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清軍不堪一擊,歷史是真的嗎?

2020-12-26 梁三家事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甲午海戰前夕,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陸續建立起大沽口、威海衛、旅順三大艦隊基地,這些成績讓清朝統治者盲目自信、掉以輕心,沒成想一場中日甲午戰爭大清的慘敗卻成了他們的惡夢,辛苦十數年建立的大清王牌海軍就這樣毀於一旦,再次證明了滿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也間接說明了清朝軍隊的不堪一擊。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朝統治階層的一些開明之士逐漸認識到海防的重要性,不過那時還沒有付諸實際行動,一直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一場富國強兵的洋務運動開始興起,組建大清海軍才提上日程,1875年,光緒帝命李鴻章籌建北洋水師,不過由於清朝頑固派的掣肘,一直到1888年北洋水師才正式建立,北洋水師自建立之日起,就被清朝統治集團寄予厚望,希望他能一勞永逸地拱衛京師,當時的北洋水師無論艦艇的質量、數量,還有官兵人數和素質,都是亞洲第一。

不過在這表明風光的背後,也隱藏著一些隱患,這些隱患最終造成了北洋水師的外強中乾,在面對強敵面前一觸即潰,不堪一擊。

首先是北洋水師建立後的高開低走,北洋水師建立初期,李鴻章等當權派為籌集經費奔走呼告、嘔心瀝血,最終換來了慈禧太后的全力支持,不惜重金從國外購買了先進的艦艇,比如從當時的海軍強國德國購買了先進的定遠號,鎮遠號戰艦,除了軍備優良外,北洋水師的官兵質量也很優秀,很多都畢業於清朝的新式學堂,更有一些留學海外,當時的北洋艦隊很多官兵都能操一口流利的英語,這在當時的大清,官兵素質絕對遠甚於其他舊式軍隊。不過當北洋水師初具規模後,清朝統治者便開始不思進取,從1888年後不再添置任何新的艦艇,到了1891年,更是連基本的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而且北洋水師官兵雖然素質高,但是他們的管理還是老一套管理制度,編制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這樣必然造成整體的戰鬥力低下。

其次是統治者並沒有真的重視國家海防的重要性,當時的大清統治者慈禧太后始終把如何滿足自己的私慾放在第一位,用度開支不夠時,挪用海軍經費是經常的事,這也造成了海軍的經費極其緊張,沒有錢購置新的裝備補給。就在甲午戰爭大清和日本鬥得正酣時,需要大量經費支持前方海軍打仗,慈禧卻堅持要在北京辦六十大壽,而且鋪張奢華,有官員因為前方打仗請求慈禧停辦六十大壽,慈禧憤怒的懟到,「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身不歡」,有這樣的清朝統治者,在國難當頭之時,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私慾,這場仗不敗才叫奇怪。

不可否認,甲午海戰,清軍裝備實力不比日本差,然而清朝政治的腐敗落後,統治者的窮極奢侈,加上落後的海軍管理制度,使得清軍顯得外強中乾,戰鬥力弱是可想而知的。

相關焦點

  • 甲午海戰中,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清朝末年,中國綜合實力雖然不如那些西方工業國家,但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之下,軍事實力也是有所提高,甲午海戰時,清軍雖然不能算得上強大,但也絕非不堪一擊。身為中華兒女,每每翻開有關近代史的書籍,都難以抑制內心的憤怒與悲傷。
  • 甲午中日海戰,清軍兵力是日軍的2倍之多,傷亡率呢?
    甲午中日海戰,對於我國意義重大,它的失敗奠定了日本後來的侵華戰爭。這場戰爭中,雙方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都相差懸殊,但卻各有優勢。日軍的軍艦比較先進,清軍則是兵力豐沛,是日軍的2倍之多,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的傷亡率又是幾比幾呢?
  • 甲午海戰失敗,慈禧真的是頭號罪人嗎?還原歷史真相,知恥而後勇
    那麼歷史的真相真的是這樣的嗎?日本的侵略擴張之路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提出「脫亞入歐」的口號,全面學習西方,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雖然明治維新使日本強大起來,但也為日本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埋下禍根。主要因為天皇權力過大、出身藩地的有權有勢者長期掌控國政,形成勢力龐大的「藩閥政治」體系、土地兼併依然嚴重、新興財閥壟斷市場經濟等現象。
  • 甲午海戰中,清政府戰敗的因素有哪些?北洋艦隊果真不堪一擊嗎?
    這些戰爭中最令國人印象深刻的無疑是中日之間的甲午戰爭,其中北洋艦隊和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上發生的海戰更是令我們心痛不已。在一些文藝作品以及民間言論中,北洋艦隊在戰鬥中是處於絕對下風的,此戰過後,北洋艦隊便基本失去了所有戰鬥力,日本聯合艦隊則保全了所有艦艇,這也是之後威海衛和旅順口海軍基地相繼淪陷的根本原因。如此誇張的戰損比讓這種清軍不堪一擊的論調甚囂塵上。
  • 從甲午黃海海戰,看丁汝昌如何力壓倭寇,力挽殘局,轉敗為攻
    甲午海戰的主戰方,一方是脫亞入歐走上資本義道路的明治政府,一方是迴光返照的沒落封建王朝清政府,一方蓄謀已久,一方倉皇應戰,清軍是否真的不堪一擊,我們從其中關鍵一戰黃海海戰來看。甲午海戰主要含有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三個階段,而真正的海上交戰是黃海海戰,前後耗用5小時,交戰的結果是,中方艦或沉毀5艘,傷4艦,日方未沉一艘,但毀壞嚴重,傷5艦。
  • 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真的那麼慫嘛?(三)
    接下來筆者想就甲午海戰中的幾個問題聊聊自己的看法。
  • 60年前 轟動的《甲午海戰》話劇(一)
    話劇《甲午海戰》的三位主創人員,從左至右:主筆朱祖貽,導演張風一,演員王洪武。   近60年前,有一部歷史話劇成了「現象級」作品,轟動京滬,風靡全國。  話劇的名字叫《甲午海戰》,不僅這部劇本身具有諸多的開創性,比如這是第一部反映甲午海戰的戲劇;第一次在舞臺上讓「鄧世昌」喊出「撞沉吉野」;受到周恩來總理等領導人的肯定;從某種程度上說,還催生了電影《甲午風雲》……  更重要的是,這部話劇還帶來諸多「意外成果」,比如引發新中國第一次有關甲午海戰的大討論,特別是田漢主持吳晗等學者參加的座談會;鄧世昌嫡孫等後裔前往觀看,留下了有關鄧世昌遺物的珍貴線索
  • 60年前 轟動的《甲午海戰》話劇(五)
    因為受到這些甲午影視劇的觸動,1962年10月,葉兆麟將家中保存的鄧世昌夫人原始照片捐獻給了原中國歷史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給葉兆麟來信說:「來信收悉,所介紹民族英雄、令外曾祖父鄧世昌的一些遺物情況很好,對我們今後在這方面的工作幫助很大。原配夫人何氏遺像送給我館,甚為歡迎。我們對您這種熱心於博物館事業的精神深為敬佩,並致謝意。」
  • 《鐵甲艦上》將播 還原歷史細節呈現真實海戰
    主演徐佳  搜狐娛樂訊 由中央電視臺、浙江唐德影視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鼎石影視業有限公司、中央新聞紀錄片電影製片廠出品,齊星執導的海戰史詩《鐵甲艦上的男人們》將於4月21日登陸央視八套黃金檔播出。該劇通過一群生活和戰鬥在「定遠艦」上的水兵們,首度為觀眾全方位展示中日甲午戰爭全景,對於歷史和歷史背景下的細節還原將達到史無前例的地步,巨資打造將中日甲午海戰真實呈現。  據了解,《鐵甲艦上的男人們》根據大量的歷史資料準確的複製歷史上甲午時期清軍原有的水師營碼頭、炮臺、水師營、定遠艦、日本海軍旗艦松島艦等設施,力求將最真實的歷史呈現給觀眾。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為什麼沒有擊沉一艘日艦?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參戰的鎮遠號和定遠號的實力可謂是正常戰爭中戰鬥力最強的,而且當時日本的綜合國力也不是很強大,那為什麼當時北洋水師都沒有擊沉一艘日軍軍艦呢,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完敗?從後世的一些影片中來看,對於北洋艦隊在中日甲午海戰中戰敗的原因,一些導演一味將戰敗的原因用裝了黃沙的炮彈、北洋水師的炮彈口徑要比炮管粗來解釋,這其實是一個愚蠢的解釋,其實北洋水師之所以完全的落敗的原因是因為北洋水師當時不相信科學、自以為是、坐井觀天的愚昧思想,其實對於北洋水師戰敗的原因共有四點。
  • 甲午海戰丁汝昌下令炸沉殘存軍艦 服毒自盡不降敵
    1894年10月30日花園口,依靠小舢板登陸的日軍   甲午120年祭·實地篇   令幾代國人難以忘懷的甲午悲劇歷史,如今已經過去整整120個年頭了。甲午戰爭的慘敗和《馬關條約》的籤訂,徹底擊碎了近代以來中國人第一次強軍強國的夢想,實為近代中國的一場重大歷史劫難,同時也促成中華民族的覺醒與抗爭。   作為中國軍事博物館研究人員,出於工作職責,幾十年來我多次出入各處甲午戰爭遺蹟地,考察和了解實地情況,與甲午中外史料相印證相辨別。
  •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陣亡4萬人,但是你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歷史上眾多戰爭以弱勝強均不離此法則。 甲午海戰,當時日本能造整隻艦船,日本所造艦船雖小可以源源不斷地出來,武器彈藥也是如此!當時清政府船要買,炮要買,炮彈更要買!
  • 甲午海戰中,方伯謙究竟是彈盡糧絕才逃跑,還是臨陣脫逃
    1894年,日本和清政府爆發了中日甲午海戰。在這場戰爭中,濟遠號管帶方伯謙因為畏懼敵人臨陣脫逃,最終遭到了朝廷的斬首。不過,也有一些聲音認為,方伯謙並非是逃走,濟遠號撤退實在是事出有因。15歲時,方伯謙考取了福建船政學堂,開始學習海戰。1877年,方伯謙被選為清政府第一批留學生,前往英國皇家艦隊學習了3年。在回國之後,方伯謙深得李鴻章賞識,先後擔任了鎮北艦和威遠練習艦的艦長,後來又被任命為主力艦濟遠艦管帶。1891年,方伯謙和鄧世昌一起被朝廷封為「捷勇巴圖魯」。總之,在甲午海戰爆發前,方伯謙可謂是官運亨通,一直被朝廷視為國之棟梁。
  • 中日甲午海戰
    9月,日陸軍分4路會攻平壤,清軍與日軍在城外展開激戰。左寶貴指揮清軍英勇抵抗,死守城北玄武門一帶,並親自登城開炮轟擊日軍,不幸中炮犧牲,玄武門失守,主將葉志超 逃跑。 9月17日,中日在黃海海面上進行了激烈的海戰。提督丁汝昌率領北洋艦隊與日軍展開激烈戰爭,丁汝昌受傷後仍坐於甲板上鼓舞士氣,由「定遠」號管帶劉步蟾代其指揮督戰。
  • 中日甲午戰爭中,假如清朝贏了黃海海戰,最後會贏嗎?
    可以說甲午中日戰爭,其主要的焦點在於海戰的勝負。而中日雙方在海戰當中,北洋艦隊的實力並沒有和日本聯合艦隊差距太大,但最後弄得全軍覆沒,顯然是不正常的。如果拋除人員、制度以及執行方面的問題,大清在黃海海戰當中將日本聯合艦隊擊敗,那麼大清就可以贏得甲午戰爭的勝利嗎? 雖然我們不想承認,但是根據各項數據以及海戰後的形勢推演,恐怕答案是不行!大清就算贏了海戰,最後還是會輸的!
  • 《鐵甲艦上的男人們》展現恢弘甲午海戰原貌(圖)
    《鐵甲艦上的男人們》展現恢弘甲午海戰原貌(圖) 2015-04-29 11:12:09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高辰 收官之際一路追劇的網友也紛紛留言表示不舍:「開篇就看得我眼淚撲簌簌地掉,不敢想像結局該哭成什麼樣」、「巨無霸定遠艦、海岸炮臺的280㎜克虜伯巨炮、強大的北洋水師的威嚴、以及基本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比起甲午大海戰拍的不是好一點半點,足以證明是一部花了大價錢的良心之作,期待結局」!
  • 炮彈命中率高,卻未能擊沉日艦,甲午海戰中的「彈藥之殤」
    但從海戰中的情況來看,這個提醒並未得到重視。 就在甲午海戰之後,參戰洋員泰萊說「中國海軍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缺乏彈藥」,另一位洋員馬吉芬也說「海戰結束前半小時,鎮遠的六英寸炮已經彈藥告罄......再過半小時,我們就將用完所有彈藥。到那時,我們只能聽天由命......」,記載於《甲午中日海戰見聞記》。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最大規模海戰,而在此之前,世界上能夠有研究價值的鐵甲艦時代海戰,只有意奧利薩海戰,這場海戰也是風帆戰列艦時代過渡到鐵甲艦時代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之後
  • 中日平壤之戰:戰損比1比10,武器先進的清軍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1894年朝鮮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史稱甲午農民戰爭。起義軍高舉「盡滅權貴」、「逐滅倭夷」的大旗,矛頭直指向本國的封建統治者和日本侵略者。當起義軍攻下全州,揚言要攻擊公州、洪州,直搗王京時,無力鎮壓起義的朝鮮政府慌忙請求自己的宗主國清朝派兵助剿。清政府應朝鮮請求,決定派兵入朝。
  • 甲午海戰,清朝一名水兵跳船逃生,22年後成為國家元首
    濟遠號的逃跑,打亂了北洋艦隊的陣型,是整個黃海海戰的轉折點。戰後,9月29日,在大連方伯謙以臨陣脫逃罪被斬首。 其實,在濟遠號逃跑時,它身後還跟著一艘小艦艇一起逃跑,它就是充當濟遠號僚艦的廣甲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