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謙:他是親臨戰陣的大清最高將領,血戰不敵,向北而拜投水殉國

2020-12-15 青林知青

裕謙:浴血御外侮,赤心寄殘陽

昨天無意中看見一篇文章,講的是當年裕謙因指揮失誤,驚慌失措,自知必死,遂投水自盡,被人救出,在抬著逃跑途中身亡,這等於是臨陣脫逃,清王朝刻意將他塑造成英勇殉國的愛國將領。

最後,這篇名為《晚清名將裕謙在定海戰役中到底是臨陣脫逃還是壯烈犧牲?》得出的結論是:「這場戰役既可悲又可笑,可悲的是清軍在面對英軍的倉皇出逃,茫然無措,可笑的是一個將領臨陣脫逃,最後卻留名青史。」

裕謙是鴉片戰爭以來,親臨戰陣而殉國的大清最高將領,他以兩江總督的頭銜,在戰爭的第一線指揮戰鬥,力戰不敵,投水而死,儘管最後是死於撤退途中,但此時的他早已是昏迷不醒了;對此,《清史稿》有著明確的記載。

「至是果投泮池,副將豐伸泰等拯之出,輿至府城,昏憊不省人事。敵且至,以小舟載往餘姚,卒於途」。

如果說這等於是「臨陣脫逃」的話,那麼,在抗戰中眾多負傷暈迷被俘的抗日將士就無異於「投降」了,這沒道理嘛。

其實,文章作者要傳遞的信息是:「裕謙的死傳到道光帝那裡時,已經被多次扭曲,他被塑造成一個英勇殉國的愛國將領。」換言之,就是他是一個被捏造出來的英雄,至於是如何死的,天曉得!

這個我覺得就有點過了,雖然正史也有很多不可信之處,但是,你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之前,是不能隨便推翻的,你如何能拿得出材料,來證明裕謙就是「臨陣脫逃」,是被美化的英雄,或者更是其他什麼角色。

我就只信一點,作為總署兩江的一品大員,他完全可以如前任伊里布一般,在南京的府衙中,弄幾位名角兒聽聽崑曲,找幾個姑丈打打麻將,行「遷延不進」之策,戰勝,我請賞;戰敗,上報皇上,聽旨遵辦,有何難哉。

可是,他卻兩赴定海,並親自在鎮海率軍抗敵,戰前,他就作好了殉國的準備,史載:「裕謙先誓必死,一日經學宮前,見泮池石鐫「流芳」二字,曰:「他日於此收吾屍也!」

他完全有可能退至後方,或者就坐鎮總督府中,誰又能說什麼不是,而他卻誓死不退,「臨戰,揮幕客先去,曰:「勝,為我草露布;敗,則代辦後事。」

行如此事之人,難道不配一個英雄?難道不能青史留名?當然,如果你硬要說這一切都是扭曲,都是編造,那也拿你沒辦法了。

裕謙,字魯山、號舒亭,蒙古鑲黃旗人,嘉慶年進士,初為庶吉士,歷禮部主事、武昌知府、江蘇巡撫及兩江總督等職,鴉片戰爭爆發後,在定海戰役時壯烈殉國,終年48歲,追贈太子太保,諡靖節。

裕謙雖然出身於蒙古族的將門之後,本可錦衣玉食地過其一生,但不幸的是,他父親不知為何事,被罷官革職,家道從此中落,加之朝廷不準八旗子弟從事工生,所以,生活很是困頓。

五歲時,父親病故,孤兒寡母被逼無奈,投親靠友地寄人籬下,然而,過早的自立讓裕謙養成了獨立和倔強的性格,對底層社會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失去了所有依靠的他,走上了一條科舉之路,期望能以此來重振家風。

一位八旗子弟要同全國的士子們在四書五經上血拼,這在人們的觀念中是不可想像的,特別是在那平常的生活中,連風中都帶著書香的江南書生們,這科場是他們縱馬馳騁的擅場,而作為馬背民族的後代,於此怎麼也不是他們刀馬指處,一往無前的地方。

而裕謙卻憑著本身的聰穎和刻苦努力,縣試、府試、鄉試都一躍而過,最終在24歲那年登進士第,而且,入翰林,授庶吉士,這可是在閣臣身邊的近臣,非好文筆及過人的敏捷是不得為之的,這是一條士林上升通道中,最為人欽羨的仕途。

不久,遷禮部主事,因業績突出,又出任員外郎,33歲時,便外派到荊州擔任知府,他同全國貪腐成風,尸位素餐的官吏不同,是一位心繫民生的好員,這在滿蒙官員中,實在很是罕見。

後來的他又去重鎮武昌任知府,他整頓吏治,嚴肅紀綱,興修水利,與民為善,一時民眾擁戴,政聲遠播。

接下來的他更是憑著驕人的業績,一路升遷,由布政使而巡撫,再由巡撫而做到了大清九大封疆大吏的兩江總督,而此時鴉片戰爭已爆發。

清廷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將他放在這個稅賦和將要直接同外夷對仗之地,除看重他文武雙全,清正廉潔,才能卓越外,更重要的是,他同林則徐一樣,是堅定的禁菸派!

鴉片毒害,由來已久,到清後期已是官民皆食,不僅帶來極大的社會問題,還使得國民身體飽受摧殘,白銀大量外流,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裕謙在武昌任上,就貼了第一張《嚴禁鴉片煙示》,及在兩江任上,更是以強硬的手段禁絕煙害,他完全無視朝堂上還在馳禁還是緩禁的爭論,鐵腕禁菸,限期禁食,「過期再吸者,應絞斬處死。」 在他的整治下,吸食者人人自危。

鴉片戰爭爆發後,在廣東戰事失利,朝野乞和聲漲的情況下,統率近萬名官兵,親赴戰爭將要開戰的定海和鎮海第一線,整頓軍備,決心同英軍決一死戰。

戰鬥很是慘烈,在葛雲飛、王錫朋和鄭國鴻三總兵戰死後,定海失陷,接著,英軍進攻鎮海,在明知不敵的情況下,他先遣散了身邊手無縛雞之力的幕僚們,囑咐他們到時為自己收屍,他不走不降,率剩下不多的官兵同英軍血戰。

「毋以退守為詞,離城一步;亦毋以保全民命為詞,受洋民片紙。不用命者,明正典刑,幽遭神殛!」

這是戰前裕謙率眾將士在關帝廟前祭拜時發出的誓言,這震耳欲聾的誓言,由滿腔熱血的戰士們胸中喊出,真可謂是動天地,驚鬼神,有誰能想像,這是朝廷一品大員率著一眾血染徵袍的將士,發出的最後吼聲!

英軍合圍,幾路進攻,眼見得將要不支之時,裕謙遂將自己的印信交與副將,讓其迅離鎮海,送還有司,自己則整飭官服,向京城方向三拜謝罪後,跳入早已看好的沉泮池中,以死殉國。

後被人救出,然而他早已是昏迷不醒,眾人將其移至舟中,準備送往餘姚,不幸在途中,裕謙便停止了呼吸。

帝聞之,追贈太子太保,並授一等雲騎尉世職,這可是世襲官職,很是不低了,當年那洪承疇才得了個三等,可見朝廷對他的哀痛;並讓其「附祀京師昭忠祠」,後又在鎮海建專祠祭祀。

在鴉片戰爭中,力戰殉國的高官不在少數,除定海三總兵外,那吳淞的陳化成,虎門的關天培等等,同這些行武出身的戰將相比,裕謙還是有著特別之處。

首先,他是正宗的文人一枚,進士出身;其次,他位列封疆大吏,完全可以不衝至前線殺敵,但是,在疆土遭受侵略之時,他卻以大無畏的精神,親徵沙場,奮勇殺敵,顯示的是中華民族不屈之神武,他寧死不退,誓死不降,彰顯的是士子忠心報國的崇高氣節!

現在,很多人在評價這些英雄時,往往都是以現代人角度,從戰略戰術,裝備城防等方面來審視他們在戰爭中的各種不足,甚至提高到觀念意識的層面來考量,這其實是很沒有道理的,無異於是用現代的刀,去殺古代的人!

我華夏步入近代後,在同外國勢力的拼搏中,始終是處於劣勢,這在鴉片戰爭時更是如此,當裕謙率領著一幫拿著大刀長矛的武士,去同那經歷了工業革命,同拿破崙率領的雄師軍隊過招多次的英軍對壘時,基本上就是處於被輾壓的境地。

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層面上的戰爭,完全地不對等,所以,其他一切的一切,都是將要的,換言之,這是因為大清帝國長期脫離世界的主流,早已被世界的進程甩到任人宰割的地位去了,所以,失敗是必然的。

現在有人將裕謙等人劃為不能放眼看世界的頑固派,以說明正是這些人的存在,使國家始終處於天朝上國的渾噩之中,在外敵來襲之際,只知道為國盡忠,一死了之,實則是誤國禍首云云。

這個就不須爭辯了,這種論點,其實是同那指責陸秀夫背著小皇帝投海,誓不降元的行為,是為了成就自己的忠臣之名,而犯下弒君之罪一般,都是一個路子,是徹頭徹尾的強盜邏輯。

作為文人,裕謙僅留下了《勉益齋續存稿》和《裕靖節公遺書》,作為武將,他以他北一拜後的縱身一跳,向世人展示了他盡忠報國的節氣,朗朗乾坤,昭昭日月,裕謙不死,精神永存!

在古舊的歷史書上,那泛黃的紙頁中,似乎隱隱地還看得見裕謙的名字,已然很是模糊了;而在全國的紀念館中,唯有在鎮海的海防歷史紀念館中,還存有他的點滴介紹,可是,能在其像前駐足的,能有幾人?

可惜的是,他位於北京後沙峪的墓,不知何年何月,早已不存,要知道,這可是一個規模宏大的建築群,不僅有享殿,石碑,而且還有望天吼,石羊等建築。

這是當年鹹豐皇帝特撥銀敕建的,現在,連地址在哪個方位都無人知曉了,也許,這就是歷史。

相關焦點

  • 鴉片戰爭17名高級將領壯烈殉國,一觸即潰的清軍緣何如此慘烈?
    在這場戰爭中殉國的清朝高級愛國將領,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而不懈努力,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歷史財富。鴉片戰爭中殉國的清軍主要高級將領鴉片戰爭中殉國的清軍主要高級將領: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江南提督陳化成(皆從一品);欽差大臣兩江總督裕謙、福建金門鎮總兵汪繼芸、定海總兵葛雲飛、處州鎮總兵鄭國鴻、江南壽春鎮總兵王錫朋、江蘇狼山鎮總兵謝朝恩、湖南鎮筸鎮總兵祥福、江寧副都統海齡、乍浦副都統長喜(皆正二品);廣東三江口副將陳連升、
  • 他是兩江總督,與林則徐齊名,教會了國人「氣節」二字如何書寫
    貴族出身,仕途順暢 乾隆五十八年,近代愛國將領裕謙以貴族身份降生人世。裕謙是內蒙古察哈爾鑲黃旗人,他的族人以放牧為生,專門為皇帝飼養牛羊生活非常富足。可裕謙並不是一個安然享樂的人,他少年時就立志要考取功名並且發奮圖強、勤學苦讀。裕謙與其他貴族子弟不同,在穿著上他不穿帶花的衣服,堅持著樸素的打扮,在生活中他不貪圖玩樂、不嬉笑打鬧是一個有氣質、有風度的男人。卓爾不群的裕謙讓家裡人非常看重並支持他讀書、考取功名。
  • 崇禎殉國前,下詔天下起兵勤王,為何將領們卻見死不救?
    明朝的大部分地盤,仍在朝廷掌握之中,朝廷仍有數量可觀的將領和軍隊,可以將他們調往京城,與李自成大軍死磕。 崇禎的首選其實是南遷。不過,他臉皮薄,擔心天下人說他是逃跑天子,不敢堅持己見,而朝堂上鍵盤俠又極多,他們歇斯底裡地抨擊南遷之議,最後,崇禎只好放棄南遷的念頭。
  •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殉國的將軍
    清廷畏英如虎,關將軍向兩廣總督琦善求援,只派來兩百援兵,在救援無望之下,他決心以死報國。起初,英軍見強攻不下,想誘惑關天培投降,關將軍不為所動。當時朝堂上下一片投降求和的聲音,他主張堅決抵抗,捍衛國土。定海保衛戰中,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三大總兵先後犧牲,裕謙眼見敗局已定,躍入泮池,以死殉國。追贈太子太保。
  • 宋衛王趙昺 投水殉國而亡 宋朝最後一個皇帝
    趙昺是宋朝度宗幼子,曾被封為信國公、廣王、衛王等爵位。1276年2月,元軍攻佔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俘獲5歲的宋恭帝及其母全太后(恭帝祖母謝太皇太后因身體不適,暫居臨安)。他與其兄趙昰在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及其母楊太妃等南宋遺臣的擁護下南逃,蒙古軍隊統帥伯顏一心想把南宋皇室斬草除根,便遣張弘範、李恆等人追擊。當時他被拜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官職,判泉州。
  • 昔日孟昭普蘇州河畔壯烈殉國,今朝孫輩挺身盼昭恤
    西安事變前,王以哲在張學良向中共提出入黨的要求之後,於1936年7月由周恩來介紹,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西安事變中,他也是主要參與策劃和實施人。此外,他還曾支援紅軍大量槍枝彈藥,並與紅軍達成互不侵犯、共同抗日的協議。1937年2月2日,在東北軍"少壯派"應德田、孫銘九等發動的變亂中,王以哲遇害犧牲。
  • 今天,他抗日殉國七十八載
    他經常在深夜巡視士兵寢室,幫士兵蓋被子。每逢星期天,拿錢和吃喝物品給軍隊裡受傷的士兵;平日裡,他穿著和士兵們一樣的土布軍服,吃著一樣的大鍋飯,從來不開小灶,也推著一樣的小平頭。這也就是在後世的影像資料中,張自忠將軍一直以平頭示人的原因。
  • 張自忠將軍殉國後,他的妻兒遭遇了什麼
    歷史不僅是知識中很有價值的一部分,而且還打開了通向其他許多部分的門徑,並為許多科學領域提供了材料——休謨(英)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013字,閱讀約3分鐘著名抗日將領張自忠將軍是抗日戰爭時期我軍犧牲的最高將領
  • 抗戰殉國將領——梁鑑堂
    如果被日軍佔領,向東可以攻擊平型關守軍,向西會對雁門關形成威脅,直接導致整個戰局的不利。接到命令後,梁鑑堂率部隊輾轉百餘公裡抵達茹越口,在茹越口左右兩側進行作戰布防。 9月21日,日軍攻陷商都、豐鎮,續向集寧進攻。
  • 南京保衛戰犧牲的最高將領,死戰不退舉槍殉國,妻子抑鬱而終
    文 | 書生抗日戰爭期間,無數軍人在明知不敵的情況下依然走上戰場與日寇血戰,犧牲了大量優秀將領,比如說蕭山令將軍。蕭山令是湖南益陽人,出生於1892年,父親是清末秀才,他從小就聰明好學。12月8日,蔣介石召唐生智赴重慶召開緊急會議,當時憲兵司令谷正倫也已經退到了重慶,所以當時南京的指揮權就落在了憲兵副司令蕭山令身上,他也成了南京保衛戰中的國軍最高指揮官。蕭山令坐鎮南京城,鼓勵將士們與南京共存亡,有部下勸他趁南京還沒有淪陷,早點撤退,遭到了蕭山令義正言辭地拒絕,多次公開表示自己將「精忠報國,死守南京」。
  • 壯烈殉國後,毛主席親自為他寫詩
    1943年,毛主席在百忙之中,專門為一位殉國將領寫了一首詩,是這麼寫的——外侮需人御,將軍賦採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毛主席讚頌的這位殉國將領,既不是八路軍將領,也不是新四軍將領,而是一位國軍名將:戴安瀾。戴安瀾將軍為什麼能得到毛主席的如此重視,還得從他的生平說起。
  • 全世界都知道甲午戰爭大清輸了,只有大清百姓,還在餓著肚子慶祝
    以及,日本被打得屁滾尿流之後,不斷求饒,並向大清投降認輸的場景。旨意一下,哪有人敢不從,於是所有的中文報紙,不敢報導清軍慘敗的消息,而是仍然在渲染清軍多麼牛叉,日軍多麼窩囊。清軍的什麼火牛陣、地雷陣大展身手,什麼水陸兩棲戰、盾牌長矛戰大破日軍,甚至連新式床弩都裝備了八旗軍,打得日本人找不到北。
  • 宋明亡了都有大量漢人殉國,大清亡了,為何旗人貴族殉國僅7個
    如果中國一直按原有的路子走下去,那麼當大清為下一個反叛者所取代的時候,我想也應該重現「崖山赴難」這樣的情形,但現實卻是,大清亡了的時候,滿清貴族們卻選擇了一條「精緻」的路。除地方最高長官督撫之外,為國殉節的還有5個人,他們是西安將軍文瑞、福州將軍樸壽、伊犁將軍志銳,和廣州兩任將軍孚琦、鳳山,其餘或被殺或投降。總而言之,在中央與地方高官群體共53人當中,除卻馮汝騤與陸中琦兩位漢人督撫之外,滿族貴族當中選擇為大清殉節的也不過僅端方、松壽兩位總督與五位將軍,僅7人而已。這種情況與大明朝相比可謂是少得可憐,就這一點來看,大清真的是不堪一擊。
  • 鐵血上將張自忠親臨抗日前線與敵廝殺直至以身殉國
    張自忠將軍 1940年5月,在攻佔武漢後,日軍集結30萬精銳繼續進犯,妄圖一舉殲滅抗日主力,國民革命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號召各部隊及各將領誓死抵抗
  • 皇帝見佛,拜還是不拜?他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百家齊放的新風
    他親臨最高學府國子監,並下詔對校舍修葺一番, 塑繪先聖、先賢和先儒的畫像。他還親自撰寫了孔子的讚辭——《宣聖贊》。此後他還多次到國子監視察,向國子監的學官及學生賜子酒和錢物。對於孔子的後代,他也是格外關照。乾德4年孔子的44世孫孔益舉進士未能及第,於是他向朝廷上書,述說自己的家世,趙匡胤看了他上書後,就給予他特殊,授予進土,並讓他擔任曲阜縣主簿。禮佛。
  • 秦檜被罵為賣國賊,他的曾孫卻成抗金英雄,最後和兒女殉國而亡
    秦檜這個人想必所有人都聽說過,他是歷史上著名的大奸臣,雖然身處高位,但是面對金國的入侵,他卻一直都選擇了求和政策。不僅主張割地賠款,甚至想向金國俯首稱臣。而且對那些抗金將領還多加阻攔,甚至為了自己的權勢地位,結黨營私、排除異己,大興牢獄,最後還害死了嶽飛。
  • 張自忠殉國80年,全國多地都以其姓名命名道路
    5月16日,是張自忠將軍殉國80周年。他是中國抗戰中犧牲的軍階級別最高的將領。習近平總書記曾高度評價張自忠稱他和其他英雄們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暴、以身殉國的傑出代表。」為何許多城市都有張自忠路?今天是張自忠殉國80周年紀念日。
  • 他外號「張扒皮」,是國軍中最能打的將領,日本人對其又敬又怕
    著名的愛國將領,抗日民族英雄,也是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最高將領,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最後壯烈殉國而亡!張自忠可以說是國軍當中的鐵血漢子,他先後參與臨沂向城戰鬥、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戰鬥中,不幸犧牲。他在民間聲望極高,被稱為「活關公」,但是他手下的士兵卻稱他為「張扒皮」。
  • 太平天國最強先鋒,不信洪秀全的拜上帝教,一生未獲重用
    太平天國縱橫神州十餘年,猛將如雲,但是這其中唯獨有一人情況很特殊,他是太平天國高層將領中唯一一個沒有加入「拜上帝教」的人,這就是太平天國悍將羅大綱,他不僅僅在太平天國內部素有威名,就連清軍也對其評價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