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忠將軍生於1890年8月11日,山東臨清人。彼時,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的煎熬之中,張將軍出生於官宦家庭,自幼飽讀詩書。後來他進入天津法政學堂學習,受到了先進思想的影響,秘密加入同盟會。
1914年,張自忠投筆從戎,1917年他加入馮玉祥的軍隊,歷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1930年中原大戰後,馮玉祥的勢力不復存在,張自忠的部隊自此被蔣介石的中央軍所收編。1931年之後,張自忠曾任59軍軍長,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司令等職。
張自忠治軍嚴謹,訓練士兵也很有一套。在他擔任連長期間,經他訓練出的第二連全連126名士兵,後來幾乎個個成才,僅軍長,師長等要職就出了十個,中下級的軍官則是不計其數。而與一般的國軍部隊不同,張自忠非常注重部隊的機率,他治軍嚴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遇有違法軍紀者,他初則批評教育,再則嚴厲訓斥,三則軍棍伺候,不可謂不嚴格。
當時在部隊的士兵中流傳著一首順口溜:「石友三的鞭子,韓復榘的繩,梁冠英的扁擔賽如龍,張自忠扒皮真無情。」張自忠自此得了一個張扒皮的外號,外人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是一個毫無感情,蠻橫粗魯的武夫,但是事實上張自忠愛兵如子,深知寬嚴相濟的運用之妙。對於如何帶兵,張自忠是十分講究輕重分寸的。
張自忠的參謀長張克俠曾經這樣評價道:
「其決心堅強,臨危振奮,每當情況急迫之時,輒鎮靜自持,神色依然。」
1933年長城喜峰口戰役是張自忠第一次同日軍交戰,部隊出發前,他召集全師營以上的幹部開會,慷慨激昂地說:「
日本人並沒有三頭六臂,只要我們全國軍民齊心協力,與日寇拼命,就能將日寇打出中國去!國家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為國捐軀,重如泰山!「
張自忠還對自己的部隊提出了兩點要求:第一,要保護好當地的老百姓,不動百姓一針一線;第二,在戰鬥中要儘可能節省本就不充裕的子彈,要做到瞄準好了敵人再開槍。當時,趙登禹率109旅抵達喜峰口,日軍也源源不斷向長城增兵,雙方展開了激烈的遭遇戰,進攻兩天的激烈戰鬥,我軍雖然頂住了日軍的攻勢,卻沒有能夠克服孟子嶺高地,處境依然很被動。
張自忠覺得這樣與敵軍硬拼消耗並非上策,長期下來對國軍不利,於是他和手下的將領商議之後,決定組織起一支敢死隊對日軍進行大規模夜襲,這支部隊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刀隊。趁著夜色,大刀隊的戰士們奮勇殺敵,擊潰日軍,此戰被日本媒體稱之為:
「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
喜峰口一戰後,日軍不敢再隨意進犯長城一線。就在全國人民歡呼雀躍勝利之時,一次出訪事件,使得張自忠這位抗日名將一度成為備受國人質疑的親日漢奸。盧溝橋事件爆發後,平津危急,張自忠此時卻在出訪日本,與日方進行談判交涉,引起了國人的強烈反感。
考慮到當時日軍的武器裝備與訓練等方面的原因,張自忠當時持有的觀點是,迎戰而不求戰,但是他的言論發表之後,馬上被激憤的群眾指責為投降主義。一時之間,聲討張自忠的聲音漫天蓋地地朝他飛來,張自忠一向寡言少語,不擅長用語言來為自己辯白,他決意用自己的行動向全國人民展示自己抗日的決心。
1938年3月,日軍投入八萬兵力分兩路向徐州東北的臺兒莊進發。當日軍推進到臨沂、藤縣一代時與駐在此地的國軍部隊爆發了激烈的戰鬥。當時負責守衛臨沂的是由龐炳勳指揮的第三軍團,由於日軍裝備精良,傷亡慘重,戰場情勢岌岌可危,第三軍團亟待援軍。
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張自忠帶領自己的五十九軍以一晝夜180裡的速度趕到戰場救援龐炳勳。張自忠與龐炳勳素來不和,在軍閥混戰的時期他們甚至還交過手,但此時此刻大敵當前,張自忠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拋棄了過去的恩恩怨怨,與龐炳勳部並肩作戰,為臺兒莊大戰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40年5月,為了控制長江的運輸線,侵華日軍調集十五萬大軍準備進攻棗陽、襄陽、宜昌等戰略要地,棗宜會戰正是爆發。此時,身為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將軍不顧個人安危,毅然率領預備七十四師和軍部特務營東渡襄河,抗擊來犯之敵。
他在給第五十九軍軍長的信中這樣說道:
「只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同去犧牲!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枯,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渡河後,張將軍率部在南瓜店附近頑強抗擊來犯日軍,在與敵戰鬥的過程中,張將軍身先士卒,身中七彈,彌留之際,張自忠將軍留下最後一句話:「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長官,可告無愧,良心平安。」說完這句話,張將軍拔出佩劍自戕,壯烈殉國,時年四十九歲。
戰鬥結束之後,日軍被張自忠的英雄氣魄所震撼,將其稱之為「活關公」,他們找到了張自忠將軍的遺骨,用酒精清洗了將軍的遺體,包紮好傷口,鄭重裝殮,放進趕製的棺材裡,葬到一個山坡之上,並立墓碑,上書:「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
聽聞張自忠犧牲後,蔣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奪回張自忠的遺體,接到命令後,38師師長黃維剛帶領敢死隊,殺進日軍的包圍圈,在16日夜間突襲南瓜店,奮勇搶回了張自忠的遺骸。在接到消息後,日軍司令崗村寧次下令停止飛機轟炸,以免誤傷到張自忠的遺骸。
張自忠殉國後,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此時已身患癌症,聽到將軍殉國的噩耗後,李敏慧陷入昏迷,喃喃念叨著「師長回來了,師長回來了」,不久就離開了人世。夫妻二人合葬於重慶梅花山麓。
1940年5月28日,國民政府為他舉行國葬,蔣介石親自為他扶靈,中共中央在延安也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並在祭文之中給予高度評價。1986年4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追認張自忠為革命烈士,2009年,張自忠被選為「新中國百位英雄模範人物」,以紀念這位在抗戰中犧牲的軍銜最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犧牲的軍銜最高的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