在崇禎的祖父萬曆皇帝時已現端倪。萬曆皇帝酒色財氣五樣均沾,他在位期間做的一件最為荒唐可笑的事情,就是以帝王之尊,與大臣鬥氣不上朝!

原因在於萬曆想廢掉太子,就是崇禎的父親朱常洛,改立自己喜歡的鄭貴妃的兒子福王為太子。萬曆的這個想法遭到以東林黨為首大臣的強烈抵制,最終沒能如願。為這件事,萬曆與大臣鬧起彆扭,居然二十年不上朝理事,以至後來朝廷內大量官員空缺也不能得到及時補充,國家機構幾乎不能正常運轉。

再有就是貪財,與民爭利,派出大批太監到全國各地搜刮民脂民膏,從而埋下了亡國的種子。

萬曆皇帝駕崩後,崇禎的父親光宗朱常洛由東林黨大臣擁立繼位,本應有所作為,但光宗即位不到一個月,就因沉緬於女色而一病不起,最後因服紅丸藥而一命嗚呼。接位的是崇禎的的哥哥朱由校,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荒唐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間重用以太監魏忠賢為首的宦官,使本已江河日下的明王朝更加雪上加霜。

天啟皇帝這位少年天子比他的爺爺萬曆的愛好更加離奇,酒色財氣,他倒是一樣不沾,唯一的一個愛好就是做木匠活。小皇帝每日專心致志地忙於揮斤運斧蓋房子,做桌椅,做了不滿意再重做,根本沒有時間批閱各處報送的奏章,而委於自己信任的乳母客氏及司禮太監魏中賢處理。魏忠賢藉此培養黨羽、賣官鬻爵,以至朝野但知有九千歲魏忠賢,不知有小皇帝朱由校。

天啟七年,玩了幾年木匠活的朱由校在坐龍舟遊玩時不慎落入河裡,連驚帶嚇,至此一病不起。在臨去見父祖的前幾日,朱由校將他的五弟,當時還是信王的朱由檢叫到跟前說:「來,五弟當為堯舜也。」表達了傳位於朱由檢之意,將一個千瘡百孔,而且還是閹黨把持著朝政的王朝交給了弟弟。

崇禎從哥哥手中接下的這個爛攤子,比當年哥哥從父親手中接下的時候還要爛。雖然他們的爺爺萬曆是個敗家子,但張居正給打下的堅實家底還能支撐時日,而等到崇禎帝朱由檢即位時,已是外強中乾,更兼內憂外患。

此時,在明帝國之外又崛起了兩大軍事集團:一個是關外的清廷,一個是關內的農民起義軍,兩者都大勢已成,使崇禎皇帝處於內外交困之中。在內,哥哥天啟已基本上敗完了僅剩下的家底;而李自成、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則攻城略地,中原一片烽煙瀰漫;在外,清廷已開始向明秣馬厲兵,塞外警報四起。這兩大集團的代表人物皇太極與李自成,都對崇禎的帝座虎視眈眈,明王朝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此時登上帝位的崇禎才是個十七歲的少年,但已經表現出了相當成熟的政治素質。崇禎即位後,惶恐的魏忠賢自知惡貫滿盈,一心要拉攏這個年輕的小皇帝,先是給崇禎送了十幾位絕色美女。為不使魏忠賢對自己疑心,崇禎皇帝照單全收,但都不動聲色地打發到皇后的宮中去了。然後,崇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剪除了魏忠賢及其黨羽,朝野氣象為之一新。

崇禎皇帝與他的爺爺萬曆皇帝完全相反,萬曆皇帝是「酒色財氣」四字均沾,而崇禎則是這四樣一樣都不沾,他自幼養成了儉樸的生活習慣。他剛學習毛筆字時,如果紙張較大而範本的字較小的話,他一定會先將紙的一邊對齊範本,寫完後再把剩下的地方都寫滿,以免浪費。還有一天,他聽翰林院講官講史書,忽然見自己內衣袖子破損,露在外面很不雅觀,就不時把它塞進去遮掩,講書大臣說皇上不必遮掩,這才是堯舜之君的風範。

崇禎還有一個重大的優點,這是大部分男人都不易有的優點,就是不好色。孔夫子都說了,吾未見好色如好德者。崇禎皇帝好德未必,但不好色是可以肯定的。

下面,我們看一個史書上記載的真實故事。

一次,崇禎退了早朝,正坐在殿內看書,忽然聞到一股奇異的香味,馬上就心馳神往了,有了荷爾蒙的衝動。但崇禎的定力那是相當的強,馬上強行按下自己的欲望,找來宮女詢問,才知道這種香是魏忠賢放的,專門引誘皇帝動情慾,相當於春藥的作用。崇禎聽了長嘆了一口氣說:「正是這個藥,害了我的老爸和哥哥啊,趕緊拿走,從今後宮裡不準放這些!」

崇禎的後官在歷代皇帝中估計不是最少的,也是比較少的。史料記載的他只有周皇后、田貴妃與袁貴妃三人,這從他的子女的人數可以證明。崇禎僅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分別出自周皇后與田貴妃。

歷史上與崇禎有一比的只有隋文帝楊堅。

在獨孤皇后在世時,楊堅甚至沒有一個後宮妃嬪,只有獨孤皇后一個女人,兩個兒子,楊勇楊廣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但獨孤皇后去世後,隋文帝馬上大開色戒,廣選天下美女,像陳後主的妹妹宣華陳夫人就是他晚年寵愛的女人。

可以這樣認為,隋文帝的不好色,是因為懼怕獨孤皇后,不是不想,是不敢!但人家崇禎皇帝是真正的自覺自律,他把田弘遇已送到宮裡的絕代美女陳圓圓,又原封不動地退回去了,從哪來又讓哪去了。

結果,正是這位美女卻使吳三桂「衝冠一怒」,把李自成的天下拱手讓給了多爾袞。陳圓圓真正的是「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絕代佳人,可見這崇禎的定力!

不光崇禎對自己成了亡國之君的這個問題想不通,同時代的一些文人也想不通,這麼個勤政節儉的好皇帝,居然遭到了國亡身滅的命運!

所以,與歷代亡國之君所受到的譴責唾罵不同,崇禎皇帝受到了當時及後代人的廣泛同情,甚至景仰與追思。明末清初的著名詩人,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鈞就在詩中,用景仰的筆調寫到:

先帝宵衣久,憂勤為萬方;

捐軀酬赤子,披髮見高皇;

風雨迷神路,山河盡國殄;

御袍留血詔,哀痛何能忘?

這哪裡是一位亡國之君!這分明是一位勵精圖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聖明天子。屈大鈞自稱是屈原後代,清代明後,以明遺民身份終老。遺民歌頌前朝,裡面帶了不少感情因素,不免有誇大之辭。

但考察歷史,我們同樣會發現,朱由檢在位期間,的確做到了旰食宵衣,兢兢業業。崇禎皇帝本身的素質在明代的諸位帝王中也屬上智之人,與他那個二十多年不上朝不與大臣見面的祖父和他那個縱情酒色,不會治理天下,卻做得一手好木工活的哥哥相比,他的敬業程度,只有太祖朱元璋可比。但結局是一個成了開國之君,一個成了亡國之君!

歷史,真是讓人不可思議!這麼一位希望能夠中興帝國,並且為了這一希望而身體力行的青年才俊,他的努力,他的勤勉,他的執著和夢想,最後換來的不但不是帝國的中興,反而是帝國的覆亡,他本人也在一個寒冷的春夜裡走投無路,落得了殺妻再自殺的結局。

這樣的前因與後果,委實讓人捉摸不透歷史老人究竟是何種心態,就連斷送了崇禎王朝的死敵李自成也承認:「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登極詔》)李自成的這段話也是崇禎「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的註腳。

甚至連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任皇帝順治,對這位前朝的末代皇帝也頗為同情,以至以「大哥」相稱,並親自祭奠。

據明末李清的《三垣筆記》記載:「清世祖順治十四年(一六五七年),諭工部曰:『朕念明崇禎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為闡揚,恐千載之下,意與失德亡國者同類並觀。朕因特製碑文一道,以昭憫惻。爾部即遵諭勒碑,立崇禎帝陵前,以垂不朽,又嘗登上陵,失聲而泣』,呼曰:『大哥大哥,我與若皆有君無臣。』上為後代所倦懷如此,況其臣民乎!」

這可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中國封建社會裡,前後朝交替的皇帝,能如此不相寇讎,不相敵對,甚至在心靈上有所溝通,實不多見!這段記載當然是野史傳聞,究竟有多大的可信性,值得存疑。不過,順治為崇禎修陵立碑,確有其事;順治說崇禎乃銳意求治之主,不可以無德敗道的帝王視之,也見諸正史。

時人說起崇禎,大都抱一種同情的態度,不乏讚譽之辭,這成為中國歷史上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在反思明朝覆亡的原因時,當時大多數人,包括一些身仕兩朝的貳臣詩人都對先期殉國的崇禎表現出了同情與懷念,甚至不無溢美之詞,如熊文舉的《雜詩》。

頻開宣室召真儒,夜半披霜答諫書。

十七年來辛苦盡,臨春結綺等丘墟。

詩中把崇禎寫成了愛才重士的漢文帝,又勤於政事,所謂「十七年來辛苦盡」,對崇禎充滿了讚美之情。

熊文舉為崇禎四年進士,曾擔任過明朝吏部主事。明亡降清,擢任通右政,曾兩任吏部左右侍郎。清初,漢官不授尚書,他官位已居極品。熊文舉雖在清受到高官厚祿的待遇,但他並沒有忘記故主之情。


三月十九日是崇禎的忌日,這一天對很多人來說是個刻骨銘心的日子。清初最著名的文人是「江左三大家」,他們分別為錢謙益、吳偉業、龔鼎孳。其中,吳偉業與龔鼎孳兩人都寫過悼念崇禎皇帝的詩篇。龔鼎孳有《乙酉三月十九日述懷》詩,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寫到:

殘生猶得見花光,回首啼鵑血萬行。

龍去蒼梧仙馭杳,鶯過堤柳暮雲黃。

寢園麥飯虛寒食,風雨雕弓泣尚方。

愁絕茂陵春草碧,罪臣賦已罷長楊。

「乙酉」為順治二年(一六四五)年,距崇禎京破殉國之日為一周年。

詩中龔鼎孳用「鵑血」、「殘生」、「愁絕」等一系列感情色彩很強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對崇禎的懷念。雖然崇禎馭臣嚴苛,龔鼎孳在李自成入京之時因言事得罪還被關在獄中,但龔鼎孳對故君還是毫無怨恨,充滿真摯的思念之情與錐心涕血的深慟。

曾為多爾袞寫過致史可法書的詩人李雯有和龔鼎孳的詩作《十九日集孝升齋和其原韻時同賦者朱邃初胡孝緒》:「殘春回首見明光,飲泣東風又數行。國恨如新芳草碧,故人懷舊夕陽黃。花通鶴禁愁千緒,日冷松門天一方。誰抱衣冠遊月窟,殷勤宮監說先皇。」

就連被崇禎逐出京城,宣布永不敘用的翰林學士陳之遴,也在其組詩《燕京雜詩》中對故君崇禎表達了深切的同情與讚美:「烈皇亦是英明後,辛苦興邦反喪邦。南渡有臣曾死諍,西徵無將不生降。鵲枝血灑春宮六,龍馭魂歸夜闕雙。差幸孝陵弓劍地,寇氛猶自限長江。」

陳之遴的兒女親家吳偉業對朱由檢的感情更深了。當年吳偉業(吳梅村)中進士後,曾得到朱由檢親口獎掖。明亡後吳偉業曾參加了太倉遺民私祭思宗的儀式,這在當時是要冒一些風險的。吳梅村在祭奠儀式上寫有《新蒲綠》兩首,感情極其沉痛。

白髮禪僧到講堂,衲衣錫杖拜先皇。

半杯松葉長陵飯,一炷沉香寢廟香。

有恨山川空歲改,無情鶯燕又春忙。

欲知遺老傷心事,月下鐘樓照萬方。

甲申龍去可悲哉,幾度春風長綠苔。

擾擾十年陵谷變,寥寥七日道場開。

剖肝義士沉滄海,嘗膽王孫葬劫灰。

誰助老僧清夜哭,只應猿鶴與同哀。

吳梅村參加的這次故明遺民私祭思宗的儀式,是在順治十年崇禎忌日。十年過去了,吳梅村心中的故君之思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薄。

崇禎在位十七年來,國事日非,內憂外患,故晝夜勤勉國事,很少有閒情逸緻吟詩作賦,故他一生留下的詩文很少,詩歌僅僅數首,其中為後人所熟知的僅有兩篇。一篇是賜給女將軍秦良玉,另外一篇是賜於兵部尚書楊嗣昌,可見崇禎寫詩也不是為了言志抒情,而是出於政治目的。

崇禎賜給女將秦良玉的詩最多,共有四首。

學就四川作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

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徵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

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裡行。

露宿風餐誓不辭,忍將鮮血代胭脂;

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掃匈奴,一片歡聲動地呼;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秦良玉生於明萬曆二年,是明末清初三峽地區的一位傑出女將。她曾參與平定土司楊應龍、奢崇明叛亂。崇禎三年(一六三〇年),後金兵臨北京城下時,崇禎詔令天下兵馬勤王,竟「杳無人至」。

在這危急關頭,偏居西南石柱城的秦良玉卻毅然應詔,萬裡請纓,抗擊外敵入侵。無怪乎崇禎不惜平臺召見,御賜詩作,其「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裡行」之句,實在是朱由檢的感慨之言。

「學就四川作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與「蜀錦徵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讚賞秦氏足智多謀和巾幗請纓的豪氣。「露宿風餐誓不辭,忍將鮮血代胭脂」表彰了秦良玉不辭勞苦萬裡勤王的忠誠,以及巾幗英勇退敵的風採。「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這句詩最見崇禎男性君主的本色,既有做為君主對秦良玉功業的讚許,也有身為男人,對一個優秀異性的欣賞。


秦良玉是中國歷史第一位萬裡勤王的奇女子,是第一位因戰功卓著的女性軍事統帥,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列入國家編制的女將軍。以一位邊疆女土司,受到皇帝如此褒獎,秦良玉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人。

後來,秦良玉得知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帝殉國的消息後,衰麻痛哭,氣絕再三,哀動六軍。從此,秦良玉以明朝遺老自居,終日蝸居在石柱土司衙署後樓,足不出戶,發誓腳不踏清朝土地,誓死效忠明王朝。

北京的明王朝滅亡後,分散在南方的朱明宗室先後建立了弘光、隆武、永曆政權,史稱南明。順治四年(一六四八年),在西南的永曆皇帝派人加秦良玉太子太傅,授「四川招討使」。久臥病床的一代女豪傑,聞之瞿然而起,拜伏受詔,感泣道:「老婦人朽骨餘生,實先皇帝(崇禎)恩賜,定當負弩前驅,以報皇恩!」使者大喜,即刻回朝復命。可惜的是,幾日之後,秦良玉就因病重抱恨而終。

崇禎的另一首詩在時間上比寫給秦良玉的詩要晚十年。寫這首詩的時候,明王朝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崇禎早已沒有了「丹青先畫美人圖」的逸致了。這首詩的對象是重臣楊嗣昌,這是一首壯行詩。

鹽梅今暫作幹城,上將威嚴細柳營。

一掃寇氛從此靖,還期教養遂民生。

崇禎十二年,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起義軍發展迅猛,他們攻城略地,各地告急文書如雪片般飛往京城。崇禎情急之下,派大學士、兵部尚書楊嗣昌以閣臣身份出朝督軍,任剿賊督師重任。出徵那天,朱由檢下詔賞賜楊嗣昌金銀帛緞,並賜宴送行,親手斟酒三杯,御賜贈詩,以壯行色。席間,寫下這首詩。

崇禎的這首詩,以鹽梅等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來比擬內閣大學士,意即指楊嗣昌以相爺之尊出為大將,可立下與漢朝名將周亞夫那樣不世的功勳,並希望他一舉成功,回朝後仍舊輔帝業、教民生。

為臣子送行斟酒賜詩,崇禎帝一朝,這還是開天闢地頭一回。楊嗣昌字文弱,號字微,湖南武陵縣碴口坡人,是萬曆三十八年進士,崇禎十年任兵部尚書,曾用「四正六隅」、「十面之網」之策鎮壓農民起義軍,卓有成效,是晚明一位頗有作為的將才。

但不管楊嗣昌如何的竭忠盡力,終是大廈將傾,獨木難支,最後因兵敗絕食而死。崇禎非常器重楊嗣昌,以之為衛國幹將,在得到楊嗣昌死訊後,曾綴朝三日。他曾當著百官的面嘆息:「自楊嗣昌歿,無復有能督師平賊者。」

果如崇禎所言,在楊嗣昌死後的第五年,也就是崇禎十七年,明王朝面臨了滅頂之災。這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十八日晚,朱由檢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今北京市景山),遠望著城外和彰義門一帶的連天烽火,徘徊無語。

回宮後,崇禎寫下最後一封詔書,命成國公朱純臣統領諸軍和輔助太子朱慈良。又命周皇后、袁貴妃自盡。接著,崇禎又召來十五歲的大女兒長公主,流著淚說:「你為什麼要降生到帝王家來啊!」說完左袖遮臉,右手拔出刀來砍中了她的左臂,長公主倒地昏厥。

時人及後人對崇禎多懷有同情態度,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

一是國運日衰,崇禎是獨木難支。

清代學者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說:「論者謂明之亡,不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雲。」明亡於萬曆,這已成史家共識。但更深入一層來看,其實,明朝的衰亡,在嘉靖皇帝朱厚熜時,已露端倪。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五年,他的孫子萬曆在位四十八年,這祖孫倆一個共同的特徵是:怠政。嘉靖二十七年不上朝,萬曆二十年不上朝。

嘉靖昏聵多疑,剛愎殘忍,自私虛榮,無心治國。在其當政時,道士炮製春藥,閣臣撰寫青詞,政治上烏煙瘴氣,經濟上一塌糊塗,社會上民怨沸騰,「嘉靖嘉靖,家家皆淨」,明朝國運也由此轉衰。萬曆皇帝二十年不朝,連旬累月的奏疏,任其堆積如山,不審不批,內閣首輔申時行、王錫爵一度閉門而去,管理事務的最高機構竟然空無一人。萬曆二十八年,尚書在位三名,只到一半;到了四十年,就只剩下一個刑部尚書了;都察院八年沒有正官,編制一百六十個,在位的只有九九人,九卿大半虛懸;吏部、兵部因無人籤證蓋印,致使上京候選的數千名文武候補官員不能赴任;邊防軍軍餉無人籤發,也多年不進行軍事訓練;刑部長年不審案,犯人無人問斷,萬曆中後期其執政機構和官僚機構都已到了崩潰的邊緣。故《明通鑑》講:「明代綱紀之馳,未有過於神宗朝者。」

這兩位皇帝掏空了明的江山,苦透了人心,正因為如此,當時人們對難守宗廟的崇禎較多地持寬容和諒解態度,朱由檢完全可以有資格說「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二是崇禎皇帝死得有尊嚴,也死得壯烈!

中國的王朝更替,幾乎都是經歷由興到衰到亡的三個階段,但亡國之君有幾個像崇禎這樣自殺殉社稷的?歷代亡國之君,不是被人殺死,就是做了俘虜「肉擔出降」;再就是到了敵國後樂不思蜀,完全忘記了自己的故國。

但是我們也無須諱言,作為一國之君,崇禎有他性格及能力上的不足。

他以少年登上大寶,性格嚴急刻薄、敏感多疑,更兼求治心切,事必躬親,往往越俎代庖;在用人上不能盡其才,又朝令夕改,旋用旋黜,一直未形成一個穩定的內閣。他在位的十七年間,任用過五十位內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創下了歷史紀錄;六部和都察院的主要負責人更換也同樣頻繁,兵部尚書換了十四個,所殺大臣僅總督有七人,巡撫十一人換來換去,竟沒有一個讓崇禎滿意的官員。

此外,崇禎還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就是調關內的洪承疇到關外與清軍交戰。在當時,與崇禎鼎足而立、實力相當的人物有兩個:一個是農民起義軍統帥李自成;另一位是清朝的皇帝皇太極。

這兩大強敵,均虎視眈眈地瞄準了崇禎帝座下的那把龍椅。崇禎本應該先著手解決李自成再說,而他則與雙方同時開戰,腹背受敵。並且,最錯誤的一個舉措是調離不諳東北邊防的洪承疇去關外與清軍交戰。結果,松山一戰,明朝幾十萬精銳部隊全軍覆沒,明朝的大限已到。而此時,本來已被洪承疇打得只剩下十八騎的李自成卻從陝南的商洛山中東山再起,不到一年,就已勢如破竹打到北京,終於徹底斷送了朱家的江山。

即使這樣,我還是認為,崇禎皇帝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君主!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以身殉國的壯烈行為,體現了君主的尊嚴和榮譽!


相關焦點

  • 秦二世、隋煬帝和崇禎,都是亡國之君,但面對死亡,差距卻那麼大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亡國之君特有意思,一個是秦二世胡亥,一個是隋煬帝楊廣,還有一個是明朝崇禎皇帝。秦二世胡亥本來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英明神武的秦始皇在最後一次巡遊的時候,不幸暴斃而亡,死在了沙丘。他這次出行帶著他的小兒子胡亥、心腹趙高和帝國丞相李斯等人。
  • 兩個命途相似的亡國之君,唐昭宗與崇禎,誰是最悲情的末代皇帝?
    文:雨夜讀史唐昭宗和崇禎帝是名聲比較好的末代皇帝(雖然唐昭宗之後還有他的兒子唐哀帝李柷,但是李柷完全是傀儡,一般都以唐昭宗作為唐朝末代帝
  • 同是亡國之君,漢末二帝和明末二帝有什麼不同,四個人誰更高明些
    幹掉梁冀以後,漢桓帝論功行賞,將單超、左倌、徐璜、具瑗、唐衡五個宦官封侯,各食邑一萬戶。這就是漢桓帝最為讀書人詬病的一點:重用宦官。自己十年寒窗苦讀竟然比不過人家輕輕揮一下刀,這也太不公平了。其實,漢桓帝重用宦官也屬無奈之舉。
  • 崇禎皇帝六下《罪己詔》,也難免亡國之禍!
    引子  一個勵精圖治、殫精竭慮的青年皇帝在短短的十七年馭內,接連頒布了六道罪己詔,向全天下的官員士紳、黎民百姓認錯和謝罪,但是依舊沒有挽救日漸沉淪的江山社稷,終於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勤政而同時又是最為孤獨的亡國之君,這位命運多舛的崇禎皇帝朱由檢也最終於1644年的一個悽風苦雨的黎明時分,在闖王李自成率數十萬彪悍的陝西大兵壓境的武力劍鋒逼迫之下
  • 勤奮的崇禎皇帝為何還是走向了亡國之路?是命數已定還是性格問題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明王朝的亡國之君,然而他卻與歷史上的其他亡國之君很不一樣。如果說像商紂王、陳後主、隋煬帝這樣的王國之君,在後世人眼裡是一個十足的混蛋的話,那麼,崇禎皇帝在後世人的眼裡真正算得上是一個好皇帝了。他的勤奮,他的努力在任何一個時代的皇帝裡面,都能夠排得上名號的。
  • 崇禎帝殉國,王承恩殉主,大明王朝最後的忠臣竟是一個太監
    《明史·卷二十四·本紀第二十四》記載:「帝崩於萬歲山,王承恩從死。」短短11個字,便將王承恩的名字寫入了「忠烈良臣」之列。那麼,王承恩何許人也?他何以成為陪崇禎帝走完最後一程的人?大明亡國前夕,文臣拋棄了崇禎,武將背叛了崇禎,只有王承恩對崇禎不離不棄。
  • 朱姓自殺殉國的亡國皇帝,卻不是明朝崇禎帝,他是誰?
    他姓朱,是亡國皇帝。敵軍兵臨城下,他沒有投降,而是自殺殉國。相信大多數人會說出明朝崇禎帝朱由檢的名字。沒錯,這幾個條件,朱由檢都符合,但除了朱由檢之外,還有一個人也符合這個條件,他叫朱友貞,史稱後梁末帝。朱友貞的哥哥朱友珪殺掉父親——後梁開國皇帝朱溫,稱帝後就被朱友貞幹掉。朱溫轟轟烈烈一輩子,殺人無數,名聲不太好。
  • 從統治者,以及社會形勢來看,為什麼勤奮的崇禎帝還是亡了國?
    在天啟帝即位以後大明帝國的朝政腐敗已經無法停止,而天啟皇帝駕崩以後膝下無子,他的弟弟成為了大明帝國的繼承者,也就是明王朝的亡國之君崇禎帝。崇禎帝繼位以後重用東林黨,表現出了和他父親完全不同的品質,崇禎帝十分的勤於政務,並且採用了很多的政策試圖挽回大明帝國不斷衰落的國運。
  • 漢王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
    與此同時,崇禎帝雖屢下罪己詔,然苛捐雜稅層出不窮,民不聊生,而明末的眾多農民起義也正是其貪財苛政最嚴重的後果。此外,在遼東戰局屢敗之時,不納周皇后遷都之諫而喪失了最後的機會;而從南明諸政權觀之,朱明皇室在滿清的背景下號召力依舊不容小覷。故而,崇禎帝儘管勤政,卻錯誤百出,不僅不可能中興明帝國,其亡國也幾乎是必然。
  • 亡國之君都是無能之輩?這個皇帝告訴你什麼叫雄才大略
    從夏商周到溥儀,中國歷史上亡國之君眾多,如果說哪個亡國之君實力最強,應該非隋煬帝楊廣莫屬,於仁壽四年(公元604年)繼位。 他即位時候的隋朝才開國二十多年,歷經開皇之治,耕地面積、人口都是一個新的高度。開皇律幾乎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相對完整的法典,而且開創了科舉制,國家百廢待興。
  • 明朝敗亡崇禎皇帝自掛煤山之謎
    明帝崇禎即位後,罷奸閹魏忠賢,誅奸臣,欲挽狂瀾於即倒,但大勢已去,清軍進逼,李自成圍城,終亡,自縊於北京煤山。明熹宗死後,皇弟信王朱由檢即位,改元崇禎,世稱崇禎帝。宋廷「狸貓換太子」之謎南唐後主李煜寵愛小周后亡國之謎-2南唐後主李煜寵愛小周后亡國之謎-1
  • 亡國之君朱由檢可悲可嘆,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天亡大明
    明朝自古以來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具血性的王朝,建國之初就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誓言。可嘆就算再強悍的政權也敵不過昏君亂政,小人禍國,走向衰敗。作為明朝的最後一為君王,朱由檢繼位之初,國家已是內憂外患,岌岌可危,有滅國之險。
  • 崇禎帝決斷的兩大失誤:導致大明江山最終被掠奪,身死國滅
    崇禎皇帝來到奉天門前,吩咐敲響廷議的鐘聲。結果,滿朝文武,沒一人前來。看著空蕩蕩的大殿,崇禎皇帝心如刀絞,感覺無比悲涼:發出了感慨:「滿朝文武,無一可信之人」,「朕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的慨嘆。大明風華有明一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作為漢朝王室最後一個王朝,此等氣節,受到後世無盡敬仰。
  • 皇太極願意和明朝和談,條件也非常合適,為何崇禎帝卻不同意呢?
    松錦之戰,時任薊遼總督,崇禎皇帝的股肱之臣洪承疇率13萬明軍成仁(後才知降清)、祖大壽降清、盧象升戰死、孫承宗殉國,偌大的遼東,松山失守,錦州失過,唯一還剩下寧遠城,明朝可用的將領也只有孫傳庭與吳三桂。此時,明朝內部,李自成與張獻忠的起義,已經成氣候,在西北和中原地區在動搖著大明的根基。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而朱由檢也成了亡國之君,他在北京皇城內的煤山上吊自殺身亡。那麼,勵精圖治的明朝皇帝朱由檢,為何會以悲慘的結局收場?下文將深入分析崇禎帝朱由檢個人的悲劇產生的根源,以及他對於明帝國的影響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所在。
  • 崇禎皇帝胸懷壯志,勤勉政事,為何卻沒能挽救明朝?
    引言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古國,朝代的更替已經是歷史上司空見慣的事情,因此,每個朝代的最後一任皇帝,都被稱為亡國之君,也永遠地被歷史銘記了下來。
  • 這些皇帝既是開國君主,又是亡國之君
    這兩個國家都在開國之君的手中完成大一統,又被二代掌門人玩垮了。因此胡亥和楊廣被眾人批判上千年,還將繼續被批判。但是大家知道麼?最短的王朝並不是二世而亡,而是一人一朝。哪些人同時是開國之君和亡國之君?有幾位你絕對想不到。
  • 大明王朝被滅的前一晚,崇禎皇帝做了什麼?
    崇禎皇帝是大明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歷史上對於崇禎的解讀褒貶不一,大明王朝被滅之際也是崇禎死亡的時候,崇禎去世的前一夜裡,崇禎將自己的三位兒子都叫到自己的跟前,但是這三位皇子依舊衣著光鮮的來到父親的身邊,這時候的崇禎非常的驚訝,因為就在當夜李自成的軍隊已經攻破了北京城,這時候正朝著北京的內城來
  • 崇禎帝的最後48小時丨壹讀精選
    元首非常擔心被俘後受辱,希特勒聽說墨索裡尼被處死後的慘狀後,狠下了心自殺,而且叮囑銷毀屍體就是這個理。首都被攻擊時逃跑的也有,慈禧與光緒還有蔣介石,沒別的,就是敵人太強大。如前所述,崇禎沒有逃跑,很有可能就是沒把流寇放在眼裡,他也不曾想過,不到兩天京城竟然失守。
  • 帝王血,美人劍,崇禎皇帝離開之前曾經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
    今天跟大家講的是崇禎皇帝煤山自縊前,曾經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如果非說有人知道內情,那這個人就是崇禎身邊最受寵的王承恩了,可惜,崇禎採用極端手段離開人世時,王承恩也為了效忠皇上,選擇了自殺!為什麼說王承恩知道內情呢?因為正是他拼盡全力,救了酒後數度自殘的崇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