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17名高級將領壯烈殉國,一觸即潰的清軍緣何如此慘烈?

2020-12-17 七弦泠泠上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古老的中國對陣近代化的英國,長槍和木船迎擊堅船利炮,雄渾悲壯的歷史開始演繹。

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抗爭中,中國人民譜寫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

在這場戰爭中殉國的清朝高級愛國將領,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而不懈努力,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歷史財富。

鴉片戰爭中殉國的清軍主要高級將領

鴉片戰爭中殉國的清軍主要高級將領: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江南提督陳化成(皆從一品);欽差大臣兩江總督裕謙、福建金門鎮總兵汪繼芸、定海總兵葛雲飛、處州鎮總兵鄭國鴻、江南壽春鎮總兵王錫朋、江蘇狼山鎮總兵謝朝恩、湖南鎮筸鎮總兵祥福、江寧副都統海齡、乍浦副都統長喜(皆正二品);廣東三江口副將陳連升、金門鎮副將凌志、浙江金華協副將重祥、副將朱貴、廣西梧州協副將周枋、處州鎮副將詫安泰(皆從二品)。

這十七位清軍高級將領,面對裝備先進的英國軍隊,堅守陣地城池,親臨戰役第一線,冒著槍林彈雨,頂著炮火硝煙,指揮作戰。他們大都同敵人短兵相接,殊死搏鬥,身負數傷而奮力拼殺,臨危不退,為國捐軀。

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自卯至未,所殺傷過當,而身亦受數十創,血淋漓衣甲盡溼。"

鄭國鴻也是力戰殉難,「越十餘日營陷,國鴻身被重創,猶揮刀力戰,手刃悍賊數人而死。他們勇猛剛毅,令人感動欽佩,也讓敵人膽顫心驚。葛雲飛被敵人用長刀砍去半張臉,半面血淋漓,躍追之,酋愕避去。

也有一些清軍將領看到城池淪陷,敵兵逼近,選擇自殺殉職,與城池共存亡。欽差大臣兩江總督裕謙投水自盡,乍浦副都統長喜受傷投水,江寧副都統海齡兵敗自縊。

以上列舉的十七位殉難殉職的清軍將領,和同時代的琦善、牛鑑、餘步雲等人畏死潰逃的行徑相比,煥發出奪目的色彩。

鴉片戰爭中諸多清軍高級將領殉國的原因

1、主觀原因

愛國思想和民族情結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愛國主義是民族之魂。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盡忠報國」的嶽飛「,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的于謙

……都給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已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

關天培早已做好為國捐軀的準備,他開戰前給家人寄去一個匣子,內放幾枚牙齒和幾套舊衣服,在犧牲前特地委派家丁將他的廣東水師提督官印送走,表示自己必死的決心「,吾當以死報國矣」。

裕謙對鎮海的失守有所預料,但他不動搖鬥志,義無反顧地表示:誓死報國:

惟有竭盡血誠,獎勵士卒,不敢以兵單而退離鎮海一步,不敢借保民而受夷片紙」。

懷著對祖國的深厚感情,有著對民族危亡的高度責任感,在鴉片戰爭中,那些清軍高級愛國將領奮勇殺敵,浴血抗戰,不惜犧牲。他們是愛國英雄,他們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

所謂食君之祿,擔君之憂,國家君主有難,志士仁人當挺身而出,效命朝廷。曹植在《求自試表》中寫道:「固夫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

中國由於儒家思想的影響,殉國殉夫作為一種道德、人生、或氣節上的追求,成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取向,這就是歷史上士可殺而不可辱、殺身成仁不斷發生的原因。

盡忠殉國式的「自殺」被統治者推崇備至,也得到了道德上的鼓勵。因為社會上不但設立許多陷阱似的制度,像昭忠祠、烈士墓、旌表節烈、節孝牌坊等獎勵品,引誘一班男女自殺;而且拿天經地義的忠孝大義,做他們甘心自殺底暗示;這種壓迫和暗示受久了,便變成一種良知,覺得殉忠殉節,真是最高的道德,不如此便問心不過。

在鴉片戰爭中,關天培、裕謙等高級將領以城破兵敗,深感有負皇恩,唯有一死,方能以報皇上,才能成仁取義,以謝天下。老將關天培說:「吾上負皇上,下負老母,死猶晚。

定海之戰中,英軍三面夾攻關山炮臺,葛雲飛面北拜曰「:臣力竭矣,崎嶇海外,七閱月,不能為國滅賊,死不足塞責!」

鎮江戰役時,浙江提督餘步雲哀求裕謙求和,為家人著想,裕謙說:「兒女情君固不免,然忠義事大。

可見「,忠」「、仁」「、義」「、殉國」等傳統文化思想在那些高級將領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戰爭危急關頭殉國成為了他們人生、道義上的選擇。

對慘敗於「蠻夷」的羞愧憤懣

中國自古自尊自大,視周邊國家為蠻夷戎狄。清朝更是以「天國上國」自居。在國人的心目中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國家觀:中國在地理上是世界的中心,在文化上,國人普遍有一種天朝大國盡善盡美的自賞情結。

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環。其緣邊濱海而居者,是謂之裔,海外諸國亦謂之裔。裔之為言,邊也。

中國士大夫蔑視西方人,認為西洋人「蓋為人窮工極巧,而心竅不開,在彼國為常,在中國則為怪也」。

就是連林則徐也對西方文化不理解,1839年9月,林則徐巡視澳門,他在日記中寫道:「惜夷服太覺不美,其男渾身包裹緊密,短褐長腿,如演劇作狐兔等獸之形」。

婦女「衣則上而露胸,下而重裙,婚配皆由男女自擇,不避同姓,真夷俗也。

開戰之前,清朝對英國軍事實力的認識更是有失偏頗。林則徐認為英軍「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嫻,而其裹纏結束緊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力,是其強非不可制也」。

「一至岸上,則該夷無他技能,且其渾身裹纏,腰腿僵硬,一僕不能復起,不獨一兵可手刃數夷,即鄉井平民,亦盡足以致其死命。」

裕謙也誤認為英軍「大炮不能登山施放,夷刀不能遠刺,夷人腰硬腿直,一擊即倒」。

英人「性雖狡而多疑,力雖強而少智,止知貪詐,不知信義,孤軍深入,實屬自取滅亡,不足為患。

而當戰役打響,清軍損兵折將,城池淪陷,那些高級將領難以接受,羞愧憤悶難以排解。身為一二品大員,卻被紅毛打敗,何顏見江東父老?身經百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一世英明竟毀於夷人?這種恥辱感和憤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那些將領戰死沙場或者自殺的意念。

武將的特質

對於武將來說,他們血氣方剛,心中理念是「勇」,「無畏」「,寧死不屈」。他們最重要的職責是保衛社稷平安,驅逐外來侵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

他們大都行伍出身,葛雲飛是武進士,王錫朋是武舉人,關天培是武庠生,滿腔熱血,豪情萬丈。

鄭國鴻在定海之戰中,堅守陣地,他說「:竹山不守,曉峰烏能自存,武臣致命疆場,分也。

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定海再次淪陷,鎮海相繼失守,裕謙投池殉國。陳化成悲痛欲絕,誓死保衛吳淞要塞,他勉勵部將說:"武臣衛國,死於疆場,幸也,爾等勉之。

並且慷慨地表示:「武官臨陣,斯為奉職,死生固度外事,若畏死,不作武官矣。

牛鑑「以賊鋒難犯,議迎犒緩師」,

陳化成憤然說:「某經歷行陣四十餘年,今見賊異議,是畏敵也,且某奉命剿賊,有進無退。

武將的特質,在那些清軍高級將領身上得到充分體現,勇猛剛強,不畏生死,忠君效國,不成功則成仁,是那些清軍高級將領同敵肉搏,拼殺到最後一刻的氣質因素。

2、客觀原因

清朝對殉難陣亡將領的優撫制度

清朝建立了一套完備的官兵撫恤制度,對殉難陣亡將領更是給予優厚的撫恤。

給殉難陣亡將領豐厚的撫恤銀,另發給祭銀、葬銀,予諡者給碑價銀。兵部對殉難陣亡的綠營軍官的撫恤銀標準是這樣的:"督給銀八百兩,總兵給銀七百兩,副將給銀六百兩,參將給銀五百兩。

如清政府給陳連升撫恤銀七百兩,"本日據該部請將該副將照總兵陣亡例,恤銀七百兩。

清政府對陣亡官員另發給祭銀、葬銀,予諡者給碑價銀。文武官員陣亡者,先由兵部議給恤銀,得旨後移文過部,題請給與祭葬銀兩,一品官一次致祭銀二十五兩,全葬銀五百兩,凡予諡者「,工部給碑價銀三百五十兩,本家自家建立」。「二品官一次致祭銀二十兩,全葬銀四百兩。

對廣東陣亡的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和總兵祥福的撫恤就是這樣「,應請將陣亡提督關天培一員,照例給與全葬銀五百兩,一次致祭銀二十五兩。其陣亡原任湖南鎮筸鎮總兵祥福一員,照例給與全葬銀四百兩,一次致祭銀二十兩。」

陣亡將領生前功績卓著的或交戰中首當其衝不幸遇難及死難情節十分慘烈的,視情況準予從優議恤,即除按規定給予恩賞和恤賞外,還可以獲得更加優厚的撫恤。」

以對總兵王錫朋的撫恤為例「,王錫朋屢著戰功,被害尤慘,著加恩亦照提督例賜恤」。

王錫朋除前已恩賞銀五百兩外,著直隸總督於該省藩庫內補給銀二千五百兩,傳屬具領,以示優恤。

皇帝對陣亡殉難官員予以賜諡,為他們樹碑立傳、建立專祠,讓其入祀昭忠祠,以示褒榮彰功。

對於陣亡的一品文武官員「應否予諡,請旨定奪。凡予諡者,內閣撰擬諡號……祭文碑文交翰林院撰擬。不予諡者,祭文交內閣撰擬」。

二品官「祭文交內閣撰擬,無庸請旨予諡」。

一品官二品官「均行查籍貫事跡,交翰林院立傳,入祀各本籍府城昭忠祠。其武職二品以上入祀京師昭忠祠,由工部製造牌位,工峻日知照過部,札欽天監擇吉,太常寺官恭送入祠。仍入祀原籍府城昭忠祠,八旗官員仍入祀陣亡地方府城昭忠祠。」

關天培被賜予諡號「忠節」,清帝認為「該員統領士卒,為國捐軀,均堪憫惻。著該督撫即在遇害地方建立專祠,以慰忠魂」,「入祀昭忠祠,命翰林院撰墓碑祭文給傳歸喪」。

因為定海三總兵照總督例賜恤,所以葛雲飛被賜予諡號「壯節」、王錫朋「剛節」、鄭國鴻「忠節」「,俟定海收復後建立專祠。對自盡殉職的兩江總督裕謙和滿洲八旗副都統海齡同樣予以厚待。裕謙被賜予諡號「靖節」「著附祀昭忠祠,並俟軍務完峻後,再於鎮海縣建立專祠,以彰藎節。

海齡照都統例賜恤,被賜予諡號「昭節」,對他的表彰是「除欽遵諭旨俟軍務完峻,著該地方官建立專祠……遣官讀文致祭,祭文交該衙門撰擬,並照例入祀京師昭忠祠,仍入地方府城昭忠祠。行查事跡,造冊送部,交翰林院立傳」。

陣亡將領還可以加銜加級,而且子孫後代可以蔭襲。「陣亡加贈及錄用子弟:提督總兵官有身先士卒殺賊陣亡者,各加贈三級,均蔭子弟一人,以都司推用;副將參將陣亡者各加贈二級,遊擊陣亡者加贈一級,均蔭子弟一人,以守備推用」。

清政府對陣亡的陳連升、陳化成、葛雲飛等將領的後代給予優待。陳連升之子給騎都尉世職襲次完時,給與恩騎尉世襲罔替。

並且超出制度規定對殉國者子孫給予優待,以示皇恩浩蕩。陳化成之親子陳廷芳著照例承襲世職,陳廷棻著賞給舉人,準其一體會試。

葛雲飛「加提督銜,恤典視提督,世蔭騎都尉兼一雲騎尉,賜長子以簡舉人,次子以敦武舉,既又授以簡直隸州牧,以敦營守備,並即用」。

清朝對殉難陣亡將領的優撫制度,相對減少了將領們對殉國後家人及子孫後代生計出路的後顧之憂。這在某種程度上對那些清軍高級將領產生了影響,使他們可以減少顧慮,英勇殺敵,以身殉國。

清朝對「主將不固守」的嚴懲制度

清朝規定,守城將領,責在守土。《大清律例》對「主將不固守」造成的城池失守,給守城將領以嚴懲。

凡守邊將帥被賊攻圍城寨,不行固守而輒棄去,及(平時)守備不設為賊所掩襲,因(此棄守無備)而失陷城寨者斬監候。」

除非朝廷認為當時形勢所迫、寡不敵眾、情有可原,可以從寬處罰,或免於追究。「伏查定海之役,實系孤懸海外,轉戰六晝夜之久,更兼風雨交加,兵力已竭所致,敗退各員弁兵丁自應請旨加恩免議。鎮海則實因金雞、招寶兩山為逆所踞,先失形勢,以致夷匪四面環攻,兵力莫當。」

否則,將領丟失城寨,責任重大,朝廷會革職拿問,「秋後算帳」。清朝對鴉片戰爭中被英軍攻破的奉化、寧波、上海、寶山等地的「失事」將領做出了懲處。奉化縣把總汪長清「照盜賊生發攻圍不行固守而輒棄去,及守備不設被賊攻陷城池,專城武職守土州縣擬斬監候例,擬斬監候,秋後處決」。

再如吳淞營參將、升任蘇松鎮總兵周世榮,署提標右營遊擊、撫標中軍參將封耀祖「擬斬監候,秋後處決」。

清朝希望守城將領全力以赴,哪怕犧牲或殉節,犧牲或殉節則予以優撫,退避或兵敗即退則嚴懲。

讀過處斬浙江提督餘步雲的上諭,我們會對清朝的兵律有更深的認識。

餘步雲以"一品武職大員,身膺海疆重寄,從未殺獲一賊,身受一傷,畏死貪生,首先退縮,以致帶兵將弁相率效尤,奔潰棄城,直同兒戲。每一念及,憤恨實深!且廣東之關天培、祥福,江蘇之陳化成,福建之江繼芸,皆以提鎮殉難。既定海失陷,總兵王錫朋、葛雲飛、鄭國鴻力戰身亡。鎮海、寧波失事,總兵謝朝恩被炮轟擊,落海身亡,裕謙以文員督師殉節。獨餘步雲系本省提督,乃竟志在偷生,靦顏人世……即行處斬。

由於清朝節節防禦,不許丟失一城一池,守城將領往往與城共存亡,城池淪陷則戰死沙場,或者自殺。

從這一方面來說,那些清軍高級將領寧願戰死或殉節,留得芳名百世,也不願可能被說成貪生怕死,背上「主將不固守」的罪名,那對他們來說將會是奇恥大辱。

相關焦點

  • 遊定海鴉片戰爭遺址公園,憶往昔慘烈戰場
    舟山鴉片戰爭遺址公園門口的這副對聯,記錄著1841年9月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三總兵率5000餘名將士,抗擊英軍進犯戰艦,與敵浴血奮戰六晝夜、最後壯烈殉國的故事,此役是中國近代史上抗擊英軍入侵歷時最長、最激烈悲壯的一戰。
  • 裕謙:他是親臨戰陣的大清最高將領,血戰不敵,向北而拜投水殉國
    裕謙:浴血御外侮,赤心寄殘陽昨天無意中看見一篇文章,講的是當年裕謙因指揮失誤,驚慌失措,自知必死,遂投水自盡,被人救出,在抬著逃跑途中身亡,這等於是臨陣脫逃,清王朝刻意將他塑造成英勇殉國的愛國將領。最後,這篇名為《晚清名將裕謙在定海戰役中到底是臨陣脫逃還是壯烈犧牲?》
  •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殉國的將軍
    下面來說說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壯烈殉國的將軍們。關天培(1781年-1841年)關將軍出身低微,二十三歲中武秀才,從低級的把總做起,升遷至參將,後來任廣東水師提督。他為官清廉,一身正氣,是林則徐虎門銷煙最有力的支持者。1841年初,英軍猛攻虎門要塞,在守將陳連升戰死後,關天培親自坐鎮,手下僅有數百人。
  • 抗美援朝,犧牲在戰場的10位志願軍高級將領,他們都是誰?
    在這場慘烈的戰爭中,我軍先後有多名高級將領英勇犧牲,他們都是誰,他們有著什麼樣的光輝事跡?今天,就請跟著我的腳步,來看看中國志願軍烈士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做出了什麼樣的犧牲?吳國璋,志願軍第39軍副軍長。他是安徽人,1951年10月在朝鮮壯烈殉國。年僅31歲。蔡正國,志願軍第50軍軍長,他是原先四野的一位名將,曾領導志願軍第40軍取得了溫井伏擊戰的勝利。
  • 昔日孟昭普蘇州河畔壯烈殉國,今朝孫輩挺身盼昭恤
    王以哲是東北軍的高級將領,也是張學良的親信部屬。歷任東北陸軍步兵第十九師中將師長兼第七旅旅長、六十七軍軍長等職務。在剷除親日派"楊常事件"中,王以哲是參與者之一,並領導了"夜襲挑馬渡"、"榆關之戰"等著名戰役。1936年,周恩來與張學良的膚施會談就是王以哲一手促成的。
  • 盤點十八位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軍級將領
    佟凌閣是第一位戰死的軍級將領。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2、郝夢齡,1937年10月16日在山西大白水前線忻口會戰中壯烈殉國,時任第9軍中將軍長。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3、吳克仁,1937年11月9日在淞滬會戰中戰死,時任第67軍中將軍長(東北軍)。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 鴉片戰爭清軍真不弱,第二次大沽口戰役,英法聯軍丟盔棄甲
    如果問清朝為什麼如此丟人,比較直觀的就是強弱實力對比。西方列強堅船利炮,再看大清,軍隊的主要武裝還是大刀長矛,少數的火器還是中世紀的淘汰品,不被人欺負才怪。但是在鴉片戰爭時期,清朝的海軍自然比不上西方列強,但陸軍還是很強的,當時清朝也是這麼認為的。
  • 裝備水平遠勝清軍,清朝將領:像嶽家軍在世
    文/商學野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朝開始被迫打開國門,列強紛至沓來,都想在中國分一塊蛋糕。而就在這個強敵環伺的時期,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曾席捲整個南方,差點將腐朽的清朝送進墳墓,這就是著名的太平天國。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於1851年,直到1864年天京陷落才宣告失敗。
  • 陳化成:鴉片戰爭中視死如歸,死後成為上海三大城隍神之一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腐朽的清廷屢戰屢敗,最終在道光皇帝的授意下,清廷放棄抵抗,於1842年和英國籤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南軍條約》。此戰,清廷敗了,但是在鴉片戰爭中,無數英雄豪傑,中華兒女,視死如歸,為國捐軀,這樣的精神令人慨嘆,令人扼腕。
  • 鴉片戰爭時期,清軍和英軍的武器差距有多大?
    鴉片戰爭時期清軍和英軍的武器差距很大嗎?這是許多人既清楚又模糊的問題。清楚的是,許多人都知道英軍武器先進很多,但具體差距有多大,許多人並不能回答。今天我們就談談鴉片戰爭時期雙方武器裝備的情況。一戰艦鴉片戰爭時期,英海軍處於風帆戰艦向蒸汽鐵甲艦過渡時期。英國海軍實力之強為當時之最。英軍主要戰艦為風帆戰列艦,每一座戰艦就是一個海上堡壘,徹頭徹尾的戰爭巨獸。戰艦英國戰列艦以堅實木料製作,抗風浪效果很好,可以遠涉重洋。
  • 被遺忘的民族英雄:1900年大沽口清軍,面對數倍敵軍全軍覆沒
    一個人倒下了,後面的人接上,再倒下,再接上,前僕後繼……在我們的印象中,清軍是一觸即潰,毫無戰鬥力可言,但是庚子年間的大沽口一戰卻讓人刮目相看,顛覆認知。這是一群被人遺忘的民族英雄,700名將士面對近3000的侵略聯軍寡不敵眾,浴血陣亡,戰鬥力頗為強悍。
  • 忻口戰役太慘烈,國軍一軍長一師長一旅長陣亡,總指揮衛立煌悲痛欲絕
    在抗日戰爭時期,國軍抗戰最英勇的幾次會戰,忻口會戰、臺兒莊戰役、盧溝橋戰鬥、淞瀘會戰等等,這幾次戰役打得十分慘烈,國軍傷亡非常慘重,例如忻口會戰,國軍傷亡數萬,陣亡的高級將領數人,雖然此戰以失敗告終,但也重創了日軍,此戰雖敗猶榮,鼓舞了全國軍民奮戰日軍的信心!
  • 1840年鴉片戰爭中的川軍出川,7000名川軍勇士轉戰粵浙蘇
    張必祿於1841年5月率兵抵達廣東後駐守在沙面、石門一帶,他在三元裡之戰前預感戰事緊迫,預先將火藥等武器物質分發給當地義勇,在戰鬥中指揮士兵與英夷激戰,並親率700名川軍乘小舟趁夜色進攻英夷船艦,後又以城防大炮轟擊英夷艦隊,先後擊沉敵艦二艘、擊傷三艘,擊斃敵兵數百名。
  • 朱坤明:江蘇巡撫兩江總督裕謙和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壯烈殉國
    他一面向朝廷發出告急文書,希望趕緊派清軍來增援,一面和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組織抵抗,誓死不降,和敵人血戰到底。首戰,把驕兵必敗的外寇擊斃1000多人,軍民士氣高昂,鄉親們都紛紛趕來救濟傷員,運送炮彈和修建被毀的炮臺。
  • 朱坤明:江蘇巡撫、兩江總督裕謙和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壯烈殉國
    他一面向朝廷發出告急文書,希望趕緊派清軍來增援,一面和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組織抵抗,誓死不降,和敵人血戰到底。首戰,把驕兵必敗的外寇擊斃1000多人,軍民士氣高昂,鄉親們都紛紛趕來救濟傷員,運送炮彈和修建被毀的炮臺。
  • 鴉片戰爭清軍大敗原因之一,火器極端落後,300年的古董炮還在用
    鴉片戰爭期間,兩江總督裕謙就赫然發現福建炮匠和浙江炮匠鑄造火炮方法竟然截然不同,所用鑄炮工具也不相同,完全無法「並爐共鑄」。於是裕謙只能以欽定火炮的膛口大小為標準,要求福建炮匠將所做炮模的膛口收小,浙江炮匠將口放大。 在實戰中,這種劣勢又被進一步放大。清軍火炮種類雖然繁雜,但功用反而不如英軍火炮多。清軍沒有專用的艦炮,只是簡單地將岸炮安置到了水師戰船上。
  • 明末蒙古兵,總兵皆戰死殉國,關寧鐵騎中的蒙古兵全被皇太極誘殺
    滿桂:北京保衛戰壯烈殉國 滿桂的來歷略有爭議,我們就以《明史》中蒙古人的定義為準。 崇禎二年,「己巳之變」爆發,皇太極親率後金八旗扣關,滿桂率兵勤王,最危急時刻,崇禎「乃拜桂武經略,盡統入衛諸軍,賜尚方劍」,但卻不停催促他出戰,滿桂曾建議等候各地援軍到來一起出戰,被監軍太監否決,不得已,滿桂親率大軍在北京城外迎候清軍,隨後在和清軍的交戰中戰死。
  • 壯烈殉國後,毛主席親自為他寫詩
    1943年,毛主席在百忙之中,專門為一位殉國將領寫了一首詩,是這麼寫的——外侮需人御,將軍賦採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毛主席讚頌的這位殉國將領,既不是八路軍將領,也不是新四軍將領,而是一位國軍名將:戴安瀾。戴安瀾將軍為什麼能得到毛主席的如此重視,還得從他的生平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