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和日本的聯合艦隊在黃海的大東溝相遇,甲午海戰爆發。僅5個小時之後,有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之稱的北洋水師損失了四艘船艦,退出戰鬥。
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定遠艦和鎮遠艦仍然存在,日方的松島號被炮彈擊中喪失了戰鬥力。李鴻章和北洋水師的官兵一致認為——「雖然雙方互有損失,但是日軍的船隻傷重先退,我軍算是小捷。」
然而,次年2月,威海衛陣地失守,日軍用清軍的海防重炮對港內的軍艦發起猛烈進攻,定遠艦受到重創沉沒。
後來在分析北洋水師戰敗的原因時,有多種說法——有說指揮失誤、戰艦落後的,也有說炮彈不足的。其中,炮彈不足的說法是最為人們所認可的。
北洋水師外籍僱員的回憶錄《泰萊甲午中日海戰見聞記》就記載:「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定、鎮二艦之八門主炮只有三顆實戰用大彈,其餘均為練習用小彈」。
那北洋水師真正失敗的原因真的是彈藥不足嗎?當時北洋水師的炮彈來源有二,一是海外購買的進口彈,一是天津機器局仿製的生鐵開花彈,是國產的炮彈。進口彈質量好但價格昂貴,所以李鴻章囑咐官兵日常訓練的時候用造價低的國產彈。
甲午海戰爆發前的20天,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下令把旅順港的庫存彈藥運到軍艦上,光是定遠、鎮遠205毫米的主炮彈就有150多枚,按照每小時12發來計算,這些炮彈足夠支撐六小時的海戰。
所以炮彈不足並不是北洋水師失敗的原因。國產炮彈的質量雖然不是特別好,但這也只是表象。定遠艦的水下考古出土的厚度33釐米的鐵甲印證了它失敗的真正原因。
2020年9月19日,距離黃海海戰已經過去了126年,定遠艦最具代表性的厚度33釐米的鐵甲被打撈上岸,這鐵甲的名字是康邦複合裝甲,是英國發明的新式裝甲。用這種裝甲來防禦在當時是「無敵戰術」,因為當時的炮彈沒有能夠擊穿的。清政府認為1881年從德國購買的定遠、鎮遠艦戰鬥力足夠,就沒有再添置新的軍艦。
鐵甲起吊出水瞬間
但日本彎道超車,為了對付定遠、鎮遠,特地從英國訂購了吉野號,吉野號航速最高可達22節,在火炮射速上領先於定遠、鎮遠。
清朝不能夠在短時間內提升定遠、鎮遠艦的戰鬥力,也沒有辦法仿製出這樣的33釐米厚的鋼甲戰艦,這就導致原有戰艦在海戰中優勢的喪失。
本文由北岸木子原創,歡迎關注,帶您縱橫古今,縱覽世界。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