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遠艦33釐米鐵甲被打撈,北洋水師真正戰敗原因:不是炮彈不足

2020-12-23 騰訊網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和日本的聯合艦隊在黃海的大東溝相遇,甲午海戰爆發。僅5個小時之後,有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之稱的北洋水師損失了四艘船艦,退出戰鬥。

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定遠艦和鎮遠艦仍然存在,日方的松島號被炮彈擊中喪失了戰鬥力。李鴻章和北洋水師的官兵一致認為——「雖然雙方互有損失,但是日軍的船隻傷重先退,我軍算是小捷。」

然而,次年2月,威海衛陣地失守,日軍用清軍的海防重炮對港內的軍艦發起猛烈進攻,定遠艦受到重創沉沒。

後來在分析北洋水師戰敗的原因時,有多種說法——有說指揮失誤、戰艦落後的,也有說炮彈不足的。其中,炮彈不足的說法是最為人們所認可的。

北洋水師外籍僱員的回憶錄《泰萊甲午中日海戰見聞記》就記載:「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定、鎮二艦之八門主炮只有三顆實戰用大彈,其餘均為練習用小彈」。

那北洋水師真正失敗的原因真的是彈藥不足嗎?當時北洋水師的炮彈來源有二,一是海外購買的進口彈,一是天津機器局仿製的生鐵開花彈,是國產的炮彈。進口彈質量好但價格昂貴,所以李鴻章囑咐官兵日常訓練的時候用造價低的國產彈。

甲午海戰爆發前的20天,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下令把旅順港的庫存彈藥運到軍艦上,光是定遠、鎮遠205毫米的主炮彈就有150多枚,按照每小時12發來計算,這些炮彈足夠支撐六小時的海戰。

所以炮彈不足並不是北洋水師失敗的原因。國產炮彈的質量雖然不是特別好,但這也只是表象。定遠艦的水下考古出土的厚度33釐米的鐵甲印證了它失敗的真正原因。

2020年9月19日,距離黃海海戰已經過去了126年,定遠艦最具代表性的厚度33釐米的鐵甲被打撈上岸,這鐵甲的名字是康邦複合裝甲,是英國發明的新式裝甲。用這種裝甲來防禦在當時是「無敵戰術」,因為當時的炮彈沒有能夠擊穿的。清政府認為1881年從德國購買的定遠、鎮遠艦戰鬥力足夠,就沒有再添置新的軍艦。

鐵甲起吊出水瞬間

但日本彎道超車,為了對付定遠、鎮遠,特地從英國訂購了吉野號,吉野號航速最高可達22節,在火炮射速上領先於定遠、鎮遠。

清朝不能夠在短時間內提升定遠、鎮遠艦的戰鬥力,也沒有辦法仿製出這樣的33釐米厚的鋼甲戰艦,這就導致原有戰艦在海戰中優勢的喪失。

本文由北岸木子原創,歡迎關注,帶您縱橫古今,縱覽世界。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北洋艦隊鐵甲戰列艦定遠號的歷史宿命
    定遠艦定遠號戰列艦是清廷海軍頂尖的7000噸級鐵甲艦,也是北洋艦隊的旗艦,同時期的姊妹艦還有鎮遠艦、濟遠艦和威遠艦!從參數上看,這四艘軍艦絕對可以稱霸整個亞洲…然而結局是冰冷而殘酷的!眾所周知中日甲午海戰以北洋水師慘敗結束,定遠艦也受重創並在威海衛保衛戰中因無力改變戰局而選擇自爆!這艘超級巨艦為何以這種方式落幕?
  • 定遠艦裝甲板重現人間,重18噸!怪不得被稱作鐵甲艦而不是戰列艦
    文/山峰 甲午戰爭中沉沒的清朝北洋水師「定遠」艦正在進行打撈工作,一塊重達18.7噸的護防裝甲板在時隔126年之後重見天日。由此可見定遠艦當時被稱為鐵甲艦絕非浪得虛名,雖然這塊鐵甲在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海水侵蝕後,早已鏽跡斑斑,但依舊難掩其敦實的厚度以及在它誕生的那個年代堪稱一流的防禦能力。
  • 龍旗凋零:大清海軍「北洋水師」是怎麼輸掉甲午大海戰的?
    最後李鴻章以330萬兩白銀的價格,買下了「定遠」、「鎮遠」兩艘主力鐵甲戰艦,排水量7300萬噸級。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軍旗是龍旗。沒了錢,裝備老化,炮彈不足,故障率高,北洋水師從誕生那天起,就開始走了下坡路。1895年11月,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海軍為了討好老佛爺,把本用來購買一艘英國軍艦的錢,挪用去給老佛爺祝壽賀禮了。這艘軍艦是英國為北洋水師量身定做的快速型軍艦(航速高達22.5),彌補艦隊速度遲緩的問題。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為什麼沒有擊沉一艘日艦?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參戰的鎮遠號和定遠號的實力可謂是正常戰爭中戰鬥力最強的,而且當時日本的綜合國力也不是很強大,那為什麼當時北洋水師都沒有擊沉一艘日軍軍艦呢,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完敗?從後世的一些影片中來看,對於北洋艦隊在中日甲午海戰中戰敗的原因,一些導演一味將戰敗的原因用裝了黃沙的炮彈、北洋水師的炮彈口徑要比炮管粗來解釋,這其實是一個愚蠢的解釋,其實北洋水師之所以完全的落敗的原因是因為北洋水師當時不相信科學、自以為是、坐井觀天的愚昧思想,其實對於北洋水師戰敗的原因共有四點。
  • 北洋旗艦:裝甲厚達33公分的定遠艦,是怎麼樣被「擊沉」的?
    導語: 今年9月17日,在中日黃海海戰126年紀念日這一天,沉睡在曾經戰場的定遠艦鐵甲被發現並吊出水,透過這塊重達18噸,厚度達33釐米的鋼甲,我們依稀能看見曾經的亞洲第一艦,北洋旗艦定遠號的雄姿。其中火炮的口徑和裝甲的厚度,都要受到艦艇噸位的影響,像當時的定遠艦,因為有超過7000噸的噸位,所以可以承載4門305毫米口徑的主炮,以及厚度達33釐米的裝甲。甲午海戰但日本的旗艦「松島號」,因為只有4000多噸的噸位,所以它就只能裝載一門320毫米口徑的主炮,本身的裝甲厚度,也遠遠比不上定遠艦。
  • 北洋水師最先進的定遠鐵甲艦,在當時世界是什麼樣的存在
    1885年10月29日,清朝北洋水師迎來了兩艘「巨無霸」軍艦。一艘是定遠號鐵甲艦,一艘是鎮遠號鐵甲艦。它們都屬於定遠級戰列艦,為一級軍艦。北洋水師將定遠號鐵甲艦定為旗艦,懸掛大清龍旗和艦隊司令的將旗。這是因為,德國的造船水平和能力也不差,而且為了拿下清朝北洋水師的訂單,擴大德國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德國提出了極為優惠的價格,每艦造價為620萬馬克(37萬英鎊),折合白銀約140萬兩。這在鐵甲艦裡面,是非常便宜的價格。畢竟,定遠號鐵甲艦是由薩克森級鐵甲艦改進而成,而薩克森級鐵甲艦的造價高達42萬英鎊。
  • 出水33公分厚鋼面鐵甲 威海 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調查新發現
    閃電現場 【出水33公分厚鋼面鐵甲 威海 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調查新發現 】9月17日,是清末中日黃海海戰126年紀念日,旗艦定遠艦憑藉其超強的鐵甲防護能力,面對日艦圍攻,屹立不退。
  • 北洋定遠艦鐵甲重現人間,鏽跡斑斑難掩超強防禦力
    近日有消息稱,於甲午戰爭中沉沒的北洋「定遠」艦的打撈工作取得了極大的進展。據報導,在經過了長達十多個小時的清淤、穿纜與起吊作業之後,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於北京時間9月19日,終於成功的讓一塊重達18.7噸的鐵甲在時隔126年之後重見天日。
  • 歷史的印跡|尋找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
    定遠艦 遍地球第一等鐵甲船自從1885年來到中國,加入北洋水師開始,定遠艦和他的姊妹艦鎮遠艦就是中國海軍的驕傲。這兩艘鐵甲艦,是中國人自存圖強努力的結晶。1886年8月,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艦隊到日本長崎進行保養。當定遠艦和鎮遠艦駛入港口時,日本朝野上下受到巨大震動。此後,為了克制定鎮兩艘巨艦,日本專門建造了松島、橋立和嚴島三艦,當時在日本孩童之間還流傳一個叫「炸沉定遠艦」的遊戲。可見日本人對定遠艦的恐懼。
  • 甲午海戰中,定遠號和鎮遠號為什麼連一艘日艦都沒有擊沉?
    國內還有個給北洋水師找藉口的潮流,就是中國人民的精神從來沒有輸過,戰敗都是因為帝國主義賣給我們的破爛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拍攝的影片《甲午風雲》,更是將戰敗的責任推給了裝了黃沙的炮彈上。九十年代拍攝的《北洋水師》,則是認為北洋水師輸在炮彈口徑要比炮管粗——當年看著電視上一堆人,一邊打炮,一邊拿手銼銼炮彈,真是欲哭無淚啊。其實北洋水師從上到下,就是輸在不尊重科學,不相信科學上。
  • 卻藏著北洋水師比戰敗還悲劇的命運
    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單位組成的聯合考察隊,在遼寧省大連莊河海域水下十二米處,發現了一艘沉睡百年以上的近代戰艦,經過對打撈裝備以及艦舷外壁名字牌的反覆辨認,考察隊終於確定:這艘艦體倒扣狀態且被淤泥覆蓋的戰艦,正是124年前,甲午黃海大戰裡壯烈沉沒的北洋水師戰艦:經遠艦。
  • 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覆滅。背後的原因,是值得我們去深思
    相關史料記載,當時日本朝野人士在參觀7000 噸級的「定遠」和「鎮遠」艦後普遍感到羞慚。 日本法制局局長宮尾崎三郎事後記述道:「『定遠』號放出小艇迎接,先登『定遠』號。丁(汝昌)、李(經方)兩人在艦門迎接停泊在旅順港內的北洋水師軍艦來賓,一一握手。隨即由嚮導帶領巡視艦內上下各室。……艦內清潔,不亞於歐洲。
  • 中日甲午海戰定遠艦鐵甲出水,重約18噸
    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19日傳來消息,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已成功將一塊重約18噸的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據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介紹,這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
  • 甲午戰爭北洋水師覆沒,除了實力差距,維修能力不足也是一大因素
    在李鴻章籌辦北洋海防,打算購買大型鐵甲艦時,他就考慮到軍艦每年要入塢清理、油漆船底以防鏽蝕,而且日常使用還可能損壞,需要進行修理。所以必須要有一個配備幹船塢的修理基地,以進行日常的保養、維護和修理。1890年旅順港內的「濟遠」和「超勇」在船塢之外,旅順維修基地的配套工程還有木廠、鑄鐵廠、打鐵廠、機器廠、模具廠、鍋爐廠等一系列生產車間,各車間之間還有小型鐵軌相連,應該說還是比較完備的,基本可以滿足北洋水師各艦的日常維護保養所需
  • 北洋戰艦沉沒124年,出水後撈出72顆子彈,專家:他們都是英雄
    那時北洋水師有「經遠」、「定遠」、「致遠」等12艘戰艦,其中定遠已下水12年,但七年未修,因此,戰鬥剛開始不久,定遠主炮炮塔就意外起火,燒傷了丁汝昌,其官兵打算將他轉移到內艙治療,但丁汝昌堅持在甲板上督戰,可謂英勇。
  • 甲午海戰中,清政府戰敗的因素有哪些?北洋艦隊果真不堪一擊嗎?
    上圖——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坐像不過在開戰不久之後,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號的艦橋便被日本艦船擊中,在上面指揮戰鬥的提督丁汝昌深受重傷,而且定遠號上的信號索具被破壞,這讓它無法用旗語與其他艦艇進行交流但即使在這樣的不利局面下,北洋將士中的絕大多數人依然保持了高昂的鬥志,這一點還是毋庸置疑的。三、北洋艦隊失利的背後原因在黃海海戰中,導致北洋水師大敗的原因是十分複雜的。首先定遠艦在戰鬥初期的意外受創,導致指揮系統失靈是其中關鍵。清軍在接戰前準備不足,導致陣型沒有完全展開也對北洋艦隊的戰鬥力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 裝甲厚457毫米:開始戰列艦的前無畏艦時代,北洋水師可惜錯過
    【話說軍世】在無畏號戰列艦出現,戰列艦正式開始進入無畏艦時代之前,世界各國的戰艦發展相當「異彩紛呈」,試圖設計建造站在時代大潮之上的海軍戰艦,但是處於晚清時代的我們,也成立了北洋水師,不過實際上真正引領當時戰艦技術發展的還是當時海上強國:英國,直到海軍假日以前,世界各國造艦大多以英國為參照
  • 北洋水師往事
    光緒十二年,1886年的8月1 日,北洋水師的定遠、鎮遠、威遠、濟遠四艦來到日本長崎港修整補給,13日完成了作業的水兵們上岸遊覽,在準備大保健的時候和日本人發生了衝突,中國軍人一點沒含糊,把包括一名日本警察在內的幾個日本人打成了重傷
  • 尋找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擬從海底提取10噸重鐵甲
    四川在線記者 王國平四川在線記者從威海相關部門獲悉,8月10日,「2020•山東威海定遠艦遺址第二期水下考古調查工作」,在劉公島定遠艦遺址考古工作平臺「豐旺10」平駁船上舉行開工儀式。定遠艦為清末北洋艦隊旗艦,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製造,排水量7355噸,1885年回國入役,為當時「亞洲第一巨艦」。
  • 炮彈命中率高,卻未能擊沉日艦,甲午海戰中的「彈藥之殤」
    一艘飄著黃龍旗的巨型軍艦,體積明顯超過其他軍艦,猶如狼群中的獅子,顯得尤為搶眼,這就是北洋海軍7000噸級的巨無霸——「定遠」艦。「定遠」的排水量是日軍最大軍艦的一倍,且擁有305毫米巨炮和厚重的裝甲保護,加上水兵們技戰術嫻熟,發炮精準,所以日艦雖然數量佔優,但「定遠」毫無懼色,鎮定自若,不停的發炮轟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