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沒有溫情脈脈,戰爭最本質上就是兩支軍隊最殘酷的碰撞。那一方擁有更先進的武器,能極大增強軍隊的戰鬥力。
鴉片戰爭時期清軍和英軍的武器差距很大嗎?這是許多人既清楚又模糊的問題。
清楚的是,許多人都知道英軍武器先進很多,但具體差距有多大,許多人並不能回答。今天我們就談談鴉片戰爭時期雙方武器裝備的情況。
一戰艦
鴉片戰爭時期,英海軍處於風帆戰艦向蒸汽鐵甲艦過渡時期。英國海軍實力之強為當時之最。英軍主要戰艦為風帆戰列艦,每一座戰艦就是一個海上堡壘,徹頭徹尾的戰爭巨獸。
戰艦
英國戰列艦以堅實木料製作,抗風浪效果很好,可以遠涉重洋。戰艦船體分為兩層至多層,具有超強的運載能力,一艘戰列艦可安裝上百門大炮。
除此之外,英軍還裝備只有一層炮臺的炮艇,裝炮十幾二十門,航速快,吃水淺可以自由穿梭在內河流域。
水師戰船
清軍當時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海軍,只有幾隻相當於海岸警備隊的水師。清朝水師主要也是裝備木質帆船,但其船小炮少。當時清朝水師最大的戰艦還不如英軍的炮艇。整個鴉片戰爭期間,清朝水師根本不具備出海迎擊英軍的條件。制海權喪於英軍之手,英軍得以憑藉其強大的海上機動力,任意選擇出戰的時間,地點,規模。清朝萬裏海疆成為一個無法處處設防又不得不處處設防的薄弱警戒線。清軍原是本土作戰,卻因失去制海權而疲於奔走,處處被動,戰場上從主軍變為客軍。
二火炮
鴉片戰爭時期,中英兩國的火炮主要都是前膛炮,英軍當時雖然裝備部分後膛炮但數量不多。中英雙方火炮在樣式和原理上大體相同。火炮主要差距在製造水平上。
火炮
當時英國的工業革命已經開始,英國冶煉水平大幅提升。工廠主煉製出大量優質鋼鐵,鑄造出的火炮結實抗造。反觀清軍火炮,冶煉技術不達標,鑄成的火炮氣孔多氣泡多,常常炸膛。關天培在一次新炮試射中記載,新炮炸膛率高達20%,其中一門炮發現氣孔,用水測試,氣孔居然灌滿兩大碗水。清軍為了減少炸膛,採取減少火藥填量的辦法,這又進一步減小了火炮威力。
英國火炮當時已經開始使用鏜床對炮膛內部進行切削,使之光滑,口徑統一。這樣英軍炮彈就能做得更精細,增加火炮威力和精準度。清軍火炮則無此工序,炮膛內部毛糙,炮彈彈道紊亂,射程很低。
英國當時配備的炮彈種類較多,主要有實心彈、爆破彈(開花彈)、葡萄彈等。可以對多目標進行針對性打擊,而清軍主要配備實心彈,殺傷力小。
總體來說,雙方火炮對比:英軍火炮射程大,威力強,射擊精度高,射速快。英軍在火炮上佔據絕對優勢。
三火槍
英軍裝備的火槍,主要是前裝燧發火槍。槍的射程在200-300米,射速3-4發/分鐘,這樣的射速對於前裝槍來說基本就是極限速度。
火槍
清軍當時使用的主要是鳥銃。這種槍槍身太長,一般需要兩人使用,裝填射擊甚為不便。鳥銃的原型可以追溯到明代葡萄牙人製作的火繩槍,主要發射原理是通過一根點燃的火繩,引燃火藥。這種槍射速低,1發/分鐘,射程近,有效射程在100米左右。
通過數據對比可以知道,英軍火槍手可以在安全距離對清軍進行射殺,而射速的差距,即使在雙方近距離對射時,英軍多輪火力也能對清軍造成重創。
鳥銃
四冷兵器
英軍主要作戰武器是槍炮,冷兵器處於輔助地位。清軍的刀矛弓箭與鳥槍大概比例是1:1,也就是說一半的清軍主要靠大刀長矛進行戰鬥。
英軍冷兵器主要是刺刀,刺刀可以套在槍管上,這樣每一支步槍隨時可以變成一桿長矛。而清軍的鳥銃槍身太長過於笨重,無法安裝刺刀,這樣在近身搏殺時,英軍同等人數下足以對拼兩倍到三倍的清軍。在實際戰鬥中,清軍往往是被英軍刺刀見紅殺得喪失戰鬥意志,望風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