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盡天時地利,上萬清軍不敵144個英軍,寧波之戰為何輸?

2020-12-22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眾所周知,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清軍幾乎每戰必敗,然而,由於戰術細節的缺失、官方材料的掩蓋與私人著述的誇張,不少交戰狀況已經難以還原。不過,1842年3月10日凌晨的寧波之戰卻多少算是個例外,無論英軍還是清軍,都留下了不少生動細節。從此戰當中,大約也可窺探為何清軍縱然佔盡天時地利,也往往輸得一敗塗地。

精心謀劃的浙東反擊戰

1841年秋季,英軍大舉侵入浙東,先後攻陷定海、鎮海、寧波三城,總兵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三人相繼戰死,欽差大臣、兩江總督裕謙憤而自殺。

▲定海陷落

慘敗消息傳至京師,道光帝隨即任命奕經為揚威將軍,從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肅、陝西八省調集大軍,並在浙江就地招募勇壯,號稱「徵兵一萬一千五百人,募鄉勇二萬二千人,用餉銀一百六十四萬五千兩,籌劃一載」期望一舉剿滅「英夷」。曾參與守備西部邊陲的奕經自然清楚各類勇壯多半會淪為餵飽大小官吏的手段,蘇、皖、贛、鄂四省軍隊也不堪作戰,倒是川、陝、甘三省「勁兵」相對精悍,且具備一定實戰經驗,足可寄予希望。

▲清軍虎皮士兵

1842年3月6日(道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五日),湊足大約三千陝甘、四川機動兵力後,揚威將軍信心十足地上奏:「各路人人思奮,敵愾同讎,盡可仰賴天威,一鼓戰勝……攻剿三城,必須明攻暗襲同時並舉,庶使逆夷首尾不得相顧……」道光帝自然不勝欣喜,批覆道:「種種布置,詳慎周密,朕心欣悅。諒將軍等必能剋期進剿,揚我國威,斷不令該逆揚帆遠遁!」伯納德(Bernard)在他根據英國海軍霍爾中校(Commander W. H. Hall, R. N.)筆記寫成的《復仇神號航行作戰記》(Narrative of the Voyages and Service of the Nemesis)中坦承:「必須承認中國人在寧波表現得極為堅定,極具個人勇氣,而且他們的計劃實際上也十分完備」。

▲英軍復仇神號蒸汽戰艦
▲穿鼻海戰中的復仇神號

準備出徵之餘,奕經也不忘開闢「第二戰場」,他從幕客中抽出多達二十五名「投效人員」滲透到寧波、鎮海、定海三城打探情報,結連內應,又派出17支僱勇隊伍潛入寧波,11支僱勇潛入鎮海。雖然其中某些經驗不足的幕客甚至被過分熱心的鄉勇當成「漢奸」扣押,但多方打探下也獲得了不少頗有價值的情報,試舉一例,親抵寧波城內的幕僚貝青喬就輕易得出正確結論——「英夷在城者不及三百人」、「盤踞寧城,約只二三百人,蓋其大隊夷兵均在定海」!

兵微械寡的佔領軍

貝青喬的估算與英軍實況完全吻合,當時,疫病和分兵導致英軍兵力缺額嚴重,且其主力仍留在以定海為中心的舟山群島,因此,即便在寧波之戰的最緊要關頭,全城英軍在最重要的反擊方向上也只能拼湊出144名官兵而已。寧波城內的英印軍隊駐軍單位大致為第18、26、49步兵團各一部和馬德拉斯炮兵一部。即便在定海駐軍主力趕來支援後,據1842年3月15日戰前報告,第18團也僅能出動201人、第26團156人、第49團305人。佔領軍配備的火炮系2門四又五分之二寸榴彈炮,這是一種黃銅質地的輕炮,炮身僅長1尺10寸(約56釐米),重349磅(約158千克),炮膛長15.21寸(約39釐米),內徑4.4寸(約11釐米),攜行彈藥中75%系榴彈、10%系霰彈、9%系榴霰彈、6%系燃燒彈,由於過於輕便、威力有限,它早已消失在歐陸正規會戰場合,只能充當「山地榴」,用於道路艱險的殖民戰爭。

▲四又五分之二寸榴彈炮示意圖
▲現代人仿製的四又五分之二寸榴彈炮

與聲勢浩大的清軍相比,寧波、鎮海城內的英軍可以說是兵微械寡,其兵力也難以把守城垣,守軍戒備更是不足:軍官們整日騎著矮馬閒逛,士兵中的酗酒、嫖娼、鬥毆現象自然也層出不窮——時人傳說:「寧波娼家哭不止,來年養出小鬼子」。坐鎮定海的佔領軍總指揮郭富(Gough)中將在呈遞倫敦找出種種藉口:「寧波城牆周長接近五英裡,城門外郊區龐大,因此,我軍不可能在如此龐大的城牆上部署步哨,應對進攻時只能仰仗頻繁巡邏,但敵軍的行動安排得非常出色,中國軍隊直到真正進攻城門時才被發現」,英軍18團團史則踢爆內幕:「(戰前的)寧波守軍人人都知道麻煩就快來了,只有臨時上任的守備司令(莫裡斯中校)是個例外」。

▲日本畫家歌川貞秀繪製的英軍紀律渙散狀況

▲正在下鄉劫掠的英軍

事實上,早在夜襲寧波發生前,不少已經和英軍軍需混熟的當地商人和幫工已經洩露了清軍大舉出擊的說法,不過,由於指揮官的麻痺大意,英軍實際上並沒有採取什麼針對性措施。

鏖兵紫薇街

3月10日凌晨3時許,清軍從西門、南門兩路同時夜襲寧波。其中,遊擊黃泰等人率領堪稱陝甘綠營精銳的「甘肅提標五百人」突向寧波南門(即長春門)。據貝青喬記載,其時英軍「夷人守門者不及二十人」,清方此前埋下的潛伏僱勇則趁亂出擊,守軍炮兵指揮官蒙哥馬利(Montgomerie)中校在戰報中寫道:「南門遭到內外夾擊,估計有大批敵軍將其攻佔。」工兵少校貝爾(Bell)也承認:「(城外)敵軍主攻西門和南門,又同時從城內發起攻擊……南門守軍住在城牆下方,並沒有住到城牆上面,中國人從水門攻進城,而且顯然還有此前一天躲藏在(城內)房屋裡的部隊前來匯合,敵人就這樣成功奪下了南門,守軍則沿著無遮無掩的城牆壘道撤退……得勝的中國人突入了市場,在那裡遇到了從窄巷裡湧出的第49團某連。」這段記載大體與中方所述相符,貝青喬提到黃泰部的五百提標「遇夷兵於紫薇街」,紫薇街是從寧波南門通往城中心的通衢大道,兩旁商旅輻輳,甚至建有財神殿一座,這裡自然便是英方所述的「集市」。

▲《寧郡地望圖》中的寧波南門(長春門)

清軍為了追求夜襲效果,一意輕裝行進,不僅並未攜帶各類火炮,就連火槍也沒帶上幾把。不過,猝不及防的英軍守備司令莫裡斯(Morris)也只能抽出遠不足百人的49團麥克安德魯(McAndrew)連前來應付,而且儘管蒙哥馬利中校指揮2門榴彈炮和若干臨時充當步兵的炮手匆匆趕赴南門,也沒能趕上戰鬥。於是,冷兵器的清軍便和僅有步兵的英軍列成縱隊在紫薇街上狹路相逢。

▲《寧郡地望圖》中的紫薇街

英軍連長麥克安德魯上尉事後向莫裡斯講述了戰鬥細節,後者也將其錄入戰報:「抵達街道(紫薇街)後,他(麥克安德魯)發現敵軍不僅控制了南門,而且已有大批兵力突入深處城市中心的市場。他立刻展開街巷射擊,還朝著敵軍縱隊前部發起多次刺刀衝擊,最終使其蒙受慘重損失,並將其逐出城市。」所謂「街巷射擊」(street firing),也就是適用於街道、小巷等狹窄空間內,連10人都未必能並肩行進時的輪流射擊方式。當某個連縱隊開始街巷射擊時,連長一般會命令「停!」,最前方的第一排排長隨即依次下令「預備、瞄準、射擊、收槍、向左向右、向後、快步」,令第一排完成射擊並從縱隊兩側轉移到尾部裝填彈藥,隨後第二排繼續前進,完成同樣的射擊動作,如此反覆循環下去,令火力連綿不斷。也難怪奕經會在奏摺中胡說什麼:「逆夷驚覺,迎門放槍……該逆等均攜有手槍,長不過數寸,一發雙聲,循環不斷」。

在如此這般的連環轟打面前,缺乏火力的清軍顯然不能坐以待斃,但他們的反擊始終無法突破敵軍,倒是屢屢在英軍的刺刀衝擊面前潰散。貝青喬便提到「(黃泰部)守備徐宦最為猛烈,挺槍先進,群夷環擊,刃出於脅,尤奮殺英夷十餘人,並生擒一人而死」,此處記載儘管習慣性地誇大了戰果,卻也生動展示了單打獨鬥的清軍猛士如何在英軍刺刀叢林面前受挫。最終,「相持兩時許……我兵鏖鬥益急,奈無後援,傷亡漸多,(黃)泰遂率眾退出南門」。奕經則一如既往地甩鍋本地壯勇,「本地響導伏勇,膽小怯懦,即紛紛退後,繼至勇壯不知前路情形,踴躍攻進,遂至前後壅塞,立腳不住」。破曉時分,蒙哥馬利終於率領炮兵抵達戰場,卻只能聽到英軍的歡呼聲,原來,麥克安德魯已然率部重奪南門。

慘敗西門

蒙哥馬利隨即率部趕往西門(即望京門),雖然清軍在此處投入了「最為驍勇」且頭戴虎皮帽的金川屯兵,英軍起初也僅有18團的29名官兵把守,可佔據絕對優勢的清軍還是只能勉強攻入甕城(月城),卻始終未能突破西門。其原因既在於西門備戰相對認真,發現清軍蹤跡五分鐘後即已嚴陣以待,且有兩個連前來援救,也在於一個戰前因酗酒而被關進西門監獄裡的18團列兵、愛爾蘭酒徒麥可·庫辛(Michael Cushin)。夜襲伊始,缺乏人手的英軍便把庫辛放出監獄,此人乾脆拆下門閂當成兵器,在城頭短兵相接中大肆逞威,又帶著十餘名同伴投擲條石,總算是擊退爬城清軍,替後續部隊爭取了射擊空間。

▲《寧郡地望圖》中的寧波西門(望京門)

正當清軍在甕城內進退維谷之際,英軍勉強用此前就地徵用的矮馬將2門榴彈炮從南門拖到了西門戰場,趁機展開曲射,榴彈當即在甕城內肆意炸裂。蒙哥馬利中校在戰報中平淡寫道:「榴彈投射得非常好,很快就將敵軍逐出火力範圍」。倒是貝青喬不知英軍用了「開花彈」,誤以為乃是此前在甕城內埋下地雷,於是竟留下了這等記述:「初,英夷與西門月城內潛掘深阬,設伏地雷火炮,及屯兵進攻……甫及月城,機動炮發,我兵蒼黃四走」。奕經則似乎只知道炮火自天而降,在奏摺中信口胡謅道:「屯兵即爭先奮勇扒城,攻門而入……夷人即從樓上拋擲火球火箭,蔽空而下,較前尤多,竟至無處躲避」。

▲英國畫家想像的英軍愛爾蘭團與身披虎皮的清軍交戰

擊退甕城清軍後,蒙哥馬利收攏西門部隊,計有官兵144人,他隨即決心趁勢出擊,計劃殺入郊區,將城外清軍一舉擊潰。

隨後的戰鬥已是毫無懸念,筆者此處只需摘引蒙哥馬利戰報即可:「我們殺出城門,沿著狹窄的郊區街道行進,一段時間內幾乎毫無抵抗,可在距城大約半英裡的地方,我們遭遇了大批敵軍。目力所及的整條街道上都是密密麻麻的一團。敵軍先頭部隊(其中有一個惹人注意的達官貴人騎著馬)揮動著刀劍和長矛,相互歡呼激勵,顯而易見,他們就算不朝我們衝過來,也是決心堅守陣地。要是他們真的衝過來,那我們這小股兵力就一定會被橫掃的……我們向前推進,縱隊先頭部隊開火,後續部隊繼續就位開火,指導推進到距敵12-15步為止,到了這時,榴彈炮已被帶到前線,三份迅速發射的霰彈帶來了極好的效果。在榴彈炮抵達一線前,我還下令……包抄敵軍側翼,(包抄部隊)遇到了一些障礙,從附屬建築物裡衝了出去,徒涉了齊腰深的河渠。這一機動令敵軍徹底陷入失敗,他們極為混亂地潰逃了。」

▲東方畫家想像的英軍與清軍交戰

於是,這般佔盡天時地利的寧波之戰,便以如此的慘敗告終了。參考文獻:Adye, Ralph Willet, The Bombardier, and Pocket Gunner. London, 1813.Bell, Mark S., China: Being a Military Report on the North-eastern Portions of the Provinces of Chih-li and Shan-tung, Nanking and Its Approaches, Canton and Its Approaches: Together with an Account of the Chinese Civil, Naval and Military Administrations, and a Narrative of the Wars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China. Simla and Calcutta, 1884.Greton, George le Mesurier, The Campaigns and History of the Royal Irish Regiment from 1684 to 1902. Edinburgh and London, 1911.Bernard, W. D., Narrative of the Voyages and Service of the Nemesis. London, 1845.Gooding, S. James, An Introduction to British Artillery in North America. Ottawa, 1965.Russell, John, Instructions for the Drill, and the Methods of Performing the Eighteen Manoeuvres. London, 1804.The United Service Magazine, 1842, Part 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5冊,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中國史學會主編、齊思和等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第3冊,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5年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無畋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水滸傳》:祝家莊佔盡天時地利,為何還是敗給了梁山宋江?
    《水滸傳》:祝家莊佔盡天時地利,為何還是敗給了梁山宋江? 在《水滸傳》裡,祝家莊是梁山好漢成長路上很難啃的一塊「硬骨頭」。先後三次攻打祝家莊,前兩次可以說是損兵折將,直到第三次才拿下。
  • 喬丹的第二個三連冠含金量太差,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對於第一個三連冠而言,喬丹在這九年時間內完成了自己的救贖,成了人們心目中的籃球之神。那麼為什麼說喬丹的第二個三連冠注水嚴重呢。 首先美國名記Bill Simmons與球員西蒙斯對喬丹的第二個三連冠發起了質疑,他們的理由如下:
  • 網友:佔盡天時地利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可以說是在研製過程中,經歷了很多困難,舉步維艱,蘇聯火箭炮的研製要追溯到一戰時期,一戰的時候,蘇聯就想打造一種威力大的武器,但是因為大口徑機槍和機炮的重量和後坐力太大,難以在簡陋的戰鬥機上安裝,聰明的俄國工程師想到了航空火箭,但是由於不信任自己的技術,俄國高層未能允許工廠開發航空火箭彈,後來又開始設計,不過結果並沒有達到蘇聯的預想,於是只能作罷。
  • 廣東宏遠男籃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不得十冠,更待何時?
    廣東三球隊自然得到地利之便,廣東球隊意外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廣州龍獅有望觸底反彈,馬可波羅也可能因此重建士氣。而霸主廣東宏遠則以逸待勞,靜待諸侯。,沒有廣東球隊好運氣,有主場卻當不了主人
  • 俗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為何天時最後?人和最重要?
    天時就是好的時機,這個時機是和自然界的時令、時節、時序有關的,比如說春天到了最好就是播種,這樣到了秋天就有所收穫,比如說冬天到了,最好就是開展冰上運動,這樣便於尋找合適的場地,所以天時就是由自然界的時光流轉產生的機會。
  • 為何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者之間誰更重要?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出自《孟子·公孫丑章句下》。孟子意思是說,戰場上天時地利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內部的團結,即「得道多助」。引申開來就是,客觀條件等外在因素遠不如人和等內在因素來得重要。天時,是合適的時機,也包括各種政策和其它資源。
  • 三國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最後還是天時逆襲了三國
    隨著近日在網上熱播的《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我們許許多多的看眾又得以再次暢遊一番三國,那個英雄輩出、史詩般的年代;那一個個經典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又是浮現在我們面前。看三國有一句很經典的話,不知各位記不記得,就是看《三國演義》中解說天下三分,那句世人常所道之:天時、地利、人和;因為萬事皆是人做起,所以世人又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坐擁「中國矽谷」,為什麼說智己汽車一出生就佔盡天時地利人和
    毫無疑問,智己汽車一出生,便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三大優勢。地利:中國矽谷是孕育智己汽車的優渥土壤誕生自有「中國矽谷」之稱的上海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則是智己汽車擁有的地利優勢。尤其是這裡的集成電路產業,擁有中國大陸產業鏈最完整的集成電路布局,集晶片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等在內的完整產業鏈,產值約佔全國的1/3。
  • 大師賽神的旨意 威利特佔盡天時地利人和
    丹尼-威利特則是越發穩健,他後9洞抓住3隻小鳥球,穩穩守住了來之不易的領先優勢,在個人第二次美國大師賽之旅中就捧起了冠軍。  這個冠軍是意義非凡的,丹尼-威利特成為了繼1996年的尼克-佛渡之後,20年來第一位問鼎奧古斯塔的英格蘭球員,聯手並列第二位的李-維斯特伍德,兩人在今年的奧古斯塔上演了英格蘭旋風。
  • 我們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中國人口在歷朝歷代幾乎都處於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周朝時期,中原各國人口為三千萬人;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世界人口約為五千萬人,而當時的中國人口依舊有三千萬人;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世界人口約為兩億人,中國人口還是三千多萬人;漢朝初年,隨著秦末楚漢之爭,中國人口迅速凋零,僅有1600多萬人,       據《史記》載:「至漢祖定天下,民之死傷,亦數百萬,是以平城之卒,不過三十萬
  • 虛張聲勢:馬島之戰英國如何迅速擊潰阿根廷
    馬島之戰最終以阿根廷被善於用"河豚戰術"誇大實力的英軍迅速擊潰(前文我們曾介紹過二戰時英國將軍韋維爾用"橡皮部隊"嚇死義大利軍隊的故事),戰後不甘心失敗的阿根廷還把"戰火"延伸到了世界盃的足球大戰上,因為一到英阿大戰時球迷們就會熱血沸騰,津津樂道,這正如網友所說:"1986年世界盃馬拉度納的上帝之手,1998年貝克漢姆的紅牌,都成為英阿大戰的經典時刻,這一切的一切都源於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
  • 應天時、取地利、得人和
    人生秉承陰陽二氣、承載五行化生,無論生在何時何地,都會與之相伴的天運、地運和人運。如果自己命局、大運流年和天地人運相合,即為應天時、取地利和得人和。世界和平、自然和諧相對於人類來講是最好的天時,青春活潑、精力旺盛並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對個人來講事最好的天時,卸甲歸田、身體健康而且悠然自得、老有所養對老年人來講就是最好的天時等等,一切以天順應為應天時。
  • 二戰英軍之殤,「馬來亞之戰」中,為何13萬英軍投降7萬日軍?
    除了戰略位置的重要性以外,馬來亞地區的錫和橡膠佔世界第一位。對於任何國家來說,這都是極為重要的戰爭資源,所以英國在19世紀初就將馬來亞佔為其殖民地,通過多年的經營,也成為英國在遠東的主要戰略據點。這時的馬來亞地區有陸軍3個師、4個旅共8.8萬人(在戰役後期增兵至13.9萬人),兵員構成絕大多數是印度、澳大利亞以及本地馬來亞人,由帕西瓦爾中將指揮。
  •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對嗎
    這句話既對又不對,因為現在很少有地方或者群體做得到人和。人和什麼意思。篤信正法,行仁仗義,行禮尊老愛幼。又能夠給他人帶來無窮盡的正能量叫做人和。否則,是天時大於地利,地利大於人和,因為你根本沒有人和。譬如日本,本身是地震火山高發的地方,又國土多少狹小,水流湍急。
  • 甲午海戰中,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因為弱小飽受欺凌,《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每一份不平等條約都讓中華民族飽受折磨。其中,以慘敗告終的甲午海戰更是成為很多人心中永遠無法洗刷的恥辱,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難道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實則不然,甲午海戰時清朝海軍遠沒有想像的那麼不堪。
  • 1859年侵華英軍家信:我們在大沽口輸了,清軍一炮打倒了七人
    英法兩國試圖脅迫清政府修訂不平等條約的企圖宣告破產。這場戰鬥,是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在清朝後期也是少見。這場戰鬥結束後,一名參戰英軍士兵給家裡寄出了一封信,被刊登於英國當地多家報紙上,信的內容被讀者認為「十分心酸」。
  • NBA總決賽將上演火湖大戰,目前來看天時地利人和湖人僅佔一樣
    成功之路中,天時地利人和為三要素,它涵蓋了成功之路的一切。NBA總決賽也是如此,對於即將到來的湖人大戰熱火系列賽,目前來看天時地利人和湖人僅佔一樣。小編聽過不少專家、名宿去談論在這個系列賽中湖人擁有哪些優勢,如果熱火沒有那麼強的話,他們能夠淘汰常規賽冠軍雄鹿隊,能夠淘汰才華橫溢且十分老道的凱爾特人?
  • 天時,地利,人和,最要緊的是什麼?蕭紅回答得真好,讓人嚮往!
    我們很多人做事,創業,選日子,都喜歡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喜歡看日子。那麼天時,地利,人和最要緊的是什麼呢?我們無不想起了三國裡的魏蜀吳,很多人都認為魏國佔了天時,挾天子以令諸侯,有人說吳國得地利,是佔了天險之地,赤壁。但吳國跟蜀國比起來,地利卻又不及蜀國的蜀道,劉備和孫權都有人和,國家都治理得很好,很愛國。
  • 八裡橋之戰:為何清軍兩萬多不敵聯軍五千,蒙古鐵騎還被嚇破膽?
    八裡橋之戰爆發的背景我們知道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曾前後三次進攻大沽口,那麼這個大沽口為何這麼重要,值得聯軍死盯不放呢?此刻,八裡橋的戰略重要性就一下子凸顯了出來——清軍如果不能及時佔領守住八裡橋,那麼將面臨著全軍覆沒的下場;而如果聯軍成功攻佔八裡橋,那麼不僅可以一舉消滅掉兩萬七千多清軍兵力,更可以由此打開通州和北京之間的通道,謀取更多利益。因此八裡橋就成了清軍與英法聯軍的決戰之地。八裡橋之戰中,清軍士兵一個個英勇抗戰,表現出了頑強不屈的鬥志與激情,但最後還是改變不了失敗的結局。
  • 鴉片戰爭時期,清軍和英軍的武器差距有多大?
    英國海軍實力之強為當時之最。英軍主要戰艦為風帆戰列艦,每一座戰艦就是一個海上堡壘,徹頭徹尾的戰爭巨獸。戰艦英國戰列艦以堅實木料製作,抗風浪效果很好,可以遠涉重洋。戰艦船體分為兩層至多層,具有超強的運載能力,一艘戰列艦可安裝上百門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