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說法語的牛頓」加星標🌟~
~跟隨牛頓讀懂美麗的加拿大🇨🇦~
本文由說法語的牛頓首發於《加拿大與美國必讀》公眾號,題為《都說楓葉國,為啥這個國家建國154載楓葉旗才飄了56載|加拿大國旗日》。
(飄揚在渥太華國會山前的加拿大楓葉旗)
每年的2月15日是加拿大的國旗日。今年,是加拿大第56個國旗日。
大家一想到加拿大,一定會聯想到飄揚在世界各地的美麗的楓葉旗。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今天人們所熟稔的楓葉旗的歷史其實只有短短的半個世紀,它的誕生伴隨著加拿大社會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劇烈轉型。在楓葉旗之前,加拿大曾經使用過許多各種不同的旗幟來代表自己。今天的這篇文章,我們來一起了解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加拿大國旗以及它們背後有趣的故事。
前殖民時期
在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北美洲的原住民以部落的方式散居在北美大陸各地區。他們的文明尚未形成國家的概念,因此也沒有國旗,甚至沒有考古證據顯示他們曾經使用過旗幟。但是,根據早期歐洲探險者的記錄,北美洲的原住民已經開始使用一些類似旗幟雛型的物品。例如紐芬蘭的因紐特人(過去稱為愛斯基摩人)把動物的膀胱綁在木桿上,通過揮舞木桿來傳遞信號;西部平原的第一民族(過去稱為印第安人)在舉行某些宗教儀式時也會把羽毛綁在木桿上。
法國殖民時期
1534年,法國探險家雅克·卡蒂埃(Jacques Cartier)首度抵達今天加拿大東部的聖勞倫斯灣進行地理考察,為後來法國在北美洲建立的殖民地「新法蘭西」奠定了基礎。當時,卡蒂埃在腳下的土地上插上了一個十字架,十字架上掛著當時的皇家法國徽章:深藍色的旗幟上鑲嵌著三朵代表法國王權的金色百合花飾,如下圖。
(法國皇家徽章;1534 – 1600)
法國皇家徽章至今依然出現在加拿大國徽上,象徵著作為加拿大多元文化的源流之一的法國。我們會在後文一起了解加拿大國徽的設計。
在新法蘭西鼎盛時期的十七至十八世紀,另一個經常被使用的旗幟是法國商旗。根據史料,在英法兩國為了爭奪北美霸權而短兵相接時,法國軍隊使用的旗幟就是法國商旗。其設計見下圖。
(法國商旗;1661 – 1763)
與法國皇家徽章類似,法國商旗也是以深藍色為背景,正中央深藍盾徽上鑲嵌著三朵金色的百合花飾。白色的十字架代表法國十字軍東徵的歷史。了解魁北克的讀者不難發現,如果把法國商旗中央的深藍盾徽去掉,然後在四個藍色象限中各鑲嵌一朵白色的百合花飾,法國商旗就變成了今天的魁北克省旗。
在法國王權時代,百合花飾(⚜️)是法國王室的象徵,因此百合花飾曾一度是法國本土以及海外殖民地的旗幟上最重要的元素。有趣的是,法國在爆發大革命推翻王權之後,國旗換成了今天我們熟悉的藍白紅三色旗,從此百合花飾在法蘭西共和國的各種官方旗幟上就變得十分罕見了。反倒是北美曾經隸屬於新法蘭西的許多行政區的官方旗幟(如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旗、蒙特婁市旗,美國的底特律市旗、紐奧良市旗、巴吞魯日市旗等)上依然大量保留著百合花飾的元素,默默訴說著它們歷史的濫觴。
英國殖民時期
在1759年發生在亞伯拉罕平原的魁北克戰役中,英國戰勝法國。1763年,英法兩國籤訂《巴黎和約》,新法蘭西被正式割讓給英國,宣告法國在北美統治的結束。當時英國以及海外殖民地使用的國旗是早期版本的米字旗,由代表英格蘭的白底紅色聖喬治十字和代表蘇格蘭的藍底白色聖安德烈十字疊加而成,如下圖。
(早期的英國米字旗;1763 – 1800)
在1800年的《聯合法案》中,愛爾蘭王國和大不列顛王國(由英格蘭王國和蘇格蘭王國組成)又繼續合併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因此早期版本的米字旗又疊加上代表愛爾蘭的聖派屈克十字,構成了我們今天所知的英國米字旗,見下圖。
(新版的英國米字旗;1801 至今)
新版本的米字旗在1801年開始使用。作為英國的海外領地,加拿大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都直接在國際場合使用米字旗代表自己。甚至到了1867年聯邦誕生之後,加拿大依然將米字旗作為正式國旗使用。今天的加拿大雖然已經有了自己的楓葉旗,但是在許多重要的國際場合、以及加拿大的許多政府大樓、機場、軍事基地等地點,我們依然會經常看見英國米字旗在飄揚,這代表的是加拿大與英國水乳交融的歷史淵源以及加拿大作為大英國協成員國的身份。
加拿大聯邦時期
聯邦誕生之後,加拿大開始在非正式場合使用一種基於英國紅船旗設計而成的國旗,俗稱為加拿大紅船旗。加拿大紅船旗以紅為底色,左上角是英國米字旗,右邊中央盾徽的各個圖案代表著當時已經加入加拿大聯邦的各省。在當時,每當有新的殖民地作為省份加入加拿大聯邦,這個旗就得改動一次。而且由於紅船旗的非官方地位,國旗的生產商還經常隨意修改添加細節,所以在那個年代可以看到許多設計略微不同的加拿大紅船旗版本。下圖是當時較為常見的一種。
(早期版本的加拿大紅船旗;1868 – 1921)
1921年,加拿大採用了新國徽。次年,加拿大紅船旗用新國徽正中央的盾徽取代了原來代表各省的盾徽,於是加拿大紅船旗的設計也就固定了下來,見下圖。
(中期版本的加拿大紅船旗;1922 – 1957)
1957年,加拿大的國徽又經過了一次設計更新,其中最顯著的變動是盾徽中的三片楓葉的顏色從綠色改成了紅色,於是紅船旗也跟著經歷了一次變動。此版本的紅船旗是加拿大歷史上首次將紅色的楓葉納入設計的國旗,一直持續使用到後來楓葉旗的誕生。
(最終版本的加拿大紅船旗;1957 – 1965)
加拿大國徽的設計
說到1957年的國徽設計更新,筆者想在這裡順帶插播介紹一下加拿大的國徽。目前加拿大國徽採用的是1994年更新的版本,但是該版本和1957年版實際相差無幾。所以我們就以最新的1994年版本的國徽為例來一起看一看加拿大的國徽設計。
(1994年版的加拿大國徽在1957年版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極其細微的變動)
國徽最頂部的王冠是英國皇室在加冕典禮上佩戴的聖愛德華王冠,代表加拿大是一個以主權國王為國家元首的君主立憲制國家。
王冠下的飾章是一隻戴著王冠的金獅,代表加拿大的主權國地位。金獅的設計參考了英國國徽飾章上的金獅,變動在於加拿大的金獅站在一個用紅白絲綢布扭成的花環上(紅白雙色為加拿大的官方顏色),右爪持一片楓葉。這隻金獅也同時出現在加拿大總督旗上,如下圖。
(加拿大總督旗;1981至今)
國徽的飾章下方是盔飾,其正中也有一片楓葉,盔飾左右兩側的披飾各是一組紅白相間的楓葉。
再往下,我們就看到了紅船旗上出現的盾徽。其實它不僅出現在當時的紅船旗上,它還是加拿大女王的皇家旗的基礎圖(見下圖)。盾徽由五個部分組成。左上部分是紅底色,畫著三隻金獅,象徵英格蘭;右上部分是黃底色,畫著一隻後腳直立的紅獅,外飾還有一些紅色的百合花飾,象徵蘇格蘭;左中部分是藍底色,畫著一張愛爾蘭豎琴,象徵愛爾蘭;右中部分就是我們上文介紹過的法國皇家徽章,象徵法國;下方是白底,畫著帶著三片紅色楓葉的楓枝,象徵加拿大。
(加拿大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皇家旗;1962至今)
盾徽背後的紅色圈飾上刻著金色的拉丁文「DESIDERANTES MELIOREM PATRIAM」,意即「嚮往一個更好的國家」。這句話摘自新約聖經希伯來書11:16,同時也是加拿大勳章的格言。圈飾下方是藍底金字的拉丁文「A MARI USQUE AD MARE」,意思是「從這海直到那海」,摘自舊約聖經詩篇72:8。這句話是加拿大的國家格言,代表了加拿大建國初期的願景是建立一個從大西洋延伸到太平洋的幅員遼闊的國家。今天加拿大的領土從大西洋向西延伸到太平洋又一直向北延伸到北冰洋,是全球唯一一個被三個大洋包圍的國家。
盾徽的左右兩側各站著一隻護盾獸:左邊是代表英格蘭的獅子,右邊是代表蘇格蘭的獨角獸。這兩隻護盾獸和英國國徽上的護盾獸幾乎完全相同,只是加上了一些加拿大的歷史元素:獅子護著一枝飄著英國米字旗的金尖銀矛,而獨角獸也護著一枝金尖銀矛,上面飄著三朵百合花飾的法國皇家徽章。如果你仔細觀察獨角獸,會發現它的脖子上還戴著一項飾以十字架和百合花飾的帶鏈金冠。看到這裡,細心的讀者可能會問,為什麼法國的旗幟要由一隻蘇格蘭神獸護著?而且蘇格蘭的神獸們(護盾的獨角獸和盾徽上的紅獅)的裝飾中為什麼會出現象徵法國王室的百合花飾?這是因為在中世紀,蘇格蘭和法國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英格蘭,曾經維持過長達數百年的古老同盟。
國徽最底部的基地由各種花卉構成。最外面紅白雙色的都鐸玫瑰象徵英格蘭與威爾斯,紫色帶刺的薊花象徵蘇格蘭,白百合象徵法蘭西,三葉草象徵愛爾蘭。
楓葉旗🇨🇦的誕生
前文我們介紹過了各個版本的加拿大紅船旗。我相信很多讀者都注意到,加拿大紅船旗的風格同許多其他大英國協國家的國旗十分類似,左上角都有一個醒目的英國米字旗。直到今天,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的國旗依然保留了左上角的米字旗。那麼,為什麼加拿大率先打破了這個傳統?
其實早在1925年和1946年,加拿大都曾有過多次設計獨立國旗的討論,但是這些討論後來都被束之高閣了,原因是當時的民意對獨立國旗的支持率並不高。和澳大利亞、紐西蘭人一樣,加拿大人也深以自己繼承英國憲政和君主制的傳統而自豪。並且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加拿大都和英國並肩作戰。因此當時的加拿大人對英國的認同度極高,政府擔心草率採納獨立設計的國旗可能會導致民心不穩。
但是,1956年爆發的埃及蘇伊士運河危機,促使加拿大開始意識到使用獨立國旗的意義。在蘇伊士危機中,以色列、法國和英國武裝入侵埃及,而加拿大一反支持英國的常態,站在了英國的對立面,積極推動聯合國參與維和斡旋。但是尷尬的事情發生了:當加拿大的維和部隊帶著加拿大紅船旗來到埃及時,埃及人就質問他們:你們到底是來幫忙還是來搗亂的?為什麼你們的國旗上有英國的國旗?
最終,蘇黎世運河危機以入侵國撤兵告終。加拿大外交部長萊斯特·皮爾遜(Leslie B. Pearson)因其在維和行動中的貢獻,榮獲1957年諾貝爾和平獎。皮爾遜大概對國旗尷尬一事耿耿於懷,所以下定決心一定要推動加拿大設計採納自己的獨立國旗。1963年,皮爾遜當選為加拿大總理,上任後立刻承諾他將在1967年加拿大百歲慶典之前設計出新的國旗。當時,皮爾遜心中已有了一款中意的設計:旗正中央的白色背景上畫著三片紅色楓葉(取自加拿大國徽中盾徽的設計),然後左右兩側是藍色的豎條紋,見下圖。
(皮爾遜推薦的國旗設計未被採納,被當時的加拿大人戲稱為「皮爾遜旗」)
1964年,皮爾遜滿心歡喜地把這款國旗設計發給國會議員,希望他們能夠同意採納,沒想到竟惹來了熱烈反對:設計國旗這麼重要的事怎麼能總理一個人說了算?於是,加拿大聯邦政府立刻組成了國旗委員會,並且定下了六個星期的討論時間。接下來的幾個星期,畫著各式各樣國旗設計的信函像雪片一樣飛往渥太華,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些設計意見大致分為兩方:一方認為需要保留英國元素以體現加拿大的歷史淵源;另一方認為新國旗必須是完全嶄新獨立的設計。後者的意見佔了明顯的上風。
(國旗委員會的15名會員合照,攝於1964年)
在不計其數的提案中,最終脫穎而出的是加拿大皇家軍事學院藝術系主任喬治·斯坦利(George Stanley)的設計:鑲嵌在白色背景中央的一片單獨的紅楓葉,以及左右兩側的紅色豎條紋。它就是我們今天熟悉的加拿大楓葉旗🇨🇦。
(加拿大楓葉旗;1965至今)
(女王於1965年籤署的加拿大新國旗生效的宣告)
1965年1月28日,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以加拿大元首的身份正式宣布楓葉旗成為加拿大的官方國旗。同年的2月15日,加拿大政府在國會山舉行了盛大的國旗慶典儀式,在慶典上,皮爾遜總理說:「願飄揚著這面新國旗的土地永遠保持在自由與公正下的統一……永遠對一切的人與事物保持體察、寬容與同情。」
在楓葉旗誕生之後的第三年(1967年),加拿大聯邦迎來了它的第一個百歲生日。那一年的世界博覽會在魁北克的蒙特婁舉行,也是在這次大會上,加拿大第一次向世界正式展示了自己的新楓葉旗。
為了紀念1965年2月15日的國旗慶典,從1996年起,每年的2月15日都被定為加拿大國旗日。
(本文圖片皆來自維基百科及加拿大聯邦政府官方網站。)
~掃描上方QR碼☝️,跟隨牛頓讀懂加拿大🇨🇦~
~點擊「在看」或轉發朋友圈❤️,是對牛頓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