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中,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2020-12-23 執筆寫史

清朝末年,中國綜合實力雖然不如那些西方工業國家,但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之下,軍事實力也是有所提高,甲午海戰時,清軍雖然不能算得上強大,但也絕非不堪一擊。

身為中華兒女,每每翻開有關近代史的書籍,都難以抑制內心的憤怒與悲傷。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因為弱小飽受欺凌,《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每一份不平等條約都讓中華民族飽受折磨。

其中,以慘敗告終的甲午海戰更是成為很多人心中永遠無法洗刷的恥辱,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難道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實則不然,甲午海戰時清朝海軍遠沒有想像的那麼不堪。

我們知道,嚴謹來說,甲午海戰可以被劃分為三個階段:

豐島海戰、黃海海戰以及威海衛保衛戰,前兩場是主要戰役,威海衛保衛戰是北洋水師的結局,他們最終慘敗並全軍覆沒。

豐島海戰

1894年6月,清政府答應朝鮮政府的請求,派遣直隸提督葉志超前往朝鮮鎮壓東學黨起義,然而後者登陸後,日本便打著「保護僑民」的幌子,乘機向朝鮮出兵一萬餘人,企圖挑起戰爭。

為了救出葉志超等人,李鴻章向英國租用「愛仁」「飛鯨」與「高升」三艘商船,秘密向朝鮮運送援兵,與此同時丁汝昌又讓「濟遠」、「廣乙」、「威遠」掩護陸軍登陸。

一開始增援計劃進行的很順利,「威遠」艦甚至提前返航,可在「濟遠」、「廣乙」兩艦行駛到牙山灣口豐島附近的海域時,突然碰上日本聯合艦隊中的第一遊擊隊,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艘軍艦,原來他們早已洞悉增援計劃,在此處埋伏多時,打算一舉消滅這兩艘北洋軍艦。

我們來對比一下雙方的軍事實力差距。

軍艦數量上:中方只有「濟遠」、「廣乙」,而日方則有吉野、浪速、秋津洲;

火炮配置上:中方只有32門艦炮,8門魚雷發射管,沒有速射炮,而日方則有84們艦炮,13門魚雷發射管,同時還配備22門速射炮;

性能上:中方的總噸位只有3310噸,平均航速14.5節,而日方的總噸位高達11075噸,平均航速19.8節,並且日方的軍艦樣式較新,服役時間短。

很顯然,這種戰役中日軍掌握絕對優勢,方方面面都碾壓北洋軍艦,然而最終結果卻並非一面倒。

兩軍遭遇以後,廣乙號發射炮彈將浪速號的左舷穿透,炮彈穿過鋼夾板,摧毀了浪速號的備用錨與錨機,使其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

不過日軍也迅速對廣乙號做出還擊,將它的艦橋與桅樓被炸毀,使其被迫退出戰鬥並在朝鮮西海岸觸礁擱淺自沉。

而濟遠艦的表現就沒有那麼好看了。領袖方伯謙因為膽怯,一心想著逃跑,致使濟元艦隻打出四發炮彈,可四發炮彈中有三發擊中吉野號,使其要害部位受到受損,最後不得不放棄追擊。

豐島海戰中,儘管中日兩方軍事實力相差懸殊,可日方並沒能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沉濟遠、廣乙兩艦,反而在對抗過程中遭受不小的損失,從這裡我們能看出,甲午海戰中的清軍絕非不堪一擊。

黃海海戰

再來看看黃海海戰。黃海海戰是中日兩國主力軍艦的海上大對決,在開戰以前,雖然清朝海軍的紙面實力仍然是亞洲第一,可實際上早已無法與日本軍艦相媲美,畢竟二者呈現此消彼長之勢。

李鴻章明白這一點,所以豐島海戰後,他只允許北洋艦隊在近海一代巡邏,通過海岸炮臺與天然屏障來抵禦日本海軍,從而保存自身實力。

整個黃海海戰共持續了五個多小時,儘管日本軍艦一艘未沉,但並非沒有付出相應的代價。其中松島艦命懸一線,如果再挨上一枚開花彈基本就要告別歷史的舞臺,而比叡、赤城、西京丸艦也遭受不同程度的重創,剩下的日本軍艦僅僅只有輕傷。

最令人吃驚的是,這次戰役後,那些受重創的軍艦隻用了五天的時間便原地復活,重新擁有巡航戰鬥力,並再次出現在清朝近海領域,可見日本海軍實力有多強悍。

相較之下,北洋軍艦的武器裝備就要落後很多。沒有速射炮,用的是劣勢的燃煤,航速緩慢,開花彈配備不足,軍艦服役時間太長年久失修,可以說還沒開始打清軍先輸一半。

不僅如此,戰爭打響以後濟遠、廣甲兩艦還因怯戰逃跑,而日軍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卻僅僅擊沉了經遠、致遠、超勇三艘艦隊,揚威、廣甲則是選擇自爆,能夠在這種被動的局面中創下這種戰績,很顯然北洋水師還是有些本事的。

執筆君言

總而言之,那些聲稱甲午海戰中清軍不堪一擊的說法只不過是謠言,論武器裝備清軍遠不如日軍,可即便如此後者仍然不能輕易取勝,這已經能從側面反映出清軍艦隊的實力了。

可惜北洋水師生不逢時,憑藉一己之力對抗日本全國上下,無疑會以失敗告終,如果朝廷能夠多花一些銀子用於海軍建設,或許他們在威海衛保衛戰中也不會輸得慘,諸位讀者,你們怎麼看?

相關焦點

  • 甲午海戰,清軍不堪一擊,歷史是真的嗎?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甲午海戰前夕,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陸續建立起大沽口、威海衛、旅順三大艦隊基地,這些成績讓清朝統治者盲目自信、掉以輕心,沒成想一場中日甲午戰爭大清的慘敗卻成了他們的惡夢,辛苦十數年建立的大清王牌海軍就這樣毀於一旦,再次證明了滿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也間接說明了清朝軍隊的不堪一擊
  • 甲午中日海戰,清軍兵力是日軍的2倍之多,傷亡率呢?
    甲午中日海戰,對於我國意義重大,它的失敗奠定了日本後來的侵華戰爭。這場戰爭中,雙方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都相差懸殊,但卻各有優勢。日軍的軍艦比較先進,清軍則是兵力豐沛,是日軍的2倍之多,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的傷亡率又是幾比幾呢?
  • 甲午海戰中,清政府戰敗的因素有哪些?北洋艦隊果真不堪一擊嗎?
    這些戰爭中最令國人印象深刻的無疑是中日之間的甲午戰爭,其中北洋艦隊和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上發生的海戰更是令我們心痛不已。在一些文藝作品以及民間言論中,北洋艦隊在戰鬥中是處於絕對下風的,此戰過後,北洋艦隊便基本失去了所有戰鬥力,日本聯合艦隊則保全了所有艦艇,這也是之後威海衛和旅順口海軍基地相繼淪陷的根本原因。如此誇張的戰損比讓這種清軍不堪一擊的論調甚囂塵上。
  • 甲午海戰失敗,慈禧真的是頭號罪人嗎?還原歷史真相,知恥而後勇
    甲午戰敗、庚子國難,讓大清國徹底淪為西方列強的俎上肉,杯中羹。作為清朝最高統治者的慈禧當然要負主要責任,直接責任。甚至很多人都說造成近代中國喪權辱國局面,慈禧是第一罪人。那麼歷史的真相真的是這樣的嗎?日本的侵略擴張之路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提出「脫亞入歐」的口號,全面學習西方,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 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真的那麼慫嘛?(三)
    接下來筆者想就甲午海戰中的幾個問題聊聊自己的看法。
  • 從甲午黃海海戰,看丁汝昌如何力壓倭寇,力挽殘局,轉敗為攻
    甲午海戰的主戰方,一方是脫亞入歐走上資本義道路的明治政府,一方是迴光返照的沒落封建王朝清政府,一方蓄謀已久,一方倉皇應戰,清軍是否真的不堪一擊,我們從其中關鍵一戰黃海海戰來看。甲午海戰主要含有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三個階段,而真正的海上交戰是黃海海戰,前後耗用5小時,交戰的結果是,中方艦或沉毀5艘,傷4艦,日方未沉一艘,但毀壞嚴重,傷5艦。
  • 甲午海戰中,方伯謙究竟是彈盡糧絕才逃跑,還是臨陣脫逃
    1894年,日本和清政府爆發了中日甲午海戰。在這場戰爭中,濟遠號管帶方伯謙因為畏懼敵人臨陣脫逃,最終遭到了朝廷的斬首。不過,也有一些聲音認為,方伯謙並非是逃走,濟遠號撤退實在是事出有因。15歲時,方伯謙考取了福建船政學堂,開始學習海戰。1877年,方伯謙被選為清政府第一批留學生,前往英國皇家艦隊學習了3年。在回國之後,方伯謙深得李鴻章賞識,先後擔任了鎮北艦和威遠練習艦的艦長,後來又被任命為主力艦濟遠艦管帶。1891年,方伯謙和鄧世昌一起被朝廷封為「捷勇巴圖魯」。總之,在甲午海戰爆發前,方伯謙可謂是官運亨通,一直被朝廷視為國之棟梁。
  • 炮彈命中率高,卻未能擊沉日艦,甲午海戰中的「彈藥之殤」
    這是甲午戰爭期間,三場海戰中最重要的一場——大東溝海戰的一幕場景。就在甲午海戰之後,參戰洋員泰萊說「中國海軍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缺乏彈藥」,另一位洋員馬吉芬也說「海戰結束前半小時,鎮遠的六英寸炮已經彈藥告罄......再過半小時,我們就將用完所有彈藥。到那時,我們只能聽天由命......」,記載於《甲午中日海戰見聞記》。為什麼如此現代化的海軍竟然缺少炮彈?
  • 中日甲午戰爭中,假如清朝贏了黃海海戰,最後會贏嗎?
    可以說甲午中日戰爭,其主要的焦點在於海戰的勝負。而中日雙方在海戰當中,北洋艦隊的實力並沒有和日本聯合艦隊差距太大,但最後弄得全軍覆沒,顯然是不正常的。如果拋除人員、制度以及執行方面的問題,大清在黃海海戰當中將日本聯合艦隊擊敗,那麼大清就可以贏得甲午戰爭的勝利嗎? 雖然我們不想承認,但是根據各項數據以及海戰後的形勢推演,恐怕答案是不行!大清就算贏了海戰,最後還是會輸的!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為什麼沒有擊沉一艘日艦?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參戰的鎮遠號和定遠號的實力可謂是正常戰爭中戰鬥力最強的,而且當時日本的綜合國力也不是很強大,那為什麼當時北洋水師都沒有擊沉一艘日軍軍艦呢,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完敗?從後世的一些影片中來看,對於北洋艦隊在中日甲午海戰中戰敗的原因,一些導演一味將戰敗的原因用裝了黃沙的炮彈、北洋水師的炮彈口徑要比炮管粗來解釋,這其實是一個愚蠢的解釋,其實北洋水師之所以完全的落敗的原因是因為北洋水師當時不相信科學、自以為是、坐井觀天的愚昧思想,其實對於北洋水師戰敗的原因共有四點。
  • 60年前 轟動的《甲午海戰》話劇(一)
    話劇的名字叫《甲午海戰》,不僅這部劇本身具有諸多的開創性,比如這是第一部反映甲午海戰的戲劇;第一次在舞臺上讓「鄧世昌」喊出「撞沉吉野」;受到周恩來總理等領導人的肯定;從某種程度上說,還催生了電影《甲午風雲》……  更重要的是,這部話劇還帶來諸多「意外成果」,比如引發新中國第一次有關甲午海戰的大討論,特別是田漢主持吳晗等學者參加的座談會;鄧世昌嫡孫等後裔前往觀看,留下了有關鄧世昌遺物的珍貴線索
  • 60年前 轟動的《甲午海戰》話劇(五)
    甲午海戰中,鄧世昌忠勇殉國,「死事最烈」,清廷按提督例從優議恤,諡以「壯節」,並追贈太子少保銜,入祀京師昭忠祠,御賜祭文。在北洋海軍陣亡將士中,鄧世昌所獲恤賞規格最高,也因此得到時人的廣泛讚譽。  是否存在一種可能:在甲午戰後,某人或某個書畫製作機構,以鄧世昌的名義製作了這幅字。「臣」印作為當時朝廷大員的一種通識印章,均可製作。
  • 中日甲午海戰
    9月,日陸軍分4路會攻平壤,清軍與日軍在城外展開激戰。左寶貴指揮清軍英勇抵抗,死守城北玄武門一帶,並親自登城開炮轟擊日軍,不幸中炮犧牲,玄武門失守,主將葉志超 逃跑。 9月17日,中日在黃海海面上進行了激烈的海戰。提督丁汝昌率領北洋艦隊與日軍展開激烈戰爭,丁汝昌受傷後仍坐於甲板上鼓舞士氣,由「定遠」號管帶劉步蟾代其指揮督戰。
  • 甲午海戰丁汝昌下令炸沉殘存軍艦 服毒自盡不降敵
    扼腕花園口 奇異的失守   24049名日軍、2740匹戰馬及大量裝備輜重長達14天的登陸,竟未遇任何幹擾   清軍沒有預判,更無設防,堪稱戰爭史上的一次奇觀   甲午戰爭中,日軍部隊於1894年10月24日開始在遼東半島東部中端的花園口成功實施了為期14天的大規模登陸行動。
  •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陣亡4萬人,但是你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甲午海戰,當時日本能造整隻艦船,日本所造艦船雖小可以源源不斷地出來,武器彈藥也是如此!當時清政府船要買,炮要買,炮彈更要買! 主要是因為日本以一國之力對抗的卻是李鴻章「一人之力」,中日甲午戰爭表面上敗了,但是滿清政府並沒有敗,因為極大削弱了李鴻章的實力,減少了李鴻章對滿清政府的威脅,滿清政府這是一石二鳥,所以李鴻章會被日本人暗殺,就是因為日本在這場戰爭中損失很大。
  • 甲午海戰,清朝一名水兵跳船逃生,22年後成為國家元首
    致遠號沉沒後,一直在不遠處觀戰的濟遠號管帶方伯謙貪生怕死,立刻下令艦船逃離現場,慌亂中還撞上了揚威號。濟遠號的逃跑,打亂了北洋艦隊的陣型,是整個黃海海戰的轉折點。
  • 罕見的甲午中日戰爭老照片 看過之後你就明白清軍為什麼會慘敗了
    在大東溝戰役中,日本巡洋艦的速度遠遠超過了清軍,它們在很多方面都是多變的,而且陣型變化很快,射擊速度也比清軍快幾倍,北洋師炮兵力量雖大,卻無法施展,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濟源連長立即插上旗子,告訴將軍他已身受重傷,急忙逃命,驚慌失措,沉了自己的楊威,廣阿也逃出了戰場,全速向前衝去,不小心撞沉了觸角。
  • 中日平壤之戰:戰損比1比10,武器先進的清軍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1894年朝鮮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史稱甲午農民戰爭。起義軍高舉「盡滅權貴」、「逐滅倭夷」的大旗,矛頭直指向本國的封建統治者和日本侵略者。當起義軍攻下全州,揚言要攻擊公州、洪州,直搗王京時,無力鎮壓起義的朝鮮政府慌忙請求自己的宗主國清朝派兵助剿。清政府應朝鮮請求,決定派兵入朝。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最大規模海戰,而在此之前,世界上能夠有研究價值的鐵甲艦時代海戰,只有意奧利薩海戰,這場海戰也是風帆戰列艦時代過渡到鐵甲艦時代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之後
  • 甲午海戰為何一敗塗地:解析甲午之戰前中日雙方陸海軍軍力對比
    先來說陸軍方面甲午戰爭的清軍主力以剿滅太平軍和捻軍的淮軍為主,日軍方面就是日本編練的學習西方先進軍事後出來的新軍。 上圖是甲午之戰日軍在旅順屠殺我國人民的圖片,落後就得挨打吾輩需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