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一個致命錯誤,讓明軍損失五萬精英士兵,結果清軍長驅直入

2020-12-23 談古論金說歷史

松錦大戰,又稱松錦之戰、松錦大會戰,是由皇太極發起的。明清時期,共投入兵力10萬餘人。從1640年(明朝崇禎十三年,清朝崇德五年)清軍圍攻錦州城,到1642年(明朝崇禎十五年,清朝崇德七年),嵩山城被清軍攻佔,明軍司令員洪承疇被捕獲。

戰爭持續了兩年,在明朝慘敗的最後,由明朝國力打造的九萬精英徹底喪失。只有三萬餘軍跟隨吳三桂撤退到寧遠,然後明朝關外的城市全部淪陷,只剩下寧遠一個。這場戰役是明清時期最後一場關鍵戰役。後來,明朝無法組織對清軍的有效反攻。皇太極百步登天,先在錦州附近建起義城囤兵儲備糧食,以便在附近發動戰爭,進行糧草補充。

然而,明軍陷入了國內財政的困境,不得不奮戰在遙遠的地方,這就決定了時間不會太長。然而,朝廷下令洪承疇速戰速決。皇太極把明軍困在了松錦,明軍的失敗已經決定了。戰場上的其他戰鬥只是小事。清軍雖然贏了,但他們贏得很慘。當時的情況是,士兵們必須先休養,才能繼續戰鬥。

所以皇太極提議和談,只是為了有時間休養。松錦戰役持續了兩年。圍攻城內的明兵,將被他們拖死。戰鬥消耗。首先,皇太極要包圍城裡的民兵。清朝的兵力至少應該是明朝軍隊的五倍。這樣一來,清軍的糧食供應和消費也都是巨大的。它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此時,不是戰鬥力,而是國家的財富。當時,明政府腐敗無能,國庫空虛。一定會被拖下去的。不得不說,皇太極雖然沒有很強的軍事頭腦。但對局勢的把握還是相當不錯的。清朝的軍隊不是很強大,但由於國家有強大的財政資源,所以比較好。可以對抗消耗。

明朝的13萬大軍是移民潮所造就的13萬精英。自然,他們的力量價值相當強大,他們擅長於奔向野外。清軍在野外與明軍作戰時遭受了幾次損失。但因為明朝政府的腐敗和無能。貪官成群結隊。這導致財政異常空虛。長期耗戰是不可能的。皇太極看到了這一點。以己之長攻體之短。皇太極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它是很自然的。

1636年,皇太極稱帝建立清王朝,當時他野心很大,一直想攻入中原,取代明朝,天下一統,但是要想入主中原就必須要入關,入關的關鍵就是錦州這條防線,所以在1639年,清朝就不斷攻打錦州,但是錦州防線堅固,屢次以失敗告終,最終皇太極選擇圍困錦州,他派多爾袞聯合城內的內蒙古士兵圍攻錦州城。

錦州的形勢非常嚴峻。祖大壽將軍向朝廷求助。當時,在洪成周領導的軍隊下,明朝打敗了李自成的農民軍。於是崇禎皇帝任命洪承周為冀遼督軍,與清朝作戰。崇禎皇帝得知錦州的情況後,立即命令洪承疇率領13萬精兵營救錦州。這13萬人是明朝絕對的邊防精英,他們已經經歷了百場戰役,經驗豐富。

朱崇禎皇帝是通過審查確定了洪承疇的想法。當時,崇禎和陳新佳也有同樣的想法。崇禎帝派督軍到前線晝夜督戰。洪承疇只好帶領精兵離開寧遠前往錦州。開戰之初,明軍有一定的優勢。後來,皇太極親自帶病督戰前線,1641年8月,清軍包圍了洪承疇的增援部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決戰。

突圍初期,明朝將領王璞害怕逃跑,導致軍隊混亂。在這場戰爭中,明軍犧牲了5.3萬人,失去了巨大的生命力。接著清軍攻破了嵩山城。1641年,隨著清朝的勝利,松錦戰爭結束。後來,清軍直接進駐中原。崇禎皇帝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導致了精英的喪失和無力反擊。

崇禎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導致明軍5.3萬人喪生。經過這場戰鬥,清軍順利進入關口。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崇禎皇帝竟然聽了一個不懂兵法的人的胡說八道,此人就是洪承疇。讓部隊盲目出動時,洪承疇的13萬精銳全部喪失。松錦戰役後,明軍再也抵擋不住清軍的進攻。

相關焦點

  • 崇禎死後,為什麼是滿清入主中原,明軍和大順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到了崇禎這一代,也同樣如此。比如天下起義軍之首,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就是由一群手拿鎬鋤的農民組成的。而大明的江山也是生生斷送在大順軍的手中,但是天下卻是姓了愛新覺羅,於筆者而言也是感到世事無常,難有定數。只是天下最強的三股勢力,明軍、清軍、大順軍之間。
  • 明末清初,拿著火槍的明軍,為啥打不過拿弓箭的清軍?原來清軍隨身帶...
    明朝,是歷史上最後一個由中原族群建立的封建大一統王朝。明朝開創者朱元璋,從胡虜手中奪過來萬裡中原,276年後,他的子孫崇禎皇帝,又被北方來的胡虜搶走了江山。明亡清興的幾十年內,明清兩朝在遼東前線進行了數百場激烈的殊死拼殺。
  • 在松錦之戰中明軍是否有獲勝的機會
    第三,通過主力在後、小部股隊前出接戰的方式,取得一些小勝,逐漸提升軍隊的士氣,要讓手下這幫人知道,只要戰術正確,也是可以野戰擊敗清軍的。在最後決戰前,明軍通過步步為營、前鋒部隊輪番出擊的方式,讓清軍損失不小,明軍士氣高漲,清軍則士氣低落。第四,等時機,他要看清軍後勤能撐到什麼時候。所以廣派哨探,遊騎騷擾,對峙那幾個月,雙方小股兵力頻繁接戰,互相試探。
  • 松山一戰為何明軍依然戰敗?他們把老祖宗傳下來的謀略忘光了嗎?
    結果是韓信利用趙王的輕敵大意,在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漢軍將士因為此時已經後無退路,只有拼死殺敵,才能死裡逃生,於是這一戰漢軍大獲全勝。首先,洪承疇採用的用兵策略就是錯誤的,率領明朝大軍到達松山後,沒有趁清軍援兵未到時與錦州的守軍夾擊圍城的清軍,而是在松山安營紮寨,坐等皇太極率領援軍趕到,錯失良機清軍援兵到達後,洪承疇這時才決定與清軍主力決戰,而不是避實擊虛,派出明軍騎兵突擊清軍已經空虛的後方,打了一場根本沒有勝算把握的攻堅戰。
  • 三萬明軍pk五萬清軍,南明猛將陣斬親王尼堪,為何最終還是慘敗?
    (關於白杆兵在渾河之戰中的表現,以諱敗著稱的《滿文老檔》也明確記載「滿洲國有先入戰之參將布哈、遊擊朗格、實爾泰戰死」,數千白杆兵在內的川軍造成滿洲甚大損失當無誤)不過,西營經過長期轉戰,其步兵素質大為提升,加上張獻忠先攻戰鬥力較弱的明軍張令部,李定國射殺張令使得張令部崩潰,衝散白杆兵陣腳,也是白杆兵遭受慘重損失的關鍵。在此戰中,我們對於李晉王卓越的軍事才能得以一窺端倪。
  • 為什麼李自成不到北京去抵抗清軍呢,山海關一破就不能守北京?
    那麼為什麼李自成不到北京去抵抗清軍呢,山海關一破就不能守北京?那是從李自成進攻北京開始的。那時,李自成率六萬大軍從西安出發東徵,途中明朝軍隊大舉投降,招降了叛軍,共收降了十幾萬人,但這些明軍基本上都是牆頭草。一石激起千層浪之後,李自成以不到六萬人的嫡系部隊進攻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四萬人,戰至中途,多爾袞的十萬八旗突然發動攻擊。
  • 崇禎著急是次要,這一點才是主要
    在李自成公安的潼關即將被消滅的時候,外面突然來了十萬的清軍在錦州,崇禎急忙讓吳三桂,王樸等人帶騎兵十三萬與清軍進行對抗,想要把清軍趕出錦州。原本明軍是處於優勢的狀態,但是不知不覺,明軍輸給了對方,錦州被清軍拿下,沒過多久宣布投降,松錦之戰以明朝失敗而結束。
  • 明軍打仗為何偏愛穿棉甲?來看看中國古代甲冑變遷史
    當元末各路義軍抗擊元軍時,各派的勢力也在不斷地增長,我們親愛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同志也擁有了自己的部隊,而以冷武器為主角的戰爭,士兵的披甲率是一個重要指標。朱元璋手下有不少元政府的降軍,元甲便是老朱當時接觸到的盔甲。既然這樣,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元軍的甲冑。
  • 崇禎朝的良將甚多,為什麼打不過幾萬清軍和農民軍起義?
    崇禎朝時期各種矛盾激化,個人縱有天大本領也很難挽救危局。財政困難,缺軍餉。崇禎帝及朝廷不知兵大臣掣肘。朝廷腐敗,失去民心。軍隊訓練不到位以及清兵過強,農民人數眾多等等許多原因導致打不過幾萬清軍和農民軍。再說,崇禎朝良將甚多,這些良將練兵和指揮作戰藝術沒有特別出眾的,產生過像白起、韓信、李靖、嶽飛那樣所謂天才軍事家。我記得一位歷史學家說過王齕是名將,白起是天才軍事家,兩者是有區別的。
  • 看似強大的明軍為何輸掉大凌河之戰?
    接著,清軍又在牆的內側5丈距離上,又挖掘了1條壕溝,壕溝的表明都覆蓋了一層泥土。清軍士兵就在壕溝的周圍紮營,營地外再挖1條深5尺-寬5尺的壕溝。完成固若金湯的圍城陣地後,城裡的守軍根本出不來,城外的援軍也別想混進去。如此縝密的圍困布局竟出自一直被明朝人罵蠻族和韃子的清軍之手,恐怕不能不讓人對明朝人的世界觀本身,刮目相看。
  • 洪承疇能把李自成打得吐血,為啥在松錦大戰中慘敗給了清軍?
    崇禎十三年黃臺吉圍攻錦州,崇禎皇帝命令洪承疇帶兵十三萬救援錦州,洪承疇初戰告捷,逼迫黃臺吉親自到前線督戰。 此時明軍總兵力13萬人,清軍兵力約11萬人,明軍佔有一定優勢。且明軍在戰爭初期連戰連捷,士氣旺盛,戰事對明廷方面是有利的。
  • 明朝士兵這樣回應
    那麼再看看描繪萬曆年間的《平番得勝圖》,圖中乍一看身著紅色和深紅色甲冑的士兵如同清軍士兵一般,這一點隨後再說,這裡要說的是這些士兵穿著的便是各色的棉甲,而在大帳一側的武將、精兵中卻是銀光閃閃鐵甲,甚至可以辨別出一些罩甲。在《抗倭圖卷》中呢,也是能清楚看到,護送官吏的精兵身著鐵甲,平常士兵也是著棉甲樣式。
  • 松錦之戰發生在大明巔峰時期,結果如何?皇太極:逃命要緊
    為此,崇禎皇帝下令洪承疇統帥吳三桂、白廣恩、唐通、王樸、楊國柱、曹變蛟、馬科、王廷臣等八總兵,步騎十三萬,出關迎戰清軍,意圖解除錦州之圍,穩住寧錦防線。大軍出關後,連連告捷,清軍死傷慘重,多爾袞不斷後撤。很遺憾,受眾多因素影響,明軍與勝利擦肩而過,錦州失陷,祖大壽、洪承疇投降,歷時兩年的松錦之戰落下了帷幕。
  • 明末瘟疫劍指大明 不染清軍
    宜興人吳彥升,升任通判,坐船上任臨行前,一個隨僕突然死亡,只好叫另一僕人去買棺材安葬,結果這個僕人去了就沒回來,死在棺材鋪裡了。 死亡的人中,也有做壞事現世遭惡報的。有倆賊半夜去偷東西,碰上一戶因鼠疫人丁盡絕的人家。一賊在屋頂望風,一賊進屋行竊,出來將贓物遞給屋頂上的人,兩人正傳遞著呢,突然雙雙倒斃,也就是分分鐘的工夫。
  • 薩爾滸之戰:明朝損失5萬大軍,為清軍入關埋下伏筆
    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決定「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倖存外,其餘幾路都被後金全殲。薩爾滸大戰以後金軍全勝、明軍大敗而結束。
  • 崇禎第一次成功甩鍋後,後面兩次甩鍋都失敗了
    從軍事上看,吳三桂鎮守寧遠已經毫無意義,隨時都會被清軍消滅,還不如撤到山海關,明軍集中兵力守衛這個險關,成算更大。  這事兒,吳三桂看得很清楚,明朝大臣們也看得清楚,崇禎也看得清楚。清朝那邊,也非常清楚。  大家都認為,吳三桂,隨時都可能成為清軍的大餐。  那麼,清朝為什麼一直不打寧遠呢?  因為皇太極一直想招降吳三桂。
  • 2萬士兵、大量火槍,一上午就殲滅了清軍兩萬餘人,自身損失很小
    結果在戰爭正式打響之前,喀爾喀諸部落的蒙古人竟不聽號令,沒有去進攻準噶爾人的輜重隊伍,而是爭相去搶準噶爾人所俘虜的自己子女、親朋和牲畜歸隊,反而造成清軍的軍陣動亂不止。結果,清軍雖然衝擊的兇猛,但缺少火槍、火炮的清軍非但沒有擊破陣線單薄的準噶爾人,還在準噶爾人的排槍打擊下,損失慘重,一連數次進攻皆失敗。
  • 李自成在北京待了42天,他都在幹什麼,難怪吳三桂要投降清軍
    本來以為生活會變得好些,可是李自成很慘,正好趕上崇禎皇帝為了節省開支裁撤了一些驛卒,而丟失公文的李自成當然成了被裁撤的人員,可是崇禎皇帝不知道就是因為他讓一個叫李自成的普通人下崗了,最後直接朱明江山的崩塌。沒了工作,還欠了地主家錢的李自成,自然成為了地主欺負的對象,李自成殺了地主逃到甘肅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