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清軍入關,在極短的時間內橫掃中原各地。經過數十年的徵戰,滿洲徵服者成功控制了大半個東亞大陸。但就在清朝如日方升之時,在西北部四衛拉特中綽羅斯準噶爾部也逐漸強盛起來。17世紀最後十年,準噶爾汗國在噶爾丹的領導下成為內亞東部的霸主。為了重現蒙古人曾經的榮光,噶爾丹率眾東進,最終兵敗身死。繼位的準噶爾汗策妄阿拉布坦則默默地舔舐著傷口,伺機再起。
1723年,雍正帝繼位。在穩定了內部之後,他再次將目光投向了西北邊境上的強鄰。1725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長子噶爾丹策零繼位。已經騰出手來的雍正帝決定趁準噶爾內部不穩,對其發起致命一擊。然而面對重整旗鼓的準噶爾人,清軍卻在和通泊遭受了對蒙古作戰史上的最大慘敗。
新時代的蒙古軍隊準噶爾汗國地圖
準噶爾汗國作為西北霸主,地處內亞和東亞交匯的要衝,技術與貿易交流十分便利。這就讓清軍所面對的這支蒙古強軍,與過去宋明兩代遇到的都不一樣。除了繼續沿襲了遊牧民族的特點,還從西亞和中亞吸收了大量新的火器技術。
作為遊牧民族,準噶爾軍隊的主要兵種仍然是草原式騎兵。但和傳統的遊牧騎兵不一樣,他們使用的除了傳統的冷兵器與弓箭之外,還帶有許多火繩槍。早在準部在中亞活動期間,就已接觸了大量的火器。
1677年-1678年,噶爾丹採取了一系列舉措更新準軍的兵器裝備,並大量使用火器加強軍隊的戰鬥力。加之準噶爾境內本就富有銅、鐵、硝石和硫磺等資源,在中亞與西域穆斯林的指點下,很快擁有了自製槍枝、火藥、鉛彈的能力。所以康熙皇帝時的清軍,就需要面對一支大量裝備火繩槍的準噶爾軍隊。他們在交戰時,往往先用火槍射擊,然後再發射弓箭,最後才上前肉搏。
裝備精良的準噶爾軍隊
1722年奉命出使至準噶爾的俄軍溫科夫斯基大尉的記載:在策妄阿拉布坦時期準噶爾軍有精兵6萬人,如有需要還能擴充。幾乎全部都是騎兵,裝備有弓箭、長矛、火繩槍、馬刀等武器,還能自制火藥。
除了火器,中亞風格的鎧甲在準噶爾軍中也十分流行。其使用的鎖子甲大多為四環合一的開襟式,並在質量上好於大部分清軍從內地作坊內獲得的盔甲。至於在關鍵時刻使用的刀劍,也因為中亞工藝與冶鐵技術保障,而明顯優於清軍手裡的家當。
準噶爾騎兵的裝備明顯優於清軍
前期的清軍在各方面都是翻版明軍為主
一直到雍正時代為止,清軍的大部分部隊,都像是一支脫胎於前明朝的新軍。不僅明朝時的步兵制度被廣大綠營繼承,連武器也基本都源自明末的一系列技術引進。
無論是八旗步兵還是漢人的綠營,都在百年內淘汰了大量前明朝土製火器。從16世紀40年代開始,逐步量產的火繩槍,成為軍隊的主要單兵火器。這種被稱為鳥槍的輕型火繩槍,雖然已經開始顯得滯後,卻也是當時的最佳選擇。
清軍不僅火器較為落後 冷兵器比例也比較高
值得一提的是,準噶爾軍隊使用火槍也優於清軍當時普遍繼承的明式鳥槍。雖然兩者都源自歐洲的火繩槍技術,但清軍的明式鳥銃其實是早期葡萄牙航海家帶往印度和日本的早期產品。準格爾人的火繩槍,則源自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人從16世紀開始,對內亞各地進行技術援助時,將更好的重型火繩槍傳入亞洲腹地。明朝人在接觸到這種火槍時,取名魯密銃,給予了最高評價。準噶爾人手裡的槍械,基本就是這個系列的。這種武器最初是15世紀義大利人研發的一種大型火槍,經過匈牙利人與奧斯曼人的傳遞後,也進入了中亞。17世紀的英國人,在幫助波斯擊敗荷姆茲島的葡萄牙守軍後,也將一些升級版傳到當地。這就讓準噶爾士兵擁有了射程多達200-300步的重型火器。更加優於清軍的明式鳥槍。
準噶爾蒙古人的火槍技術源自中亞 源頭則在歐洲
當然,在康熙的時代,清軍依然可以依靠火炮優勢來壓制準噶爾蒙古人的火槍。除了支援步兵所有的弗朗機炮和由傳教士幫忙重新鑄造的紅衣炮,還有一些自製的老式臼炮。這樣的炮兵,基本水平還停留在16世紀,卻也是東亞大陸上的決定性力量了。
但在1716年2月,準噶爾軍隊與俄國人發生中,圍攻亞梅什湖畔的俄軍要塞,並得到了419名俄軍俘虜。其中一個名叫約翰•古斯塔夫•列納特的瑞典炮兵準尉,是之前俄國擊敗瑞典的波爾塔瓦戰役中被俘的。現在,又被蒙古人俘虜的他,以最終回國為條件,為準噶爾大汗效命14年。
納特及其他俄國俘虜充分發揮了各自的才幹,為準噶爾人發展手工業以及軍事工業。幫助蒙古人開採鐵礦、銅礦、銀礦,製作呢絨,先後製成4磅炮15門,小炮5門,10磅臼炮20門。這樣一來,準噶爾軍隊就有了自己的新式歐洲炮兵。
大北方戰爭中的瑞典炮兵 對準噶爾影響很大
清軍對此自然是渾然不覺。他們派出的軍隊,依然是一支由滿洲八旗和綠營漢軍組成的混合部隊。前者由靖邊大將軍傅爾丹指揮,後者則由被很多人想像成嶽飛後裔的寧遠大將軍嶽鍾琪率領。他們很快就將在和通泊戰場上,飽嘗蒙古人精心準備的歐式炮彈大餐。
清軍大部分武器沒有超過16世紀的水平
清軍對付準噶爾更多依靠的是國力優勢
雖然堪稱中亞小強,但準噶爾汗國體量太小的弱點也顯而易見。境內人口只有20萬帳,也就是約60餘萬人,實力和富有四海的清朝比起來實在太過懸殊。清廷也根據敵我雙方的強弱對比,制定了穩紮穩打的推進計劃。
按照戰前部署,傅爾丹率兵25000人屯駐在阿爾泰地區,嶽鍾琪率兵36000人駐紮在巴裡坤。兩路清軍互為犄角,攻打準噶爾本土。
傅爾丹這一路兵力雖不如嶽鍾琪多,卻主要由京師的八旗部隊、地方駐防的蒙古八旗兵以及來自黑龍江的索倫、達斡爾兵組成。這些部隊基本上構成了一個步兵、炮兵和騎兵架構完整的小型獨立部隊,每個部分都要比嶽鍾琪手下的綠營兵戰鬥力強很多。他們的戰馬、盔甲、刀劍與火器,也比綠營們裝備的要好。因而北路無疑是清軍當之無愧的主力。
八旗部隊是清軍的戰鬥力核心
兩路人馬會師後,在巴爾庫爾、察罕叟爾紮下營盤。雖然清朝極力隱瞞出兵的訊息,但大舉來攻的消息還是因為三個逃往準噶爾的蒙古人通風報信洩露了出去。帶領商隊前來貿易的準噶爾使者也看到了清軍大軍的集結。此時,清朝同準噶爾部還沒有徹底撕破臉,行事一貫謹慎的雍正帝決定暫緩進兵。
得知清軍虎視眈眈的噶爾丹策零坐不住了。俗話說的好,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噶爾丹策零立刻命令準軍中的名將小策零敦多卜,率兵5000襲擊巴爾庫爾,穆瑚立宰桑率領1000人偷襲青海。
準軍派出小股部隊聲東擊西,做出進攻青海的假象,隨後準軍主力偷襲西路軍在前線最大的科舍圖牧場。把守牧場的查廩是個酒囊飯袋,只知吃喝玩樂,聽說準軍來襲後,跑的比香港記者還要快。結果,清軍陣亡漢蒙官兵3243人,損失牲畜122557頭。準噶爾則基本解除了西路軍綠營部隊的威脅。
準噶爾軍以這種盜馬突襲的方式,給清軍造成了嚴重損失。雍正帝為此採取穩妥戰術。清朝一邊深知準噶爾軍的短板是多為騎兵、靈活機動、長於野戰,但對於攻城拔寨則並非強項。所以按照雍正的部署,全軍要在三年內,分別修築了兩座大城。等到驅趕準軍後,才前進數百裡,再築一城。這種大城以磚土築成,甕城、角樓、城壕等工事樣樣皆有,周圍還有小城和炮臺拱衛,花費十分巨大。建成後北路大城將駐紮2萬餘人,還配置了子母炮300門、威遠炮60門、鳥槍5000支,成為清軍穩紮穩打的前進基地。
準噶爾的機動突襲讓清軍西路部隊損失巨大
清軍騎兵與準噶爾騎兵的戰鬥
由於西路軍以被重創,清軍將之後的進攻重任,都放在了由滿洲和蒙古部隊組成的北路軍身上。在築成的同時,雍正帝不斷給北路軍派去援兵,總計多達40800餘人。清軍一邊築城,一邊做著出擊的準備,最終開始著手修建深入準噶爾腹地的科布多城。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6月初,清軍從準軍俘虜口中得知,對手目前只有2萬餘人,全軍還沒完成集結。傅爾丹覺得有機可乘,決定趁他們集結完畢前實施進攻。這樣既可以殲滅準軍有生力量,又可以保衛還在構築的科布多城。
於是他便命令1300名滿洲兵、6000名綠營兵繼續建造科布多城,然後從全軍精心挑選了11000名精兵準備出戰。這其中既有被視為精銳的八旗和熟悉草原作戰地形的蒙古騎兵,也有括1000名黑龍江的索倫、達斡爾騎兵。他們不僅馬上功夫了得,操作鳥槍也十分嫻熟,被清軍上下寄予厚望。
清軍的行徑路線
全軍兵分三隊,第一隊以前鋒60人先行,另有定壽部2000人隨後跟進。第二隊為內大臣馬爾薩率領的2000人。清軍主力緊隨兩隊之後,向博克託嶺前進。
6月18日,1000名京師八旗兵,在博克託嶺首先與準軍發生遭遇戰。傅爾丹立刻命令前鋒統領丁壽帶著2000人前往支援,將準軍擊退。隨後立刻與傅爾丹合兵一處,在和通呼爾哈地區與準軍來回拉鋸,一度攻克了北山和西山,暫時處於上風。
雖然開了個好頭,但傅爾丹很快就感覺到了異樣的氣氛,準軍似乎正在集結準備反撲。見勢不妙傅爾丹立即命令全軍向和通泊後撤。這一帶位於阿爾泰山脈,到處崇山峻岭,部分地段高差甚至達到600m,非常不利於大軍的集結。
和通泊位於今天塔萬博格多國家公園西北方向
然而機動力點滿的準噶爾來的比傅爾丹想像的要快的多。他們很快便騎馬追了上來,趁清軍在移動營地時發起了進攻。這些準噶爾騎兵,巧妙利用雨雹天氣,將撤至山頭的清軍後衛定壽部2000餘人團團包圍。雙方的火炮、火槍響成一片。
雖然清軍佔據高地,但明式鳥槍的性能完全不是中亞重型火槍的對手。結果是準噶爾人從四周圍著清軍陣地射擊,而後者卻被打的抬不起頭,只能在混亂中盲目還擊。經過一天的惡戰,清軍的火藥、鉛彈、弓矢就已經基本用完。定壽命令部下各自突圍衝出,除了一小部分得以突圍之外,幾乎是全軍覆沒。定壽自己也只能選擇自裁。
準噶爾以誘敵深入的發放吸引清軍深入
在圍攻定壽部的同時,準軍還將進攻的矛頭指向在奇蘭路兩側山梁上的清軍營盤。不少土默特和喀喇沁等部落的蒙古騎兵就駐紮在西山梁上。黑龍江來的索倫、達斡爾騎兵,把守在東山梁。
結果,被寄予厚望的黑龍江部隊,首先遭到了準噶爾調來的新式火炮轟擊。無力還手的他們,被從未遭遇過的歐式炮火,打的士氣大跌。沒過多久,就開始放棄陣地逃跑。領兵的副都統西彌賴,自知罪責重大,被迫自盡身亡。
順利佔領東山梁後,準軍準備迂迴包抄剩餘的清軍。為了不讓清軍突圍,準噶爾人派出使者與傅爾丹接洽,表示願意與清軍講和。傅爾丹正想爭取時間來加固陣地,絲毫沒料到這不過是準軍的緩兵之計。
6月23日,重整旗鼓的準噶爾軍隊,再次發起攻擊。清軍已喪失了撤退的最好時機,在對手的重重圍困下,插翅難飛。西山梁上的清軍,雖然同為蒙古人,但戰力卻與準噶爾人有著天壤之別。後者不僅有火炮支援,還裝備了大量土耳其式火槍,足以在遠距離內壓制蒙古八旗火力。面對這種由歐洲大炮、各型重型火槍與蒙古弓組成的火力網,東部的各蒙古部落兵們紛紛潰逃。他們的將領也只能選擇自我了斷。
面對準噶爾精心布置的強攻 清軍精銳也抵擋不住
清軍八旗只能在營壘中固守
關鍵時刻還是自家人靠得住。清軍大營內只剩下滿洲八旗兵4000人在堅守營盤,他們多次利用高地優勢,擊退了準軍的衝鋒。但隨著彈藥與箭矢的迅速消耗,清軍不得不考慮如何才能安全撤離。
6月25日,傅爾丹命令全軍組成方營,保護輜重步行突圍。準軍已經集中了3萬人,從四面不斷圍攻。滿洲八旗兵繼續以明式鳥槍列於四面,拼命阻擊,邊戰邊退。身陷險境的他們,開始迸發出了強大的戰鬥力,即便是年幼的滿洲八旗兵也死戰不退。多虧他們拼命奮戰,清軍才得以避免全軍覆沒的噩運。鰲拜的孫子散秩大臣達福,就在這時戰死。
6月28日,清軍艱難退到達哈爾哈納河,已用盡了彈藥和弓矢,陣型已無法維持。無奈之選擇拋棄輜重,吸引敵軍騎兵掠奪,伺機四面突出重圍。他們紛紛逃上山嶺,分兩路逃往科布多。準噶爾人的騎兵則趁機殺到,肆意收割被打散的小股殘軍。最後,只有傅爾丹等少數人在騎兵的保護下,僥倖逃進了科布多城。
只有少量的八旗軍得以逃離被殲滅的噩運
和通泊之戰,就在清軍的慘敗中落幕。清軍在此戰中陣亡和俘官兵達6923人,另有303人在潰逃時陣亡或被俘,總計損失7226人。其中抵抗最為頑強的京師八旗,僅有2000多人得以逃脫。清軍副都統以上將領有18人參戰,僅主帥傅爾丹等4人生還。此戰也就成為了清朝歷史上,對蒙古各部作戰史上的最大敗仗。
戰後,雍正帝不敢再輕舉妄動,喪失了徵服準噶爾部的機會。這個未完成事業,要等到他兒子乾隆時代,才得以完成。
清軍也根據戰鬥中火器落後的特點,開始引進和仿製噶爾部人使用的重型火繩槍。在後來大舉反攻的乾隆時代,這種源自歐洲,並通過內亞進入中原的武器,成為了清軍單兵火器的主力裝備。雖然其技術特點在17世紀就已經基本定型,但對於之前還在使用的前明式鳥槍的清軍來說,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了。
此戰後清軍開始使用源自土耳其的重型火槍淘汰掉原先的明朝鳥槍
清軍也就此完成了鴉片戰爭前,東亞大陸的最後一次武器技術升級。他們將繼續使用這些16-17世紀的重型槍械,不斷迎戰西域和緬甸山林裡的對手。一直到1840年,迎來了使用燧發槍+刺刀的英印部隊。
似乎還是那陣風,還是那樣和煦地拂面而來,從童年一直吹到如今……
(一)歐洲人是上帝的寵兒嗎
在1924年的老上海,大約是暑期。在一輛電車的頭等座位上,坐著白人父子。兒子也就十一二歲,長園的小臉,面頰白裡透紅,眼睛上有著金黃的長睫毛,和平而秀美。車上的一位中國青年人,不由得仔細地多看了這個孩子幾眼。誰知,白人孩子到站下車時,在青年人面前停住,突然把臉向這個青年人盡力伸過來,惡狠狠的,好像是說,黃種人,看罷!你配看我!然後下車揚長而去。年輕人羞辱、憤怒而又無奈。他知道,白人孩子憑藉著種族的優勢和國家的強勢,在這個孩子眼中,黃種人就是劣等人。
這個青年人把這次經歷,這次羞辱的感受寫成了一篇文章,名為《白種人——上帝的驕子》,抨擊白人身上的種族主義。這個青年人就是寫了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作家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是語言文學家,可能不太了解歐洲的歷史。其實,歐洲歷史輝煌的時期是在兩端,早期是古希臘、羅馬帝國時期,晚近是英法德等資本主義帝國時期。從羅馬帝國衰落的公元500年到歐洲資本主義興起的1500年間,歐洲是一個貧弱之地,是歐亞大陸經濟版圖上的遙遠邊陲。歐亞大陸中心草原地帶的遊牧民族經常劫掠歐洲,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阿拉伯人都曾對歐洲進行過不同程度的衝擊。匈奴首領阿提拉在公元5世紀在歐洲縱橫馳騁,以至於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可見歐洲人的痛苦和無奈!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在他的《歷史的地理樞紐》一書中認為,所謂歐洲,實際上就是在抵抗歐亞中心地帶草原遊牧民族的侵略過程中形成。這也反面說明,當時歐洲的積貧積弱。
歐洲興起於1500年。水手哥倫布相信地球是圓的,向西航行也可以到達印度。這樣,就可以找到一條替代被穆斯林世界控制的歐洲通往印度的商路。1492年8月2日,哥倫布在西班牙國王的支持下,率領三艘帆船出發。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後來西班牙人又在美洲發現黃金、白銀,開始了歐洲的殖民時代。通過殺戮當地印第安人,搶奪黃金白銀,歐洲人搶到了第一桶金,有了發展資本主義的「資本」。1498年,葡萄牙人達·迦馬率領四艘帆船繞道好望角,來到印度馬拉巴爾海岸的中心城市卡利卡特。回去的時候,達·迦馬搜集了一船胡椒和肉桂,回到家鄉賣了大價錢,是整個船隊探險經費的60倍。暴利讓葡萄牙人眼紅了,他們要獨霸這條商路。不是通過商業競爭,而是用武力把對手消滅掉,把對手趕走。葡萄牙人以一種「海盜+商人」的手段,最終獨霸這條商路,並美其名曰「持劍經商」。後來的荷蘭、英國紛紛效仿。由此,歐洲人開啟了所謂的「大航海時代」。這是歐洲興起的原點。實際上是歐洲人在母國的庇護下,紛紛駕船出海,碰到強大的國家就老實經商,碰到弱小國家就掠奪。現在好萊塢有一種星際探險類型的科幻電影,總是描寫一隻宇宙飛船船隊在外太空探險、作戰,消滅黑暗勢力,消滅邪惡生物。這背後,筆者懷疑,是否無意間滲透著歐美人對大航海、大探險時代的集體記憶,集體無意識。
但是,在1500年時,歐洲的生產力卻是乏善可陳。歐洲是歐亞大陸一個荒僻的角落。1498年,達·迦馬到達印度卡利庫特,但是,卻沒有帶來任何反響。葡萄牙人帶來的都是零碎小物件和羊毛織品。看看達·迦馬獻給卡利庫特統治者的禮單:羊毛織物、帽子、珊瑚珠串、臉盆、罐裝的油和蜂蜜。[1]筆者不太了解印度當時的生產水平,但是,想想我國傳統評書中國家間互贈的禮品,達·迦馬的這份禮單實在是太差了。卡利庫特的統治者卡拉巴爾王公對這些東西毫無興趣。他讓達·迦馬給葡萄牙國王帶回一封信,信上說,他的國家繁榮富足,他希望從葡萄牙得到的是黃金、白銀、珊瑚和胭脂。[2]實際上,應該替達·迦馬感到幸運,這要是趕上暴君式統治人物,還不落一個羞辱君王的罪名,掉了腦袋。更重要的是,不僅統治者沒興趣,就是普通老百姓也沒興趣。由於葡萄牙,以至歐洲的生產水平落後,葡萄牙商品在葡萄牙本地的價格要遠遠高於在印度卡利庫特的價格,根本就無法進行貿易。
因此,歐洲人在1500年時,只能搶,只能進行所謂的「持劍經商」。
真正改變歐洲人的生產能力,改變歐洲人在歐亞大陸經濟版圖地位的,是英國的工業革命,從此歐洲真正崛起,歐洲列強瓜分世界,成為上帝的「寵兒」。
(二)工業革命巨變
一般認為,英國的工業革命發生在1760年。標誌性事件是瓦特改進的蒸汽機被廣泛應用。推動蒸汽機發明的是兩個行業,一個是棉紡織業,一個是煉鐵業。
棉紡織業在當時是英國的新興產業。16世紀尼德蘭發生資產階級革命,約三萬名紡織工人逃到英國,給英國帶來了紡織技術。棉紡織業屬於輕工業,需要的資本較少,資金周轉快,容易獲利。英國棉紡織工業很快發展起來。最初的棉紡織業都是手工操作,家庭式小作坊生產。1733年,約翰·凱伊發明「飛梭」。這種織布器械改變了過去織工們用雙手相互穿梭的織布方法。織工們只要用兩腳交替踏板,飛梭就會自動地織成布匹,工作效率由此提高了一倍。隨著飛梭的改進和應用,織布技術迅速領先紡紗技術。六個紡工才能供應一個織工所需的棉紗。
提高紡紗技術成為當務之急。1765年,織工詹姆士·哈格裡夫斯發明了一種手搖紡紗機,被稱為「珍妮機」,又稱多軸紡紗機。紡錘的數目開始時裝八個,後來增加到十六個,到1784年增至一百二十個紡錘同時工作。棉紗產量由此大幅度增加。但是,珍妮機的缺點就是必須用手搖。1768年,普雷斯頓的理察·阿克萊發明、製成了(實際上是偷了別人的發明)水力紡紗機。這種機器使用滾筒以不同的速度紡成棉紗。從此,紡紗機的轉動不再依靠人力,而是利用自然力。英國也從此能夠製造出純棉織品。水力紡紗機體積較大,不適於家庭分散應用。它需要建造廠房,集中生產。1771年,阿克萊在德比郡附近的德溫特河岸開辦了英國第一家水力棉紡紗廠。工廠出現了。不久,他僱傭了六百多名工人,其中多數是工資較低的童工,這是近代機器大工廠的開端。
1779年,蘭開郡的塞繆爾·克隆普頓吸取珍妮機的活動架子和水力機的紡紗滾筒的優點, 發明了綜合紡紗機,又稱走錠精紡機。這種機器紡出的紗既精細又而結實,一次能夠帶動三百至四百個紗錠。綜合紡紗機自然代替了珍妮機。
今生我們有緣,陪你一起看草原,讓愛留心間……
陽光燦爛的夏日,心馳神往。一起到草原,看那藍藍的天,看那白白的雲,看那遠飛的燕……再一次走進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撲進你溫暖的懷抱,緊閉雙眼,與你相擁。將我的情,我的愛留在草原再一次走進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撲進你溫暖的懷抱,緊閉雙眼,與你相擁。將我的情,我的愛留在草原再一次走進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撲進你溫暖的懷抱,緊閉雙眼,與你相擁。將我的情,我的愛留在草原再一次走進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撲進你溫暖的懷抱,緊閉雙眼,與你相擁。將我的情,我的愛留在草原
走進草原,心飛揚。青青的草,爛漫的花,暖暖的風,一切是那樣親切。根在草原,心懷愛戀,草原的開闊,總能打開緊鎖的心胸。這是山的寬厚,風的撫慰,天的潔淨,雲的懶散,草的青香給予的。
再一次走進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撲進你溫暖的懷抱,緊閉雙眼,與你相擁。將我的情,我的愛留在草原。
草原,你山地草原的特點,離天很近,人稱你是倚天草原,摩天草原,一直嚮往天的無垠和明淨,卻註定不能與天相連,只能與天相望,與天相戀,這是天與地的絕戀!
根在草原,愛在草原,我要為你歌唱,歌唱藍藍的天,歌唱濃濃的情,讓歌聲隨草原的風,傳給我的親人。那裡有我的思念,有我心中的戀曲。
作一首草原戀歌,愛你,想你,思念你,化作山雨,淋透我身,浸潤我心。
草原,我對你的情永不變,變的只是容顏。你是我的歌,心中永遠的歌,一首無名的草原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