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國旗在加拿大上空飄揚
去年筆者去加拿大溫哥華的列治文看望孩子,在史蒂夫斯頓老船場遺址居然看到在懸掛「大清國旗」,而且每天有一位老外專門負責升降旗幟,當時覺得奇怪,照了相也就沒再當回事。今早上路過此地,看到老外在升旗,遂拍之。後來細琢磨,此地原為老船場和罐頭廠舊址,曾經有各國勞工在此打工,其中不乏中國勞工,大清國旗是否那時傳來?由於語言不通,對於旗幟的來歷、為何懸掛無法進一步考證。
大清國旗演變:流行的說法是義和團運動失敗後,李鴻章在各種外交活動中見別國政府都掛著自己的國旗,而中國卻沒有,便向慈禧太后上奏,請求制定國旗。慈禧要李鴻章負責設計國旗圖案。李鴻章呈上了畫有虎、豹、獅、龍、麒麟、八卦等圖像的許多種國旗圖案,慈禧最後選定金龍旗作為國旗。
但是民國時期陳伯熙等人卻認為,三角龍旗早在鹹豐年間就已經誕生了,而且是因商務需要而制定的。由於廣東沿海一帶海盜多,中國商船沒有國旗庇護,航行很不安全,許多商船隻好冒掛外國旗幟,於是,廣東商人聯名上書大清政府:「請仿各國成例,制定一種國徽,俾便商民遵用。」禮部以中國尚龍,於1858年正式將龍旗定為國旗。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進一步侵入中國,甚至在中國水域部署海軍。中外水師如此同處一塊水域,免不了生出許多齟齬。由於沒有統一的官船旗號,大清水師在與西方海軍的交涉中吃了許多啞巴虧。1862年,湖北長江水域又發生了一起中英水兵鬥毆的事件,英國人佔了便宜,硬說不知道那是中國兵船,拒不負 責。恭親王奕痛定思痛,開始考慮「如我處師船亦一律豎立黃色龍旗,外國果能望而知為官船,不敢輕舉妄動,未始非豫事隊維之一法」。奕讓總理衙門給兩江總督曾國藩寫信,詢問增掛龍旗是否有礙行軍。曾國藩覆信表示贊同增掛龍旗「應分飭各營另添龍旗一面,擬用三角尖旗,均用黃色畫龍,龍頭向上。」奕提供給曾國藩參考的方案是「黃色龍旗」,而曾國藩似乎考慮到了「黃色龍旗」與八旗中「正黃旗」的形態接近,為避僭越之嫌,主動提出將「黃色龍旗」削去一角,「擬用三角尖旗」。
1862年(同治元年)10月17日,清廷批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旗幟方案:所有水師船艦均懸掛三角形黃色龍旗,以龍旗作為中國官船旗號。
1872年10月4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重申:中國輪船桅梢常掛之主旗式樣為三角形龍旗;旗用黃羽紗制,龍身用藍羽紗制,龍頭向上。並要求11月1日所有旗幟一律更換。這次,對國旗的質地、圖案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同時,規定所有中國輪船必須按時用統一的國旗更換舊旗。12月3日,上海《申報》載:'北京總理衙門照會各西國官員,謂中國新定旗式形如三角,色用黃,中畫龍,用藍色……。
1881年(光緒七年)9月,在英國定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回國後,由於三角形的旗與西方各國軍艦上的國旗皆不相同,為和國際接軌,全力經營北洋海軍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經清廷批准制定了北洋水師軍旗的質地、章色,並將黃龍旗改為長方型。
1888年9月,《北洋海軍章程》定稿上奏(該章程明確大清國旗為長方形),獲慈禧太后批准。
1889年3月,兩廣總督張之洞要求善後局按照新規定繪製國旗,兵船國旗改為長方形,黃色,中嵌青色飛龍。5月,出使美國大臣張蔭桓奏請按《北洋海軍章程》,以長方形龍旗為國旗,斜幅龍旗為商旗。是年,新樣式的國旗正式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