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最傷痛一幕:奪回張自忠將軍遺體,我們的英雄我們安葬!

2020-12-16 中國網文化

▲悲情將軍張自忠

1940年5月,張自忠部正孤軍面對日軍第十三師團和第三十九師團。

張自忠,中國軍隊中的一位悲情將軍。

由於盧溝橋事變前後不斷地與日方周旋談判,張自忠曾被中國民間輿論稱為「漢奸」。這以後,深深的負罪感令他隨時準備以死來證明自己。他率部奔波於從淮河到臨沂、從漢水到棗陽的廣闊戰場上,他只想一死,但須拼死在抗日的戰場上。棗宜會戰打響後,日軍突破中國守軍的正面防線直插棗陽地區,身處襄河西岸的張自忠意識到實現夙願的時刻又一次來臨了。他對第三十三集團軍的將領們表示:「只要敵人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的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寇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枯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願與諸弟共勉之。」

5月7日,判斷日軍將要返回出發地後,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命令張自忠部出擊棗陽截擊日軍。

其實,張自忠已從日軍俘虜口中得知,日軍並不是要返回出發地,而是準備集結進攻宜昌。他立即把情報上報給重慶,但沒有得到任何答覆。張自忠不敢也不願指責重慶統帥部。他知道,如果他的部隊迎著優勢之敵而上,必定兇多吉少,但他所能做的只能是率領他的部隊與日軍決一死戰。

他讓副總司令馮治安負責襄河西岸防守,自己則渡河到東岸戰場上親自督戰。

臨行前,預感九死一生的張自忠給馮治安留下一封遺書:

仰之我弟如晤:因為戰區全面戰爭之關係,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現已決定於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到河東後,如能與三十八師、一七九師取得聯絡,即率該兩師與馬師,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拼。設若與一七九、三十八師取不上聯絡,即帶馬師之三個團,本著我們最終之目標(死),往北邁進。無論做好做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或永離,不得而知,專此布達。

張自忠還給他的老部隊第五十九軍多年來與他一起出生入死的軍官們,留下了一封長信。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作為一個中國人和中國軍人,捧讀此信都會令人警醒:

近日之事,我與弟等共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條是敷衍,一切敷衍,我對弟等敷衍,弟對部下也敷衍;敵人未來,我們對敵人是敷衍的布置;敵人即來,我們也是敷敷衍衍地抵抗,敷衍一下就走。這樣的做法,看起來似乎聰明,其實最笨;似乎容易,其實更難;似乎近便宜,其實更吃虧。因為今天不打,明天還是要打;在這裡不打,退到任何地方還是要打。平定是一樣的平定,犧牲是一樣的犧牲。所以這條路的結果,一定是身敗名裂,不但國家因此敗壞於我們之手,就連我們自己的性命,也要為我們所斷送。這就等於自殺,所以這條路是死路,沉淪滅亡之路。我與弟等同生死、共患難十餘年,感情逾於骨肉,義氣逾於同胞,我是不忍弟等走這條滅亡的死路。弟等素識大體、明大義,諒必也絕不肯走這條死路。無疑地,我們只有走另外一條路,就是拼。我們既然奉令守這條線,我們就決定在這條線上拼,與其退到後面還是要拼,我們不如在這條線上拼到底,拼完算完,不奉令絕不後退。我與弟等受國家豢養數十年,無論如何艱難,我們還拼不了嗎?幸而我們的拼,能擋住了敵人,則不僅少數的幾個人,就連我們全軍,也必然在中華民國享有著無上的光榮,我們的官兵也永遠保持著光榮的地位。萬一不幸而拼完了,我與弟等也對得起國家,也對得起四萬萬同胞父老,我們沒有虧負了他們的豢養,我們也不愧做了一世的軍人。所以這條路是光明的,是我們唯一無二應該走的路。我與弟等參加抗戰以來,已經受了千辛萬苦,現在到最後一個時期,為山九仞,何忍功虧一簣?故惟有盼弟等打起精神,咬定牙根,拼這一仗,我們在中國以後算人抑算鬼,將於這一仗見之。

張自忠出擊了。

日軍已經得到了張自忠部出擊的情報:張自忠右翼集團主力逐次在大洪山北麓地區集結,有開始北進之模樣。軍決定捉住敵軍蠢動之良機,在漢水徹底消滅之。張自忠渡河後,與黃維綱的第三十八師取得了聯繫。5月9日,他親自指揮三十八師,以傷亡500多人的代價,突襲了日軍輜重部隊的指揮所,大量殲敵,繳獲甚豐。12日,張自忠接到李宗仁的電報,命令他迅速率部截擊襄河東岸向南運動的日軍。在後續部隊尚未跟進的情況下,為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截擊日軍的先頭部隊,張自忠親率第七十四師的三個團向方家集、南瓜店一帶推進。此時在襄河東岸的中國軍隊,只剩下張自忠的部隊了。攻佔方家集後,張自忠清點了一下兵力,第七十四師2000人左右,騎兵第九師500多人,再加上總部手槍營,總兵力不超過3000人。後方補給線已斷絕。

日軍認為與他們糾纏的中國軍隊人數不多,但混戰了一天一夜後,不但當面的中國軍隊依舊作戰頑強,且夜間日軍陣地還受到猛烈奇襲。日軍這才知道,當面的中國軍隊非同小可。15日天一亮,日軍集中了更大的兵力,在30多架戰機的轟炸下,發動了更為兇狠的圍攻。

張自忠和他的官兵一面嚼著炒黃豆一面與日軍拼死作戰。

前沿的數次肉搏結束後,日軍終於決定撤出戰鬥,避開這群死戰的中國官兵,從另外一個方向南下。

15日,張自忠給蔣介石發出了他此生的最後一封作戰電報:

即到。渝委員長蔣:影密。

報告:一、職昨率七十四師、騎九師及總部特務營,親與南竄之敵約五千餘名血戰竟日,創敵甚重。晚間敵我相互夜襲,復激戰終夜。今晨敵因敗羞憤,並因我追擊,不得南竄,並調集飛機三十餘架,炮二十餘門,向我更番轟擊,以圖洩憤,並多路南竄。我各部經繼續六七次之血戰,犧牲均極重大,但士氣仍頗旺盛,現仍在方家集附近激戰中。二、我三十八師、一七九師,昨已將新街敵數百名擊潰,當將新街克復,現仍繼續向南追擊中。三、據報,殘敵一部約千餘人,因被我各處截擊,現企圖沿襄河東南竄,已飭三十八師、一七九師努力截擊中。謹聞。

職張自忠叩

發現當面日軍繞道南下後,張自忠立即率部開始追擊。被張自忠死纏不放的日軍,是企圖向南集結的第三十九師團。

此時,張自忠完全可以不去追擊,因為他的阻擊任務已經完成。

日軍已經知道決心與他們死戰到底的中國軍隊將領是誰了。日軍通信部隊截獲了重慶與第五戰區之間的電報,也截獲了張自忠發給蔣介石的電報:「五月十六日晨,第三十九師團在掃蕩圓溝(宜城東北約一公裡)附近山地時,九時接到通訊部隊的通報說『敵三十三集團軍總部即在圓溝』。第三十九師團接到這一情報,頓時緊張起來,黃昏前向敵人發動了決定性打擊而將其消滅。」

日軍第三十九師團掉頭轉身,對張自忠部完成了戰術包圍。

張自忠頓陷絕境。

張自忠部兵力單薄,沒有後援,無法構築縱深陣地,狹窄的前沿後方就是總指揮部。日軍第三十九師團師團長村上啟作決定抓住這一難得的戰機,集中了5000多兵力以及所有的火炮,向張自忠部的陣地發動了兇猛的合圍。調集部隊增援,至少需要半天,如果即刻撤離,也許尚可衝出去,但臨陣脫逃是張自忠誓死不能的。為堅持到增援部隊抵達,張自忠指揮少量部隊死守陣地。殘酷的戰鬥沒有持續多久,陣地四周的小高地便相繼失守。那些還活著的中國官兵知道總司令就在身後的小山包上,於是紛紛向總指揮部靠攏。而張自忠身處的小山包,在日軍的攻擊下已屍體遍布,張自忠左臂負傷仍立於山頭督戰。日軍的又一陣彈雨過後,張自忠胸部中彈,血流如注,他倒下了。

日軍向山頂蜂擁而來。

之前,張自忠把他的衛隊全部派往一線陣地,此時身邊只剩了始終不肯離去的高參張敬。張敬用手槍射倒幾名登上山包的日軍,隨即被後面衝上來的日軍用刺刀刺倒。

一顆子彈再次射入張自忠的腹部。

一名日軍士兵衝上來,用刺刀向張自忠刺去,張自忠突然挺立起來,試圖抓住日軍士兵的刀刃。

另一名日軍士兵的刺刀兇狠地刺入了他的身體。

張自忠永遠地倒下了。

日軍士兵開始檢查屍體,沒有任何可以證明身份的東西。一名日軍少佐上來仔細檢查,終於發現了一支鋼筆,鋼筆上刻著「張自忠」三個字。

日軍第三十九師團參謀長專田盛壽聞訊趕來,因為他認識張自忠。他與張自忠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同期同學,他對張自忠的印象是:「眼光遠大,為人溫厚,威望極高。」專田盛壽跪在地上,為張自忠整理了破碎的軍衣,然後命令下屬用擔架將其遺體抬下山埋葬。敵將屍體抬至30餘裡之陳家集附近,將屍體洗淨,用布裹好,備棺埋葬,用木牌標誌,上書英勇上將張自忠靈等字樣,並向靈墓敬禮。

第三十八師和第一七九師官兵得知噩耗後,當夜不顧一切地向日軍第三十九師團司令部後山發動襲擊,為的是搶回張自忠的遺骸。——日軍的記載是:「當夜即被數百中國兵採取夜襲方式而取走。」

張自忠的遺骸被中國軍民重新洗淨,換上整潔的內衣和軍裝,軍裝上佩掛著上將領章和短劍,裝入一副貴重的楠木棺材裡。靈柩運抵宜昌後,民生輪船公司派專輪護送前往重慶,一路經過巴東、巫山、雲陽、萬縣、忠縣、涪陵等地,所經之處祭祀的供桌綿延數裡,祈願的香火繚繞不絕,中國百姓在長江岸邊長跪不起。5月28日,靈柩抵達重慶,蔣介石臂挽黑紗立於江邊迎靈。此時轟炸重慶的日軍戰機飛臨上空,防空警報長鳴,但重慶全城無人躲避,百姓們把盛滿手擀麵條的大碗高舉過頭頂,這是他們為張自忠做的一碗送其遠行的北方飯。

時年50歲的張自忠,16歲那年由母親做主,與山東老家的一位名叫李敏惠的17歲女子結婚。婚後數十年中,兩人互敬互愛,相濡以沫。得知丈夫殉國後,李敏惠從容料理好家事後,絕食而死。

蔣介石通電全軍,認為張自忠以身殉國之舉,不但令全國百姓認知了曾「為全國人民所不諒」的他,且其所作所為更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迨抗戰既起,義奮超群,所向無前,然後知其忠義之性,卓越尋常,而其忍辱負重,殺敵致果之概,乃始大白於世。夫見危受命,烈士之行,古今猶多有之。至於當艱難之會,內斷諸心,苟利國家,曾不以當世之是非毀譽亂其慮,此古大臣謀國之用心,固非尋常之人所及知,亦非尋常之人所能任也……

不苟私利的獻身精神,對於中華民族的尊嚴來講,永遠都如金子般寶貴。

因此,張自忠的死,成為國人心頭難忘的痛。

這就是這片國土上至今以「張自忠」命名的城市街道如此之多的原因。

張自忠部的拼死作戰,令日軍決定暫緩攻擊宜昌,即刻向中國軍隊實施反衝擊。(選自王樹增紀實作品《抗日戰爭》,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來源:文匯網

相關焦點

  • 蔣介石要求必須奪回張自忠將軍遺體,崗村寧次下令:停止飛機轟炸
    1940年5月,為了控制長江的運輸線,侵華日軍調集十五萬大軍準備進攻棗陽、襄陽、宜昌等戰略要地,棗宜會戰正是爆發。此時,身為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將軍不顧個人安危,毅然率領預備七十四師和軍部特務營東渡襄河,抗擊來犯之敵。
  • 張自忠灑血殉國後,妻子一個行為讓馮玉祥連夜狂奔幾千裡
    抗日戰爭期間,曾有無數英雄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在那個動蕩的時代,是他們用自己的生命為中國的重生殺出一片血路,我們能有今天這樣安穩、幸福的生活,與這些革命先烈的努力分割不開。而下面要說到的這一位就是萬千英雄中的一個,他就是著名革命烈士張自忠將軍。
  • 張自忠將軍:和日軍拼刺刀戰死,夫人李敏慧絕食七日殉情而亡
    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張自忠將軍)張自忠將軍是整個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同盟國中戰死的最高將領。1940年5月16日,湖北宜城十裡長山戰鬥中,與日軍激戰幾晝夜的張自忠將軍,打到彈盡糧絕。
  • 戎馬一生,偉大的愛國將領——張自忠將軍
    戎馬一生,偉大的愛國將領——張自忠將軍。大家都知道抗日戰爭的愛國名將,張自忠將軍吧,他的事跡大家都應該知道,他一腔熱血,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為了祖國甘願犧牲自己的性命,這就是偉大的愛國將領——張自忠將軍。下面讓我帶大家來看一下張自忠將軍的事跡吧!
  • 真正的愛國軍人張自忠
    英雄歸來,萬人送靈 張自忠死後,日本軍找到了他的遺體,在他的遺體旁敬了一個日本軍禮,然後軍醫用酒精為張自忠屍體上的傷口消毒並做處理,接著將其厚葬
  • 張自忠將軍犧牲後,夫人絕食七日同赴黃泉,日寇也為之脫帽致敬
    寫完這段話,張自忠讓副官馬孝堂離開,帶著剩餘的部下衝向日軍,壯烈犧牲!戰後,日軍辨認出他的遺體,集體脫帽向這位殲滅了60000多日軍的中國將軍致敬!張自忠率領的2個先鋒團和警衛營合計3000多人,被日軍的偵察機發現,與日軍浴血奮戰了10天10夜!1940年5月16日上午,在警衛營都打光的情況下,張自忠將軍親手殺死3個日軍後壯烈犧牲!
  • 北碚故事 | 張自忠將軍安厝梅花山
    1937年7月底,宋哲元奉命率二十九軍撤離北平。行前,命令張自忠暫留北平,與日本人周旋,以利大部隊順利轉移去河北保定。張自忠完成使命後,乘坐美國友人的汽車逃至天津租界,輾轉到南京,於當年11月重返部隊,升任五十九軍軍長。   1938年臺兒莊戰役前期,張自忠率五十九軍馳援受困於臨沂的八年宿敵龐炳勳部,擊敗板垣師團一部,被升任第二十七軍團軍團長兼第五十九軍軍長。
  • 她是張自忠95歲的女兒,反對鄧超演自己的父親,理由只有7個字
    張自忠為我國抗日名將,一九四〇年五月,侵華日軍發動「宜昌作戰」,將軍為保衛三峽咽喉重鎮宜昌,旄居一線,以弱拒強,於五月十六日壯烈殉國於宜城十裡長山。 1940年5月15日,日軍一萬多人分南北兩路向張自忠率領的部隊實行夾擊。激戰到16日佛曉,張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裡長山。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中國軍隊的陣地發起猛攻。
  • 張自忠將軍殉國後記實(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7年,張自忠的弟弟張自明就張將軍正式安葬一事請示周恩來總理,總理即批轉內務部處理。內務部答覆:目前國家困難,靈柩可就地正式安葬。不久,重慶市人民政府出面將張自忠將軍權厝地面的靈柩,下葬入土,進行了正式安葬。
  • 張自忠殉國後妻子絕食7天殉夫,長子7個兒子皆才,老四名字最特別
    ——董必武這是董必武老先生在豫中會戰爆發之後,國軍大敗之下感慨戰局而寫下的一首詩,詩中的「英靈」二字所代表的就是當時已經壯烈殉國的張自忠將軍。張自忠將軍雖是國軍出身,但其民族大義之節,保家衛國之心卻是從未有過一絲一毫的改變,他不僅將國家利益、民族利益、民眾利益看得比自己生命還要重要,他也將保衛祖國領土,保衛人民看作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職責。
  • 張自忠將軍戰死後,日軍在他的屍體前做了什麼?
    抗戰以來, 張自忠是第一位戰死沙場的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在擊斃張自忠將軍後,日軍上下一篇歡騰。1940年5月16日深夜,日軍在漢口電臺上廣播道:據前方戰報:大日本皇軍第三十九師團在本日「掃蕩」湖北宜城溝沿的作戰中, 向敵三十三集團軍總部發動了決定性打擊而將其消滅。在遺屍中發現了支那大將張自忠總司令及其下屬幕僚、團長等多人, 同時繳獲大量軍事文件和軍用地圖, 收到極大戰果。在歡喜的同時,日軍對英勇犧牲的張司令表達了崇高的敬意,這是在侵華新聞中極為少見的。
  • 「我們親眼看見張自忠師長了!」 九旬老翁憶85年前那場偶遇
    直到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戰敗,無條件投降,方知道張自忠將軍已經於1940年5月在同日本侵略者作戰時為國捐軀了。北京東城區張自忠路(右上角為張自忠像)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資料圖不久前一個周日,在女兒陪同下乘坐外孫開的車進城去看望一位老同事。
  • 「活關公」張自忠:陣亡後日軍厚葬他,其夫人絕食七日隨他而去
    上級曾多次勸告張自忠注意自己的生命安全,但他依舊走在走在最前方。 部下上諫請求張自忠珍重,他深受感動,表示日軍在中國如此猖狂就是因為中國人民不夠強硬,只要人人都能站起來,那必定可以將日本人趕出去。張自忠不怕死,他死了總會有新的將領接任,但日寇就會抓住機會前進一步,所以一刻也不能鬆懈。
  • 民族英雄張自忠丨「直可以為中國抗戰軍人之魂」
    70年前,當她還是一名花季少女時,她的父親張自忠便被安葬於此。作為二戰時期反法西斯陣營犧牲的最高級別的將領,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分別送了「盡忠報國」、「為國捐軀」、「取義成仁」的輓詞,習近平總書記曾高度評價張自忠,稱他和其他英雄們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暴、以身殉國的傑出代表」。
  • 張自忠殉國80年,全國多地都以其姓名命名道路
    當時,張自忠已升任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屬下有多支部隊與他原先並非舊部,但張自忠每次打仗,卻堅持將自己的子弟兵安排在最前線進行衝殺,為了民族抗戰,他從不保留實力,自己則堅持上最前線領兵打仗,在1939年的鄂西大戰中戰況最激烈時,他所在的司令部的瓦房瓦片都被日軍的炮彈所震碎,張自忠卻仍然堅持指揮不肯撤退。
  • 武漢著名的抗日英雄路——張自忠路
    有人知道路名,但不知道在哪裡,有人甚至都不知道這條路,還有人把張自忠和張治中搞混淆了,但是多數人是知道的,張自忠是抗戰時期的民族英雄。現在,讓我們一起去了解、追尋這位民族英雄的足跡吧!張自忠,生於1891年,卒於1940年,山東人,中國著名的抗日將領,他是中國抗日戰場上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
  • 張自忠:被人稱作張扒皮,日軍評價為「壯烈戰死的絕代勇將」
    不錯,張自忠將軍的血性是與生俱來的,在後來的抗戰歲月中,張將軍依然和這一天一樣身先士卒,直到倒在了自己祖國的土地上。早年經歷1891年夏天的一個晚上,在山東臨清的一個小村莊,一個目光炯炯的男嬰降生了,他就是我們的主角—張自忠將軍。
  • 我國抗戰陣亡最高將領,遺體運回時,日軍下令:所到之地停止空襲
    抗日戰爭爆發後,全體中國人民投身於抗日戰爭,從總司令到普通百姓,他們都盡了最大的努力來抵抗日本侵略者,今天我們要說的是英雄張自忠,作為集團軍的總司令,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世界:「國家危難之際,方是我輩拋灑熱血之時,」晚清時期張自忠出生在山東一個官宦家庭,張將軍很小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學習文學和武術,14歲時,張自忠的父親去世了
  • 張自忠:背漢奸罵名,曾為躲愛國學生藏進廁所,棗宜會戰以死明志
    出乎意料的是,身為"宿敵"的日本人,在發現張將軍後選擇了為他的遺體清洗、裝殮,甚至為其樹立了一塊墓碑。 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崇尚軍國主義的他們對張自忠一生所做之事有著崇高的敬意。 日軍曾計劃將張自忠的遺體運往漢口安葬。將民族英雄安葬於淪陷區,這對於當時的中國政府而言,是絕對不允許的。
  • 張自忠與張治中這兩位將軍的區別
    張自忠將軍與張治中將軍同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都是著名的抗戰愛國將領,都為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獨立做出過重要貢獻。下面從幾個不同的方面介紹一下兩位將軍。張自忠將軍,1891年8月11日出生於晚清官宦家庭,家境殷實,早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雖其父早亡,但其殷實的家境保證了張自忠將軍繼續完成學業。先後就讀於臨清高等小學堂、天津北洋政法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