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很多人印象中,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軍隊不堪一擊,列強一恐嚇,就籤訂條約、割地賠款。
其實,大清也有風光的時候,洋務運動後李鴻章組建的「北洋水師」,戰鬥力在世界上名列第九,亞洲第一。
即使在大清最無能的慈禧時代,還是有光緒、李鴻章等人,看到鴉片戰爭中英國戰船火炮的威力後,意識到制海權的重要性,開始組建大清近代海軍。
1875年,李鴻章專門出洋考察,採購當時世界上威力最強大的鐵甲戰船,本來老牌子的英國軍艦是首選,但英國人店大欺客,漫天要價。
這時新興的德國人看到市場,給李鴻章報了一個相當優惠的價格,戰艦威力強大又物美價廉,李鴻章當場拍板:買它!
最後李鴻章以330萬兩白銀的價格,買下了「定遠」、「鎮遠」兩艘主力鐵甲戰艦,排水量7300萬噸級。
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軍旗是龍旗。
此時的大清海軍已陸續採購大小軍艦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其中主力以「八遠艦」命名:定遠、鎮遠、來遠、經遠、致遠、靖遠、濟遠、平遠。
擁有如此強大的一支近代海軍,朝野上下人心激動,但很快,問題來了。
「買船一時爽,保養火葬場」。
軍艦是個很燒錢的玩意,不是買了就隨便用了,日常保養、維修、訓練到處要花錢,一發炮彈抵得上普通人幾個月工資,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朝廷每年撥的400萬兩白銀,根本不夠塞牙縫。
時間一久,戶部就不樂意了,保皇派翁同龢等人攻擊李鴻章,光緒帝猶猶豫豫停了撥款。
沒了錢,裝備老化,炮彈不足,故障率高,北洋水師從誕生那天起,就開始走了下坡路。
1895年11月,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海軍為了討好老佛爺,把本用來購買一艘英國軍艦的錢,挪用去給老佛爺祝壽賀禮了。
這艘軍艦是英國為北洋水師量身定做的快速型軍艦(航速高達22.5),彌補艦隊速度遲緩的問題。這個消息被日本知道後,立馬全國湊錢「截胡」給買下了,大清不要,我們日本要了。
可笑的是,這艘船就是後來鄧世昌拼死也沒撞沉的——「吉野」號!
當時的日本,為了建造海軍,舉國捐款,日本天皇皇后把首飾都捐了,日本銀行超量發行國債,透支未來的錢,全力打造軍艦。
可以說,如果甲午海戰日本敗了,光是國債就能自己崩潰,所以日本賭上國運,要搏一票大的,打敗大清搶到銀子!
但當時大清上下的思維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翰林院大臣上書奏:日本國僅有2艘鐵甲艦,其他都是木頭做的帆船,不足為懼。
但實際上呢?
據史料記載,甲午海戰前,日軍已配備了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島、千代田、嚴島、橋立等主力戰艦,全套新式自動火炮,炮彈均為黃色炸藥,威力是北洋海軍用的實心彈10倍有餘。
而且,日本特務掌握北洋海軍的資料後,特意從德國定製了三艘專門對付鎮遠、定遠的軍艦。
從誕生那天起,日本海軍就在等待一個消滅北洋水師的機會。
很快,機會來了。
1894年2月15日,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皇帝請求大清出兵鎮壓,而日本也在等待這個挑釁機會。
7月25日,日本埋伏豐島海面,突然襲擊清軍運兵船,擊沉「高升號」運兵船,871名士兵寧死不降,壯烈殉國。
清政府大怒,對日宣戰,甲午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9月17日上午10時 30分左右,完成護航任務的北洋水師,在鴨綠江大東溝與日本艦隊遭遇。
日軍隨即排成單列縱隊,準備迎戰北洋水師。
同時,「鎮遠」號發現有日本軍艦衝來,立刻拉起警報,水師提督丁汝昌命令北洋艦隊變換隊形,雁形陣迎戰日本聯合艦隊。
當時雙方的實力基本打平,北洋水師10艘軍艦,對陣日本海軍12艘軍艦。
日軍的火炮多裝備在側面,以一字長蛇陣,用側面火炮攻擊北洋艦隊,日本軍艦特點在於火炮發射臺靈活,炮彈威力較大,航速較快。
北洋艦隊陣容
北洋水師的火炮比較老舊,重炮裝備在船頭位置為主,以雁形陣出擊,靠「定遠」、「鎮遠」兩艦以重型鐵甲艦打頭衝陣,其餘軍艦在兩翼,但航速較日軍慢。
中午12點50分,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打響了黃海海戰的第一炮,但未命中敵艦。隨後,日軍旗艦「松島」向北洋水師開炮射擊。
戰鬥一開始,日艦派出以「吉野」、「浪速」、「秋津州」和「高千穗」組成的第一遊擊隊,利用速度快的優勢,避開主力重船「定遠」,繞到了北洋水師的右翼,迅速包圍「揚威」、「超勇」猛打。
「揚威」和「超勇」服役較久,裝備陳舊,航速和火力只能作為策應,開戰半小時後,「超勇」起火被擊沉,管帶黃建勳墜海自殺;「揚威」艦體嚴重傾斜,前後火炮全部失靈,駛離戰場後居然擱淺,管帶林履中跳海自殺。
正面戰場上,日本旗艦「松島」與北洋旗艦「定遠」捉對廝殺,12時53分,一發炮彈擊中「定遠」指揮臺,信號旗被打壞,提督丁汝昌摔成重傷,整個艦隊失去統一的指揮,開始各自為戰。
此時,「濟遠」管帶方伯謙竟臨陣脫逃,「廣甲」看到「濟遠」逃了,也跟著逃跑。
更烏龍的是,「濟遠」逃的時候慌不擇路,竟然把擱淺在附近的「楊威」給撞沉了;「廣甲」逃跑後在大連三山島觸礁,23日被路過的日艦發現,自己炸沉了。
「定遠」、「經遠」、「來遠」捉住日艦中實力較弱的「扶桑」、「赤誠」、「西京丸」和「比睿」,進行猛烈攻擊,「比睿」號慌不擇路,竟從北洋水師中穿插過去,可惜北洋水軍以穿甲彈為主,重傷「赤誠」、「西京丸」和「比睿」後,竟沒能擊沉敵艦。
14時15分,日本艦隊迂迴到北洋水師背後,與擊敗「揚威」、「超勇」的第一遊擊隊形成前後夾擊,北洋水師腹背受敵,隊形更加混亂,「來遠」、「靖遠」受傷,退出戰鬥修復。
15點3分,日軍一炮命中旗艦「定遠」,「定遠」隨即燃起大火,旁邊的「致遠」和「經遠」掩護旗艦滅火,「定遠」成功撲滅了大火,但「致遠」此時已被日艦的炮火集中圍毆,船體嚴重傾斜。
「致遠」管帶鄧世昌在得知炮彈用盡後,下令全速前進撞沉「吉野」,伺機發射魚雷。日艦見狀邊逃命邊集中火力攻擊「致遠」,第二發魚雷命中「致遠」艦魚雷倉,「致遠」爆炸沉沒,全艦官兵共252名壯烈戰死。
鄧世昌墜入海中,拒絕了救援艇丟過來的繩子和遊泳圈,抱著愛犬「太陽」,沉水殉國。
「致遠」沉沒後,「經遠」繼續迎戰「吉野」,在密集的炮火下中彈起火,管帶林永升、大副陳策陣亡,「經遠」被魚雷擊沉,全艦270人除16人獲救外,全部殉難。
日艦後來回憶「經遠」艦:「終未升降旗,一直奮戰,死而後已,可瞑目海底」。
15點30分,「鎮遠」發射的一枚榴彈,命中「松島」號甲板上的彈藥堆,引爆炮彈,炸死日軍炮塔指揮官志摩清直等100餘人,「松島」失去指揮能力後逃跑。
此時,正面戰場上「定遠」、「鎮遠」仍在遭到日本艦隊5艘軍艦的圍攻,兩艦鐵甲防禦強悍,多次起火但始終堅挺,以2對5不落下風,日艦「赤城」、「比睿」、「西京丸」被「定遠」和「鎮遠」轟得逃跑,旗艦「松島」癱瘓,「吉野」、「扶桑」也受了重傷。
不久,「靖遠」、「來遠」搶修完畢,並召回之前撤離戰場的「平遠」、「廣丙」和魚雷艇,北洋水師重新集結。
17點30分,日本艦隊見吃不下北洋水師,下令全部撤離戰場。北洋水師隨後也收隊返回旅順港。
歷時5個多小時的黃海海戰,到此結束。
此戰,北洋水師損失了「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死傷官兵無數;但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僅僅是重傷,返回船塢修復,一周又恢復戰鬥力。
但北洋水師返回旅順後,卻因缺少維修零件和維修工人,折騰了一個多月,勉強堵住了漏水,北洋水師卻失去了戰鬥力。
北洋水師一戰之後,徹底失去了黃海制海權,龜縮在威海衛。
更悲催的是,「鎮遠」在入港時不慎觸礁,徹底癱在了海上,管帶林泰曾自殺。
出不去港的北洋水師,就像失去了牙齒的老虎,等待他們的是日本艦隊的圍殺。
1895年1月19日,日軍主力登陸旅順,一路殺到威海,包圍了北洋水師所在的劉公島。
2月6日,日艦魚雷艇偷襲,擊沉北洋水師「來遠」,「威遠」和「寶筏」號。
2月7日,日艦全殲北洋水師魚雷艇,並佔領岸炮,活捉4名清軍,威逼他們掉轉炮口轟炸北洋水師艦隊。
2月9日,日艦擊沉了北洋水師最後一艘主力艦「靖遠」,北洋水師基本大勢已去。
2月12日,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廣丙」號管帶陳壁光代表北洋艦隊投降,「定遠」和「鎮遠」為不資敵自爆沉船,日軍俘虜了「濟遠」,「平遠」,「廣丙」等殘餘軍艦。
兩個多月後,清政府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
日軍在獲得清政府2億白銀賠償後,80%投入海軍和陸軍裝備,為日後全面侵華,埋下了伏筆。
甲午一戰,是中華民族的至暗時刻,列強瓜分中國;但這一敗仗,也讓無數國人開始覺醒,古老的東亞睡獅慢慢睜眼。
1895年後50年,中國人民終於幹趴了日本。
長眠於海底的北洋水師英雄們,你們可以安息了!
2019年,山東威海衛,「定遠」艦沉船被考古打撈上來,「致遠」、「經遠」也陸續被發現。
定遠艦殘骸
當這些沉船重見天日的那天,迎接這些不朽將士們的是:
強大的航母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