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中,方伯謙究竟是彈盡糧絕才逃跑,還是臨陣脫逃

2021-01-14 張生全精彩歷史

1894年,日本和清政府爆發了中日甲午海戰。在這場戰爭中,濟遠號管帶方伯謙因為畏懼敵人臨陣脫逃,最終遭到了朝廷的斬首。不過,也有一些聲音認為,方伯謙並非是逃走,濟遠號撤退實在是事出有因。

(方伯謙劇照)

那麼,真實情況是怎樣呢?方伯謙到底有沒有丟下同伴獨自逃生呢?

方伯謙於1854年出生在福建。15歲時,方伯謙考取了福建船政學堂,開始學習海戰。1877年,方伯謙被選為清政府第一批留學生,前往英國皇家艦隊學習了3年。在回國之後,方伯謙深得李鴻章賞識,先後擔任了鎮北艦和威遠練習艦的艦長,後來又被任命為主力艦濟遠艦管帶。1891年,方伯謙和鄧世昌一起被朝廷封為「捷勇巴圖魯」。

總之,在甲午海戰爆發前,方伯謙可謂是官運亨通,一直被朝廷視為國之棟梁。不過,太過順利的人生讓方伯謙開始安於享樂,而過度的享受則慢慢磨平了他的銳氣。

方伯謙飽受人詬病的總共有兩場戰役。

第一場戰役,是甲午戰爭的第一戰「豐島海戰」。1894年7月25日,中國軍艦「濟遠」和「廣乙」完成了運送清軍去朝鮮牙山登陸的任務,開始從牙山返航。在朝鮮豐島海面上,兩艘中國軍艦遇上了日本聯合艦隊中的「吉野」「浪速」及「秋津洲」三艘軍艦。

雙方遭遇之後,日本艦隊迅速向中國軍艦發起進攻。在一番炮戰後,「廣乙」不幸重傷,船身出現嚴重傾斜,最終在朝鮮十八島附近擱淺。而「濟遠」眼見形勢不妙,則是全速向西撤退。在日本戰艦的追擊下,「濟遠」不得不懸掛起白旗表示投降。但日軍根本不理會白旗,反而繼續發起追擊。無奈之下,「濟遠」只得又掛上日本海軍旗。

此時,恰好清政府第二波運送軍械的船艦「操江」趕到。日軍迅速轉移目標,對「操江」進行了攔截。而「濟遠」則趁此機會迅速撤退,並在撤退時向「吉野」發射了尾炮。

( 甲午戰爭)

事後,濟遠號管帶方伯謙在航海日誌中記錄說:「廣乙」在一開始便獨自離去,「濟遠」則是迅速向日軍發起反擊,最終重創了「吉野」並逼退對方懸掛龍旗而逃。

這份日誌在上報朝廷後,很快又被《申報》發表,方伯謙瞬間被塑造成了一個扭轉戰局的民族英雄。

不過,在「廣乙」擱淺船員和「操江」船員將真實情況上報後。李鴻章和丁汝昌等少數人才了解到了戰事的經過。由於當時洋務派在朝中飽受打擊,再加上陣前撤將於戰不利。最終李、丁二人並沒有深究豐島海戰中的真實情況。

而在後來的黃海海戰中,「吉野」毫髮無傷地出現,才算是徹底戳穿了方伯謙的謊言。只不過已經是為時已晚。

第二場戰役就是黃海海戰。在黃海海戰中,方伯謙所在的「濟遠」和「廣甲」互為姊妹艦,編在了一個小隊中。海戰開始後,日本聯合艦隊首先向老舊的「揚威」和「超勇」發起了攻擊。而北洋所有主力船艦則遭到牽扯,無力對「揚威」、「超勇」進行救援。

值得一提的是,「濟遠」在戰鬥開始後遲遲沒能就位,也是北洋艦隊無法救援的一個重要原因。

(丁汝昌舊照)

不久後,「揚威」、「超勇」被擊沉,「致遠」、「經遠」開始遭到圍攻。在「致遠」被擊沉後,方伯謙眼見形勢不妙,立即下令逃離戰場。而與他同小隊的「廣甲」在見到「濟遠」撤退後,也跟著逃離了戰場。

此時的北洋艦隊損失了六艘戰艦,戰鬥力大大減弱。最終在歷經五小時的激戰後,北洋艦隊遭到了慘敗。這一次戰爭的失敗,也造成了清政府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在撤離之後,方伯謙曾解釋說,「濟遠」上的所有軍艦和火炮都已經損壞,實在是在無力退敵的情況下才選擇撤退。但在丁汝昌派人對「濟遠」進行檢查後,卻發現「濟遠」上的火炮並非是因為外部遭到攻擊而損毀,反而是被炮錘自行砸壞的。

在先後經過豐島海戰和黃海海戰之後,李鴻章和丁汝昌終於忍無可忍。他們以方伯謙把隊伍牽亂,臨陣脫逃為理由,對方伯謙處以了極刑。

在此後為方伯謙翻案的《冤海述聞》一書中,則是通過修改「濟遠」回港時間,來證明方伯謙並沒有提前下令撤退。

然而在鐵一般的事實面前,僅憑一面之詞就想洗脫臨陣脫逃之人的罪名,顯然是不太現實的。

(參考資料:《軍費花園:甲午戰爭實錄》《冤海述聞》等)

相關焦點

  • 甲午海戰,清朝一名水兵跳船逃生,22年後成為國家元首
    致遠號沉沒後,一直在不遠處觀戰的濟遠號管帶方伯謙貪生怕死,立刻下令艦船逃離現場,慌亂中還撞上了揚威號。濟遠號的逃跑,打亂了北洋艦隊的陣型,是整個黃海海戰的轉折點。
  • 甲午海戰中,清政府戰敗的因素有哪些?北洋艦隊果真不堪一擊嗎?
    那麼實際上清軍北洋艦隊的戰鬥力究竟如何,他們真的完全不能和日本海軍抗衡嗎,還是因為人禍導致的失利?而且戰友的逃跑也讓北洋艦隊其他艦艇上的官兵出現了心理變化。雖然他們依然堅持戰鬥,但是士氣已經大不如前。雖然之後方伯謙因為臨陣脫逃被清政府處以極刑,但是他在戰場上造成的惡劣影響已經難以消除了。這在處死方伯謙的聖旨中國就已經寫得很明確了:濟遠管帶副將方伯謙首先逃走,致將船伍牽亂,實屬臨陣退縮,著即行正法。
  • 甲午海戰中,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其中,以慘敗告終的甲午海戰更是成為很多人心中永遠無法洗刷的恥辱,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難道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實則不然,甲午海戰時清朝海軍遠沒有想像的那麼不堪。我們知道,嚴謹來說,甲午海戰可以被劃分為三個階段:豐島海戰、黃海海戰以及威海衛保衛戰,前兩場是主要戰役,威海衛保衛戰是北洋水師的結局,他們最終慘敗並全軍覆沒。
  • 海軍學者:甲午戰敗罪在指揮官 軍人理應戰死
    甲午海戰失敗的直接責任必須由戰場指揮者來負甲午海戰的失敗,國家層面的責任無疑由封建沒落的清王朝政權來負,但是,戰場上作戰失敗的直接責任必須要由戰場指揮者來負。甲午海戰三戰中,僅有的幾次魚雷攻擊,不是發射不出去,就是沒有命中目標,北洋艦隊的大英雄鄧世昌對日艦「吉野號」發射了魚雷,但是沒有命中敵艦,反而被日艦用魚雷擊沉。還不止如此,實際上一直至1945年日本戰敗,中國自己建造和購買了不少魚雷,當筆者想找到一個海戰時中方魚雷擊沉敵艦的戰例,卻一無所獲。可見,中國海軍的失敗與其戰備和訓練水平低下有很大的關係。
  • 60年前 轟動的《甲午海戰》話劇(五)
    甲午海戰中,鄧世昌忠勇殉國,「死事最烈」,清廷按提督例從優議恤,諡以「壯節」,並追贈太子少保銜,入祀京師昭忠祠,御賜祭文。在北洋海軍陣亡將士中,鄧世昌所獲恤賞規格最高,也因此得到時人的廣泛讚譽。  是否存在一種可能:在甲午戰後,某人或某個書畫製作機構,以鄧世昌的名義製作了這幅字。「臣」印作為當時朝廷大員的一種通識印章,均可製作。
  • 60年前 轟動的《甲午海戰》話劇(一)
    話劇的名字叫《甲午海戰》,不僅這部劇本身具有諸多的開創性,比如這是第一部反映甲午海戰的戲劇;第一次在舞臺上讓「鄧世昌」喊出「撞沉吉野」;受到周恩來總理等領導人的肯定;從某種程度上說,還催生了電影《甲午風雲》……  更重要的是,這部話劇還帶來諸多「意外成果」,比如引發新中國第一次有關甲午海戰的大討論,特別是田漢主持吳晗等學者參加的座談會;鄧世昌嫡孫等後裔前往觀看,留下了有關鄧世昌遺物的珍貴線索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最大規模海戰,而在此之前,世界上能夠有研究價值的鐵甲艦時代海戰,只有意奧利薩海戰,這場海戰也是風帆戰列艦時代過渡到鐵甲艦時代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之後
  • 炮彈命中率高,卻未能擊沉日艦,甲午海戰中的「彈藥之殤」
    這是甲午戰爭期間,三場海戰中最重要的一場——大東溝海戰的一幕場景。就在甲午海戰之後,參戰洋員泰萊說「中國海軍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缺乏彈藥」,另一位洋員馬吉芬也說「海戰結束前半小時,鎮遠的六英寸炮已經彈藥告罄......再過半小時,我們就將用完所有彈藥。到那時,我們只能聽天由命......」,記載於《甲午中日海戰見聞記》。為什麼如此現代化的海軍竟然缺少炮彈?
  • 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真的那麼慫嘛?(三)
    接下來筆者想就甲午海戰中的幾個問題聊聊自己的看法。
  • 甲午海戰,清軍不堪一擊,歷史是真的嗎?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甲午海戰前夕,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陸續建立起大沽口、威海衛、旅順三大艦隊基地,這些成績讓清朝統治者盲目自信、掉以輕心,沒成想一場中日甲午戰爭大清的慘敗卻成了他們的惡夢,辛苦十數年建立的大清王牌海軍就這樣毀於一旦,再次證明了滿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也間接說明了清朝軍隊的不堪一擊
  • 《鐵甲艦上的男人們》展現恢弘甲午海戰原貌(圖)
    《鐵甲艦上的男人們》展現恢弘甲午海戰原貌(圖) 2015-04-29 11:12:09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高辰 無論是曾熱播的《古劍奇譚》、《活色生香》還是以《妻子的謊言》為代表的全新「懸浮劇」,誇張、廉價的製作效果數次引起熱議,似乎已成黃金檔標配。
  • 甲午海戰中,定遠號和鎮遠號為什麼連一艘日艦都沒有擊沉?
    李三萬摘要: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兩艘主力艦定遠號和鎮遠號,排水量大,裝甲防護厚實,主炮口徑大射程遠,戰鬥力是所有參戰艦艇中最強的,為什麼連一艘日軍艦艇都沒有擊沉?1894年9月17日是甲午海戰爆發的日期,今天正是一百二十五年的幾年日,特發本文以為紀念。
  • 甲午海戰失敗,慈禧真的是頭號罪人嗎?還原歷史真相,知恥而後勇
    甲午戰敗、庚子國難,讓大清國徹底淪為西方列強的俎上肉,杯中羹。作為清朝最高統治者的慈禧當然要負主要責任,直接責任。甚至很多人都說造成近代中國喪權辱國局面,慈禧是第一罪人。那麼歷史的真相真的是這樣的嗎?日本的侵略擴張之路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提出「脫亞入歐」的口號,全面學習西方,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 甲午中日海戰,清軍兵力是日軍的2倍之多,傷亡率呢?
    甲午中日海戰,對於我國意義重大,它的失敗奠定了日本後來的侵華戰爭。這場戰爭中,雙方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都相差懸殊,但卻各有優勢。日軍的軍艦比較先進,清軍則是兵力豐沛,是日軍的2倍之多,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的傷亡率又是幾比幾呢?
  • 甲午海戰,清朝一名水兵跳船逃生,22年後當選一國之總統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而老鄰居中國,正處於搖搖欲墜的清朝末年,儘管統治階級力求改革強軍,但是官場中的各大派系卻紛爭不斷,很難達成一致對外的共識。於是,北洋水師的訓練和紀律也遠遠達不到世界級水準,說得好聽一點,叫差強人意;說得難聽一點,叫外強中乾。
  • 1896-1911年 甲午海戰後重建的北洋海軍老照片
    中日甲午海戰後,清政&府被迫籤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可以說是近代史上最為苛刻、也是最空前屈辱的一道條約,戰爭賠款以及被迫向西方列強借支高利貸的巨額利息等代價竟高達6億兩白銀。照片中的「海琛」號官兵陣容齊整,軍服規範,顯然已是一支現代軍隊。
  • 「慈禧不挪用軍款慶生,甲午海戰就會打贏」,你被這句話騙了多久?
    如果當初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打贏了,也許就不會有抗日戰爭的出現,針對甲午海戰的失敗,現在普遍的看法是慈禧太后為了操辦自己的壽宴挪用軍款所致,但通過以下情況綜合分析,我認為這句話並不正確。
  • 甲午海戰,北洋海軍的夾縫雁行陣
    此時, 丁汝昌選擇以「定遠」為旗艦,「定遠」便成了這次海戰中北洋海軍中樞所在的司令艦。指揮海軍作戰並不是丁汝昌的專長,他在艦上的角色類似於督軍,猶如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而身為翼長、總兵,又是旗艦艦長的劉步蟾是北洋海軍此次海戰的真正戰場指揮官。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為什麼沒有擊沉一艘日艦?
    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鬥爭史上,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戰爭中雖然落敗,但是這場戰爭必定是要載入中華民族的抗戰史冊的。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參戰的鎮遠號和定遠號的實力可謂是正常戰爭中戰鬥力最強的,而且當時日本的綜合國力也不是很強大,那為什麼當時北洋水師都沒有擊沉一艘日軍軍艦呢,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完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