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化成:鴉片戰爭中視死如歸,死後成為上海三大城隍神之一

2020-12-17 吳先生的平凡世界

「一戰甬江口,督臣死提臣走。再戰吳淞口,提臣死督臣走。三戰乃及金陵城,江濤寂靜噤不聲,陳將軍後誰敢兵。君不見走者皆棄諸市,死者長如生」。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腐朽的清廷屢戰屢敗,最終在道光皇帝的授意下,清廷放棄抵抗,於1842年和英國籤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南軍條約》。

此戰,清廷敗了,但是在鴉片戰爭中,無數英雄豪傑,中華兒女,視死如歸,為國捐軀,這樣的精神令人慨嘆,令人扼腕。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些馬革裹屍的烈士們,無愧為中國脊梁,正因為一代又一代的華夏人前赴後繼,才有了今天強盛的中國。

「俎豆馨香薦忠良而易名兩字,粵閩江浙垂功烈而炳節千秋」。

在優美的海濱城市廈門金榜山下,一座滄桑的墓園,有一對望柱,刻著這樣一副對聯,長眠在墓中的正是一位民族先烈——陳化成。

陳化成,字業章,號蓮峰,出生於福建廈門同安縣,是清廷著名水師將領,在鴉片戰爭中,力戰不退,怒斥主和派,最終率領官兵八十餘人,與英軍決一死戰,壯烈犧牲。

童年時期,他前往臺灣追隨親族,因身材孔武有力、壯碩勇武而參軍,據說早年是一名軍旗手。

「由行伍授水師把總」。

《清史稿》中記載,他由一名普通的士兵,晉升至把總,把總是清廷基層軍官,正七品,手下統領數十至百人,相當於今日的排長或連長級別。

嘉慶年間,陳化成受到提督李長庚的重用,率領清軍與盤踞在臺灣海峽一帶的海賊巨盜蔡牽。

「數有功,以勇聞……手擒巨盜四百八十餘人,勤勞最著」。

憑藉過人的軍功,陳化成也從把總一路升官至參將、副將,最終在道光十年的時候,成為福建水師一把手——任水師提督一職,統領臺海兩岸數千兵馬。

此時的英軍因為貿易問題,已經在中國沿海蠢蠢欲動,他曾親命水師驅逐英屬東印度旗下「阿美士德」號,該艦由胡夏米等人掌控,在沿海各處從事測繪偵查等間諜活動。

在任福建水師提督之時,陳化成屢次擊退中國海域內的英國艦艇,維護了海疆太平,或許正是這一時期的歷練,讓他對英國人的狼子野心深惡痛絕。

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陳化成在閩海擊退英軍後,調任江南提督,這時候江南水師久經太平,懦弱不能戰,他厲兵秣馬,親自訓練水師,士氣稍振。

在今上海吳淞口處,陳化成嚴防死守,構築眾多炮臺,沿江修築堡壘26座,嚴密戒備防衛著長江水道,森嚴警戒之下,英軍秋毫無犯。

在此期間,英軍攻陷定海,定海三位總兵鄭國鴻、王錫朋、葛雲飛一同壯烈殉國,九州震蕩。

清廷兩江總督裕謙親自回師鎮海城,英軍船堅炮利之下,鎮海城最終失守,裕謙聽聞前方戰敗,跳入鎮海泮池,以身殉國。

陳化成聽到這些昔日同袍,為國而戰死沙場,心中大慟,對屬下說道:武臣死於疆場,幸也。汝曹勉之!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軍決定改變策略,畢其功於一役,集結全部兵力,攻擊中國長江水道,以此脅迫清廷就範。

英軍率領大小艦艇上百艘,陸軍一萬人,開始「揚子江戰役計劃」。

當時的兩江總督牛鑑畏英軍如虎,他曾上疏道光皇帝,認為英軍不會攻打吳淞口,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主和派。

「吾經歷海洋四十餘年,在炮彈中入死出生,難以數計。今見敵勿擊,是畏敵也。奉命討賊,有進無退。扼險可勝,公勿怖!」

陳化成對於這位頂頭上司,不得不循循善誘,勸導他放下心中恐懼,一同抵禦外侮。

當年6月份,英軍全軍出擊,進犯吳淞口,陳化成不避鋒芒,親自督導將士,英勇作戰,固守吳淞口數日。

然而牛鑑此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他看到陳化成的軍隊頗為用命,極有機會打退英軍,為了爭奪功勞,便跑到前線督戰,卻被英軍一炮轟掉了演武廳。

牛鑑見屋宇敗壞,嚇得屁滾尿流,竟然不顧前軍將士正與敵廝殺,掉頭就跑,兩江總督棄師逃跑,引發前線戰事雪崩,士氣渙散,英軍因此順利登陸。

小沙背總兵王志元緊隨其後,狼狽逃竄,守衛東炮臺的參將崔吉瑞也放棄作戰,隨軍脫逃,吳淞口全線大亂。

而此時,駐守西炮臺的陳化成,一時間成為孤軍,原本互為犄角的小沙背、東炮臺被英軍攻佔,轉過頭來轟擊陳化成部隊。

「屍積於前,化成猶掬子藥親發炮,俄中彈,噴血而殞。炮臺既失,寶山、山海相繼陷」。

最終,陳化成寡不敵眾,他在死前仍然盡忠職守,親自發炮,與他一同陣亡的將士,有部將守備韋印福、千總錢金玉、許攀桂、徐大華等八十餘人。

陳化成一死,長江防線失守,英軍長驅直入,在中國腹地進行了慘無人道的縱火屠城。

即使如此窮兇極惡的英軍,也不得不承認陳化成所率領的吳淞口守軍:自與中國軍隊作戰以來,中國人的炮火以這次最厲害。

清廷兩江總督牛鑑一路跑到了寶山,當年作為清廷代表,在南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事後,道光皇帝只是將其降職七品官銜,戴罪立功,鹹豐年間因剿滅捻軍又被升職至二品資政大夫。

試問,如此腐朽不堪的朝廷,如何不亡國!

牛鑑作為民族罪人,必然永遠得被釘在恥辱柱上,而陳化成死後,人們為了感念他的功德,於其犧牲之地立了祠廟祭祀。

上海人不僅將他的塑像放入城隍廟,成為上海三大城隍神之一,在寶山區還有以他命名的化成路、陳化成紀念館,松山區有陳化成祠。

位於福建廈門金榜山的陳化成墓園,則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無數人來到此地,緬懷這位千古英雄。

「桃花紅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看奮起,陵園千古慰忠魂。」

——趙樸初

相關焦點

  • 上海城隍廟供奉著出生在同安的愛國名將陳化成!
    位於同安丙洲大橋邊 高17.76米的陳化成石雕像 也成為了西柯鎮的地標之一 陳化成出身行伍,歷任嘉慶間參將、道光間總兵,鴉片戰爭爆發時任福建水師提督,駐守廈門,在任期間多次擊退來犯的英國艦隊。1840年,戰功卓著的陳化成調任江南提督,當時正值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陳化成駐守在吳淞口(今屬上海市寶山區),與英國侵略軍力戰,壯烈犧牲在炮臺上。
  • 閩籍民族英雄陳化成:「武臣衛國,死於疆場,幸也」
    而中山路附近的草埔巷中,還有一位清代閩籍武將的故居,他就是民族英雄、鴉片戰爭中在吳淞口炮臺為國捐軀的江南提督——陳化成。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小檔走進他的戎馬生涯初露鋒芒陳化成(1776年-1842年),字蓮峰,福建廈門同安人,道光十年任福建水師提督,道光二十年任江南提督。
  •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殉國的將軍
    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不平等條約接踵而來,喪權辱國。值此中華民族危難之際,有人貪生怕死,但有更多的人振臂而起。面對殘暴而強大的侵略者,他們從容赴死、前僕後繼,給予敵人迎頭痛擊,用熱血與生命譜寫了一曲悲壯的民族魂之歌。
  • 上海的老城氣息——城隍廟
    作為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上海城隍廟在「文革」時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擊,神像被毀,廟宇被挪為它用。1994年,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實,上海城隍廟得到恢復,重新成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宮觀。2005年,上海城隍廟大殿前廂房的使用權得以歸還,隨即開始了二期修復工程。
  • 揭秘鴉片戰爭始末
    1840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駐紮在好望角的艦隊司令喬治 懿律和義律為侵華的全權代表,並給侵略軍發出訓令,在給清政府的照會中提出:包括賠償煙價,割讓沿海島嶼、開放通商口岸、領事裁判權等一系列侵略要求,並聲明英國這次軍事行動的費用,全部由中國政府承擔。 由此可見,鴉片戰爭是英國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鴉片貿易帶來的利益,進而奪取大批侵略權益,而發動的侵華戰爭。
  • 現在英國人如何看待鴉片戰爭?
    英國學者藍詩玲在其著作《鴉片戰爭》中道出答案:「在我看來,英國一直竭盡全力忘記它與中國打了兩次鴉片戰爭的事實,在英國中學和大學的歷史課上看不到鴉片戰爭的內容是十分可能的。還在1900年前後,一些英國歷史教科書在談到香港和英帝國在東方的管轄範圍時,就不再提及鴉片戰爭……1997年香港移交時英國高官的告別演說,也對鴉片和為鴉片打的那兩場戰爭隻字不提。」英國人熱愛歷史。
  • 【門神】【井神】【城隍神】【黃巾力士】
    道教吸收了這種信仰,如晉葛洪《枕中書》即將鬱壘列入道教神譜,稱為東方鬼帝之一,其《元始上真眾仙記》中亦云:「今人正朝,作兩桃人立門旁,以雄雞毛置索中,蓋遣勇也。」此後,二神一直被人們所信仰,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用桃木板做門,叫做仙木,畫兩位神貼在上面,左扇門上叫神荼,右扇門上叫鬱壘,民間稱他們為門神。隋朝杜臺卿《玉燭寶典》引《括地圖》稱神蒂、鬱壘於桃都山大桃樹下,為門神。
  • 劍指七寸: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吳淞戰役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英軍增兵線路  因此,身為遠徵軍最高指揮官的休斯-高夫中將,開始要求東印度公司提供更多增援。同時在早期上海和崇明島上建立城牆作為補充。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吳淞炮臺防禦布置  同時,蘇南-上海地區的清軍也努力借鑑了廣東、福建和浙江三省的失利教訓,認為英軍登陸步兵的威力同樣不可小覷。
  • 鴉片戰爭17名高級將領壯烈殉國,一觸即潰的清軍緣何如此慘烈?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古老的中國對陣近代化的英國,長槍和木船迎擊堅船利炮,雄渾悲壯的歷史開始演繹。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抗爭中,中國人民譜寫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在這場戰爭中殉國的清朝高級愛國將領,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而不懈努力,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歷史財富。
  • 它是「長江三大廟」之一,地處有名的豫園景區,它就是上海城隍廟
    它是「長江三大廟」之一,地處於負有盛名的豫園景區,它就是上海城隍廟大家知道我國有這麼一所城市嗎?該城市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其內的現代建造的景點數不勝數,也有著眾多充滿歷史文化的古建築。它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被世人稱為中國三大門戶之一,它就是—上海市。
  • 聊齋故事:城隍神棄官
    一年前,鄉裡有一個叫劉大的中年男子,出門做生意,回來的途中本想去湖邊洗把臉,不料失足落水,葬身湖中。劉大的家人聽說劉大已死痛苦不已,劉大的妻子牛氏曾聽劉大說過,縣裡有很多人都欠他的銀子未還,可惜借據在哪只有劉大知道,如果找不到借據就要不到銀子,一家人的生活便無法得到保障。
  • 不要隨便去陰廟:路過陰廟得罪鬼神猝死,被城隍神解救而復活
    為亡魂立廟,是因為有些人死於非命,陽壽未盡,死後怨氣很大,便會在人間作祟害人;也有一些人生前無子嗣,死後無人祭祀超度,漂泊流浪,孤苦無依,漸生出怨念,化成厲鬼。唯有給這些亡魂建廟,讓它們享受香火祭祀,才能平息它們的怨念,讓它們安息。
  • 鴉片戰爭中臺灣同胞的反侵略鬥爭
    今年是鴉片戰爭爆發180周年。180年前,臺灣雖然不是鴉片戰爭的主要戰場,但英國侵略軍曾多次侵襲臺灣。臺灣同胞奮勇抵抗,獲得了抗英鬥爭的勝利,接連在基隆之戰與大安港之役中重創英國侵略者,成功地保衛了祖國這片神聖的領土。臺灣還是在鴉片戰爭中捕獲英軍俘虜最多的地方。
  • 上海加快與紐約、東京競爭: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綜合強市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第一大經濟城市上海市也快速強大,已經開始與紐約、東京、倫敦等世界頂尖城市競爭,今年上海的實力表現如何?今年世界經濟低迷、保護主義盛行、全球城市普遍遭遇衝擊的情況下,上海在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和「世界城市名冊」的排名卻均提升了1位。這三大集中體現城市服務能級和全球影響力的指數排名中,中國經濟中心上海首次同時進入世界前五;同步進入三大指數「前五榜」的城市中,上海是唯一一座中國城市,也是全球僅有的三座城市之一,上海同時進入前五,可見上海綜合實力有多強。
  • 今日成語-視死如歸
    【成語】視死如歸 【拼音】shì sǐ rú guī 【英文】face death unflinchingly
  • 太平天國:鴉片戰爭炮聲的迴響
    此時,北京城中的各位達官顯貴都以為可以天下太平了,卻不知一場規模更大的風暴因《南京條約》在兩廣地區正在加速形成中。  《南京條約》中規定了清政府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和上海,並且中國的關稅應與英國協商。這些規定極大地促進了英國商品向中國傾銷。英國自從18世紀中期開始工業革命,生產效率極大的提高,因而商品物美價廉。
  • 誰該為鴉片戰爭的失敗負責——評《清朝內爭與鴉片戰爭》
    這本關於近代中國研究的經典之作,意在探究「1840年中英戰爭或鴉片戰爭中明確無疑的失敗為何沒能促使中國對外交及軍事策略進行改革」。與費正清、史華慈等從中國儒家中心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出發不同,波氏更關注「朝堂政治」對外交政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