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中國綜合實力雖然不如那些西方工業國家,但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之下,軍事實力也是有所提高,甲午海戰時,清軍雖然不能算得上強大,但也絕非不堪一擊。
身為中華兒女,每每翻開有關近代史的書籍,都難以抑制內心的憤怒與悲傷。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因為弱小飽受欺凌,《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每一份不平等條約都讓中華民族飽受折磨。
其中,以慘敗告終的甲午海戰更是成為很多人心中永遠無法洗刷的恥辱,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難道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實則不然,甲午海戰時清朝海軍遠沒有想像的那麼不堪。
我們知道,嚴謹來說,甲午海戰可以被劃分為三個階段:
豐島海戰、黃海海戰以及威海衛保衛戰,前兩場是主要戰役,威海衛保衛戰是北洋水師的結局,他們最終慘敗並全軍覆沒。
豐島海戰
1894年6月,清政府答應朝鮮政府的請求,派遣直隸提督葉志超前往朝鮮鎮壓東學黨起義,然而後者登陸後,日本便打著「保護僑民」的幌子,乘機向朝鮮出兵一萬餘人,企圖挑起戰爭。
為了救出葉志超等人,李鴻章向英國租用「愛仁」「飛鯨」與「高升」三艘商船,秘密向朝鮮運送援兵,與此同時丁汝昌又讓「濟遠」、「廣乙」、「威遠」掩護陸軍登陸。
一開始增援計劃進行的很順利,「威遠」艦甚至提前返航,可在「濟遠」、「廣乙」兩艦行駛到牙山灣口豐島附近的海域時,突然碰上日本聯合艦隊中的第一遊擊隊,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艘軍艦,原來他們早已洞悉增援計劃,在此處埋伏多時,打算一舉消滅這兩艘北洋軍艦。
我們來對比一下雙方的軍事實力差距。
軍艦數量上:中方只有「濟遠」、「廣乙」,而日方則有吉野、浪速、秋津洲;
火炮配置上:中方只有32門艦炮,8門魚雷發射管,沒有速射炮,而日方則有84們艦炮,13門魚雷發射管,同時還配備22門速射炮;
性能上:中方的總噸位只有3310噸,平均航速14.5節,而日方的總噸位高達11075噸,平均航速19.8節,並且日方的軍艦樣式較新,服役時間短。
很顯然,這種戰役中日軍掌握絕對優勢,方方面面都碾壓北洋軍艦,然而最終結果卻並非一面倒。
兩軍遭遇以後,廣乙號發射炮彈將浪速號的左舷穿透,炮彈穿過鋼夾板,摧毀了浪速號的備用錨與錨機,使其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
不過日軍也迅速對廣乙號做出還擊,將它的艦橋與桅樓被炸毀,使其被迫退出戰鬥並在朝鮮西海岸觸礁擱淺自沉。
而濟遠艦的表現就沒有那麼好看了。領袖方伯謙因為膽怯,一心想著逃跑,致使濟元艦隻打出四發炮彈,可四發炮彈中有三發擊中吉野號,使其要害部位受到受損,最後不得不放棄追擊。
豐島海戰中,儘管中日兩方軍事實力相差懸殊,可日方並沒能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沉濟遠、廣乙兩艦,反而在對抗過程中遭受不小的損失,從這裡我們能看出,甲午海戰中的清軍絕非不堪一擊。
黃海海戰
再來看看黃海海戰。黃海海戰是中日兩國主力軍艦的海上大對決,在開戰以前,雖然清朝海軍的紙面實力仍然是亞洲第一,可實際上早已無法與日本軍艦相媲美,畢竟二者呈現此消彼長之勢。
李鴻章明白這一點,所以豐島海戰後,他只允許北洋艦隊在近海一代巡邏,通過海岸炮臺與天然屏障來抵禦日本海軍,從而保存自身實力。
整個黃海海戰共持續了五個多小時,儘管日本軍艦一艘未沉,但並非沒有付出相應的代價。其中松島艦命懸一線,如果再挨上一枚開花彈基本就要告別歷史的舞臺,而比叡、赤城、西京丸艦也遭受不同程度的重創,剩下的日本軍艦僅僅只有輕傷。
最令人吃驚的是,這次戰役後,那些受重創的軍艦隻用了五天的時間便原地復活,重新擁有巡航戰鬥力,並再次出現在清朝近海領域,可見日本海軍實力有多強悍。
相較之下,北洋軍艦的武器裝備就要落後很多。沒有速射炮,用的是劣勢的燃煤,航速緩慢,開花彈配備不足,軍艦服役時間太長年久失修,可以說還沒開始打清軍先輸一半。
不僅如此,戰爭打響以後濟遠、廣甲兩艦還因怯戰逃跑,而日軍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卻僅僅擊沉了經遠、致遠、超勇三艘艦隊,揚威、廣甲則是選擇自爆,能夠在這種被動的局面中創下這種戰績,很顯然北洋水師還是有些本事的。
執筆君言
總而言之,那些聲稱甲午海戰中清軍不堪一擊的說法只不過是謠言,論武器裝備清軍遠不如日軍,可即便如此後者仍然不能輕易取勝,這已經能從側面反映出清軍艦隊的實力了。
可惜北洋水師生不逢時,憑藉一己之力對抗日本全國上下,無疑會以失敗告終,如果朝廷能夠多花一些銀子用於海軍建設,或許他們在威海衛保衛戰中也不會輸得慘,諸位讀者,你們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