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錦大戰,又稱松錦之戰、松錦大會戰,是由皇太極發起的。明清時期,共投入兵力10萬餘人。從1640年(明朝崇禎十三年,清朝崇德五年)清軍圍攻錦州城,到1642年(明朝崇禎十五年,清朝崇德七年),嵩山城被清軍攻佔,明軍司令員洪承疇被捕獲。
戰爭持續了兩年,在明朝慘敗的最後,由明朝國力打造的九萬精英徹底喪失。只有三萬餘軍跟隨吳三桂撤退到寧遠,然後明朝關外的城市全部淪陷,只剩下寧遠一個。這場戰役是明清時期最後一場關鍵戰役。後來,明朝無法組織對清軍的有效反攻。皇太極百步登天,先在錦州附近建起義城囤兵儲備糧食,以便在附近發動戰爭,進行糧草補充。
然而,明軍陷入了國內財政的困境,不得不奮戰在遙遠的地方,這就決定了時間不會太長。然而,朝廷下令洪承疇速戰速決。皇太極把明軍困在了松錦,明軍的失敗已經決定了。戰場上的其他戰鬥只是小事。清軍雖然贏了,但他們贏得很慘。當時的情況是,士兵們必須先休養,才能繼續戰鬥。
所以皇太極提議和談,只是為了有時間休養。松錦戰役持續了兩年。圍攻城內的明兵,將被他們拖死。戰鬥消耗。首先,皇太極要包圍城裡的民兵。清朝的兵力至少應該是明朝軍隊的五倍。這樣一來,清軍的糧食供應和消費也都是巨大的。它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此時,不是戰鬥力,而是國家的財富。當時,明政府腐敗無能,國庫空虛。一定會被拖下去的。不得不說,皇太極雖然沒有很強的軍事頭腦。但對局勢的把握還是相當不錯的。清朝的軍隊不是很強大,但由於國家有強大的財政資源,所以比較好。可以對抗消耗。
明朝的13萬大軍是移民潮所造就的13萬精英。自然,他們的力量價值相當強大,他們擅長於奔向野外。清軍在野外與明軍作戰時遭受了幾次損失。但因為明朝政府的腐敗和無能。貪官成群結隊。這導致財政異常空虛。長期耗戰是不可能的。皇太極看到了這一點。以己之長攻體之短。皇太極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它是很自然的。
1636年,皇太極稱帝建立清王朝,當時他野心很大,一直想攻入中原,取代明朝,天下一統,但是要想入主中原就必須要入關,入關的關鍵就是錦州這條防線,所以在1639年,清朝就不斷攻打錦州,但是錦州防線堅固,屢次以失敗告終,最終皇太極選擇圍困錦州,他派多爾袞聯合城內的內蒙古士兵圍攻錦州城。
錦州的形勢非常嚴峻。祖大壽將軍向朝廷求助。當時,在洪成周領導的軍隊下,明朝打敗了李自成的農民軍。於是崇禎皇帝任命洪承周為冀遼督軍,與清朝作戰。崇禎皇帝得知錦州的情況後,立即命令洪承疇率領13萬精兵營救錦州。這13萬人是明朝絕對的邊防精英,他們已經經歷了百場戰役,經驗豐富。
朱崇禎皇帝是通過審查確定了洪承疇的想法。當時,崇禎和陳新佳也有同樣的想法。崇禎帝派督軍到前線晝夜督戰。洪承疇只好帶領精兵離開寧遠前往錦州。開戰之初,明軍有一定的優勢。後來,皇太極親自帶病督戰前線,1641年8月,清軍包圍了洪承疇的增援部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決戰。
突圍初期,明朝將領王璞害怕逃跑,導致軍隊混亂。在這場戰爭中,明軍犧牲了5.3萬人,失去了巨大的生命力。接著清軍攻破了嵩山城。1641年,隨著清朝的勝利,松錦戰爭結束。後來,清軍直接進駐中原。崇禎皇帝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導致了精英的喪失和無力反擊。
崇禎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導致明軍5.3萬人喪生。經過這場戰鬥,清軍順利進入關口。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崇禎皇帝竟然聽了一個不懂兵法的人的胡說八道,此人就是洪承疇。讓部隊盲目出動時,洪承疇的13萬精銳全部喪失。松錦戰役後,明軍再也抵擋不住清軍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