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鼎湖聽泉
今天,小編想寫寫38年前英國與阿根廷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也稱福島)主權而發生的戰爭。馬島之戰最終以阿根廷被善於用"河豚戰術"誇大實力的英軍迅速擊潰(前文我們曾介紹過二戰時英國將軍韋維爾用"橡皮部隊"嚇死義大利軍隊的故事),戰後不甘心失敗的阿根廷還把"戰火"延伸到了世界盃的足球大戰上,因為一到英阿大戰時球迷們就會熱血沸騰,津津樂道,這正如網友所說:"1986年世界盃馬拉度納的上帝之手,1998年貝克漢姆的紅牌,都成為英阿大戰的經典時刻,這一切的一切都源於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
那麼英國和阿根廷為何會因馬島而大打出手呢?這一切便源於其有爭議的主權的爭奪。
史料顯示,馬島歷史上曾屬於阿根廷,不過19世紀時"日不落帝國"英國驅逐了馬島上的阿根廷駐員,同時宣布為英國的殖民地。此後,阿根廷一直堅稱馬島是其固有領土,二戰之後聯合國也曾加以斡旋,但英國沒有交出的意思。
直至上世紀8年代,阿根廷總統加爾鐵裡為了緩解國內經濟嚴重惡化所造成的危機,有意發起馬島之戰以轉移民眾的目光,為自己減輕政治壓力。因為馬島離阿根廷本土很近,且英國守軍極少,一開始阿根廷就不費吹灰之力佔了馬島,時為1982年4月2日。
然而,被勝利衝昏頭腦的阿根廷人卻低估了英國人奪回馬島的決心,由於戰備不足、消極應戰,最終也是"過把癮就死",英國人只用兩個月多一點的時間就把馬島給乾脆利落地奪了回來,還被史評家稱為"日不落帝國最後的餘暉"。
那麼英國是如何遠距離二個月左右迅速擊敗擁有"天時、地利、人和"優勢的阿根廷的呢?這一切皆因英國又玩了二戰韋維爾玩過的虛張聲勢式"河豚戰術",讓戰意本來就十分鬆弛的阿根廷摸不著頭腦,最後也是像二戰時的義大利人一樣稀裡糊塗地敗下陣來,死了都不知是怎麼回事。
話說阿根廷出其不意佔領了馬島之後,很快不服輸的英國人,就成立了以首相柴契爾夫人為首的戰時內閣,國會也很快通過了對阿根廷動武的決議。
當時,馬島遠離英國本土上萬公裡,阿根廷在軍隊人數、武器裝備與軍需後勤支援上都佔據較大優勢,但志在必勝的英國人卻認為距離不是問題,敢不敢打才是問題,最終他們也千方百計創造了戰爭神話,讓人嘆為觀止。
首先,英軍又複製了韋維爾二戰成功擊敗意軍的"河豚戰術",故伎重施大力誇大己方作戰飛機的數量,因為在巨大心理壓力之下,有時"橡皮部隊"也成了真的部隊是也。當時,英國有意通過媒體輿論,以傳謠的方式誇大英軍將出動6架先進的"鷂式"噴氣式飛機參與馬島作戰,而實際只有區區不到2架;軍艦運送的"鷂式"噴氣式飛機到達南大西洋時只有5架,卻宣稱有2架;而在空中加油的"鷂式"噴氣式飛機只是補充失事的2架,卻報導成了2多架。
其次,英國又以恫嚇手段誇大阿根廷新兵被訓練有素且驍勇善戰的英軍殺死的恐怖畫面。這其中最主要的界面,就是突出了手持鋒利彎刀的十分驍勇的英軍尼泊爾廓爾喀僱傭軍的可怕殺人照片,並大肆報導久經沙場的英軍第5步兵旅所屬廓爾喀步兵營已經登船出徵的可怕消息,這種真真假假的誇大宣傳,還即時立竿見影,讓本來就是僥倖一戰沒有充分準備的阿根廷人被唬得一楞一楞的,那種臨戰心理壓力可想而知,可謂是到了草木皆兵、一有風吹草動就開溜的境地。
最終,在戰前高壓之下,面對來勢洶洶的英軍,沒有必勝信心的阿軍便只有招架之功,而毫無還手之力,甚至是一觸即潰。據資料顯示,在古斯格林,45名傘兵就俘虜了13名阿根廷士兵;在斯坦利港,四千英軍讓上萬阿軍不戰而降,簡直就是"過家家"式戰爭遊戲;而到了令人聞風喪膽的廓爾喀僱傭軍拉風出場之後,風馳電掣地拿下了斯坦利亞南的威廉山,阿軍便再也阻擋不住英軍收復馬島的步伐,兵敗如山倒了。這個正如史評家所言:"正是英軍一直厲兵秣馬、枕戈待旦,為奪回馬島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從而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誠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