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北洋海軍的夾縫雁行陣

2021-01-08 戰爭事典

陸地作戰時軍隊會擺出隊形、使用陣法,海上作戰時軍艦也需要編組為一定的陣型,以求最大限度凝聚、發揮、增強多艘軍艦的戰鬥力。

1894 年9月17日中午12時5分,「定遠」艦的桅杆橫桁之端升起命令艦隊前行的旗語時,此次作戰應採用的陣型也被同步傳達。總查漢納根戰後在戰鬥報告中記述,選擇何種陣型是由右翼總兵、「定遠」艦艦長劉步蟾決定的。

在北洋海軍中,提督丁汝昌是主抓全局的行政事務官員,北洋海軍的日常訓練、戰術運用等海軍專業技術事務主要由船政學堂畢業的左翼總兵林泰曾和右翼總兵劉步蟾共同處理,二人都是總兵、翼長,林泰曾木訥、文弱, 但家世背景不凡(姑父是原船政大臣沈葆楨、叔公是原兩廣總督林則徐),而劉步蟾性格剛烈、強勢,實際上在軍中的地位凌駕於林泰曾之上。此時, 丁汝昌選擇以「定遠」為旗艦,「定遠」便成了這次海戰中北洋海軍中樞所在的司令艦。指揮海軍作戰並不是丁汝昌的專長,他在艦上的角色類似於督軍,猶如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而身為翼長、總兵,又是旗艦艦長的劉步蟾是北洋海軍此次海戰的真正戰場指揮官。

劉步蟾當天選定的作戰陣型,在戰後北洋海軍所作的戰況匯報中稱為夾縫雁行(「行」讀「杭」音)陣, 在北洋海軍的重要陣型規章《船陣圖說》中可以找到有關這種陣型的說明。

顧名思義,夾縫雁行陣是由「夾縫」和「雁行」兩個要素組合而成的。

北洋海軍主力由雙列縱隊變化為夾縫雁行陣的變陣過程示意圖

所謂「夾縫」,是對陣型中軍艦戰術單位組成模式的說明。在當時,一支艦隊內的基本戰術單位,可以是單艦,也可以是雙艦或三艦,即小隊。艦隊運動、作戰時,一個戰術單位會被作為一個單獨的作戰元素來考量,為求雙艦或三艦為單位的組合在戰鬥時發揮出最大的作戰效能,同單位內的軍艦會排列成一定的艦位組合。其中以雙艦為單位,一艘軍艦在前方,另外一艘軍艦在前艦的左後或右後方45度夾角位置的戰術組合樣式,就譯作夾縫,分列前後的兩艘軍艦在作戰時可以互相應援、配合。在當時的日本海軍中,這種戰術組合被稱為梯陣。

而夾縫雁行陣中的「雁行」,是指多個採取夾縫組合的2艦小隊,橫向排開,形成一個橫隊,如同大雁成行一般,即橫陣,在日本海軍中被稱為單橫陣。

陣型本身只是一種艦船的編隊組合形式,要發揮出威力,還必須輔之以匹配的戰術運用規則。北洋海軍的海戰戰術規則,其實早在海戰之前,甚至在甲午戰爭之前就已經制定完成並傳達給全軍。規則共有三條內容,北洋海軍艦隊在與任何敵方軍艦作戰時都應遵循:

1. Inaction, sister ships, or sub-divisions of pairs of ships, shall as far aspossible remain together, and support one another in attack and defence.(姊妹艦或者同小隊艦,應儘可能協同,互相配合進行作戰。)

2. Aruling principle should be to keep bows on to the enemy. (基本戰術法則是艦艏保持朝向敵方。)

3. Allships must, as a general rule, follow the motions of the Admiral.(所有軍艦必須遵守號令,跟隨旗艦運動。)

僅僅從字面描述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來,以姊妹艦或同小隊軍艦的組合為戰術單位、採用艦艏朝敵戰法等內容其實都是在強調使用夾縫雁行陣時的戰法。由這一早在戰前就頒布的戰術規則可知,選擇夾縫雁行陣作為戰鬥陣型,是早已制定的方略,並非是遭遇日本艦隊時劉步蟾臨時起意做的決定。

將夾縫雁行陣和三條戰術規則綜合起來,所呈現的戰法就是19 世紀60 年代後流行於世界海軍中的亂戰,現代又稱機動戰術。海戰中的亂戰,類似於陸戰中的肉搏戰、白刃戰。

在18世紀,風帆時代的歐洲海軍受軍艦的機動力限制,青睞戰列線(line of battle)決戰,其基本模式是,敵我雙方都將軍艦編組為縱隊,兩個縱隊並列,或同向而行,或對向而行,或乾脆錨泊不動,利用舷側火炮互相射擊,以決勝負。18 世紀末,英國海軍首創不排成縱列與敵方進行舷側火力對抗, 而是大膽地將己方軍艦編組為橫隊,直接突入、擾亂敵方陣列,迫使敵方進入近距離交戰的戰法,「數群攻敵,或一群分應,求亂敵陣」。1805 年, 英國海軍名將納爾遜正是採取了這種戰術,在特拉法加海戰中大敗排列為單縱隊的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為英國贏得了海上霸主地位。

19 世紀,進入蒸汽時代後,海軍主力艦朝蒸汽鐵甲艦方向發展。一方面, 軍艦上的火炮布置思路發生了重要變化,人們不再在軍艦舷側密集布置火炮,使得以舷側炮火對抗為主要作戰樣式的縱隊戰列線戰法顯得更加不合時宜。另一方面,由於鋼鐵軍艦自身防護力大大加強,而同時期火炮的射速較慢、炮彈的破壞效能較弱,僅憑炮火攻擊難以在短時間內擊沉、重創敵艦。因此,追求突擊、近戰的亂戰戰術受到歐洲海軍界的重視。1866 年7 月20 日,奧地利與義大利海軍爆發了著名的利薩海戰(Battle of Lissa),奧地利海軍艦隊司令馮·特格特霍夫(Wilhelm von Tegetthoff)採用「人」字形的橫隊, 採取亂戰戰法,打亂了編成縱隊的義大利艦隊,通過近距離射擊和撞擊,徹底擊敗了對手。

利薩海戰是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數十年間,世界上發生過的唯一一場大規模海戰,此戰中奧地利海軍的陣型、戰術、戰法,被海軍界奉為圭臬,甚至為了適應在亂戰中進行近距離撞擊的需要,在軍艦水線下的艦艏部位裝上鋒利如刀的撞角,幾乎成了潮流。北洋海軍選擇夾縫雁行陣和亂戰,正是基於這種歷史背景,在19世紀70至80年代成長起來的北洋海軍,可以說就是這種戰術思想的忠實學徒。

北洋艦隊向清廷匯報的演陣圖中從雙魚貫轉變為雁行陣的變陣說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輿1250 號

對北洋海軍所選擇的這種陣型樣式,甲午戰爭前日本海軍大學的重要戰術教材《海軍戰術一斑》曾做過重點介紹。教材中稱,此陣型為歐洲海軍的主流陣型樣式,奉行進攻至上,「提倡戰鬥主義,衝鋒至上」,對各艦的勇氣、航海技能要求極高。現代中國關於甲午黃海海戰的討論中,經常出現有關陣型對與錯的思考,實際上任何一種陣型,從其設計初衷來說都是最佳的,根本不存在錯的陣型,海戰中排列此陣型的艦隊能否擊敗排列彼陣型的艦隊,其要害因素往往在於艦隊是否能夠駕馭得了其選擇的陣型。這一點和圍棋博弈中的布局定式非常相似,圍棋中開局所用的各種布局定式,背後都蘊藏著老謀深算,歷史上也都能找到大量憑此獲勝的先例,都是最佳的樣式。然而由於博弈的人棋力不一,其對定式的理解也不一,九段高手能藉以大獲全勝的定式,並不能成為所有人獲取勝利的不二法門。

如果僅就北洋海軍的艦船樣式、火力情況而言,夾縫雁行陣和亂戰無疑是最佳的選擇。北洋海軍包括鐵甲艦「定遠」「鎮遠」在內的主力艦,多是艦艏方向的火力較強,且都裝有撞角,適合進行艦艏對敵的突擊、亂戰。而猶如衝鋒、拼刺刀一般的亂戰,還可以使北洋海軍規避火炮射速慢、彈藥效能差的痼疾,避免進行自身不佔優勢的炮火對戰。當衝近敵方編隊時,北洋海軍即可發揮小規模戰術單位在操控、機動能力上的優勢,以兩兩配合的戰術組合,採用撞角撞擊、發射魚雷、火炮抵近射擊等打法,於亂中取勝。

不過,北洋海軍使用的夾縫雁行陣和亂戰戰術,其實隱藏著極大的危險和不確定性。就如同陸軍的衝鋒、拼刺刀一樣,進行亂戰時必須抓住機會,在儘量短的時間內衝到敵方陣前發起攻擊,以防在衝擊途中遭到敵方的火力壓制和重大殺傷。1894年9月17日從大東溝外海向西南方煤煙升起處駛去的北洋海軍主力,幾乎每一艘軍艦的動力源——鍋爐都接近乃至到了報廢年限,在這樣惡劣的動力狀況下,能否迅速衝到敵軍陣前就成了未知數,倘若無法做到這一點,一旦被敵方炮火壓制,後果將不堪設想。因為衝鋒戰術是一種有進無退的戰術,只有不斷地衝擊才有可能獲得勝利,一旦被敵方遲滯或者己方發生潰退,必將產生災難性的後果。

本文摘自《中日甲午黃海大決戰》

相關焦點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最大規模海戰,而在此之前,世界上能夠有研究價值的鐵甲艦時代海戰,只有意奧利薩海戰,這場海戰也是風帆戰列艦時代過渡到鐵甲艦時代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之後
  • 1896-1911年 甲午海戰後重建的北洋海軍老照片
    中日甲午海戰後,清政&府被迫籤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可以說是近代史上最為苛刻、也是最空前屈辱的一道條約,戰爭賠款以及被迫向西方列強借支高利貸的巨額利息等代價竟高達6億兩白銀。這相當於相當於建設30支北洋艦隊的經費,約等於當時日本七八年的財政收入,同時也使得日本一躍而上取代中國成為東亞的頭號強國。「海琛」號上的現代軍隊這是1908年清末軍艦「海琛」號官兵留下的合影。1896年,清廷向德國訂購三艘穹甲巡洋艦,海琛是最後來華的一艘,此後一直是清末主力艦之一。
  • 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真的那麼慫嘛?(三)
    接下來筆者想就甲午海戰中的幾個問題聊聊自己的看法。
  • 歷史的印跡|尋找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
    雖然此次海戰,由日方挑起戰爭,但對於北洋海軍依然心存忌憚。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下令,允許水兵們在甲板上隨便吸菸,以平復心情。12時50分,雙方艦隊相距近6000米時,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305毫米巨炮首先發炮。中日甲午黃海大海戰由此爆發。
  • 60年前 轟動的《甲午海戰》話劇(一)
    話劇的名字叫《甲午海戰》,不僅這部劇本身具有諸多的開創性,比如這是第一部反映甲午海戰的戲劇;第一次在舞臺上讓「鄧世昌」喊出「撞沉吉野」;受到周恩來總理等領導人的肯定;從某種程度上說,還催生了電影《甲午風雲》……  更重要的是,這部話劇還帶來諸多「意外成果」,比如引發新中國第一次有關甲午海戰的大討論,特別是田漢主持吳晗等學者參加的座談會;鄧世昌嫡孫等後裔前往觀看,留下了有關鄧世昌遺物的珍貴線索
  • 龍旗凋零:大清海軍「北洋水師」是怎麼輸掉甲午大海戰的?
    當時的日本,為了建造海軍,舉國捐款,日本天皇皇后把首飾都捐了,日本銀行超量發行國債,透支未來的錢,全力打造軍艦。可以說,如果甲午海戰日本敗了,光是國債就能自己崩潰,所以日本賭上國運,要搏一票大的,打敗大清搶到銀子!
  • 甲午海戰中,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其中,以慘敗告終的甲午海戰更是成為很多人心中永遠無法洗刷的恥辱,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難道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實則不然,甲午海戰時清朝海軍遠沒有想像的那麼不堪。我們知道,嚴謹來說,甲午海戰可以被劃分為三個階段:豐島海戰、黃海海戰以及威海衛保衛戰,前兩場是主要戰役,威海衛保衛戰是北洋水師的結局,他們最終慘敗並全軍覆沒。
  • 甲午海戰中,清政府戰敗的因素有哪些?北洋艦隊果真不堪一擊嗎?
    這些戰爭中最令國人印象深刻的無疑是中日之間的甲午戰爭,其中北洋艦隊和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上發生的海戰更是令我們心痛不已。在一些文藝作品以及民間言論中,北洋艦隊在戰鬥中是處於絕對下風的,此戰過後,北洋艦隊便基本失去了所有戰鬥力,日本聯合艦隊則保全了所有艦艇,這也是之後威海衛和旅順口海軍基地相繼淪陷的根本原因。如此誇張的戰損比讓這種清軍不堪一擊的論調甚囂塵上。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為什麼沒有擊沉一艘日艦?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參戰的鎮遠號和定遠號的實力可謂是正常戰爭中戰鬥力最強的,而且當時日本的綜合國力也不是很強大,那為什麼當時北洋水師都沒有擊沉一艘日軍軍艦呢,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完敗?從後世的一些影片中來看,對於北洋艦隊在中日甲午海戰中戰敗的原因,一些導演一味將戰敗的原因用裝了黃沙的炮彈、北洋水師的炮彈口徑要比炮管粗來解釋,這其實是一個愚蠢的解釋,其實北洋水師之所以完全的落敗的原因是因為北洋水師當時不相信科學、自以為是、坐井觀天的愚昧思想,其實對於北洋水師戰敗的原因共有四點。
  • 炮彈命中率高,卻未能擊沉日艦,甲午海戰中的「彈藥之殤」
    就在甲午海戰之後,參戰洋員泰萊說「中國海軍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缺乏彈藥」,另一位洋員馬吉芬也說「海戰結束前半小時,鎮遠的六英寸炮已經彈藥告罄......再過半小時,我們就將用完所有彈藥。到那時,我們只能聽天由命......」,記載於《甲午中日海戰見聞記》。為什麼如此現代化的海軍竟然缺少炮彈?
  • 甲午海戰中日海軍最主要的武器差距:火藥,日本下瀨火藥全球領先
    中日甲午海戰中,曾出現這樣一幕:定遠艦憑藉龐大的裝甲身軀和大口徑炮,在海戰中左衝右突,頻頻發炮,給敵人造成很大威脅。突然一發炮彈擊中定遠艦首,引起了一場久久無法撲滅的大火。大火伴隨著黃色的濃煙,顯得十分詭異。這次命中和其他炮彈明顯不同,其他炮彈通常不會引燃大火,也不會有這種黃色的煙霧。
  • 60年前 轟動的《甲午海戰》話劇(五)
    況周頤對此進行了詳細記錄,兩方印章,一方印刻、一方陽刻,「朱文曰『臣印世昌』,白文曰『海軍都督』」。  但 這 兩 方印,給這幅字帶來了疑點。「臣印世昌」,或許應該是「臣世昌印」,印章上的四個字應為逆時針轉寫排列。送給朋友的書法,蓋上「臣」印似乎有違規制。第二方印「海軍都督」則十分罕見。鄧世昌在北洋海軍的正式官職為「中軍中營副將,以花翎提督銜記名總兵借補,委帶致遠快船」。
  • 甲午海戰,清軍不堪一擊,歷史是真的嗎?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甲午海戰前夕,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陸續建立起大沽口、威海衛、旅順三大艦隊基地,這些成績讓清朝統治者盲目自信、掉以輕心,沒成想一場中日甲午戰爭大清的慘敗卻成了他們的惡夢,辛苦十數年建立的大清王牌海軍就這樣毀於一旦,再次證明了滿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也間接說明了清朝軍隊的不堪一擊
  • 北洋水師如果擁有一艘現代級驅逐艦,甲午海戰還會輸嗎?
    甲午海戰是我們中華民族之殃,也是中日國運的轉折點,日本憑藉此戰躍升為世界五大強國之一,而中國則徹底在半封建和半殖民道路上越陷越深。後世很多人都做了各種假想,假如慈禧太后沒有挪用北洋海軍軍費,假如李鴻章不消極避戰,假如炮彈裡面沒有沙子,那北洋海軍是不是就能贏了呢?
  •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一次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的絕佳機會
    長崎事件本是北洋水師一次可以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的絕佳機會,卻被清政府白白地浪費了,更要命的是為幾年後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的慘敗埋下了禍根,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當時的北洋水師總教習英國人琅威理甚至建議北洋水師藉此機會,直接對日本宣戰,當時的日本海軍剛剛起步,而北洋水師有壓倒性優勢,是將日本海軍扼殺在搖籃中的絕佳機會。
  • 直擊甲午中日海戰現場,張張真實慘烈,圖8是被擊毀的日本軍艦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戰爆發,因當年是甲午年,歷史上稱為甲午中日海戰,由於日本蓄謀已久,加日本軍艦強大,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聯合艦隊激烈交戰後,損失慘重,退守威海衛基地,最後以中國戰敗
  • 大東溝海戰謎題:日本預謀之戰? 陣形失誤之戰?
    黃海大東溝的中日對決,是甲午戰爭中一場重要的海戰。北洋海軍此役失利,共損失5艘戰艦,自此退入威海衛。多年來的研究,使得這場海戰的大致經過早已為人所知。但是仔細挖掘相關史料,仍可發現許多耐人尋味的細節……  爭論一:黃海海戰的爆發是必然的嗎?
  • 甲午海戰日方實力10倍於中方
    我們必須明白兩個真相,才不會愧對曾經奮勇拼殺的先輩:1、大清海軍確實曾經亞洲第一,可甲午海戰參戰的基本是北洋艦隊,而日方則基本是全體出動;2、作為大清海軍的主力,北洋艦隊在1888
  • 如若此人當上北洋水師提督,在甲午中日戰爭前,兩國恩怨早已解決
    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朝籤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不僅標誌著洋務運動徹底破產,而且致使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更加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開始認識到英國的船堅炮利,為了加強海防抵抗侵略,便著手採購外國船炮,籌劃建立一支近代海軍,北洋海軍正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
  • 《鐵甲艦上的男人們》展現恢弘甲午海戰原貌(圖)
    該劇首次將焦點落在民族興衰交替的近代史開端之戰,以小人物的全新視角重讀崢嶸歲月,填補歷史劇時段空白,以大手筆特效完整呈現恢弘的海戰原貌,在紀念反法西斯70周年之際致敬為反侵略奮戰至最後一刻的民族英雄。《鐵甲艦上的男人們》以詼諧色彩開篇,著墨於小人物在經歷了捶打後的自覺成長,然而在喜劇的外衣下包裹著悲壯的正劇的內核,引領觀眾切實體會北洋水師昔日的輝煌與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