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拿著火槍的明軍,為啥打不過拿弓箭的清軍?原來清軍隨身帶...

2021-01-13 歷史小火鍋

明朝,是歷史上最後一個由中原族群建立的封建大一統王朝。明朝開創者朱元璋,從胡虜手中奪過來萬裡中原,276年後,他的子孫崇禎皇帝,又被北方來的胡虜搶走了江山。明亡清興的幾十年內,明清兩朝在遼東前線進行了數百場激烈的殊死拼殺。野性的富有活力的八旗軍,最終戰勝了暮氣沉沉、士氣低落的明帝國軍隊,萬裡長城最終被北方的鐵騎穿越而過。

就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的戰績而言,明軍明顯處於下風。野戰交鋒,明軍逢戰必敗,大兵團作戰,明軍逢戰必敗,幾乎成為貫徹明清戰爭的定律。明軍只能退縮在堅固高聳的城垣上,才能勉強自保。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結果。明朝無論軍隊數量,裝備等要素,都佔據壓倒性優勢,卻每每被清軍的凌厲攻勢擊敗,傷亡慘重,遼東的千裡沃土,就在一次次的軍事潰敗中喪失殆盡。

造成明軍戰鬥力低下的原因很多,首當其衝的,自然是明朝末年朝廷財政空虛,上下貪腐成風,軍中缺額欠餉現象十分普遍,使士卒士氣極為低落。加之多年來文恬武嬉,軍備廢弛,士兵單兵素質低下。加之明朝皇帝識人用人的眼光和手段,實在差的可以。大量庸才無能之輩充斥在將帥崗位上,偶有一二難得的將才,如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等賢臣,也被殺的殺,貶的貶。

即使如此,明朝也不是沒有取勝之道。明朝歷來重視火器在軍中的推廣使用,從明朝開國戰爭,到朱棣北徵朔漠,火器在明軍裝備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到了明末,火器在軍中裝備數量已極為龐大,種類繁多。明朝中期,火器在明軍裝備中已佔到近三分之一,到中晚期,北部邊防明軍中很多已經達到了驚人的50%以上。因為火器的大量使用,明朝京師成立了規模龐大的火藥局。

火器的射程和威力,對於騎馬射箭等冷兵器時代的產物來說,優勢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大量配備火器的明軍,硬是敗給了以弓箭馬刀為主的清軍。一方面由於明軍火器還較為原始落後,一方面,清軍的一件裝備,成功抵消了明軍的火器威力。它就是最早的防彈背心——棉甲。棉甲是清軍仿製明軍類似盔甲再加以改進的產物,對於初期火器有很好的防禦作用,大大減少了傷亡。

清軍的棉甲,原材料有3種:鐵質甲片和棉花、棉布。每件棉甲用棉花7——10斤,製作時,先把棉花溼透,再捶擊成薄片狀,反覆多次操作,層層壓制,製成極薄而柔韌的棉芯,曬乾後以棉布包裹縫製成頭層棉甲。在頭層棉甲和貼身襯裡中,在包夾一層鐵質甲片。然後以銅泡釘貫穿固定,一件棉甲才算基本完成。這種棉甲。比傳統鐵甲輕便舒適,硬度和韌性俱佳,明軍的輕火器發射出的槍彈,很難穿透。

明朝末年,明軍中裝備火器數量雖多,可惜質量不好較為原始,射程、射速、精準度、可靠性等方面都有缺陷,面對八旗軍的棉甲起不到應有的殺傷效果,反而因操作繁瑣故障頻發,很多時候甚至還不如清軍的弓箭,失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相關焦點

  • 清軍的弓箭
    對弓箭崇拜之至的清軍,曾經在這個世界上獨樹一幟,盡領風騷。弓箭是清軍的魂、清軍的根、清軍心中的圖騰和奪取天下的利器。難以想像,在那完全靠馬匹作為機動工具的年代,如果沒有弓箭,清軍能越過長城,馳騁中原嗎?    不過,遙想當年,天地有大悲而不言。
  • 火槍對弓箭,一定是火槍勝利嗎,1685年的中俄之戰給出了答案
    眾所周知,火槍代表了現代工業的軍事科技。弓箭,則是古代遠距離戰爭的必備品。同樣是遠程攻擊,火槍的性能和殺傷力,遠遠大於弓箭,這是毋容置疑的。如果兩支部隊,一支裝備弓箭,一支裝備火槍,那火槍一定能戰勝弓箭嗎? 答案是否定的。
  • 2萬士兵、大量火槍,一上午就殲滅了清軍兩萬餘人,自身損失很小
    遊牧收到這一消息後的清軍統帥阿爾尼,決定打準噶爾人一個措手不及,於是帶軍前去尋找準噶爾人決戰。之後便迎來了清軍的再一次進攻,清軍的陣型中規中矩,因為八旗兵早已腐化,沒多少戰鬥力的緣故,所以清軍統帥還是按照以往的習慣,將最勇猛的蒙古部落騎兵(使用弓箭和長矛)作為前鋒,然後安排八旗兵(大多為冷兵器)隨後,喀爾喀等各部落兵(使用弓箭)則分於兩翼,提供側翼支援。
  • 崇禎朝的良將甚多,為什麼打不過幾萬清軍和農民軍起義?
    軍隊訓練不到位以及清兵過強,農民人數眾多等等許多原因導致打不過幾萬清軍和農民軍。再說,崇禎朝良將甚多,這些良將練兵和指揮作戰藝術沒有特別出眾的,產生過像白起、韓信、李靖、嶽飛那樣所謂天才軍事家。我記得一位歷史學家說過王齕是名將,白起是天才軍事家,兩者是有區別的。崇禎朝的關寧鐵騎從裝備和作戰風格來看是天下勁旅;參加保衛瀋陽渾河大戰的「戚家軍」也是勁旅,可惜這兩支歷史聞名的勁旅由於多種原因消失了。
  • 洪承疇能把李自成打得吐血,為啥在松錦大戰中慘敗給了清軍?
    直到洪承疇接管西北戰事之後,對農民軍展開了雷霆打擊,到崇禎十二年時洪承疇已經將李自成打得只剩十八騎,眼瞅著馬上就可以弄死李自成了。 然而就在洪承疇圍剿李自成的關鍵時刻,遼東戰事吃緊,清軍圍攻錦州,崇禎皇帝急忙把洪承疇調往東北,李自成這才免於一死。
  • 崇禎一個致命錯誤,讓明軍損失五萬精英士兵,結果清軍長驅直入
    從1640年(明朝崇禎十三年,清朝崇德五年)清軍圍攻錦州城,到1642年(明朝崇禎十五年,清朝崇德七年),嵩山城被清軍攻佔,明軍司令員洪承疇被捕獲。戰爭持續了兩年,在明朝慘敗的最後,由明朝國力打造的九萬精英徹底喪失。只有三萬餘軍跟隨吳三桂撤退到寧遠,然後明朝關外的城市全部淪陷,只剩下寧遠一個。這場戰役是明清時期最後一場關鍵戰役。
  • 慘敗和通泊:清軍對蒙古人戰爭的最大敗戰
    所以康熙皇帝時的清軍,就需要面對一支大量裝備火繩槍的準噶爾軍隊。他們在交戰時,往往先用火槍射擊,然後再發射弓箭,最後才上前肉搏。幾乎全部都是騎兵,裝備有弓箭、長矛、火繩槍、馬刀等武器,還能自制火藥。除了火器,中亞風格的鎧甲在準噶爾軍中也十分流行。其使用的鎖子甲大多為四環合一的開襟式,並在質量上好於大部分清軍從內地作坊內獲得的盔甲。至於在關鍵時刻使用的刀劍,也因為中亞工藝與冶鐵技術保障,而明顯優於清軍手裡的家當。
  • 清軍在草原上竟被蒙古人用火器打敗,兩萬餘士兵喪命
    遊牧 收到這一消息後的清軍統帥阿爾尼,決定打準噶爾人一個措手不及,於是帶軍前去尋找準噶爾人決戰。 之後便迎來了清軍的再一次進攻,清軍的陣型中規中矩,因為八旗兵早已腐化,沒多少戰鬥力的緣故,所以清軍統帥還是按照以往的習慣,將最勇猛的蒙古部落騎兵(使用弓箭和長矛)作為前鋒,然後安排八旗兵(大多為冷兵器)隨後,喀爾喀等各部落兵(使用弓箭)則分於兩翼,提供側翼支援。
  • 鴉片戰爭時期,清軍和英軍的武器差距有多大?
    反觀清軍火炮,冶煉技術不達標,鑄成的火炮氣孔多氣泡多,常常炸膛。關天培在一次新炮試射中記載,新炮炸膛率高達20%,其中一門炮發現氣孔,用水測試,氣孔居然灌滿兩大碗水。清軍為了減少炸膛,採取減少火藥填量的辦法,這又進一步減小了火炮威力。英國火炮當時已經開始使用鏜床對炮膛內部進行切削,使之光滑,口徑統一。這樣英軍炮彈就能做得更精細,增加火炮威力和精準度。
  • 三萬明軍pk五萬清軍,南明猛將陣斬親王尼堪,為何最終還是慘敗?
    擁有火器還打不贏野戰,明軍照後金八旗到底差哪》當中,我們曾提到張獻忠和李定國曾在土地嶺之戰殲滅三萬白杆兵,有讀者想要看李定國兩蹶名王的事跡,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首先我們來提一下土地嶺之戰,這是張獻忠入川的重要一戰,《明史·秦良玉傳》記載「其年十月,張獻忠連破官軍於觀音巖、三黃嶺,遂從上馬渡過軍。良玉偕張令急扼之竹箘坪,挫其鋒。
  • 中國弓箭的巔峰之作清弓!為什麼說它又是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絕唱?
    我們知道,弓箭手在放箭的一瞬間,弓弦會重重彈回來,凡是玩射箭因為姿勢問題被反彈的弓弦打到過手臂的人都知道那有多疼。因為弓弦反彈的力量很大,在連續放箭的情況下,弓弦和弓臂反覆碰撞,容易造成弓弦壽命下降,甚至直接斷裂。有了弦墊之後,弓弦直接從弦墊中穿過固定,這樣在彈回來的時候會先受到弦墊緩衝,碰撞力量大幅下降,這樣就大大延長了弓弦的壽命,也減少了弓箭手因弓弦反覆碰撞弓臂造成的手腕疲勞。
  • 李自成死後,紅娘子率領娘子軍抗清,一條妙計擊潰清軍4萬鐵騎
    然而軍令還沒有下達給紅娘子,消息就傳到了清軍將領伊阿琦耳中,原來鄂王心腹書吏是清軍間諜。紅娘子準備鎮守英山,伊阿琦決心先下手為強,於是搶在紅娘子之前親率驍騎來到英山「打糧」。清朝初期的清軍,帶著野蠻習性,士兵馬匹從不攜帶糧草,實行劫掠搶奪,把補充輜重糧餉稱為「打糧」,對沿途百姓進行燒殺劫掠,老百姓被禍害得非常慘。伊阿琦出其不意地進攻英山,很快將英山地界洗劫一空。
  • 看似強大的明軍為何輸掉大凌河之戰?
    結果,發現上當的明軍自然是中了清軍的埋伏,損失慘重。祖大壽也自此破膽,不敢再戰。現在,皇太極可以專心對付趕來支援的明軍了。由於明軍裝備的火器雜亂而低效,又因訓練水平低而怯於近身肉搏,只能使用呆板的車營戰法。這種戰術的核心就在於用戰車來取代盔甲與嚴密的隊形,阻擋對方的投射力量和衝擊。自己則躲在木質的野戰城牆背後,用各類火器與弓箭射擊。起初,清軍的攻擊並不順利。其左翼部隊被明軍的炮火和弓箭擊退,無法從正面衝入。
  • 明朝引進的紅衣大炮,為何反成清軍利器
    在圍攻明軍堅固要塞於子章臺時,六門紅衣大炮「擊壞臺垛,中炮死者五十七人,臺內明兵惶擾不能支,乃出降」,後金大獲全勝。「自此,凡遇行軍,必攜紅衣大將軍炮」,以騎射起家的後金軍一時竟有了「大炮百位不多,火藥數十萬猶少」的感慨。到了十年之後的明清松錦決戰時,清軍用數十門「紅衣大炮」連續轟擊錦州、塔山等明軍在松錦防線上的要塞城堡。
  • 和通泊為何是清軍最大慘敗
    但根據原始檔案記錄,清軍此戰出兵總共一萬人,其中陣亡、被俘7226名,損失在70%以上,逃出者也大多帶傷。才損失了7000多人,為什麼此戰還被美國的中亞史學家斯塔爾認為,是19世紀以前清軍最大的一次敗仗呢?僅僅損失7000人,就使得大清王朝上下震動,似很奇怪。
  • 清軍四次繞過山海關入關劫掠,為何搶完就跑?
    第二次入關劫掠六年後,即1636年,皇太極又派阿濟格、阿巴泰帶兵入關劫掠了。因為有上次教訓,明軍加強防禦,此次清軍進犯就不如第一次那麼順利了,不過也取得了很不錯的戰果。清軍三個月時間內陸續攻克昌平、順義等十二座城池,擄走人畜十八萬多。
  • 4千英軍打爆清軍:太平軍有數萬支歐美步槍,為什麼打不過清軍?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數千英軍4000桿洋槍就打敗了清軍。但是為什麼,太平軍數萬杆洋槍卻輸給了清軍呢?太平軍進入江浙以後,有了出海口,也有機會大量重金購買洋槍洋炮。
  • 在松錦之戰中明軍是否有獲勝的機會
    一是訓練,大軍聚集以後加強協同,統一事權,強化紀律,至少不要一打起來就有人逃跑,這需要時間;二是要把握出戰時機,伺機而戰,而不是盲目出戰,這需要時間;三是先取一些小勝,提升士氣,凝聚鬥志,這又需要時間。所以在明軍野戰有問題的這個大前提下,一切不聽前線主官的意見就盲目催戰的行為,都是送人頭,拿朝廷最後這支精銳不當回事。
  • 半年1兩銀子的火槍不使,非花5兩玩弓箭?皇太極:燒錢也不能忘本
    其實這個問題算是一個偽命題,其實無論東西方,只要條件允許,大家都在努力用單兵火槍來取代弓弩類武器。但同時,清朝一直到19世紀還在大量使用弓箭,這都是為什麼呢?眾所周知,弓箭是清朝軍隊的基本配置,在清初對火繩槍的使用非常少。按照康熙十三年的議定,八旗步兵二萬一千餘名中,鳥槍手佔步兵一千七百三十七名,大約佔其比例的8.3%。
  • 崇禎死後,為什麼是滿清入主中原,明軍和大順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比如天下起義軍之首,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就是由一群手拿鎬鋤的農民組成的。而大明的江山也是生生斷送在大順軍的手中,但是天下卻是姓了愛新覺羅,於筆者而言也是感到世事無常,難有定數。只是天下最強的三股勢力,明軍、清軍、大順軍之間。各軍真實的戰鬥力難道是按照,清軍最強、大順軍次之,明軍最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