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日本和清政府爆發了中日甲午海戰。在這場戰爭中,濟遠號管帶方伯謙因為畏懼敵人臨陣脫逃,最終遭到了朝廷的斬首。不過,也有一些聲音認為,方伯謙並非是逃走,濟遠號撤退實在是事出有因。
那麼,真實情況是怎樣呢?方伯謙到底有沒有丟下同伴獨自逃生呢?
方伯謙於1854年出生在福建。15歲時,方伯謙考取了福建船政學堂,開始學習海戰。1877年,方伯謙被選為清政府第一批留學生,前往英國皇家艦隊學習了3年。在回國之後,方伯謙深得李鴻章賞識,先後擔任了鎮北艦和威遠練習艦的艦長,後來又被任命為主力艦濟遠艦管帶。1891年,方伯謙和鄧世昌一起被朝廷封為「捷勇巴圖魯」。
總之,在甲午海戰爆發前,方伯謙可謂是官運亨通,一直被朝廷視為國之棟梁。不過,太過順利的人生讓方伯謙開始安於享樂,而過度的享受則慢慢磨平了他的銳氣。
方伯謙飽受人詬病的總共有兩場戰役。
第一場戰役,是甲午戰爭的第一戰「豐島海戰」。1894年7月25日,中國軍艦「濟遠」和「廣乙」完成了運送清軍去朝鮮牙山登陸的任務,開始從牙山返航。在朝鮮豐島海面上,兩艘中國軍艦遇上了日本聯合艦隊中的「吉野」「浪速」及「秋津洲」三艘軍艦。
雙方遭遇之後,日本艦隊迅速向中國軍艦發起進攻。在一番炮戰後,「廣乙」不幸重傷,船身出現嚴重傾斜,最終在朝鮮十八島附近擱淺。而「濟遠」眼見形勢不妙,則是全速向西撤退。在日本戰艦的追擊下,「濟遠」不得不懸掛起白旗表示投降。但日軍根本不理會白旗,反而繼續發起追擊。無奈之下,「濟遠」只得又掛上日本海軍旗。
此時,恰好清政府第二波運送軍械的船艦「操江」趕到。日軍迅速轉移目標,對「操江」進行了攔截。而「濟遠」則趁此機會迅速撤退,並在撤退時向「吉野」發射了尾炮。
事後,濟遠號管帶方伯謙在航海日誌中記錄說:「廣乙」在一開始便獨自離去,「濟遠」則是迅速向日軍發起反擊,最終重創了「吉野」並逼退對方懸掛龍旗而逃。
這份日誌在上報朝廷後,很快又被《申報》發表,方伯謙瞬間被塑造成了一個扭轉戰局的民族英雄。
不過,在「廣乙」擱淺船員和「操江」船員將真實情況上報後。李鴻章和丁汝昌等少數人才了解到了戰事的經過。由於當時洋務派在朝中飽受打擊,再加上陣前撤將於戰不利。最終李、丁二人並沒有深究豐島海戰中的真實情況。
而在後來的黃海海戰中,「吉野」毫髮無傷地出現,才算是徹底戳穿了方伯謙的謊言。只不過已經是為時已晚。
第二場戰役就是黃海海戰。在黃海海戰中,方伯謙所在的「濟遠」和「廣甲」互為姊妹艦,編在了一個小隊中。海戰開始後,日本聯合艦隊首先向老舊的「揚威」和「超勇」發起了攻擊。而北洋所有主力船艦則遭到牽扯,無力對「揚威」、「超勇」進行救援。
值得一提的是,「濟遠」在戰鬥開始後遲遲沒能就位,也是北洋艦隊無法救援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久後,「揚威」、「超勇」被擊沉,「致遠」、「經遠」開始遭到圍攻。在「致遠」被擊沉後,方伯謙眼見形勢不妙,立即下令逃離戰場。而與他同小隊的「廣甲」在見到「濟遠」撤退後,也跟著逃離了戰場。
此時的北洋艦隊損失了六艘戰艦,戰鬥力大大減弱。最終在歷經五小時的激戰後,北洋艦隊遭到了慘敗。這一次戰爭的失敗,也造成了清政府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在撤離之後,方伯謙曾解釋說,「濟遠」上的所有軍艦和火炮都已經損壞,實在是在無力退敵的情況下才選擇撤退。但在丁汝昌派人對「濟遠」進行檢查後,卻發現「濟遠」上的火炮並非是因為外部遭到攻擊而損毀,反而是被炮錘自行砸壞的。
在先後經過豐島海戰和黃海海戰之後,李鴻章和丁汝昌終於忍無可忍。他們以方伯謙把隊伍牽亂,臨陣脫逃為理由,對方伯謙處以了極刑。
在此後為方伯謙翻案的《冤海述聞》一書中,則是通過修改「濟遠」回港時間,來證明方伯謙並沒有提前下令撤退。
然而在鐵一般的事實面前,僅憑一面之詞就想洗脫臨陣脫逃之人的罪名,顯然是不太現實的。
(參考資料:《軍費花園:甲午戰爭實錄》《冤海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