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此時,在北洋水師鎮遠艦上,有一位特殊的指揮官——來自美國的副管帶,馬吉芬。
馬吉芬全名菲裡奧·諾頓·馬吉芬,出生於1860年,他的祖父、父親都參加過美國陸軍,在戰爭中立下過赫赫戰功。生在這樣的家庭,註定不能平凡的度過一生,馬吉芬少年時代便考入了被譽為「海軍的西點軍校」的安納波利斯海軍學校就讀,和後來的二戰名將尼米茲、哈爾西成為了校友。
本來,軍人世家出身的他加之畢業學校的優異,要想進入海軍中任職是易如反掌的事,但是造化弄人,在1884年他畢業時,美國正在限制海軍規模,不能再留預備役。而此時海軍中並沒有職務的空缺,滿腔熱血的馬吉芬遭到了現實迎面潑來的一盆冷水。
好男兒志在四方,既然在國內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與抱負,馬吉芬決定邁出國門,到更大的世界尋找自己的容身之所。恰逢此時,中法準備開戰的消息傳到了馬吉芬耳中,馬吉芬當即決定前往中國大展拳腳。
經過四個月的輪船跋涉,馬吉芬終於到達了彼時還在大清治下的中華大地,然而,此時中法戰爭早已結束,軍隊不再大量需要人員了。滿懷期待的馬吉芬又一次與自己的理想失之交臂,心灰意冷的他已經做好了打道回府的準備。但是,中國和美國畢竟相隔萬裡,來去不易,不如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投份簡歷試試。
於是,馬吉芬託到了美國前駐清副領事,請他到清政府那裡推薦自己。而副領事也非常給力把馬吉芬推薦給了當時的全權負責海軍事務的晚清名臣——李鴻章。李鴻章當即決定考察一下這個不遠萬裡來華求職的年輕人,於是李鴻章吩咐給馬吉芬準備了一次考試。
考試的內容無外乎海戰戰術,艦船機械構造,海洋地理等科目,這對於名校畢業的馬吉芬而言無疑是駕輕就熟,小菜一碟。馬吉芬順利地通過了考試,被任命到天津水師學堂擔任外籍教習。本來打算到中國上陣殺敵的馬吉芬,陰差陽錯地站上了三尺講臺,不過,這也算是和自己的專業對口了,馬吉芬終於算是在中國安頓了下來。
而這時美國又傳來了消息,有一個議案提議重新招募被遣散的海軍軍人,馬吉芬欣喜若狂,收拾好了行李隨時準備投入祖國的懷抱。但是事與願違,沒過多久議會便否決了這個議案,失望的馬吉芬從此一頭扎進了中國的海軍事業之中。
在天津水師學堂,馬吉芬一人同時教授艦船駕駛與火炮操作兩門課程,許多北洋水師的軍官都曾是他的學生。由於馬吉芬的踏實勤奮,他很快便得到了北洋高層的信任,1887年,馬吉芬隨同清朝官員一同前往倫敦接收致遠、靖遠兩艘巡洋艦回國。
另一方面,他還建議北洋水師將學堂從天津遷到北洋水師的基地,威海。這樣一來,學員們在學堂旁便能觀摩海軍的訓練,並且還可以親自登上軍艦實習,加強了教學的效果。
在學堂中教學的日子給馬吉芬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他從此對這支異國他鄉的軍隊產生了深厚的情感。
而此時的中日關係大有一番山雨欲來之勢,最終爆發了甲午戰爭。當時,馬吉芬正準備回家探親,當時聽聞雙方開戰的消息,他毅然決然地留了下來,並且選擇加入了戰鬥序列。馬吉芬被任命為鎮遠艦副管帶,參加了波瀾壯闊的甲午海戰。
九月份爆發的黃海海戰,既是馬吉芬事業的巔峰,也是他後來揮之不去的陰影。開戰後不久,鎮遠艦管帶林泰曾就受傷昏迷,馬吉芬臨危受命,指揮軍艦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死戰不退。在鋪天蓋地的炮火中,馬吉芬身負重傷,他的衣服被彈片撕碎,全身大面積燒傷,雙目幾近失明。
即便北洋官兵作戰勇猛,但是清軍與日軍差距實在過大,最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戰後,清政府授予了馬吉芬三等寶星勳章,並任命他為縱三品遊擊將軍,這對於一個來自異國他鄉的年輕人來說,是很高的榮譽。
不久後,馬吉芬回到美國治療傷病。在當時的西方,人們都譏諷北洋水師的腐朽與無能,所謂的世界第八海軍也不過爾爾,中國之所以輸給日本,是因為中國人的愚昧與懦弱。
馬吉芬聽到這些流言後,激憤交加,他開始到各地演講,並且出版了書籍,駁斥西方人對北洋水師的污衊。但是沒有人願意相信一個戰敗者的言論,馬吉芬拼盡全力也沒能扭轉他們對於北洋水師的看法,從此,他越發的心灰意冷、消極避世。
1897年2月12日,也是丁汝昌殉國兩周年祭日,馬吉芬在醫院中舉槍自盡,年僅37歲。按照他的遺願,他下葬時身穿北洋海軍制服,棺槨上覆蓋黃龍旗。他的墓志銘上寫道:「謹立此碑以紀念一位雖然深愛著自己的祖國,卻把生命鮮給另一面國旗的勇士。」
所有為中華民族做出過犧牲和貢獻的人,都值得我們銘記,無論他的國籍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