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甲午海戰前夕,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陸續建立起大沽口、威海衛、旅順三大艦隊基地,這些成績讓清朝統治者盲目自信、掉以輕心,沒成想一場中日甲午戰爭大清的慘敗卻成了他們的惡夢,辛苦十數年建立的大清王牌海軍就這樣毀於一旦,再次證明了滿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也間接說明了清朝軍隊的不堪一擊。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朝統治階層的一些開明之士逐漸認識到海防的重要性,不過那時還沒有付諸實際行動,一直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一場富國強兵的洋務運動開始興起,組建大清海軍才提上日程,1875年,光緒帝命李鴻章籌建北洋水師,不過由於清朝頑固派的掣肘,一直到1888年北洋水師才正式建立,北洋水師自建立之日起,就被清朝統治集團寄予厚望,希望他能一勞永逸地拱衛京師,當時的北洋水師無論艦艇的質量、數量,還有官兵人數和素質,都是亞洲第一。
不過在這表明風光的背後,也隱藏著一些隱患,這些隱患最終造成了北洋水師的外強中乾,在面對強敵面前一觸即潰,不堪一擊。
首先是北洋水師建立後的高開低走,北洋水師建立初期,李鴻章等當權派為籌集經費奔走呼告、嘔心瀝血,最終換來了慈禧太后的全力支持,不惜重金從國外購買了先進的艦艇,比如從當時的海軍強國德國購買了先進的定遠號,鎮遠號戰艦,除了軍備優良外,北洋水師的官兵質量也很優秀,很多都畢業於清朝的新式學堂,更有一些留學海外,當時的北洋艦隊很多官兵都能操一口流利的英語,這在當時的大清,官兵素質絕對遠甚於其他舊式軍隊。不過當北洋水師初具規模後,清朝統治者便開始不思進取,從1888年後不再添置任何新的艦艇,到了1891年,更是連基本的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而且北洋水師官兵雖然素質高,但是他們的管理還是老一套管理制度,編制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這樣必然造成整體的戰鬥力低下。
其次是統治者並沒有真的重視國家海防的重要性,當時的大清統治者慈禧太后始終把如何滿足自己的私慾放在第一位,用度開支不夠時,挪用海軍經費是經常的事,這也造成了海軍的經費極其緊張,沒有錢購置新的裝備補給。就在甲午戰爭大清和日本鬥得正酣時,需要大量經費支持前方海軍打仗,慈禧卻堅持要在北京辦六十大壽,而且鋪張奢華,有官員因為前方打仗請求慈禧停辦六十大壽,慈禧憤怒的懟到,「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身不歡」,有這樣的清朝統治者,在國難當頭之時,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私慾,這場仗不敗才叫奇怪。
不可否認,甲午海戰,清軍裝備實力不比日本差,然而清朝政治的腐敗落後,統治者的窮極奢侈,加上落後的海軍管理制度,使得清軍顯得外強中乾,戰鬥力弱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