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張聲勢:馬島之戰英國如何迅速擊潰阿根廷

2021-01-13 文史控

文/鼎湖聽泉

今天,小編想寫寫38年前英國與阿根廷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也稱福島)主權而發生的戰爭。馬島之戰最終以阿根廷被善於用"河豚戰術"誇大實力的英軍迅速擊潰(前文我們曾介紹過二戰時英國將軍韋維爾用"橡皮部隊"嚇死義大利軍隊的故事),戰後不甘心失敗的阿根廷還把"戰火"延伸到了世界盃的足球大戰上,因為一到英阿大戰時球迷們就會熱血沸騰,津津樂道,這正如網友所說:"1986年世界盃馬拉度納的上帝之手,1998年貝克漢姆的紅牌,都成為英阿大戰的經典時刻,這一切的一切都源於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

那麼英國和阿根廷為何會因馬島而大打出手呢?這一切便源於其有爭議的主權的爭奪。

史料顯示,馬島歷史上曾屬於阿根廷,不過19世紀時"日不落帝國"英國驅逐了馬島上的阿根廷駐員,同時宣布為英國的殖民地。此後,阿根廷一直堅稱馬島是其固有領土,二戰之後聯合國也曾加以斡旋,但英國沒有交出的意思。

直至上世紀8年代,阿根廷總統加爾鐵裡為了緩解國內經濟嚴重惡化所造成的危機,有意發起馬島之戰以轉移民眾的目光,為自己減輕政治壓力。因為馬島離阿根廷本土很近,且英國守軍極少,一開始阿根廷就不費吹灰之力佔了馬島,時為1982年4月2日。

然而,被勝利衝昏頭腦的阿根廷人卻低估了英國人奪回馬島的決心,由於戰備不足、消極應戰,最終也是"過把癮就死",英國人只用兩個月多一點的時間就把馬島給乾脆利落地奪了回來,還被史評家稱為"日不落帝國最後的餘暉"。

那麼英國是如何遠距離二個月左右迅速擊敗擁有"天時、地利、人和"優勢的阿根廷的呢?這一切皆因英國又玩了二戰韋維爾玩過的虛張聲勢式"河豚戰術",讓戰意本來就十分鬆弛的阿根廷摸不著頭腦,最後也是像二戰時的義大利人一樣稀裡糊塗地敗下陣來,死了都不知是怎麼回事。

話說阿根廷出其不意佔領了馬島之後,很快不服輸的英國人,就成立了以首相柴契爾夫人為首的戰時內閣,國會也很快通過了對阿根廷動武的決議。

當時,馬島遠離英國本土上萬公裡,阿根廷在軍隊人數、武器裝備與軍需後勤支援上都佔據較大優勢,但志在必勝的英國人卻認為距離不是問題,敢不敢打才是問題,最終他們也千方百計創造了戰爭神話,讓人嘆為觀止。

首先,英軍又複製了韋維爾二戰成功擊敗意軍的"河豚戰術",故伎重施大力誇大己方作戰飛機的數量,因為在巨大心理壓力之下,有時"橡皮部隊"也成了真的部隊是也。當時,英國有意通過媒體輿論,以傳謠的方式誇大英軍將出動6架先進的"鷂式"噴氣式飛機參與馬島作戰,而實際只有區區不到2架;軍艦運送的"鷂式"噴氣式飛機到達南大西洋時只有5架,卻宣稱有2架;而在空中加油的"鷂式"噴氣式飛機只是補充失事的2架,卻報導成了2多架。

其次,英國又以恫嚇手段誇大阿根廷新兵被訓練有素且驍勇善戰的英軍殺死的恐怖畫面。這其中最主要的界面,就是突出了手持鋒利彎刀的十分驍勇的英軍尼泊爾廓爾喀僱傭軍的可怕殺人照片,並大肆報導久經沙場的英軍第5步兵旅所屬廓爾喀步兵營已經登船出徵的可怕消息,這種真真假假的誇大宣傳,還即時立竿見影,讓本來就是僥倖一戰沒有充分準備的阿根廷人被唬得一楞一楞的,那種臨戰心理壓力可想而知,可謂是到了草木皆兵、一有風吹草動就開溜的境地。

最終,在戰前高壓之下,面對來勢洶洶的英軍,沒有必勝信心的阿軍便只有招架之功,而毫無還手之力,甚至是一觸即潰。據資料顯示,在古斯格林,45名傘兵就俘虜了13名阿根廷士兵;在斯坦利港,四千英軍讓上萬阿軍不戰而降,簡直就是"過家家"式戰爭遊戲;而到了令人聞風喪膽的廓爾喀僱傭軍拉風出場之後,風馳電掣地拿下了斯坦利亞南的威廉山,阿軍便再也阻擋不住英軍收復馬島的步伐,兵敗如山倒了。這個正如史評家所言:"正是英軍一直厲兵秣馬、枕戈待旦,為奪回馬島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從而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誠哉斯言。

相關焦點

  • 「奪島之戰」馬島戰爭中,遠徵的英國如何取得馬島戰爭勝利的?
    1982年爆發的馬島戰爭,是英國和阿根廷為了爭奪馬島主權而引發的戰爭,這場戰爭被視為冷戰過後規模最大最激烈的一場戰爭,最有意思的是,對英國來說,這場戰爭可謂是「萬裡長徵」,而阿根廷基本就是在家門口作戰,結局卻是英國獲得了勝利,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場戰爭。
  • 從英國和阿根廷解析馬島戰爭
    歷史上英、法、西班牙和阿根廷都佔領過該島嶼,目前算是阿根廷領土。一般來說,馬島是在1591年被英國航海家率先發現。隨後荷蘭人和法國人分別來到馬島,在1764-1765年歐洲殖民者開始在馬島上設立居住和定居者。
  • 在1982年的馬島之戰中,如果此戰英國被阿根廷擊敗,會有什麼影響
    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馬島(英國稱之為馬爾維納斯群島,阿根廷稱之為福克蘭群島)的主權而爆發了一場戰爭,最終以英國獲勝並佔領馬島宣告結束。此戰英國陣亡258人,阿根廷陣亡649人。
  • 馬島之於阿根廷,如同香港之於中國,英國為何非要死磕阿根廷
    在眾多的英國殖民地中,有一個地方是例外,那就是位於南 美洲 的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人在佔領了這些島嶼之後, 將其稱為"福克蘭群島" ,並對其宣布了主權。然而,阿根廷卻不這樣認為,他們宣稱馬島是自己國家的一部分,英國的不歸還是真正的強盜行為。
  • 英國與阿根延的百年仇恨(上):馬島之戰原因
    1816年阿根廷宣布獨立,同時他宣布繼承西班牙的馬島主權,不過也只是嘴上說說而已。直到1832年英國再度佔領馬島,此後馬島便一直在英國人的實際統治之下沒有變更過。但阿根廷對馬島的主權還是念念不忘,多次向英國抗議,也埋下了152年後戰爭的種子。
  • 馬島戰爭,阿根廷有什麼底氣,覺得自己可以戰勝英國
    馬島戰爭,阿根廷有什麼底氣,覺得自己可以戰勝英國阿根廷當時的總統加爾鐵裡為轉移國內經濟、政治危機發起的戰爭,他不懂痩死的駱駝比馬大,美英法再有矛盾也是一家人,宗主國西班牙早就敗落了不可能幫著阿根廷。這次戰爭讓世界看到了老牌工業國家的底細,或許二戰時期他們飽經戰火,但也不是任何國家想捏就能捏的,這次戰爭之後,英國在英屬國的地位更加鞏固。阿根廷的國運也因戰爭而消亡,現如今倒退回第三世界國家,出口只靠農業,戰鬥機也只剩下螺旋槳的,當年也是擁有航母的南美第一大工業國。二戰後英國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已經沒落成二流國家。
  • 馬島:38年前英國和阿根廷開戰的「導火索」,如今現狀怎樣
    戰爭的誕生永遠都逃不開「利益」二字,馬島就是如此,才成為了阿根廷和英國開戰的導火索。當時這場戰爭打得有多激烈?英國不但派遣了火神轟炸機,還出動了航空母艦。 伊莉莎白女王的小兒子安德魯王子,也參加了這場戰役。最終歷時兩個月,英國收回了馬島的主權,但是敵對的雙方都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 冷戰時規模最大的海戰,阿根廷輸掉的是戰爭,英國輸掉的是未來
    1833年,如日中天的英國海軍想起了這筆舊帳,來到馬島就趕走了阿根廷人,並宣稱馬島是英國領土的一部分,由此引發了英國和阿根廷長達多年的領土主權爭議。 1982年,由於兩國都宣布馬島是本國的一部分,馬島之戰便轟轟烈烈地展開了,這也是冷戰時期規模最大、戰況最慘烈的一場海戰。
  • 馬島戰爭阿根廷慘敗,有航母也不敢開,英國樂壞了
    馬島戰爭發生的在著名的冷戰時期,當時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而爆發的戰爭,這場戰爭直接在阿根廷家門口開戰,英國也是經過萬裡還有阿根廷門前,結果完爆阿根廷,家門口的這場戰爭也是以失敗告終,隨後國內也掀起了反腐運動,可以說此戰,影響了兩國的政局。
  • 關於馬島海戰:阿根廷是不是吃錯藥了,敢用軍事偷襲英國?
    前幾天和幾個朋友在聊天,說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馬島海戰,就是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為了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打的一場為期74天的不宣之戰。有個朋友就很疑惑,你說一個小小的阿根廷,哪裡來的勇氣,敢去打這個地球上五大流氓之一的英國?而且是為了完全沒有意義的理由。還把那句關於這場戰爭,流傳最廣的總結:兩個小光頭爭一把梳子說出來,然後不懷好意的看著我。
  • 馬島戰爭:與阿根廷死磕的英國告訴世界,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雖然英國的地位和實力不如從前了,但也不是誰都可以欺負的。它用一場戰爭告訴一些國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簡稱馬島戰爭,是英國和阿根廷為了爭奪馬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1981年,阿根廷通貨膨脹得非常厲害,膨脹率高達百分之六百,國內GDP下降了百分之十一點四。經濟矛盾引發了國人長期性的大罷工,執政當局遭到了國民的唾棄、謾罵和憎惡。
  • 阿根廷「馬島之傷」,65萬頭羊都沒守住,何談守島?
    特別是在英國宣布封鎖馬島以後,阿根廷本土與馬島失去了直接聯繫。據媒體說,當時島上的阿軍挨餓受凍,連取暖的燃料和基本飲食都不夠,吃飯都沒吃飽?還有力氣打仗?最可笑的是,馬島是個以畜牧業為主的小島,島上居民只有2000人,卻又65萬頭肥羊。然而,阿軍面守著65萬隻羊,卻高喊沒飯吃,這令其他的國家的同行百思不解?!
  • 馬島原本屬於誰的?英國和阿根廷為此何以有爭端?
    馬島地圖馬島現在屬於英國的海外領土(島),雖然阿根廷一直也對於此地主張主權,但是能弄到手的概率已經很低了,幾無可能。中國支持阿根廷對於馬島的主權主張。英國已經完全控制了馬島馬島在英國航海時期被發現,法國也主張過權益,西班牙也染指過,如果非要說是誰的,估計英國、西班牙、阿根廷、法國可以吵翻天,但是現在國際社會已經基本承認了英國對於該島擁有主權的事實
  • 如果「馬島戰爭」阿根廷勝利了,英國會失去五常位置嗎?
    戰後經過統計,英國有255名士兵戰死,阿根廷死亡了649名士兵,三名馬島居民被炸彈炸死。有人可能產生了疑問(疑問一):馬島離阿根廷很近,離英國本土卻十分遙遠,阿根廷和英國又不是鄰國,為什麼因馬島大打出手呢?
  • 球王背後的政治故事:從馬島之戰到「上帝之手」
    也許是潘帕斯雄鷹翱翔的天空太藍,上帝最終帶走了「上帝之手」。球王離去,阿根廷舉國陷入悲痛之中。馬拉度納之於阿根廷的意義遠超足球,在阿根廷人心中,馬拉度納是他們的民族英雄。馬島西距阿根廷東海岸500多公裡,北距英國本土近13000公裡。由於群島據南大西洋與南太平洋航線的要衝,又與南極大陸遙遙相對,周圍海域擁有廣闊的深海漁場,近海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有待開發,戰略地位顯得極為重要。馬島爭端是英國殖民時期遺留下的歷史產物。
  • 1982年,阿根廷坐擁天時地利,為何打不贏與英國的馬島戰爭?
    有好多人很奇怪,1982年,大英帝國日益衰落,阿根廷坐擁天時地利人和,為何阿根廷還打不贏與英國的馬島戰爭?其實,阿根廷在馬島戰爭中擁有的「天時地利人和」都是誇大其詞的說法。有人說,在馬島戰爭中,阿根廷唯一的優勢就是地理位置優勢,可以說是以逸待勞,而英國人是勞師遠徵。
  • 馬島戰爭,阿根廷到底有什麼底氣,覺得自己能夠戰勝英國?
    阿根廷與英國的馬島爭端由來已久,可以說伴隨著阿根廷的獨立就已然開始了。雙方為此也數十次談判,但都沒有結果。1981年,兩國關於馬島歸屬的談判破裂,阿根廷眼看談判已經解決不了問題了,只能先下手為強,所以戰爭爆發了。
  • 英國能歸還香港,卻為什麼不願放棄馬島,馬島有什麼特殊之處?
    這天晚上,香港燈火通明,而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更是極為亮堂,大家都等待著零點的到來,當零點的鐘聲敲響,代表著中國的五星紅旗和紫荊旗冉冉升起,代表英國的米字旗緩緩下落。經過100年的滄桑,在1997年7月1日,香港終於又回到祖國的懷抱。讓我們把目光放在大洋的另一端,有一個叫馬島的地方,也是英國的殖民地,但馬島卻沒有回到他的祖國——阿根廷的懷抱。英國能歸還香港,卻為什麼不願放棄馬島,馬島有什麼特殊之處?
  • 為了爭奪馬島,英國和阿根廷談判22年無果,雙方決定用武力解決
    英國和阿根廷展開爭奪的島嶼就是馬爾維納斯群島,為了方便稱呼,下面我們簡稱它為馬島。如果說這個群島位置偏僻而且沒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的話,估計英國和阿根廷連看都不會看它一眼。不過可惜的是,馬島不僅擁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而且它還是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主要海上要道。
  • 英國贏得馬島戰爭又怎樣?阿根廷失去的尊嚴,被球王馬拉度納贏回
    將時間倒回幾十年前,一場被視為冷戰期間規模最大、戰況最激烈的一次海陸空聯合作戰,差點將這位阿根廷球王的歷史抹去,那就是"馬島戰爭"。越來越多的工人決定發動長期性大罷工,這導致阿根廷國內經濟出現惡性循環。面對這種情況,總統加爾鐵裡決定為奪回馬爾維納斯群島主權對英國宣戰,以此來轉移國內公眾視線。1982年3月,阿根廷派遣十幾名居民登陸馬島以東的南喬治亞島,唱國歌升國旗宣誓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