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年前,這位英勇的美國人為北洋水師的覆滅舉槍自盡

2020-12-22 稼軒讀歷史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此時,在北洋水師鎮遠艦上,有一位特殊的指揮官——來自美國的副管帶,馬吉芬。

馬吉芬全名菲裡奧·諾頓·馬吉芬,出生於1860年,他的祖父、父親都參加過美國陸軍,在戰爭中立下過赫赫戰功。生在這樣的家庭,註定不能平凡的度過一生,馬吉芬少年時代便考入了被譽為「海軍的西點軍校」的安納波利斯海軍學校就讀,和後來的二戰名將尼米茲、哈爾西成為了校友。

本來,軍人世家出身的他加之畢業學校的優異,要想進入海軍中任職是易如反掌的事,但是造化弄人,在1884年他畢業時,美國正在限制海軍規模,不能再留預備役。而此時海軍中並沒有職務的空缺,滿腔熱血的馬吉芬遭到了現實迎面潑來的一盆冷水。

好男兒志在四方,既然在國內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與抱負,馬吉芬決定邁出國門,到更大的世界尋找自己的容身之所。恰逢此時,中法準備開戰的消息傳到了馬吉芬耳中,馬吉芬當即決定前往中國大展拳腳。

經過四個月的輪船跋涉,馬吉芬終於到達了彼時還在大清治下的中華大地,然而,此時中法戰爭早已結束,軍隊不再大量需要人員了。滿懷期待的馬吉芬又一次與自己的理想失之交臂,心灰意冷的他已經做好了打道回府的準備。但是,中國和美國畢竟相隔萬裡,來去不易,不如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投份簡歷試試。

於是,馬吉芬託到了美國前駐清副領事,請他到清政府那裡推薦自己。而副領事也非常給力把馬吉芬推薦給了當時的全權負責海軍事務的晚清名臣——李鴻章。李鴻章當即決定考察一下這個不遠萬裡來華求職的年輕人,於是李鴻章吩咐給馬吉芬準備了一次考試。

考試的內容無外乎海戰戰術,艦船機械構造,海洋地理等科目,這對於名校畢業的馬吉芬而言無疑是駕輕就熟,小菜一碟。馬吉芬順利地通過了考試,被任命到天津水師學堂擔任外籍教習。本來打算到中國上陣殺敵的馬吉芬,陰差陽錯地站上了三尺講臺,不過,這也算是和自己的專業對口了,馬吉芬終於算是在中國安頓了下來。

而這時美國又傳來了消息,有一個議案提議重新招募被遣散的海軍軍人,馬吉芬欣喜若狂,收拾好了行李隨時準備投入祖國的懷抱。但是事與願違,沒過多久議會便否決了這個議案,失望的馬吉芬從此一頭扎進了中國的海軍事業之中。

在天津水師學堂,馬吉芬一人同時教授艦船駕駛與火炮操作兩門課程,許多北洋水師的軍官都曾是他的學生。由於馬吉芬的踏實勤奮,他很快便得到了北洋高層的信任,1887年,馬吉芬隨同清朝官員一同前往倫敦接收致遠、靖遠兩艘巡洋艦回國。

另一方面,他還建議北洋水師將學堂從天津遷到北洋水師的基地,威海。這樣一來,學員們在學堂旁便能觀摩海軍的訓練,並且還可以親自登上軍艦實習,加強了教學的效果。

在學堂中教學的日子給馬吉芬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他從此對這支異國他鄉的軍隊產生了深厚的情感。

而此時的中日關係大有一番山雨欲來之勢,最終爆發了甲午戰爭。當時,馬吉芬正準備回家探親,當時聽聞雙方開戰的消息,他毅然決然地留了下來,並且選擇加入了戰鬥序列。馬吉芬被任命為鎮遠艦副管帶,參加了波瀾壯闊的甲午海戰。

九月份爆發的黃海海戰,既是馬吉芬事業的巔峰,也是他後來揮之不去的陰影。開戰後不久,鎮遠艦管帶林泰曾就受傷昏迷,馬吉芬臨危受命,指揮軍艦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死戰不退。在鋪天蓋地的炮火中,馬吉芬身負重傷,他的衣服被彈片撕碎,全身大面積燒傷,雙目幾近失明。

即便北洋官兵作戰勇猛,但是清軍與日軍差距實在過大,最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戰後,清政府授予了馬吉芬三等寶星勳章,並任命他為縱三品遊擊將軍,這對於一個來自異國他鄉的年輕人來說,是很高的榮譽。

不久後,馬吉芬回到美國治療傷病。在當時的西方,人們都譏諷北洋水師的腐朽與無能,所謂的世界第八海軍也不過爾爾,中國之所以輸給日本,是因為中國人的愚昧與懦弱。

馬吉芬聽到這些流言後,激憤交加,他開始到各地演講,並且出版了書籍,駁斥西方人對北洋水師的污衊。但是沒有人願意相信一個戰敗者的言論,馬吉芬拼盡全力也沒能扭轉他們對於北洋水師的看法,從此,他越發的心灰意冷、消極避世。

1897年2月12日,也是丁汝昌殉國兩周年祭日,馬吉芬在醫院中舉槍自盡,年僅37歲。按照他的遺願,他下葬時身穿北洋海軍制服,棺槨上覆蓋黃龍旗。他的墓志銘上寫道:「謹立此碑以紀念一位雖然深愛著自己的祖國,卻把生命鮮給另一面國旗的勇士。

所有為中華民族做出過犧牲和貢獻的人,都值得我們銘記,無論他的國籍和民族。

相關焦點

  • 北洋水師往事
    清代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的記述:北洋水師剛成立的時候聘請了英國人琅威理,這哥們當時只是個中校,但是水平不低,治軍極嚴,用了六年的時間把北洋水師基本建成了當時世界上一流的艦隊。李中堂的老鄉丁汝昌是北洋水師名義上的提督,但是日常工作都靠琅威理來搞。
  • 誰該為北洋水師的覆滅負責?
    1894年9月17號,北洋海軍與日本海軍在黃海大東溝海面猛烈交火。北洋海軍慘敗,清政府失去了黃海的制海權。1895年2月14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兩場戰爭的責任,有人認為在於丁汝昌,也有人說責任在於朝廷內部。那麼,這裡面到底有什麼故事,誰才該為這場戰爭負責呢?
  • 李鴻章一手創辦北洋水師,為何又說是中看不中用的「紙老虎」?
    而在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可謂最重要的一個戰爭環節,而北洋水師的慘敗也讓很多人看到了封建腐朽制度的落後,不過,在當時的朝堂之上,北洋水師雖是李鴻章一手創辦可謂屈指可數的清代軍事力量,卻還是被詬病為中看不中用的「紙老虎」,可這一支戰備力量的隕落更是讓很多人認同了這一觀點。可真實的歷史真的是這樣的嗎?
  •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一次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的絕佳機會
    長崎事件本是北洋水師一次可以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的絕佳機會,卻被清政府白白地浪費了,更要命的是為幾年後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的慘敗埋下了禍根,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當北洋水師停靠長崎碼頭的時候,日本人充滿了驚嘆、羨慕和憤恨等複雜情緒。當北洋水師靠岸後,船上的水兵到岸上登岸購物,因糾紛與日本警察發生了嚴重的鬥毆事件,並且上岸的北洋士兵損失慘重,且被日本警察關押,這樣事態就變大了。
  • 卻藏著北洋水師比戰敗還悲劇的命運
    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單位組成的聯合考察隊,在遼寧省大連莊河海域水下十二米處,發現了一艘沉睡百年以上的近代戰艦,經過對打撈裝備以及艦舷外壁名字牌的反覆辨認,考察隊終於確定:這艘艦體倒扣狀態且被淤泥覆蓋的戰艦,正是124年前,甲午黃海大戰裡壯烈沉沒的北洋水師戰艦:經遠艦。
  • 北洋水師遭受滅頂之災,南洋水師卻袖手旁觀,坐視其全軍覆沒
    公元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戰於黃海大東溝,這是"甲午戰爭"中最慘烈的一場戰鬥;由於北洋水師剛剛組建,裝備以及戰鬥力都不如日本海軍,最後被打得節節敗退;在次年威海一戰中,元氣大傷的北洋水師,困守劉公島一月之久,孤立無援最後全軍覆沒;其實當時清廷不僅有北洋水師,還有一隊南洋水師
  • 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覆滅。背後的原因,是值得我們去深思
    後來日本加大艦艇建造,到甲午戰爭爆發時,日本聯合艦隊的總噸位才比北洋水師多了8000多噸,艦炮的數量少了77門。 高級軍官 北洋艦隊各主要戰艦艦長及高級軍官幾乎全為福州船政學堂畢業,並多曾到英國海軍學院留學實習。中層軍官內多有原留美幼童,被召回國後到福建水師學堂學習海軍後服役。
  • 歷史上的今天 | 11月18日 清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出生!
    克勒芒會議召開,羅馬教皇發起十字軍東徵 1155年11月18日 宋朝著名奸臣秦檜逝世 1836年11月18日 清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出生
  • 北洋水師:當年亞洲第一艦隊,誰給日本勇氣發動甲午戰爭
    1988年一本記載世界各國海軍發展現狀的《美國海軍年鑑》雜誌,將北洋水師排名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九。此時北洋水師擁有主力艦隊25艘,海軍人數接近4000,環顧亞洲一個能打的對手都沒有。但僅僅6年後,1894年北洋水師就被彈丸小國日本打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 北洋水師最恥辱一幕:1900年比甲午那年還不堪
    其中,北洋水師在大沽口之戰中的屈膝投降,更是海軍史上最恥辱的一幕。這次事件的不堪程度,更甚於1895年劉公島的北洋水師投降事件,後者至少經過了長時間的奮戰。相比之下,參戰的八國聯軍艦艇均為炮艦和驅逐艦,整體實力遠不如北洋水師艦艇。例如最大的俄國「吉利亞克」號炮艦,只有120毫米速射炮一門,75毫米速射炮4門,47毫米炮4門,魚雷管一座,最大航速也只有11節。
  • 北洋水師最先進的定遠鐵甲艦,在當時世界是什麼樣的存在
    1885年10月29日,清朝北洋水師迎來了兩艘「巨無霸」軍艦。一艘是定遠號鐵甲艦,一艘是鎮遠號鐵甲艦。它們都屬於定遠級戰列艦,為一級軍艦。北洋水師將定遠號鐵甲艦定為旗艦,懸掛大清龍旗和艦隊司令的將旗。但李鴻章派人參觀了英國造船廠和德國造船廠之後,決定從德國伏爾鏗(Vulcan)造船廠購買遠號鐵甲艦和鎮遠號鐵甲艦。這是因為,德國的造船水平和能力也不差,而且為了拿下清朝北洋水師的訂單,擴大德國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德國提出了極為優惠的價格,每艦造價為620萬馬克(37萬英鎊),折合白銀約140萬兩。這在鐵甲艦裡面,是非常便宜的價格。
  • 龍旗凋零:大清海軍「北洋水師」是怎麼輸掉甲午大海戰的?
    在我們很多人印象中,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軍隊不堪一擊,列強一恐嚇,就籤訂條約、割地賠款。其實,大清也有風光的時候,洋務運動後李鴻章組建的「北洋水師」,戰鬥力在世界上名列第九,亞洲第一。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軍旗是龍旗。此時的大清海軍已陸續採購大小軍艦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其中主力以「八遠艦」命名:定遠、鎮遠、來遠、經遠、致遠、靖遠、濟遠、平遠。
  • 貓王外孫班傑明舉槍自盡 搖滾圈27歲魔咒究竟是怎麼回事?
    【貓王外孫舉槍自盡】貓王外孫班傑明舉槍自盡盤點那些死於「27歲魔咒」的搖滾巨星都有誰?據美國媒體TMZ網站報導,當地時間12日,美國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的外孫班傑明舉槍自盡,年僅27歲。 班傑明同許多搖滾明星一樣,也都將生命的年齡定格在了27歲,不少人感嘆,搖滾圈的「27歲魔咒」再次應驗。對搖滾圈來說,「27」是一個符號性的數字,它似乎成為一種魔咒,盤旋在那些天才的搖滾樂手頭頂。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為什麼沒有擊沉一艘日艦?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參戰的鎮遠號和定遠號的實力可謂是正常戰爭中戰鬥力最強的,而且當時日本的綜合國力也不是很強大,那為什麼當時北洋水師都沒有擊沉一艘日軍軍艦呢,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完敗?從後世的一些影片中來看,對於北洋艦隊在中日甲午海戰中戰敗的原因,一些導演一味將戰敗的原因用裝了黃沙的炮彈、北洋水師的炮彈口徑要比炮管粗來解釋,這其實是一個愚蠢的解釋,其實北洋水師之所以完全的落敗的原因是因為北洋水師當時不相信科學、自以為是、坐井觀天的愚昧思想,其實對於北洋水師戰敗的原因共有四點。
  • 聊一聊,當年慈禧拿北洋水師的軍費修頤和園到底是怎麼回事?
    其實自打當年那個甲午海戰之後日本和中國民間的打撈行動,就沒有停止過,定遠艦的那個舵輪,就被這個日本人撈回去做成了咖啡桌,日本甲午戰爭紀念館的大門,也是用兩塊帶彈孔的定遠艦裝甲做的!可以說呢,這個一說起甲午海戰,中國人大多數為這個扼腕嘆息!這個實在是太窩囊了,清末時打不過歐美列強不算是特別丟人,因為那時候誰都打不過他們。
  • 北洋水師巨炮對準長崎港,揚言要蕩平日本島——晚清的工業化成果
    一、器不如人中國的事兒沒有京城的支持,地方上再起勁也難以成氣候,有了奕訢的支持,曾左李胡等地方實力派開始在各地建立軍事工業企業,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安慶內軍械所等,為神州大地種下了工業之根,中國也開始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的嘗試。
  • 北洋水師更恥辱一幕:六艘新軍艦向弱敵屈膝,1900年比甲午還不堪
    其中,北洋水師在大沽口之戰中的屈膝投降,更是海軍史上最恥辱的一幕。這次事件的不堪程度,更甚於1895年劉公島的北洋水師投降事件,後者至少經過了長時間的奮戰。吉利亞克號炮艦相比之下,參戰的八國聯軍艦艇均為炮艦和驅逐艦,整體實力遠不如北洋水師艦艇。
  • 北洋水師軍歌失傳120年再奏響 英舊檔案中現曲譜
    歷史 水師曾設「樂童」演奏軍歌  「失傳120年的北洋水師軍歌,將再次奏響。」昨日的一場講座中,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透露了這一消息。他介紹,今晚在央視開始播出的紀錄片《北洋海軍興亡史》中,會出現一些從未披露過的史料。其中最特別的,就是這首失而復得的北洋水師軍歌。
  • 定遠艦33釐米鐵甲被打撈,北洋水師真正戰敗原因:不是炮彈不足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和日本的聯合艦隊在黃海的大東溝相遇,甲午海戰爆發。僅5個小時之後,有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之稱的北洋水師損失了四艘船艦,退出戰鬥。 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定遠艦和鎮遠艦仍然存在,日方的松島號被炮彈擊中喪失了戰鬥力。
  • 北洋水師5座水兵墓孤懸英國百年,中方出資啟動修繕
    2016年11月30日,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首個海外公募項目——英國北洋水師水兵墓修繕項目在京啟動。據紐卡斯爾市檔案館的資料顯示,五座墓地中的三座是在1887年6月30日,由一位署名為「Fong Yah Jang」的人士所購買,共花費15英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