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時期,清軍和英軍的武器差距有多大?

2020-12-14 還原歷史甄相

戰爭沒有溫情脈脈,戰爭最本質上就是兩支軍隊最殘酷的碰撞。那一方擁有更先進的武器,能極大增強軍隊的戰鬥力。

鴉片戰爭時期清軍和英軍的武器差距很大嗎?這是許多人既清楚又模糊的問題。

清楚的是,許多人都知道英軍武器先進很多,但具體差距有多大,許多人並不能回答。今天我們就談談鴉片戰爭時期雙方武器裝備的情況。

一戰艦

鴉片戰爭時期,英海軍處於風帆戰艦向蒸汽鐵甲艦過渡時期。英國海軍實力之強為當時之最。英軍主要戰艦為風帆戰列艦,每一座戰艦就是一個海上堡壘,徹頭徹尾的戰爭巨獸。

戰艦

英國戰列艦以堅實木料製作,抗風浪效果很好,可以遠涉重洋。戰艦船體分為兩層至多層,具有超強的運載能力,一艘戰列艦可安裝上百門大炮。

除此之外,英軍還裝備只有一層炮臺的炮艇,裝炮十幾二十門,航速快,吃水淺可以自由穿梭在內河流域。

水師戰船

清軍當時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海軍,只有幾隻相當於海岸警備隊的水師。清朝水師主要也是裝備木質帆船,但其船小炮少。當時清朝水師最大的戰艦還不如英軍的炮艇。整個鴉片戰爭期間,清朝水師根本不具備出海迎擊英軍的條件。制海權喪於英軍之手,英軍得以憑藉其強大的海上機動力,任意選擇出戰的時間,地點,規模。清朝萬裏海疆成為一個無法處處設防又不得不處處設防的薄弱警戒線。清軍原是本土作戰,卻因失去制海權而疲於奔走,處處被動,戰場上從主軍變為客軍。

二火炮

鴉片戰爭時期,中英兩國的火炮主要都是前膛炮,英軍當時雖然裝備部分後膛炮但數量不多。中英雙方火炮在樣式和原理上大體相同。火炮主要差距在製造水平上。

火炮

當時英國的工業革命已經開始,英國冶煉水平大幅提升。工廠主煉製出大量優質鋼鐵,鑄造出的火炮結實抗造。反觀清軍火炮,冶煉技術不達標,鑄成的火炮氣孔多氣泡多,常常炸膛。關天培在一次新炮試射中記載,新炮炸膛率高達20%,其中一門炮發現氣孔,用水測試,氣孔居然灌滿兩大碗水。清軍為了減少炸膛,採取減少火藥填量的辦法,這又進一步減小了火炮威力。

英國火炮當時已經開始使用鏜床對炮膛內部進行切削,使之光滑,口徑統一。這樣英軍炮彈就能做得更精細,增加火炮威力和精準度。清軍火炮則無此工序,炮膛內部毛糙,炮彈彈道紊亂,射程很低。

英國當時配備的炮彈種類較多,主要有實心彈、爆破彈(開花彈)、葡萄彈等。可以對多目標進行針對性打擊,而清軍主要配備實心彈,殺傷力小。

總體來說,雙方火炮對比:英軍火炮射程大,威力強,射擊精度高,射速快。英軍在火炮上佔據絕對優勢。

三火槍

英軍裝備的火槍,主要是前裝燧發火槍。槍的射程在200-300米,射速3-4發/分鐘,這樣的射速對於前裝槍來說基本就是極限速度。

火槍

清軍當時使用的主要是鳥銃。這種槍槍身太長,一般需要兩人使用,裝填射擊甚為不便。鳥銃的原型可以追溯到明代葡萄牙人製作的火繩槍,主要發射原理是通過一根點燃的火繩,引燃火藥。這種槍射速低,1發/分鐘,射程近,有效射程在100米左右。

通過數據對比可以知道,英軍火槍手可以在安全距離對清軍進行射殺,而射速的差距,即使在雙方近距離對射時,英軍多輪火力也能對清軍造成重創。

鳥銃

四冷兵器

英軍主要作戰武器是槍炮,冷兵器處於輔助地位。清軍的刀矛弓箭與鳥槍大概比例是1:1,也就是說一半的清軍主要靠大刀長矛進行戰鬥。

英軍冷兵器主要是刺刀,刺刀可以套在槍管上,這樣每一支步槍隨時可以變成一桿長矛。而清軍的鳥銃槍身太長過於笨重,無法安裝刺刀,這樣在近身搏殺時,英軍同等人數下足以對拼兩倍到三倍的清軍。在實際戰鬥中,清軍往往是被英軍刺刀見紅殺得喪失戰鬥意志,望風而逃。

相關焦點

  • 鴉片戰爭時期,大清和英國,火器之間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說到火器,中國人可以說是西洋人的祖師爺了,我國唐代就已經開始把火藥用在武器製造上並應用於實戰了。到了清代,其實也還是有火器的,重火器就是火炮,而輕火器就是火槍。但客觀地說,乾隆往後,大清的火器開始衰微,主要是戰爭少了,沒有了利用價值,雖然有火器在裝備部隊,但是更新少了,下的功夫少了。鴉片戰爭時期,單兵裝備上看,清軍是以抬槍和鳥槍為主。英國軍隊以燧發槍為主。如果兩下對比的話,那麼清軍的裝備明顯在射程精度上弱於燧發槍。
  • 鴉片戰爭清軍大敗原因之一,火器極端落後,300年的古董炮還在用
    ,並通過理論來指導火炮設計的改良對火炮各種尺寸比例和火門的設計等都比較合理,正如鴉片戰爭時期中國著名鑄炮家丁拱辰所言:「洋炮的圍徑之大小長短……聚合算法。」鴉片戰爭期間,兩江總督裕謙就赫然發現福建炮匠和浙江炮匠鑄造火炮方法竟然截然不同,所用鑄炮工具也不相同,完全無法「並爐共鑄」。於是裕謙只能以欽定火炮的膛口大小為標準,要求福建炮匠將所做炮模的膛口收小,浙江炮匠將口放大。 在實戰中,這種劣勢又被進一步放大。清軍火炮種類雖然繁雜,但功用反而不如英軍火炮多。清軍沒有專用的艦炮,只是簡單地將岸炮安置到了水師戰船上。
  • 若康雍時期碰到鴉片戰爭,清朝是什麼結果?康熙一世英名會掃地
    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有人就問了,如果第一次鴉片戰爭是發生在賢明的康熙和雍正時期,清朝還會這樣慘敗嗎?歷史沒有如果,但是猜測一下倒也無妨。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鴉片戰爭中英國出動的兵力和武器裝備。
  • 鴉片戰爭時,清朝為什麼不舉國動員與英軍決一死戰?
    沒錯,英軍船堅炮利、武器精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戰鬥力強,比清朝綠營和八旗軍隊都高了幾個檔次。可是,「雙拳難敵四手,惡虎還怕群狼」,英軍再厲害,畢竟人數有限,如果清朝能夠舉國動員,全民皆兵,投入所有的人力、物力資源與英軍決一死戰,未必不能重寫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局。  清朝沒有這樣做。清朝也做不到舉國動員,全民皆兵。原因很簡單:他們無法提供一個凝聚人心的價值觀。
  • 4千英軍打爆清軍:太平軍有數萬支歐美步槍,為什麼打不過清軍?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數千英軍4000桿洋槍就打敗了清軍。但是為什麼,太平軍數萬杆洋槍卻輸給了清軍呢?太平軍進入江浙以後,有了出海口,也有機會大量重金購買洋槍洋炮。
  • 如果明朝延續到近代鴉片戰爭,能打敗英國嗎?
    很多人在痛恨滿清腐朽的同時非常崇拜明朝的骨氣,當然也有一些人說明朝未能夠開疆拓土,清朝雖然腐朽卻開拓了近600萬疆域,也讓網上分為了「明粉」和「清粉」兩派。有網友曾總結了兩段語錄「終明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有清一朝268年,和萬年親,割萬裡地,賠億萬款,納萬年貢,天子棄國門,君王萬裡遁。」來對明朝和清朝進行對比。
  • 道光皇帝為鴉片戰爭傾其所有,為何還是輸得那麼慘?原因有五個!
    鴉片戰爭的歷史真相說回鴉片戰爭,如果咱們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英國是當時完成工業革命的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它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咱們國家當時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與英國有著巨大的差距。清朝輸掉是非常正常的,可實際上當時英國一開始並沒有正式向清政府宣戰。最開始他們只是派了一支只有40艘船的艦隊和4000名士兵的軍隊向中國來進行軍事報復。
  • 鴉片戰爭清軍真不弱,第二次大沽口戰役,英法聯軍丟盔棄甲
    但是在鴉片戰爭時期,清朝的海軍自然比不上西方列強,但陸軍還是很強的,當時清朝也是這麼認為的。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兩年後隨著沿海重鎮的接連失陷,清政府被迫與英法籤訂了《天津條約》,並與第二年換約。
  • 時隔近兩個世紀,第一次鴉片戰爭所帶來的思考
    不禁感嘆:當時中英之間的戰力差距當真如此之大?縱觀鴉片戰爭的全部過程,很明顯,清朝廷的態度、管理及指揮不當應負有主要責任!有人說,當時的英對清相當於降維打擊,所以清軍沒有任何還手之力。其實,這種說法是有著根本性歷史錯誤的。你們以為清軍當時裝備的還只是冷兵器嗎?
  • 劍指七寸: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吳淞戰役
    但英軍艦隊很快強襲杭州灣北部的駐軍重裝乍浦,以5人陣亡的代價擊潰了有八旗兵壓陣的7000清軍,從而預示著更大規模的攻勢降臨。再愚笨的指揮官都能猜出,下一個遭難的據點就多半是長江出海口的吳淞。但除了數目非常有限的2門紅衣大炮外,就只剩下1200人的綠營守軍和大小7艘內河船隻協助看守。所需負責的區域,也包括附件的寶山縣城、大部分浦東和整條黃浦江水道。直到19世紀初,才因海盜勢力的漸長而有所強化,但終究無法應付大規模的海陸夾攻。  鴉片戰爭爆發後,吳淞作為長江口的門戶和浙東防線的側翼,終於有機會得到重點關照。
  • 鴉片戰爭對中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
    要說清軍的失敗主要還是在政治層面,當初林則徐到廣東查禁鴉片時,就開始積極備戰。史載:「則徐知水師提督關天培忠勇可用,令整兵嚴備。……又增築虎門之河角炮臺,英國商船後至者不敢入。義律請令赴澳門載貨,冀囤煙私販,嚴斥拒之,潛泊尖沙嘴外洋。會有英人毆斃華民,抗不交犯,遂斷其食物,撤買辦、工人以困之。
  • 擁有80萬兵力的清朝卻輸給英國,但非洲祖魯人憑什麼能斬殺英軍?
    那為何會有如此結局? 先來看看鴉片戰爭中擁有80萬兵力的清朝士兵的與英國侵略者的作戰情況! 鴉片戰爭期間,當時清朝有八旗兵約20萬,綠營兵約60萬,總兵力達80萬人,是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一支常備軍,而英國全國軍隊加起來正規軍約14萬。
  • 清朝末年發動鴉片戰爭的時候究竟多滑稽,打英軍膝蓋、馬桶戰術?
    今天我們反觀來看這場戰爭,鴉片戰爭裡面的種種行為看起來十分滑稽。不要想著鴉片戰爭就是剛開始鴉片的傳來就是英國人所帶來的,很早就已經在清朝有巨大的市場了。當然也不完全是鴉片導致腐敗,而是腐敗開闢了鴉片市場,從而鴉片市場又促進了腐敗的升級。
  • 經歷鴉片戰爭後,道光帝得知英國女王年僅23歲,竟說想納女王為妃
    到了道光皇帝執政期間,更是直接爆發了鴉片戰爭,由於軍事上的落後,清政府的軍隊以眾敵寡卻還打不過列強。然而這時的道光皇帝卻根本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得知了英國女王此時才23歲後,還異想天開地說想納女王為妃。制度上的落後意味清朝的衰敗是必然的,正如青蛙坐井觀天,根本無法想像井外的天空到底有多大。
  • 佔盡天時地利,上萬清軍不敵144個英軍,寧波之戰為何輸?
    編者按:眾所周知,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清軍幾乎每戰必敗,然而,由於戰術細節的缺失、官方材料的掩蓋與私人著述的誇張,不少交戰狀況已經難以還原。不過,1842年3月10日凌晨的寧波之戰卻多少算是個例外,無論英軍還是清軍,都留下了不少生動細節。從此戰當中,大約也可窺探為何清軍縱然佔盡天時地利,也往往輸得一敗塗地。
  • 鴉片戰爭17名高級將領壯烈殉國,一觸即潰的清軍緣何如此慘烈?
    鴉片戰爭中殉國的清軍主要高級將領鴉片戰爭中殉國的清軍主要高級將領: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江南提督陳化成(皆從一品);欽差大臣兩江總督裕謙、福建金門鎮總兵汪繼芸、定海總兵葛雲飛、處州鎮總兵鄭國鴻、江南壽春鎮總兵王錫朋、江蘇狼山鎮總兵謝朝恩、湖南鎮筸鎮總兵祥福、江寧副都統海齡、乍浦副都統長喜(皆正二品);廣東三江口副將陳連升、
  • 清軍的弓箭
    對弓箭崇拜之至的清軍,曾經在這個世界上獨樹一幟,盡領風騷。弓箭是清軍的魂、清軍的根、清軍心中的圖騰和奪取天下的利器。難以想像,在那完全靠馬匹作為機動工具的年代,如果沒有弓箭,清軍能越過長城,馳騁中原嗎?    不過,遙想當年,天地有大悲而不言。
  • 如果沒有鴉片戰爭,清朝會怎麼樣?能否成為世界列強?
    而19世紀(1800年代)人類已經進入到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中期,如果在這個時期不進行自我變革肯定要挨打的,因為你的不但社會制度落後還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工業,並且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這在掌握了先進文明嗜血的資本主義帝國眼裡就是一塊「大肥肉」!不去侵略你侵略誰?就算是是沒有鴉片戰爭,也會有其它戰爭,帝國主義也會打進來的。
  • 和武器差距真沒多大關係
    其餘俄軍有4000人,英軍有3000人,美軍有2000人,法軍有800人,德軍有100人。至於義大利和奧匈帝國的軍隊,他們加在一起還不到100人。分明是打醬油的,義大利只是象徵性派遣80人。 而當時中國正規軍,部署在北京、天津,以及華北地區的清朝軍隊,總人數超過了11萬人,還不加義和團運動的民間兵力。
  • 11萬清軍為何打不過2萬八國聯軍,和武器差距真沒多大關係
    其餘俄軍有4000人,英軍有3000人,美軍有2000人,法軍有800人,德軍有100人。至於義大利和奧匈帝國的軍隊,他們加在一起還不到100人。分明是打醬油的,義大利只是象徵性派遣80人。而當時中國正規軍,部署在北京、天津,以及華北地區的清朝軍隊,總人數超過了11萬人,還不加義和團運動的民間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