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願意和明朝和談,條件也非常合適,為何崇禎帝卻不同意呢?

2020-12-23 鮮花暢談歷史

時間定格在為1642年,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剛和清朝進行了一場大決戰。松錦之戰,時任薊遼總督,崇禎皇帝的股肱之臣洪承疇率13萬明軍成仁(後才知降清)、祖大壽降清、盧象升戰死、孫承宗殉國,偌大的遼東,松山失守,錦州失過,唯一還剩下寧遠城,明朝可用的將領也只有孫傳庭與吳三桂。

此時,明朝內部,李自成與張獻忠的起義,已經成氣候,在西北和中原地區在動搖著大明的根基。崇禎皇帝意識只有「安內才能攘外」,把遼東局勢穩定下來,將主要兵力用於剿滅日漸強大的李自成、張獻忠,然後徐圖大事,休養生息,再戰遼東。於是,崇禎邁出這一步同意與清議和。當時朝廷主和派的代表人物是兵部尚書陳新甲,並得到內閣大學士謝升的支持。崇禎帝「尋諭新甲密圖之,而外廷不知也」。什麼意思呢,就是陳新甲代表崇禎偷偷地與清去議和,不能讓其他外廷大臣知道。

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三月,明朝派職方司郎中馬紹愉為使者,前往瀋陽與清朝議和。

不過皇太極看過使者帶來的詔書後就生氣,既然過來議和,詔書並不是直接給清朝的,而這封詔書是給陣新甲為名的。真是弄虛頭巴腦的事,皇太極認為,「既與我國書,何雲諭兵部尚書,實無心講和」。不過皇太極還是同意議和,並提出議和條件,並讓馬紹愉將書信帶回北京,交給崇禎裁奪。

那麼皇太極提出都有哪些具體的條件呢?

一,明朝要承認清朝的存在,兩國平等交往,是國與國的交往,已經不再臣屬關係。

二,明朝每年要給清朝黃金萬兩,白金百萬兩。而清朝呢要向明朝反饋人參千斤、貂皮千張。這也算平等貿易。只是明朝得出的費用比較高。

三,約定邊界,以寧遠雙樹堡中間土嶺為明朝國界,以塔山為清朝國界,開放市場貿易。說實話,從這裡可以看出,皇太極並沒有吞併明朝之心。眼下,他也需要休養生息。劃定的邊界就是雙方戰鬥爭奪的地方。

四,彼此護送逃人。相當於引渡條約。

客觀的說,按照明朝當時的情況,這份議和條件並不算苛刻,明朝如果能審時度勢,抓住這樣的機會,先安撫或剿滅國內起義的情況,再勵精圖治,不至於那麼快就走向滅亡。

崇禎皇帝看到清朝的議和條件,為什麼會斷然拒絕了呢?

一,崇禎皇帝不想承認清朝的存在。

從崇禎給兵部尚書陳新甲的議和詔書,這個意思就說明,讓陳新甲去議和,並不想承認大清國的地位,不是國與國之間的議和,是兵部尚書安撫皇太極,陳新甲與皇太極是等級關係,而崇禎仍高高在上,皇太極於崇禎還屬於臣屬關係。崇禎皇帝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而皇太極第一個條件就是讓崇禎承認清朝的存在,這個條件讓崇禎無法從心裡接受。

二,因事情洩露,遭朝野抨擊。

議和的總負責人兵部尚書陳新甲在看完使者馬紹愉發回來的密信後,居然順手放在桌子,第二天早朝當成一般奏摺遞給崇禎定奪。然後把密報抄在塘報(相當於現在官媒)上(也有記載是陳的僕人不小心洩露的),信息迅速群發。消息一出,滿朝譁然,很多明朝的言官開始上奏摺,反對與清朝議和,說陳新甲是「投敵賣國」,如果崇禎繼承與皇太極繼續議和,他們就死諫。崇禎皇帝很無奈,明朝言官是很有政治力量的,崇禎只能殺陳新甲,來安撫百官。可以說,談判的使團還沒有回來,談判的結果已經胎死腹中了。

陳新甲為什麼要報消息群發出去,估計他就是想逃避責任,因為他看到皇太極提出的條件,這次和談希望不大,即使和談成了,他也會成為明朝的千古罪人,他不可想成為崇禎皇帝的替罪羊,他要把消息告知天下,讓那些言官去阻止崇禎議和,沒有想到崇禎會直接殺了他,來為自己脫身。

三,祖制的束縛。

在明朝來講,就沒有與外族談判的之說,明朝與元朝之爭,沒有接受元朝任何和談之事,把元朝給趕出了中原。朱元璋教育子孫,不能像趙宋那樣懦弱,面對強敵要敢大聲說「」。他的繼任者,永樂大帝更是親自出徵蒙古,主動出擊打擊北元。明朝並留下了「大明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不割地、不賠償,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政策,而且很好的保留了下來。

崇禎皇帝與皇太極和談,無論條件怎麼樣,都是違背祖制的。祖制一旦違背,自己堅守的信念就會喪失,那麼明朝存在還有什麼的意義。早在十多年前,薊遼總督袁崇煥為了緩兵之計,偷偷與剛上臺的皇太極議和,而讓崇禎皇帝認為袁崇煥有反心,把袁崇煥給殺了。

那麼自己怎麼能再走上這條路呢。

要知道崇禎皇帝性格最大的特點是疑心重,反覆性強。比如為剿流寇,崇禎皇帝先用楊鶴,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復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間頻繁更換圍剿流寇的將領,這些將領都有出色的表現,可是崇禎皇帝用人之疑,以至皆功虧一簣,才讓李自成數次大難不死,成了氣候。

崇禎皇帝知道不能兩面作戰,私下想同意與清朝議和,但明朝很多士大夫反對議和不能違背祖制,崇禎反覆考慮,左右為難。隨著兵部尚書陳新甲被處死後,與清朝最後議和的機會也破滅了。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臨著滅頂之災,崇禎皇帝召見群臣時悲嘆道:「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崇禎臨死還在埋怨群臣,為什麼不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

一國之君,如此善變多疑,墨守陳規,如何能復興王朝。

相關焦點

  • 如果換做你是崇禎帝,也會殺袁崇煥,其實,真的一點都不冤
    說到明朝,很多人總是會為明朝的滅亡感到惋惜。但同時也會對明朝最後一任帝王「崇禎皇帝」詬病不已,可是我們看一下這位崇禎帝臨死前說的那句「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
  • 永定門之戰,皇太極擊潰明軍4萬主力,為何不趁勢攻打明朝都城
    公元1629年,皇太極率領10萬後金大軍,進攻明朝。由於滿人一直和蒙古人交好,所以這次皇太極出兵,是借的蒙古科爾沁部道路,從而繞過了防守嚴密的寧錦防線。結果後金軍隊被袁崇煥擊退,一時不敢貿然前進。然而此時朝中大臣,卻誤以為是袁崇煥放後金軍隊入關,於是紛紛上疏彈劾他。這時後金也看到機會,便趁機落井下石,說袁崇煥早有歸順後金之意。崇禎帝聽信讒言,便將袁崇煥下獄。袁崇煥被下獄的消息一出,皇太極立馬就率軍直奔京城。
  • 崇禎帝剛愎自用,處死這三位賢臣名將,明朝怎能不亡?
    明朝末年,外有後金政權的襲擾,內有農民起義的動亂,再加上各種自然災害,明朝的統治已經是岌岌可危了。就在這個時候,明朝迎來了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 即崇禎帝。崇禎帝本人雖然勤於政事,但卻沒能讓大明起死回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剛愎自用,殺了許多賢臣,自毀長城!
  • 如果崇禎不拒絕大明還有機會
    李自成曾經給過崇禎皇帝機會,在打下昌平,進入西直門以後,李自成停下了腳步。他派人前去跟崇禎和談。 和談的條件是讓李自成在西北裂土為王,此外再犒賞大順軍百萬兩銀子,這樣的話李自成不僅不會滅了明朝,而且會幫著崇禎剿滅內部的叛亂,平定東北的遼患,但是李自成可以不奉詔面君。
  • 想和不言和,暗和不明和:崇禎十一年明朝的「議和」之念
    也就是在這種明朝內部秩序逐漸穩定的大背景下,明朝和皇太極再次開始了議和協商。結合崇禎朝明朝與清國(崇禎九年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的關係來說,議和並非不能選擇。其實不僅是崇禎帝,甚至包括一些權臣,都覺得同清國長期對峙,消弱了明朝自身的實力,內心有議和的念想。但是他們都太要面子,或者是缺乏擔當,害怕議和從己出而遭到言官的群起批判。那為什麼俺答封貢可以實現,而崇禎帝等君臣卻羞於公開主張議和呢?
  • 崇禎帝為何會成為亡國君?只因犯這兩致命錯誤,李自成成殮屍人?
    崇禎帝朱由檢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他繼位後,儘管千瘡百孔的明朝已經搖搖欲墜,但他還是想通過對內勤於政事,剷除閹黨,對外勵精圖治、厲兵抹馬來挽回局勢。然而,他最終無力無回天,成為一個悲催的亡國君。崇禎朱由檢能繼位原本就是一個「意外」。
  • 挽救大明的最後一根稻草——皇太極主動要求議和,卻被崇禎拒絕
    取得松錦會戰勝利的皇太極向明朝請求議和,如果明朝暫時答應,抽出精力專心對付內部叛亂,等消滅李自成、張獻忠,再轉頭對付滿清,未必沒有機會扭轉乾坤,可是崇禎拒絕了!是皇太極提的要求太過分了嗎?皇太極開出的議和條件主要有4點,1.遇到兇吉大事,雙方派使者慶弔(皇太極想要和崇禎皇帝平起平坐,擺脫藩屬的不平等地位);2.
  • 己巳之變:一場後金與明朝的國運之戰,崇禎卻親手將它葬送
    這使得後金只能以戰養戰,不斷的入侵明朝,擄掠明朝的人口、物資,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可是,後金軍在寧錦之戰中無功而返,不僅沒有掠奪到任何物資,反而消耗了大量糧食。明朝的糧食沒有掠奪到,自己的存糧又消耗一空,後金爆發了空前巨大的饑荒。這場饑荒的規模有多大呢?《清實錄》中記載:「時國中大飢,鬥米價銀八兩,人有相食者。
  • 大凌河之戰為何打的這麼慘?皇太極的三項部署全不是遊牧騎兵風格
    但皇太極上臺後指責明朝擅自在錦州和大小凌河修城,於1627年以破壞和談為名發起「寧錦之戰」,大凌河城在此戰中又遭到第三次毀壞。這次城毀之後,遼東人事問題多次巨變,大凌河城遲遲沒有得到修復的機會,一直拖到崇禎四年(1631年)遼東巡撫丘禾嘉的到任。
  • 袁崇煥為什麼敢自信滿滿的說五年平遼,只是對崇禎帝吹牛嗎?
    尤其是崇禎帝繼位後,繼續重用他,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袁崇煥回京面聖,對崇禎帝誇下海口,號稱五年平遼,收復失地,這讓崇禎大加讚賞。那麼,袁崇煥為什麼敢自信滿滿的說五年平遼?是因為他對麾下的關寧鐵騎無比自信嗎,還是像他說的,僅僅是為了安慰崇禎,隨口吹牛?其實,如果考察當時的情況,袁崇煥還真不是吹牛,而是有一定底氣這麼說的。
  • 明朝將滅之時,崇禎如果不死明朝是否能走上中興之路
    從朱元璋1368年稱帝建立明朝一直到公元1644年崇禎帝上吊自殺明朝滅亡,二百七十六年,十六任皇帝期間,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的一生,在對外方面都是極其強勢的,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虜的情況下,明朝直接另立新帝打敗入侵的瓦剌。
  • 為什麼說崇禎帝要他非死不可?
    謠言四起,人設崩塌這樣來看,袁崇煥真正的死因與反間計的關係並不大,那袁崇煥的死因是什麼呢?其實己巳之變才是導致袁崇煥被處死的真正原因。公元1629年,皇太極率領軍隊突破明軍的層層防守,直逼京城,這就是「己巳之變」。
  • 范文程洪承疇算不算是英雄?皇太極:當然是!崇禎帝:別問我
    范文程和洪承疇到底算不算英雄呢?叛徒范文程范文程(字憲鬥),遼東瀋陽衛人。他是宋朝名臣範仲淹的後裔,自幼好學,精通文史政事,聰明好學。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攻陷撫順,范文程投降歸順,從此以後為大金效力。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范文程成為他最為仰仗的謀士。
  • 皇太極為何要改國號後金為大清?
    皇太極為何要將國號後金改為大清呢?女真族古代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歷史上有多個名稱,如挹婁、勿吉、黑水靺鞨等。女真之名最早出現在唐朝初年。到了遼朝時,為避遼興宗耶律宗真的諱,女真改稱女直。遼朝曾設置大王府對女真各部進行高壓統治,後來女真完顏部逐漸強大,完顏阿骨打逐步統一女真各部,起兵反遼,在會寧(今黑龍江阿城縣)稱帝,建立金朝。
  • 李自成給崇禎兩次機會,為何白白錯過?後世揭示出謎底,原來崇禎做不...
    崇禎再也坐不住了,他急忙找到大臣李明睿商量辦法。李明睿勸崇禎放棄北京,儘快南遷,皇帝告訴他:「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 李明睿回答說:「天命微密,當內斷聖心,勿致噬臍之憂。」並請崇禎在此關鍵時刻千萬不要猶豫,被輿論所脅迫,最終亡國害己。這個辦法在當時是崇禎唯一的一條生路,可他卻擔心大臣不同意。
  • 袁崇煥、楊嗣昌和洪承疇這幾人,到底誰更「看透」了崇禎皇帝?
    說這三位啊,在明朝末年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但是下場都不咋地,袁崇煥被崇禎給弄死了,楊嗣昌雖然不是被崇禎弄死的,但卻是用崇禎給的尚方寶劍自殺的,洪承疇呢,沒有被崇禎弄死,也沒有自殺,但卻在松錦之戰的時候投降了皇太極!而這三個人,要論看清崇禎皇帝的程度,卻是一個接著一個遞近的!
  • 歷史上的今天丨崇禎為何非要袁崇煥死?
    他一死,管你崇禎活多少年,明朝鐵定沒戲了。不過明朝人不這麼看。至少他被凌遲處死的時候,北京城裡的官民都是高聲叫好,甚至爭啖其肉,以解心頭之恨。歷史上有嶽飛、于謙的冤死,但從來沒有一個民族英雄死得如此憋屈。哪怕遭遇構陷不得不死,清醒的老百姓和懂事的天氣變化也能證明他的清白。然而,袁崇煥沒有受到這樣的待遇。當他死時,全世界都當他罪有應得。
  • 崇禎皇帝胸懷壯志,勤勉政事,為何卻沒能挽救明朝?
    崇禎皇帝朱由檢則是明朝16位皇帝中的最後一位,雖然崇禎皇帝是亡國之君,但是他卻不是一個不務正業的皇帝,反而胸懷壯志,還勤勉政事,在《明史·本記第二十四》中是這樣評價崇禎皇帝的,「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也就是說崇禎在位10年,其中7年不近聲色,勤勞執政,可以說是非常用功了,那麼為什麼最後還是沒能挽救明朝呢?
  • 崇禎帝最信任的勳臣:祖先是明朝功臣,他卻率二十萬大軍降清
    明朝除了宗室外戚、宦官以及文武官員外,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階層,這就是勳臣。朱元璋稱帝後,冊封了一大批開國功臣;朱棣在奪取皇位後,也封賞了一批靖難功臣。雖然朱元璋在位期間殺了不少功臣,但明朝依然有不少勳臣存在。然而,明朝的江山卻葬送在這些勳臣的手中!
  • 崇禎一個致命錯誤,讓明軍損失五萬精英士兵,結果清軍長驅直入
    松錦大戰,又稱松錦之戰、松錦大會戰,是由皇太極發起的。明清時期,共投入兵力10萬餘人。從1640年(明朝崇禎十三年,清朝崇德五年)清軍圍攻錦州城,到1642年(明朝崇禎十五年,清朝崇德七年),嵩山城被清軍攻佔,明軍司令員洪承疇被捕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