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更恥辱一幕:六艘新軍艦向弱敵屈膝,1900年比甲午還不堪

2020-12-12 陶慕劍地球觀察
海容號巡洋艦

今年是庚子之變120周年,在1900年發生的很多事件都是中國歷史需要銘記的屈辱。

其中,北洋水師在大沽口之戰中的屈膝投降,更是海軍史上最恥辱的一幕。這次事件的不堪程度,更甚於1895年劉公島的北洋水師投降事件,後者至少經過了長時間的奮戰。

葉祖珪

大沽口的北洋水師艦艇,遠優於參戰的列強軍艦

1900年,隨著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列強各國艦隊紛紛雲集大沽口,大規模入侵已經不可避免。

此時,北洋水師有多艘軍艦駐防大沽口,包括了德國造「海容」號巡洋艦(2950噸,21節),四艘英國造驅逐艦(也被稱為大型魚雷艇)「海龍」號、「海犀」、「海青」、「海華」號(284噸,32節),兩艘德國造驅逐艦「飛霆」號(401噸,21節)和「飛鷹」號(850噸,22節)。這些軍艦都是極新的,與甲午戰爭時北洋軍艦老舊過時的情況截然不同。

海龍級驅逐艦

比如,「飛霆」號驅逐艦在1895年服役,「海容」號巡洋艦在1898年服役,四艘「海龍」級驅逐艦在1899年才剛剛服役,均採用了當時國際上最新型的武器和技術,被各國列強視為勁敵。

1900年6月16日夜間,第四次大沽口保衛戰爆發。八國聯軍以十艘小型艦船(其中包括一艘非武裝的「獨角獸」號)為第一梯隊,向大沽口炮臺發起攻擊。其中,最大的軍艦是俄國的「吉利亞克」號,噸位不過1258噸。其他聯軍戰艦也都在400-1000噸之間。八國聯軍雖然在渤海灣也部署了戰列艦和裝甲巡洋艦,但均停泊在大沽口外海,未直接參戰。

飛霆號驅逐艦

戰鬥爆發前,北洋水師統領葉祖珪正坐鎮「海容」號停泊在大沽口,四艘「海龍」級驅逐艦駐泊在水雷營碼頭,「飛霆」號和「飛鷹」號則在大沽船塢內進行修理。

葉祖珪麾下的「海容」號,擁有150毫米克虜伯速射炮3門,105毫米克虜伯速射炮8門,還有37毫米哈奇開斯機關炮6門,8毫米馬克沁機槍6門,14英寸魚雷發射管3座,火力非常強勁。四艘「海龍」級也都擁有強大的魚雷攻擊能力。

吉利亞克號炮艦

相比之下,參戰的八國聯軍艦艇均為炮艦和驅逐艦,整體實力遠不如北洋水師艦艇。例如最大的俄國「吉利亞克」號炮艦,只有120毫米速射炮一門,75毫米速射炮4門,47毫米炮4門,魚雷管一座,最大航速也只有11節。

可以說,在大沽口的北洋水師艦艇不僅噸位大,火力強,而且平均航速也高於聯軍多數參戰艦艇。僅憑「海容」號的3門150毫米和8門105毫米速射炮,就碾壓在場的全部列強艦艇。

大沽口之戰

八國聯軍趁夜色偷襲大沽口炮臺

八國聯軍對大沽口的進攻,其實是一次偷襲戰。當時,雖然當時在北京、廊坊、楊村等地均已爆發了戰鬥,但清朝政府與各國之間並沒有宣戰,仍保持著較暢通的外交關係。

真正導致清朝和各國關係惡化的「克林德事件」(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發生於數日後的6月20日,此時八國聯軍早已經攻破了大沽口炮臺。可以說,列強對大沽口的攻擊是一次不宣而戰。就因為這個理由,美軍艦隊司令官拒絕參加對大沽口的這次偷襲。

法國獅子號炮艦

正因為是偷襲戰,所以聯軍出戰的第一梯隊只選擇了小型艦艇,試圖趁夜色穿過布置有水雷和障礙物的大沽河口,直抵炮臺和碼頭。戰鬥在6月16日夜間就已經開始,「吉利亞克」號炮艦首先闖入河道,遭到清軍反擊。6月17日凌晨1點,各國列強的艦艇一起對大沽口炮臺開火。參戰的聯軍一共有10艘小型艦船,水兵和步兵人數大約在900名左右。

據聯軍估計,炮臺守軍和北洋水師官兵一共有2000人左右。戰鬥打響後,天津鎮總兵羅榮光以67歲高齡,率領大沽口南北炮臺千餘名守軍頑強反擊,在夜色中給予列強軍艦以較大打擊,先後擊傷6艘軍艦,包括了俄國「吉利亞克」號(1258噸)、「朝鮮人」號(1213噸),「海狸」號(950噸)、英國「牙鱈」號(420噸)、德國「雞貂」號(890噸)、法國「獅子」號(503噸)。

大沽口保衛戰

其中,噸位最大、衝在最前面的「吉利亞克」號炮艦被擊中彈藥庫,在夜色中燃起大火,擱淺在白河河口,險些傾覆沉沒,差一點成為中國近代擊沉的最大外國軍艦(最高紀錄是1859年在大沽口擊沉的英國「鸕鷀」號炮艦,860噸)。

但是,令列強參戰艦艇不解的是,在他們預測威脅最大的北洋水師艦艇卻一動不動,冷眼旁觀大沽口炮臺守軍的孤軍奮戰。

炮臺守軍與聯軍展開肉搏

葉祖珪率新式巡洋艦向弱敵屈膝

北洋水師統領葉祖珪,是甲午海戰的英雄,曾任「靖遠」號巡洋艦管帶,在大東溝海戰和威海衛之戰中表現英勇,在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但是在1900年的大沽口,葉祖珪卻變成了「葉志超第二」,後者乃是甲午戰爭中望風而逃的陸軍將領,在史書上留下的名聲非常醜陋猥瑣。

6月17日凌晨,海容號停船熄火。

葉祖珪作為留英學生,屬於典型的洋務派,從內心就反感義和團和反列強鬥爭。他看到列強海軍大舉來襲,自認為不能匹敵,因此冒出了「停戰保船」,為海軍保存實力的想法。

在6月17日凌晨戰鬥全面爆發後,葉祖珪坐鎮的「海容」號巡洋艦非但不抵抗,反而停船熄火,和列強的軍艦靠泊在一起,任由對方宰割。不僅如此,葉祖珪作為水師總指揮,完全拋棄了仍在水雷營碼頭停泊的四艘「海龍」級驅逐艦,沒發出任何「迎戰」和「逃避」的命令,讓驅逐艦和艦員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束手待斃。

在大沽口的幾艘北洋艦艇中,只有「飛鷹」驅逐艦由於前幾日完成了修理離開了船塢,及時逃離了大沽口戰場。仍在船塢中的驅逐艦「飛霆」號,同樣成了列強的魚肉對象。

大沽口炮臺與列強軍艦展開炮戰

北洋水師四艘新型驅逐艦,被兩艘英國驅逐艦無傷亡俘獲

6月17日凌晨1時,大沽口炮臺與列強艦艇的炮戰全面打響。按照計劃,英國出動兩艘驅逐艦「牙鱈」號(420噸,30節,60名艦員)和「名譽」號(352噸,30節,65名艦員)冒著大沽口炮臺的轟擊,衝向水雷營碼頭,每艘驅逐艦還拖帶了一條小艇,各載有10名士兵。

此時「海龍」號四艦的水師官兵,雖然被炮聲驚醒,但完全來不及趕到艦上,只有大沽口炮臺拼命射擊,試圖攔截英艦。「牙鱈」號驅逐艦被一枚150毫米克虜伯炮彈擊中,炮彈鑽入船艙,落在鍋爐附近,結果這枚炮彈竟然是啞彈,否則小小的「牙鱈」號肯定是一命嗚呼——買來的炮彈炸不響,甲午海戰令人悲憤的一幕再次重演。

英國名譽號驅逐艦

兩艘英國驅逐艦抵達水雷營碼頭後,英軍艦員和士兵紛紛登上北洋水師的四艘驅逐艦,迅速將其俘獲。此時,「海龍」號四艦的官兵也趕到碼頭,試圖奪回被搶走的驅逐艦,甚至試圖用英語與對方溝通表示抗議。但是,英國驅逐艦炮火全開(每艘驅逐艦都有1門76毫米炮和5門57毫米炮),英軍士兵也開槍射擊,北洋水師大批官兵紛紛被打死在碼頭上,其中就包括了「海華」號管帶饒鳴衢。參加奪船的英軍無一傷亡。

英軍在場艦員和士兵一共130多人,分出了16名艦員分別安排在四艘「海龍」級驅逐艦上。另外英軍找到了一艘拖輪,又安排13個艦員駕駛這艘拖輪將四艘繳獲的驅逐艦拖帶出了大沽口碼頭。

大沽船塢內的「飛霆」號驅逐艦,則被俄國人搶走,一年後被拆光了設備還給了中國。

海龍號驅逐艦被俘後靠在英國戰列艦一側

葉祖珪的「停戰保船」之舉,能夠被洗白嗎?

英國人繳獲「海龍」號四艦後,將其拖曳到了外海的主力艦隊中。其中「海龍」號驅逐艦被靠幫在英國戰列艦「百夫長」號(10500噸)一側,受到了在場水兵的集體歡呼。

這種勝利的歡呼,對中國人而言卻是極大的恥辱。

除「飛霆」號被俄國佔有外,英國人大方地將「海犀」、「海青」、「海華」號三艦分別送給了法國、德國和俄國,自己留下了「海龍」號。英、法、德、俄四國將接收的「海龍」級驅逐艦全都命名為「大沽」號。俄國和德國的「大沽」號,分別在日俄戰爭的旅順戰役和一戰的青島戰役中被擊沉,英法兩國的「大沽」號驅逐艦則使用了相當長時間。

被俘後的海龍級驅逐艦

從歷史結果來看,葉祖珪所謂的「停戰保船」策略,保下來的只不過是一艘「海容」號巡洋艦而已。據說,這還是英國海軍將領看在同學交情的份上,網開一面留下來的。北洋水師丟掉的五艘驅逐艦,單價都在30-40萬兩白銀以上,合計總價值近200萬兩。而「海容」號巡洋艦的造價不過是110多萬兩白銀。葉祖珪的「保留實力」想法,在後世看來簡直是個笑話。

葉祖珪的「停戰保船」策略,至今仍得到一些人的支持和辯解,理由是「不應支持排外運動」,「葉祖珪支持東南互保」等等。所謂的東南互保運動,實際上是葉祖珪屈膝投降後數日,在6月24日才出現的,葉祖珪可謂是當時「不抵抗政策」的先驅模範。

葉祖珪的「不抵抗」也許有一百個理由,但是外國侵略軍已經殺到了家門口,作為軍人,除了保家衛國還能有其他想法嗎?用人民血汗換來的新式戰艦,即使打不過,血戰沉沒也遠比白送給外國人強一千倍!

民族英雄羅榮光

同樣是學習過西方技術,接受過西方思想,曾在洋槍隊任過職的羅榮光,壯烈戰死在大沽口南岸炮臺。十多天後,天津武備學堂的大批師生,操作著新式槍炮與侵略軍戰至最後一人。即使是北洋水師裡,在水雷營碼頭壯烈戰死的「海華」號管帶饒鳴衢,也是中國軍人的楷模。

誰是英雄?歷史書是不會寫錯的。(作者:陶慕劍)

相關焦點

  • 北洋水師最恥辱一幕:1900年比甲午那年還不堪
    今年是庚子之變120周年,在1900年發生的很多事件都是中國歷史需要銘記的屈辱。其中,北洋水師在大沽口之戰中的屈膝投降,更是海軍史上最恥辱的一幕。這次事件的不堪程度,更甚於1895年劉公島的北洋水師投降事件,後者至少經過了長時間的奮戰。
  • 甲午沉船「經遠艦」找到了!卻藏著北洋水師比戰敗還悲劇的命運
    月22日,國家文物局披露的一樁新發現,剎那間觸動起多少記憶的痛。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單位組成的聯合考察隊,在遼寧省大連莊河海域水下十二米處,發現了一艘沉睡百年以上的近代戰艦,經過對打撈裝備以及艦舷外壁名字牌的反覆辨認,考察隊終於確定:這艘艦體倒扣狀態且被淤泥覆蓋的戰艦,正是124年前,甲午黃海大戰裡壯烈沉沒的北洋水師戰艦:經遠艦。
  • 龍旗凋零:大清海軍「北洋水師」是怎麼輸掉甲午大海戰的?
    最後李鴻章以330萬兩白銀的價格,買下了「定遠」、「鎮遠」兩艘主力鐵甲戰艦,排水量7300萬噸級。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軍旗是龍旗。沒了錢,裝備老化,炮彈不足,故障率高,北洋水師從誕生那天起,就開始走了下坡路。1895年11月,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海軍為了討好老佛爺,把本用來購買一艘英國軍艦的錢,挪用去給老佛爺祝壽賀禮了。這艘軍艦是英國為北洋水師量身定做的快速型軍艦(航速高達22.5),彌補艦隊速度遲緩的問題。
  • 1896-1911年 甲午海戰後重建的北洋海軍老照片
    這相當於相當於建設30支北洋艦隊的經費,約等於當時日本七八年的財政收入,同時也使得日本一躍而上取代中國成為東亞的頭號強國。「海琛」號上的現代軍隊這是1908年清末軍艦「海琛」號官兵留下的合影。1896年,清廷向德國訂購三艘穹甲巡洋艦,海琛是最後來華的一艘,此後一直是清末主力艦之一。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為什麼沒有擊沉一艘日艦?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參戰的鎮遠號和定遠號的實力可謂是正常戰爭中戰鬥力最強的,而且當時日本的綜合國力也不是很強大,那為什麼當時北洋水師都沒有擊沉一艘日軍軍艦呢,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完敗?從後世的一些影片中來看,對於北洋艦隊在中日甲午海戰中戰敗的原因,一些導演一味將戰敗的原因用裝了黃沙的炮彈、北洋水師的炮彈口徑要比炮管粗來解釋,這其實是一個愚蠢的解釋,其實北洋水師之所以完全的落敗的原因是因為北洋水師當時不相信科學、自以為是、坐井觀天的愚昧思想,其實對於北洋水師戰敗的原因共有四點。
  • 直擊甲午中日海戰現場,張張真實慘烈,圖8是被擊毀的日本軍艦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戰爆發,因當年是甲午年,歷史上稱為甲午中日海戰,由於日本蓄謀已久,加日本軍艦強大,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聯合艦隊激烈交戰後,損失慘重,退守威海衛基地,最後以中國戰敗
  • 定遠艦33釐米鐵甲被打撈,北洋水師真正戰敗原因:不是炮彈不足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和日本的聯合艦隊在黃海的大東溝相遇,甲午海戰爆發。僅5個小時之後,有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之稱的北洋水師損失了四艘船艦,退出戰鬥。 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定遠艦和鎮遠艦仍然存在,日方的松島號被炮彈擊中喪失了戰鬥力。
  • 甲午海戰中,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其中,以慘敗告終的甲午海戰更是成為很多人心中永遠無法洗刷的恥辱,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難道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實則不然,甲午海戰時清朝海軍遠沒有想像的那麼不堪。我們知道,嚴謹來說,甲午海戰可以被劃分為三個階段:豐島海戰、黃海海戰以及威海衛保衛戰,前兩場是主要戰役,威海衛保衛戰是北洋水師的結局,他們最終慘敗並全軍覆沒。
  • 如若此人當上北洋水師提督,在甲午中日戰爭前,兩國恩怨早已解決
    北洋艦隊成軍之後,先後入列了定遠、鎮遠等數艘先進的鐵甲艦,北洋海軍因此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當時的北洋艦隊不僅在噸位和火力上遠超日本艦隊,而且還有一大批留學歸來的軍官,那為何最終還是沒能逃過全軍覆沒的悲慘命運呢?究其原因,是政治的腐敗和缺乏戰略眼光之人。
  • 北洋水師往事
    到1894年甲午海戰之前,日本聯合艦隊在現代化程度和機動靈活的攻擊能力上都已經優於北洋艦隊。琅威理離開北洋水師後,太平天國的降將丁汝昌就獨自擔任了北洋水師提督,可丁軍門是個旱鴨子,陸軍的幹活,管了水軍之後為了加強業務學習,就先到英法德等國進修了一下,其實主要就是參觀遊覽。英國人走了之後,丁汝昌就更管不了那些中下級軍官了,北洋水師的訓練和管理水平直線下降,最後發展到很多艦長居然違反海軍的基本規定,晚上在岸上住。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另外,北洋海軍還有超勇、揚威等二艘撞擊巡洋艦,以及鎮東南西北中邊等6艘小噸位的蚊炮船。這些軍艦的一大特色就是:艦首對敵、航速偏慢、防護偏重。 但是這種配置的艦隊在當年非常盛行,除了北洋海軍之外,英德海軍在鐵甲艦時代也是這樣的,按當時北洋海軍各艦航速來看,平均最大航速只有14節左右,機動性嚴重不足。
  • 北洋水師最先進的定遠鐵甲艦,在當時世界是什麼樣的存在
    1885年10月29日,清朝北洋水師迎來了兩艘「巨無霸」軍艦。一艘是定遠號鐵甲艦,一艘是鎮遠號鐵甲艦。它們都屬於定遠級戰列艦,為一級軍艦。北洋水師將定遠號鐵甲艦定為旗艦,懸掛大清龍旗和艦隊司令的將旗。原來,1874年牡丹社事件發生以後,清朝看到了現代海軍在國防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決定派遣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組建北洋水師。李鴻章最初從英國購買了6艘「蚊子船」和2艘巡洋艦超勇號和揚威號,但「蚊子船」不具備遠洋作戰能力,巡洋艦也無法作為北洋水師的主力軍艦使用,便產生了購買更強大的戰列艦的想法。
  • 躍言:在英國拜謁北洋水師故勇墓,看到一張山東艦照片
    北洋水師故勇墓前祭放著山東艦照片的圖片 2017年9月,筆者在英國留學時,曾專程去紐卡斯爾探尋的北洋水師在當地的歷史,記錄下不少照片和文字。現在整理髮布,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這段塵封的歷史。 1887年,36歲的鄧世昌帶領著四百餘名官兵水手,經歷萬裡波濤,踏上了這片異國的土地。伴隨著林立的煙囪和轟鳴的機器,泰恩河畔的埃爾斯維克船廠(Elswick Shipyard)中,停靠著即將完工的致遠號和靖遠號巡洋艦。這兩艘耗資近170萬兩白銀的新銳「穹甲巡洋艦」,是在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時,清政府在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後向英國訂購的,寄託著洋務派重建海防的希望。
  • 北洋水師軍歌失傳120年再奏響 英舊檔案中現曲譜
    歷史 水師曾設「樂童」演奏軍歌  「失傳120年的北洋水師軍歌,將再次奏響。」昨日的一場講座中,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透露了這一消息。他介紹,今晚在央視開始播出的紀錄片《北洋海軍興亡史》中,會出現一些從未披露過的史料。其中最特別的,就是這首失而復得的北洋水師軍歌。
  • 北洋艦隊鐵甲戰列艦定遠號的歷史宿命
    定遠艦定遠號戰列艦是清廷海軍頂尖的7000噸級鐵甲艦,也是北洋艦隊的旗艦,同時期的姊妹艦還有鎮遠艦、濟遠艦和威遠艦!從參數上看,這四艘軍艦絕對可以稱霸整個亞洲…然而結局是冰冷而殘酷的!眾所周知中日甲午海戰以北洋水師慘敗結束,定遠艦也受重創並在威海衛保衛戰中因無力改變戰局而選擇自爆!這艘超級巨艦為何以這種方式落幕?
  • 甲午海戰丁汝昌下令炸沉殘存軍艦 服毒自盡不降敵
    作為中國軍事博物館研究人員,出於工作職責,幾十年來我多次出入各處甲午戰爭遺蹟地,考察和了解實地情況,與甲午中外史料相印證相辨別。一些讀者看了我的新著《再見甲午——藍色視角下的中日戰爭》(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版),詢問如何進行精細的專業解剖,我心裡明白,其實成書的一部分原因就是自己有了第一手的戰場觀察筆記。
  • 在軍艦炮管上晾衣服,還原北洋艦隊真正最真實的軍紀
    究其原因,我們的對手是混得還不如我們的日本,戰爭之前,大清還轟轟烈烈進行了洋務運動,可卻輸得一塌糊塗。很多人可能都聽說過中國海軍在開戰前比日本海軍要強,但在黃海大戰中居然連一艘敵艦都未擊沉。這就讓不少人把矛頭指向清軍的腐敗無能,指向北洋水師的散漫和偷懶。而其中經常被詬病的,就是北洋水師官兵在軍艦的炮管上晾曬衣物,甚至連教科書中也將其作為史料引用,以證明晚清軍政的無可救藥。
  • 甲午海戰:慈禧花1000萬兩白銀過生日,日本天皇一天只吃一頓飯
    1888年,北洋水師成立,擁有大小軍艦25艘,官兵4000餘人,艦隊實力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主要目的就是防範列強特別是鄰居日本。 艦隊建成只是第一步,維持一支艦隊需要巨額軍費,北洋海軍軍費本身就不多,還被挪用了。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始建於乾隆年間,是一座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後被英法聯軍焚毀。
  • 北洋水師遭受滅頂之災,南洋水師卻袖手旁觀,坐視其全軍覆沒
    公元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戰於黃海大東溝,這是"甲午戰爭"中最慘烈的一場戰鬥;由於北洋水師剛剛組建,裝備以及戰鬥力都不如日本海軍,最後被打得節節敗退;在次年威海一戰中,元氣大傷的北洋水師,困守劉公島一月之久,孤立無援最後全軍覆沒;其實當時清廷不僅有北洋水師,還有一隊南洋水師
  • 甲午海戰中,清政府戰敗的因素有哪些?北洋艦隊果真不堪一擊嗎?
    在戰鬥之前,日本聯合艦隊的軍艦排成一字形,其前方為靈活機動的第一遊擊隊,後方則為旗艦松島號以及移動速度較慢的老式戰艦,共有十二艘戰艦投入戰鬥。北洋艦隊的十艘戰艦以及少量魚雷艇則用夾縫雁行陣迎敵,不過由於準備時間十分倉促,導致北洋艦隊速度較慢的楊威,超勇等艦並沒有抵達預定位置,北洋艦隊的最終陣型更接近於人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