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是張自忠將軍殉國80周年。
他是中國抗戰中犧牲的軍階級別最高的將領。
80年前的1940年5月
日軍為了控制長江上遊
進攻中華民族最後的抵抗陣地陪都重慶
集結了30萬大軍強攻湖北襄陽、宜昌等地
作為中國軍隊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將軍
親自帶兵出徵第一線
最終在當年5月16日壯烈以身殉國!
習近平總書記曾高度評價張自忠
稱他和其他英雄們是
「中國人民不畏強暴、以身殉國的傑出代表。」
為何許多城市都有張自忠路?
今天是張自忠殉國80周年紀念日。疫情還沒有徹底結束,天津張自忠路上,車輛穿梭,已經接近常態,兩側建築以仿古青灰色為主色調的這條街道,一直是海河邊一道靚麗的風景。而在五大道地區的成都道上,一座掛著「張自忠舊居」牌子的小樓也仿佛在默默地懷念著自己當初的主人。
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地,也都有張自忠路,以緬懷這位抗日先烈。
天津的張自忠路位於和平區北部,海河西岸。清乾隆四年由官商捐資,利用東門外海河西岸至大直沽的河堤築土路,後經多次修繕和更名。1946年國民政府收復,統一以抗戰殉國的張自忠將軍之名命名。1975年又改成海河西路。1984年恢復張自忠路。
從天津的「學生」到天津的「市長」1935年「華北事變」後,張自忠任察哈爾省主席。1936年6月,冀察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準備調張自忠擔任天津市市長。對於張自忠的一生而言,天津是他革命理想真正起步的地方。辛亥革命那年的冬天,張自忠考入了當時中國北方有名的法律學校天津北洋法政學堂,學校中的進步思想和革命氣氛令他興奮。在這裡,他第一次接觸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對他日後的成長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1911年年底,張自忠秘密加入同盟會,投入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二十幾年後,張自忠回到天津做市長,他知道自己有責任令這個自己既熟悉又有感情的地方變得更好。
據《檔案大觀》記載,張自忠來天津後,秉持「少說話多做事」的原則,奉行不幹則已,幹就幹好的信條,開始了他在天津的工作。他對天津市的吏治、工商財政、文化教育、社會福利和社會治安等各項事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頓,從1925年到1935年,天津市經歷了長達10年的蕭條。經過張自忠的整頓,天津經濟首次出現了增長。
作為被殖民者劃分租界的城市,天津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身陷侵略者的欺壓之下。但當張自忠做了市長後,他卻為天津人民出了一口「惡氣」。
據《檔案大觀》記載,1936年夏,在天津英租界內,發生英國巡捕毆打中國人力車夫的事件,一時間全市譁然。張自忠對人力車夫深表同情,於是下令通知英租界內數千中國人力車夫一律不許在英租界內營運。採取這一報復措施後,使英租界內交通困難。英國領事館向天津市政府交涉,請求解決。張自忠告訴英方,必須嚴懲毆打中國人力車夫的肇事者,並保證以後不再發生類似事件,方可解決。英國領事館接受了張自忠提出的這個條件,這個事件才算了結。
1936年秋,英國平和洋行出口大批羊毛,拒繳地方捐稅,並聲言自《辛丑條約》以來,英國商人從來不納地方捐稅。張自忠憤慨地說:「不納捐稅,不準開船。」英國領事館派人交涉,無果而終。平和洋行只得照章納稅。自此以後,所有外商一律納地方捐稅,不敢託詞逃避。
1937年5月中旬,英國駐天津總領事館為慶祝英王加冕典禮而舉行宴會,招待駐津各國來賓。在商討最高來賓問題時,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田代皖一郎堅持要以最高來賓身份出席。張自忠聞訊後,義正詞嚴地對英國領事表示:「英界為中國領土。日軍駐津系不平等條約的產物。國際場合,不能喧賓奪主。若以田代為最高來賓,中國方面絕不出席。」結果英國總領事館不得不以張自忠為最高來賓。
七七事變爆發後,張自忠由天津赴北平,隨後擔任北平代理市長。他一年多的天津市長生涯至此結束,卻留給這座城市永遠的記憶與財富!
本是世家子弟,打造鐵血部隊張自忠(1890―1940),字藎忱。山東臨清人。1911年在天津法政學校求學時秘密加入同盟會。1914年投筆從戎。1917年入馮玉祥部,歷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1930年中原大戰後,馮玉祥軍事集團被瓦解,張自忠所部被蔣介石收編。1931年後,張自忠曾任第二十九軍第三十八師師長、第五十九軍軍長、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司令等職。
說起來,張自忠本是位世家子弟,原本可以擁有富裕卻平庸的生活。他的父親張樹桂,曾任江蘇省贛榆縣正堂(縣令),在兄弟七人中,張自忠排行第五。
在晚清民國初年的亂世中,目睹國家內憂外患,張自忠遂與幾位同學一起,相約效仿班超棄筆從戎報效祖國,當時,以武興國的風氣流行,此後,這位出身優越的官宦子弟,從最底層的士兵開始做起,升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此後又協助馮玉祥訓練部隊,並以治軍嚴格、號令嚴明著稱,由於號令嚴格,他甚至被士兵們稱為「張扒皮」。
1929年,張自忠升任西北軍第六師師長,有一次,一位營長侵吞士兵存款,張自忠查實後,立即集合全師幹部,當中責打了這個營長200軍棍,並撤職鐐押,他斥責這個營長說:「錢是爹,爹是王八蛋,見了錢連爹都不要了!你今天喝兵的血,明天兵就要吃你的肉!」
儘管治軍嚴酷,但張自忠對士兵卻非常關心親善;平日裡,他和士兵們穿著一樣的軍服,吃著一樣的大鍋飯,從來不開小灶,也推著一樣的小平頭。為了磨練部隊意志,他甚至在冰天雪地裡自己帶頭脫掉大衣,並要士兵們也跟著他一起進行雪地行軍訓練,也因此,張自忠的部隊以「將不畏死,兵不惜命」而著稱,在抗戰中更是奮勇殺敵、從不畏縮:
1933年,他所率領的二十九軍三十八師在長城抗戰中奮勇殺敵,喜峰口一戰更是天下聞名;
在1938年初返回部隊後,張自忠隨後率領部隊不停參加抗戰,他先是率部在1938年的臨沂戰役中馳援友軍,一日急行軍180餘裡,最終鏖戰七晝夜擊潰日軍,為隨後進行的臺兒莊大戰奠定了基礎;
在取得臺兒莊大捷後,國軍主力又迅速轉移,張自忠所部負責殿後,他且戰且走,自己則堅持走在部隊的最後面,當時營長以上的軍官都配有戰馬,張自忠命令將自己的戰馬以及所有軍官的戰馬全部騰出載運傷兵和物資,他自己作為軍長則一路徒步行軍,乃至腳破血流,都堅持不騎馬、不坐車。
當時,長江要塞、華中重鎮武漢已在1938年底淪陷,為了沿長江進攻陪都重慶,日軍一直在不斷進攻位處長江中上遊的鄂西地區,然而在這裡,他們遇到了悍將張自忠和他的鐵血部隊。
1939年,張自忠在鄂西鍾祥戰役中,面對日軍三個師團來襲,又大破日軍于田家集,並擊斃了日寇2名聯隊長,擊傷敵軍1名旅團長,使得日寇狼狽潰逃,為國軍贏得鄂北大捷。
當時,張自忠已升任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屬下有多支部隊與他原先並非舊部,但張自忠每次打仗,卻堅持將自己的子弟兵安排在最前線進行衝殺,為了民族抗戰,他從不保留實力,自己則堅持上最前線領兵打仗,在1939年的鄂西大戰中戰況最激烈時,他所在的司令部的瓦房瓦片都被日軍的炮彈所震碎,張自忠卻仍然堅持指揮不肯撤退。
▲張自忠犧牲後,家人在其犧牲的地方撿到了兩塊被鮮血染紅的石頭,在上面刻上了「血石」兩個字最後一戰,捐軀殉國1940年5月,將軍生命中的最後一戰,終於到來了。
當時,抗戰已進入相持階段,國民政府退守重慶,日軍為了進攻重慶、摧毀中華民族最後的抗戰基地,從1939年開始便連續進攻襄陽、鄂西一帶,以求水陸並進:一路在攻佔襄陽一帶後,溯漢江直上陝西南部,然後轉攻重慶;一路則可沿漢江流域下宜昌等地,然後沿長江進攻重慶。
1940年4月,日軍再次進犯襄陽,為了粉碎日寇的陰謀,每次大戰必上前線的張自忠決定,自己親自領軍迎擊日寇。5月1日,張自忠親筆給三十三集團軍的各部隊和將領寫信昭告:
「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5月6日夜,就在帶軍臨行出發前,張自忠特地寫了封信給了他的老戰友、三十三集團軍的副總司令、兼77軍軍長的馮治安:
「仰之吾弟如晤:因為戰區全面戰爭之關係,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現已決定於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到河東後,如能與38D(師)、179D(師)取得聯絡,即率兩部與馬師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拼。
若與179 D(師)、38 D(師)取不上聯絡,即帶馬師之三個團,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死)往北邁進。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永離,不得而知,專此布達。」
以上,就是張自忠留下的最後書信,而這,也成了他的遺書。
▲張自忠在1940年5月的最後手信遺書5月7日,儘管李宗仁等人勸說張自忠留居後方指揮,但迫於日軍推進迅速、形勢緊急,張自忠仍然決定親帥手下僅有的2000多士兵主動出擊日寇,作為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始終率領部隊不斷推前,主動尋找機會殲敵,並一次次拒絕了上級和屬下要求他回退後方的建議。
張自忠離死亡,越來越近,但他始終未曾退縮。
戰鬥進行到1940年5月16日,日軍從截獲的電報和國軍俘虜口中,獲悉國軍有高級將領正在南瓜店一帶指揮作戰,日軍隨即調集飛機和重兵,猛烈轟炸我方陣地,而三十三集團軍屬下的七十四師主力也受到很大損失,彈藥即將殆盡,部隊隨即電話詢問張自忠可否先行退卻,張自忠隨即回答道:
「現在到了生死存亡之際,正是軍人殺敵報國之時,子彈打完了,要用刺刀殺,刺刀斷了,要用拳頭打,用牙齒咬。」
張自忠誓死不退,並要求部隊嚴守陣地阻擊日軍。
5月16日上午11時許,三十三集團軍的警衛團陣地被日軍突破,張自忠右臂也中彈受傷,但他仍堅持來回巡視進行現場督戰,在此千鈞一髮之際,部下們火速建議張自忠迅速撤退,都被張自忠嚴詞拒絕;
激戰到中午時,三十三集團軍左右兩翼的兩個團兵力相繼被擊潰,日軍已對司令部形成了三面合圍。
當時,張自忠手下的2000多官兵已幾乎全部戰亡,他身邊僅剩下幾十名警衛人員,由於張自忠平日對待官兵非常寬厚,因此即使到了最危難的時刻,將士們也仍然誓死保衛著他,並一面高喊:「司令快走,司令快走!」這更加引起了日寇的注意和圍攻。儘管仍有最後一面山路可退,可張自忠依然堅持正面抗擊日軍,不肯離開戰場。
張自忠的副官馬孝堂,也陪伴張自忠將軍走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
在被日軍連刺帶砍了九下刺刀,腦殼都被砍開的情況下,勇毅的馬孝堂仍然堅持存活了數日,臨死前,馬孝堂向救助他的國軍官兵們,講述了張自忠生命最後的時刻。
這是1940年5月16日下午,將軍生命的最後一天:
「總司令猛然前撲,旋又立起,右肩後流血了!很顯然是被炮彈碎片炸傷了。與此同時,參謀處吳處長也受傷了。到了十裡長山,(張自忠)還在指揮,接著左臂也在流血!但是總司令仍然站在那裡,怒目圓睜,大聲呼喊著,指揮著。」
隨後,張自忠右胸也中彈了,鮮血噴湧而出。
生死危亡之際,可將軍始終未曾屈服。
對於這位敵軍的高級將領,日本人也給予了張自忠非常的尊重。隨後日軍39師團長官村上啟作命令軍醫,用酒精把張自忠的遺體擦洗乾淨,然後命人從戰場附近的木匠鋪裡,為張自忠趕製了一口棺材入殮,並葬在十裡長山的陳家祠堂後面的一個土坡上,墳上立一墓碑,上書:「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
傾城相送 舉國悲慟將軍殉國的噩耗傳開後,蔣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搶回張自忠將軍的遺體,最終經增援的38師官兵浴血奮戰,將張自忠的遺體搶運回到後方。
將士們原本想用汽車將將軍的靈柩運送到長江碼頭,然後乘船溯江前往陪都重慶安葬,但宜昌的軍民不肯,他們說,將軍為國犧牲戰死在湖北的土地上,所以他們堅決不能讓將軍孤單地走完最後一程,於是,宜昌全城的百姓,堅持用十裡長街相送、人抬棺材的方式,送將軍走完這抗日戰場上的最後一程。
於是,1940年5月23日,宜昌全城百姓出動,十萬軍民一起聚集在宜昌城內外,他們不顧頭頂的日軍飛機盤旋,堅持抬著將軍的棺材,一路步行到長江碼頭。
日軍似乎也很配合,儘管戰機幾次低空盤旋,但他們並未轟炸為張自忠送葬的隊伍。
▲1940年5月,宜昌軍民護送張自忠將軍靈柩上船前往重慶宜昌送別後五天,1940年5月28日,張自忠靈柩被運到重慶朝天門碼頭,蔣介石、馮玉祥等政府軍政要員臂綴黑紗,肅立碼頭迎靈,並登上輪船,繞棺致哀。蔣介石在船上「撫棺大慟」,在場者無不動容。
隨後,蔣介石親自扶靈,護送靈柩穿越重慶全城。國民政府也發布國葬令,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將張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並列首位。
張自忠死時,年僅49歲。家人們怕他的夫人李敏慧知曉,一直瞞著消息,兩個月後,李敏慧才聽聞噩耗,隨後,悲痛欲絕的李敏慧絕食七日,最終跟隨將軍而去。
李敏慧死後,馮玉祥親自出面,安排將張自忠、李敏慧夫婦二人一起合葬在重慶的梅花山麓。
▲張自忠與夫人李敏慧1941年,在張自忠犧牲的十裡長山和南瓜店下,將士們為他建立了一座紀念碑,並在山下為2000多殉國的官兵們也建立了公墓,三十三集團軍的將士們在以後抗戰的歲月裡,總是唱著他們的復仇之歌:
「海可枯,石可爛,死也忘不了南瓜店!」
而蔣介石也為張自忠題詞:「一戰於淝水,再戰於臨沂,三戰於徐州,四戰於隨棗宜,終換得馬革裹屍還!」
毛澤東則為張自忠題詞:「盡忠報國」。
周恩來稱之為「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中國抗戰軍人之魂」。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將張自忠烈士墓擴建為張自忠烈士陵園,並於1986年10月,由民政部批准為第一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北京、天津、武漢等大城市相繼恢復了「張自忠路」的名稱,以示對這位抗日烈士的永遠紀念。
原標題:《致敬 | 將軍殉國80年!津京滬等都以其名字命名道路》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