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旗凋零:大清海軍「北洋水師」是怎麼輸掉甲午大海戰的?

2020-12-14 讀書讀書WE讀書

在我們很多人印象中,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軍隊不堪一擊,列強一恐嚇,就籤訂條約、割地賠款。

其實,大清也有風光的時候,洋務運動後李鴻章組建的「北洋水師」,戰鬥力在世界上名列第九,亞洲第一。

即使在大清最無能的慈禧時代,還是有光緒、李鴻章等人,看到鴉片戰爭中英國戰船火炮的威力後,意識到制海權的重要性,開始組建大清近代海軍。

1875年,李鴻章專門出洋考察,採購當時世界上威力最強大的鐵甲戰船,本來老牌子的英國軍艦是首選,但英國人店大欺客,漫天要價。

這時新興的德國人看到市場,給李鴻章報了一個相當優惠的價格,戰艦威力強大又物美價廉,李鴻章當場拍板:買它!

最後李鴻章以330萬兩白銀的價格,買下了「定遠」、「鎮遠」兩艘主力鐵甲戰艦,排水量7300萬噸級。

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軍旗是龍旗。

此時的大清海軍已陸續採購大小軍艦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其中主力以「八遠艦」命名:定遠、鎮遠、來遠、經遠、致遠、靖遠、濟遠、平遠。

擁有如此強大的一支近代海軍,朝野上下人心激動,但很快,問題來了。

「買船一時爽,保養火葬場」。

軍艦是個很燒錢的玩意,不是買了就隨便用了,日常保養、維修、訓練到處要花錢,一發炮彈抵得上普通人幾個月工資,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朝廷每年撥的400萬兩白銀,根本不夠塞牙縫。

時間一久,戶部就不樂意了,保皇派翁同龢等人攻擊李鴻章,光緒帝猶猶豫豫停了撥款。

沒了錢,裝備老化,炮彈不足,故障率高,北洋水師從誕生那天起,就開始走了下坡路。

1895年11月,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海軍為了討好老佛爺,把本用來購買一艘英國軍艦的錢,挪用去給老佛爺祝壽賀禮了。

這艘軍艦是英國為北洋水師量身定做的快速型軍艦(航速高達22.5),彌補艦隊速度遲緩的問題。這個消息被日本知道後,立馬全國湊錢「截胡」給買下了,大清不要,我們日本要了。

可笑的是,這艘船就是後來鄧世昌拼死也沒撞沉的——「吉野」號!

當時的日本,為了建造海軍,舉國捐款,日本天皇皇后把首飾都捐了,日本銀行超量發行國債,透支未來的錢,全力打造軍艦。

可以說,如果甲午海戰日本敗了,光是國債就能自己崩潰,所以日本賭上國運,要搏一票大的,打敗大清搶到銀子!

但當時大清上下的思維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翰林院大臣上書奏:日本國僅有2艘鐵甲艦,其他都是木頭做的帆船,不足為懼。

但實際上呢?

據史料記載,甲午海戰前,日軍已配備了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島、千代田、嚴島、橋立等主力戰艦,全套新式自動火炮,炮彈均為黃色炸藥,威力是北洋海軍用的實心彈10倍有餘。

而且,日本特務掌握北洋海軍的資料後,特意從德國定製了三艘專門對付鎮遠、定遠的軍艦。

從誕生那天起,日本海軍就在等待一個消滅北洋水師的機會。

很快,機會來了。

1894年2月15日,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皇帝請求大清出兵鎮壓,而日本也在等待這個挑釁機會。

7月25日,日本埋伏豐島海面,突然襲擊清軍運兵船,擊沉「高升號」運兵船,871名士兵寧死不降,壯烈殉國。

清政府大怒,對日宣戰,甲午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9月17日上午10時 30分左右,完成護航任務的北洋水師,在鴨綠江大東溝與日本艦隊遭遇。

日軍隨即排成單列縱隊,準備迎戰北洋水師。

同時,「鎮遠」號發現有日本軍艦衝來,立刻拉起警報,水師提督丁汝昌命令北洋艦隊變換隊形,雁形陣迎戰日本聯合艦隊。

當時雙方的實力基本打平,北洋水師10艘軍艦,對陣日本海軍12艘軍艦。

日軍的火炮多裝備在側面,以一字長蛇陣,用側面火炮攻擊北洋艦隊,日本軍艦特點在於火炮發射臺靈活,炮彈威力較大,航速較快。

北洋艦隊陣容

北洋水師的火炮比較老舊,重炮裝備在船頭位置為主,以雁形陣出擊,靠「定遠」、「鎮遠」兩艦以重型鐵甲艦打頭衝陣,其餘軍艦在兩翼,但航速較日軍慢。

中午12點50分,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打響了黃海海戰的第一炮,但未命中敵艦。隨後,日軍旗艦「松島」向北洋水師開炮射擊。

戰鬥一開始,日艦派出以「吉野」、「浪速」、「秋津州」和「高千穗」組成的第一遊擊隊,利用速度快的優勢,避開主力重船「定遠」,繞到了北洋水師的右翼,迅速包圍「揚威」、「超勇」猛打。

「揚威」和「超勇」服役較久,裝備陳舊,航速和火力只能作為策應,開戰半小時後,「超勇」起火被擊沉,管帶黃建勳墜海自殺;「揚威」艦體嚴重傾斜,前後火炮全部失靈,駛離戰場後居然擱淺,管帶林履中跳海自殺。

正面戰場上,日本旗艦「松島」與北洋旗艦「定遠」捉對廝殺,12時53分,一發炮彈擊中「定遠」指揮臺,信號旗被打壞,提督丁汝昌摔成重傷,整個艦隊失去統一的指揮,開始各自為戰。

此時,「濟遠」管帶方伯謙竟臨陣脫逃,「廣甲」看到「濟遠」逃了,也跟著逃跑。

更烏龍的是,「濟遠」逃的時候慌不擇路,竟然把擱淺在附近的「楊威」給撞沉了;「廣甲」逃跑後在大連三山島觸礁,23日被路過的日艦發現,自己炸沉了。

「定遠」、「經遠」、「來遠」捉住日艦中實力較弱的「扶桑」、「赤誠」、「西京丸」和「比睿」,進行猛烈攻擊,「比睿」號慌不擇路,竟從北洋水師中穿插過去,可惜北洋水軍以穿甲彈為主,重傷「赤誠」、「西京丸」和「比睿」後,竟沒能擊沉敵艦。

14時15分,日本艦隊迂迴到北洋水師背後,與擊敗「揚威」、「超勇」的第一遊擊隊形成前後夾擊,北洋水師腹背受敵,隊形更加混亂,「來遠」、「靖遠」受傷,退出戰鬥修復。

15點3分,日軍一炮命中旗艦「定遠」,「定遠」隨即燃起大火,旁邊的「致遠」和「經遠」掩護旗艦滅火,「定遠」成功撲滅了大火,但「致遠」此時已被日艦的炮火集中圍毆,船體嚴重傾斜。

「致遠」管帶鄧世昌在得知炮彈用盡後,下令全速前進撞沉「吉野」,伺機發射魚雷。日艦見狀邊逃命邊集中火力攻擊「致遠」,第二發魚雷命中「致遠」艦魚雷倉,「致遠」爆炸沉沒,全艦官兵共252名壯烈戰死。

鄧世昌墜入海中,拒絕了救援艇丟過來的繩子和遊泳圈,抱著愛犬「太陽」,沉水殉國。

「致遠」沉沒後,「經遠」繼續迎戰「吉野」,在密集的炮火下中彈起火,管帶林永升、大副陳策陣亡,「經遠」被魚雷擊沉,全艦270人除16人獲救外,全部殉難。

日艦後來回憶「經遠」艦:「終未升降旗,一直奮戰,死而後已,可瞑目海底」。

15點30分,「鎮遠」發射的一枚榴彈,命中「松島」號甲板上的彈藥堆,引爆炮彈,炸死日軍炮塔指揮官志摩清直等100餘人,「松島」失去指揮能力後逃跑。

此時,正面戰場上「定遠」、「鎮遠」仍在遭到日本艦隊5艘軍艦的圍攻,兩艦鐵甲防禦強悍,多次起火但始終堅挺,以2對5不落下風,日艦「赤城」、「比睿」、「西京丸」被「定遠」和「鎮遠」轟得逃跑,旗艦「松島」癱瘓,「吉野」、「扶桑」也受了重傷。

不久,「靖遠」、「來遠」搶修完畢,並召回之前撤離戰場的「平遠」、「廣丙」和魚雷艇,北洋水師重新集結。

17點30分,日本艦隊見吃不下北洋水師,下令全部撤離戰場。北洋水師隨後也收隊返回旅順港。

歷時5個多小時的黃海海戰,到此結束。

此戰,北洋水師損失了「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死傷官兵無數;但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僅僅是重傷,返回船塢修復,一周又恢復戰鬥力。

但北洋水師返回旅順後,卻因缺少維修零件和維修工人,折騰了一個多月,勉強堵住了漏水,北洋水師卻失去了戰鬥力。

北洋水師一戰之後,徹底失去了黃海制海權,龜縮在威海衛。

更悲催的是,「鎮遠」在入港時不慎觸礁,徹底癱在了海上,管帶林泰曾自殺。

出不去港的北洋水師,就像失去了牙齒的老虎,等待他們的是日本艦隊的圍殺。

1895年1月19日,日軍主力登陸旅順,一路殺到威海,包圍了北洋水師所在的劉公島。

2月6日,日艦魚雷艇偷襲,擊沉北洋水師「來遠」,「威遠」和「寶筏」號。

2月7日,日艦全殲北洋水師魚雷艇,並佔領岸炮,活捉4名清軍,威逼他們掉轉炮口轟炸北洋水師艦隊。

2月9日,日艦擊沉了北洋水師最後一艘主力艦「靖遠」,北洋水師基本大勢已去。

2月12日,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廣丙」號管帶陳壁光代表北洋艦隊投降,「定遠」和「鎮遠」為不資敵自爆沉船,日軍俘虜了「濟遠」,「平遠」,「廣丙」等殘餘軍艦。

兩個多月後,清政府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

日軍在獲得清政府2億白銀賠償後,80%投入海軍和陸軍裝備,為日後全面侵華,埋下了伏筆。

甲午一戰,是中華民族的至暗時刻,列強瓜分中國;但這一敗仗,也讓無數國人開始覺醒,古老的東亞睡獅慢慢睜眼。

1895年後50年,中國人民終於幹趴了日本。

長眠於海底的北洋水師英雄們,你們可以安息了!

2019年,山東威海衛,「定遠」艦沉船被考古打撈上來,「致遠」、「經遠」也陸續被發現。

定遠艦殘骸

當這些沉船重見天日的那天,迎接這些不朽將士們的是:

強大的航母編隊!

相關焦點

  • 馮小寧談: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
    難酬蹈海亦英雄  甲午大海戰,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都曾為它所震痛。  120年前,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的白色方陣中,排列著一群身穿海軍軍服卻留著長辮子的中國青年,他們「負民族之未來,求洋人之科學,赴七萬裡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他們「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無可他求」。
  • 北洋水師往事
    中日甲午海戰主要戰役是大東溝海戰,其實這次戰役的損失並不是毀滅性的,而且這次戰役北洋水師艦炮的命中率比日本還要高一些,打輸了是因為大清海軍的建軍理念是盲目求大,戰艦的噸位和火炮口徑都超過日本聯合艦隊,但是由於多年沒有及時更新,造成船的射速和機動性太差。如「吉野」號這種高速巡洋艦,雖然在歐洲只算二流貨,但是因為跑得太快,中國軍艦根本打不著它。
  •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一次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的絕佳機會
    長崎事件本是北洋水師一次可以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的絕佳機會,卻被清政府白白地浪費了,更要命的是為幾年後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的慘敗埋下了禍根,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長崎事件北洋水師與日本警察的糾紛,本是北方水師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的絕佳機會。1886年,北洋水師對日本長崎進行訪問,實則進行艦隊補給和維修,這一次北洋水師出動了定遠、鎮遠等鐵甲艦,北洋水師勢力雄厚。
  • 如若此人當上北洋水師提督,在甲午中日戰爭前,兩國恩怨早已解決
    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朝籤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不僅標誌著洋務運動徹底破產,而且致使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更加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開始認識到英國的船堅炮利,為了加強海防抵抗侵略,便著手採購外國船炮,籌劃建立一支近代海軍,北洋海軍正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
  • 1896-1911年 甲午海戰後重建的北洋海軍老照片
    中日甲午海戰後,清政&府被迫籤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可以說是近代史上最為苛刻、也是最空前屈辱的一道條約,戰爭賠款以及被迫向西方列強借支高利貸的巨額利息等代價竟高達6億兩白銀。當時清朝的其他三支海軍但是艦艇稀少且嚴重落後,南洋海軍就15艘老舊不堪的小破船了;福建水師在中法馬江海戰中被全殲,甲午戰後福建水師也就是把之前被法國海軍打沉或重創的幾艘軍艦打撈出來翻修了一下,然後才轉交給了廣東水師;廣東水師的三艘主力戰艦,早就在甲午海戰中被擊沉、自毀或是被日本人俘獲編入其艦隊了,剩下的也就是破舊不堪的小炮艇、魚雷艇。
  • 聊一聊,當年慈禧拿北洋水師的軍費修頤和園到底是怎麼回事?
    就在去年有條新聞,就是這個當年大清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艦」的殘骸被找到了,還撈上來了一些沉艦遺物,可惜這個艦體已經損壞得很嚴重了!那這故事怎麼來的?其實那是出自日本海軍中將,小笠原長生寫的一本書,這本書叫「聖將東鄉平八郎全傳」聽這本書名兒的就知道這本書就是無腦胡吹的書!
  • 北洋水師最先進的定遠鐵甲艦,在當時世界是什麼樣的存在
    1885年10月29日,清朝北洋水師迎來了兩艘「巨無霸」軍艦。一艘是定遠號鐵甲艦,一艘是鎮遠號鐵甲艦。它們都屬於定遠級戰列艦,為一級軍艦。北洋水師將定遠號鐵甲艦定為旗艦,懸掛大清龍旗和艦隊司令的將旗。原來,1874年牡丹社事件發生以後,清朝看到了現代海軍在國防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決定派遣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組建北洋水師。李鴻章最初從英國購買了6艘「蚊子船」和2艘巡洋艦超勇號和揚威號,但「蚊子船」不具備遠洋作戰能力,巡洋艦也無法作為北洋水師的主力軍艦使用,便產生了購買更強大的戰列艦的想法。
  • 甲午沉船「經遠艦」找到了!卻藏著北洋水師比戰敗還悲劇的命運
    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單位組成的聯合考察隊,在遼寧省大連莊河海域水下十二米處,發現了一艘沉睡百年以上的近代戰艦,經過對打撈裝備以及艦舷外壁名字牌的反覆辨認,考察隊終於確定:這艘艦體倒扣狀態且被淤泥覆蓋的戰艦,正是124年前,甲午黃海大戰裡壯烈沉沒的北洋水師戰艦:經遠艦。
  • 大清國旗在加拿大上空飄揚
    李鴻章呈上了畫有虎、豹、獅、龍、麒麟、八卦等圖像的許多種國旗圖案,慈禧最後選定金龍旗作為國旗。但是民國時期陳伯熙等人卻認為,三角龍旗早在鹹豐年間就已經誕生了,而且是因商務需要而制定的。由於廣東沿海一帶海盜多,中國商船沒有國旗庇護,航行很不安全,許多商船隻好冒掛外國旗幟,於是,廣東商人聯名上書大清政府:「請仿各國成例,制定一種國徽,俾便商民遵用。」
  • 北洋水師遭受滅頂之災,南洋水師卻袖手旁觀,坐視其全軍覆沒
    公元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戰於黃海大東溝,這是"甲午戰爭"中最慘烈的一場戰鬥;由於北洋水師剛剛組建,裝備以及戰鬥力都不如日本海軍,最後被打得節節敗退;在次年威海一戰中,元氣大傷的北洋水師,困守劉公島一月之久,孤立無援最後全軍覆沒;其實當時清廷不僅有北洋水師,還有一隊南洋水師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為什麼沒有擊沉一艘日艦?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參戰的鎮遠號和定遠號的實力可謂是正常戰爭中戰鬥力最強的,而且當時日本的綜合國力也不是很強大,那為什麼當時北洋水師都沒有擊沉一艘日軍軍艦呢,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完敗?從後世的一些影片中來看,對於北洋艦隊在中日甲午海戰中戰敗的原因,一些導演一味將戰敗的原因用裝了黃沙的炮彈、北洋水師的炮彈口徑要比炮管粗來解釋,這其實是一個愚蠢的解釋,其實北洋水師之所以完全的落敗的原因是因為北洋水師當時不相信科學、自以為是、坐井觀天的愚昧思想,其實對於北洋水師戰敗的原因共有四點。
  • 北洋水師最恥辱一幕:1900年比甲午那年還不堪
    其中,北洋水師在大沽口之戰中的屈膝投降,更是海軍史上最恥辱的一幕。這次事件的不堪程度,更甚於1895年劉公島的北洋水師投降事件,後者至少經過了長時間的奮戰。但是,令列強參戰艦艇不解的是,在他們預測威脅最大的北洋水師艦艇卻一動不動,冷眼旁觀大沽口炮臺守軍的孤軍奮戰。
  • 甲午海戰,清軍不堪一擊,歷史是真的嗎?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甲午海戰前夕,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陸續建立起大沽口、威海衛、旅順三大艦隊基地,這些成績讓清朝統治者盲目自信、掉以輕心,沒成想一場中日甲午戰爭大清的慘敗卻成了他們的惡夢,辛苦十數年建立的大清王牌海軍就這樣毀於一旦,再次證明了滿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也間接說明了清朝軍隊的不堪一擊
  • 如果這名英國籍副提督不負氣離職,北洋水師不會全軍覆沒
    然而在海軍內部,李鴻章根本就不認琅威理這個副職,並暗示在丁汝昌有事時,由任右翼總兵的「定遠」管帶劉步蟾代理海軍事務。1890年初,北洋艦隊停泊香港過冬。2月24日,提督丁汝昌率領部分海軍出巡海南。3月6日,旗艦「定遠」突然降下提督旗,升起總兵旗。按照《北洋海軍章程》,艦隊只設一個提督,兩個總兵。提督之下,右翼總兵官銜最高。
  • 北洋海軍,中國史上第一支叫作海軍的國家武裝,就其本質名不副實
    ,桅杆檣頭飄揚著龍旗的浩大艦隊在振奮前行,總理海軍衙門大臣、醇親王奕譞對北洋地區海防建設情況的校閱正式開始,史稱大閱海軍。更讓他激動的是,南、北洋水師的全部主力軍艦不知何時已出現在「海晏」輪的左右,進行伴隨護航,猶如小山一般的鐵甲艦「定遠」「鎮遠」就在最前方領隊……大清國的首任海軍衙門大臣,就這樣感受到了什麼是近代化的海軍。
  • 123年前,這位英勇的美國人為北洋水師的覆滅舉槍自盡
    經過四個月的輪船跋涉,馬吉芬終於到達了彼時還在大清治下的中華大地,然而,此時中法戰爭早已結束,軍隊不再大量需要人員了。滿懷期待的馬吉芬又一次與自己的理想失之交臂,心灰意冷的他已經做好了打道回府的準備。但是,中國和美國畢竟相隔萬裡,來去不易,不如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投份簡歷試試。
  • 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覆滅。背後的原因,是值得我們去深思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布施行《北洋水師章程》。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在當時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1895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朝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 歷史的印跡|尋找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
    定遠艦 遍地球第一等鐵甲船自從1885年來到中國,加入北洋水師開始,定遠艦和他的姊妹艦鎮遠艦就是中國海軍的驕傲。這兩艘鐵甲艦,是中國人自存圖強努力的結晶。雖然此次海戰,由日方挑起戰爭,但對於北洋海軍依然心存忌憚。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下令,允許水兵們在甲板上隨便吸菸,以平復心情。12時50分,雙方艦隊相距近6000米時,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305毫米巨炮首先發炮。中日甲午黃海大海戰由此爆發。
  • 躍言:在英國拜謁北洋水師故勇墓,看到一張山東艦照片
    北洋水師故勇墓前祭放著山東艦照片的圖片 2017年9月,筆者在英國留學時,曾專程去紐卡斯爾探尋的北洋水師在當地的歷史,記錄下不少照片和文字。現在整理髮布,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這段塵封的歷史。這兩艘耗資近170萬兩白銀的新銳「穹甲巡洋艦」,是在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時,清政府在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後向英國訂購的,寄託著洋務派重建海防的希望。
  • 洋務運動流產|北洋水師慘敗,歷史研究者:大清評價很高
    北洋水師並非不堪一擊其實,李鴻章建立的北洋水師,並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那麼不堪,北洋水師炮彈的命中率在30%左右,而那時的日本命中率只有10%左右,可是日本艦船的炮彈用的是真正的火藥,雖然命中率不高,但一旦命中殺傷力非常之強,可北洋水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