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之戰,薛嶽對戰崗村寧次,兩軍的兵力對比如何?

2020-12-17 阿勝說歷史

佔領南昌對於日軍來說,是武漢會戰中的一個重要任務,但是因為第106師團戰鬥力不行,被困於萬家嶺之中,最終沒有實現。南昌這個地方,對於日軍的繼續推進,地理位置上來說,非常的重要。

佔領南昌,第一可以掐斷浙贛鐵路,切斷中國第三戰區跟大後方的聯繫。第二,可以切斷安徽浙江通往江西腹地的通道。第三,南昌擁有中國空軍重要的機場,這個機場的存在,對日軍威脅非常大,可以以最短的距離襲擊長江航道上的日軍艦船。第四,可以在中國第三戰區和第九戰區之間,埋上一個釘子,讓其連接不起來。

這個角度上來講,崗村寧次比取南昌。

至於攻打南昌的部隊,岡村寧次也是力排眾議,堅決使用,分別在廬山、萬家嶺有著丟人戰績的第106師團和第101師團。當然,老謀深算的岡村寧次,也不會冒失地使用這兩個師團。

在攻打南昌的戰術上,他上了雙保險,策應南昌之戰,掩護主力的部隊,是稻葉四郎的第6師團。此外他還採取了聲東擊西之策,叫第六師團做出佯攻湖北漢水一線的姿態。

在武器裝備上,崗村寧次非比尋常的,為兩個師團配備了將近300門大炮。在崗村寧次的眼中,他必須給這兩個師團一次100%的勝算,用一場勝利恢復兩個師團的信心。

我們再說一說中國軍隊的情況。

南昌屬於第九戰區所轄,司令長官是陳誠,這個時候,由薛嶽代理。主力部隊有俞濟時的第74軍,李覺的第70軍,夏楚中的第79軍,歐震的第4軍,張耀明的第52軍,等等,可以這麼說,武漢會戰後,第九戰區已經成為兵力最雄厚的一個戰區,月月手中掌握的部隊超過了50個師,兵力分布於湖南全境,湖北南部以及江西的西部。

從兵力上來看,抵擋崗村寧次的兩個師團根本沒有問題。

我們著重的給大家介紹一下薛嶽這個人。

薛嶽被稱為戰神,但是性格剛烈,不服管教。對於他來說,他只對陳誠和蔣介石負責。至於何應欽一流,他根本不放在眼中。何應欽以參謀長的名義向薛嶽發公文,只要有薛嶽不滿意的地方,往往會直接在上面批示「不理」「胡說」這樣的詞,何應欽一點辦法都沒有。

白崇禧雖然是他的頂頭上司,同樣也降不住他。這裡面有一些小恩怨,一是北伐之時,白崇禧曾將薛嶽撤職,二是薛嶽和陳誠交好,而白崇禧又是陳誠想像中的對頭。

不僅如此,薛嶽對蔣介石發來的公文,也是一樣,有時也會批示「存」或者「待辦」等字樣,一句話,在作戰上,薛嶽基本上不受上級的限制,只要他同意,他的下屬和幕僚可以放心大膽的辦事。

南昌開戰之前,南潯路上沉寂的有點反常,文章開頭我們說到,崗村寧次派兵佯攻漢水一線,薛嶽派兵增援之前,崗村寧次的計劃,就被重慶給識破了。根據這個情報,蔣介石下了一個命令,讓薛嶽在贛北地區,出動部隊,先發制人。

蔣介石的目的很明顯,就是搶佔先機,打亂日軍的部署。

但是薛嶽,認為出兵有困難,與其出動大部隊進行正面攻擊,還不如用少量的部隊進行側擊,因此就擱置了蔣介石的計劃。跟日軍硬碰硬,中國軍隊的確沒有那個實力,武漢會戰之後,各個部隊都在修整。

我們說這個件事,主要是為了讓大家了解一下薛嶽是怎樣的一個人。

相關焦點

  • 第一次長沙會戰,崗村寧次淺嘗輒止,沒有死攻,原因是什麼?
    1939年9月13日,崗村寧次帶領第11軍司令部離開武漢,來到鹹寧。為了麻痺中國的部隊,甚至還在運輸彈藥的汽車上,蓋上了帆布。但是這些都沒有逃過薛嶽的判斷,當他發現日軍有調動的跡象後,就知道離戰鬥不遠了。
  • 國共兩軍的兵力對比,國民黨的整編師和暫編師如何區分?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隊在完成了內戰的準備後之,悍然向解放區發動了全面進攻,並揚言要在三五個月之內消滅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那麼在內戰爆發的時候,國共兩黨軍隊的兵力對比如何?國民黨軍隊的整編師和暫編師又是如何區分的?
  • 蔣介石要求必須奪回張自忠將軍遺體,崗村寧次下令:停止飛機轟炸
    」張自忠自此得了一個張扒皮的外號,外人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是一個毫無感情,蠻橫粗魯的武夫,但是事實上張自忠愛兵如子,深知寬嚴相濟的運用之妙。對於如何帶兵,張自忠是十分講究輕重分寸的。張自忠的參謀長張克俠曾經這樣評價道:「其決心堅強,臨危振奮,每當情況急迫之時,輒鎮靜自持,神色依然。」
  • 薛嶽三戰長沙而不敗的最關鍵因素,其實是日寇第11軍機動兵力不足
    以第二次長沙會戰爆發之前的日寇第11軍為例,它當時下轄七個作戰師團和三個獨立混成旅團約20多萬人馬,這已經大大超過了日本陸軍一般的「軍」級編制規模。即便如此,第11軍的兵力仍然不敷分配,因為它需要牽制的是中國軍隊第五、第六和第九等三個戰區的近100萬大軍。
  • 崗村寧次:要亡中國先亡廣西!廣西狼兵啥來歷?讓日本人如此敬畏!
    日軍為什麼要調動15萬人進攻兵力薄弱的廣西呢?原來,1939年,日軍曾入侵廣西,在一個地方從沒能待夠3個月,有一次,他們屠殺了200人,結果被當地群眾一擁而上幹掉一個中隊。 日本人是知道廣西難以徵服,所以才增兵,二次進攻。結果再次被擊退,中方廣西部隊兩萬損失5000-8000人,日方死喪3.2萬人。
  • 兵力2比1,決戰高粱河之戰,高德讓和耶律楚哥如何上演驢車漂移?
    ▲高粱河之戰 高粱河之戰並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是一場毀滅性的慘敗。宋軍損失一萬餘人,受創不輕,但減員不超過10%。全面動員能動員20萬以上戰兵的遼國,事實上根本來不及集結足夠兵力救援幽州。然而趙光義拙劣的實戰能力,仍然招致了此次北伐的失敗。趙光義破太原後未賞三軍,致使軍心不滿。大抵太宗有「滅此朝食」的輕敵心態,希望攻克幽州後再賞賜三軍。由於兵力不足,燕雲遼軍在與宋軍野戰過程中屢戰屢敗,南院大王耶律斜軫也在得勝口之戰中被斬首千餘級(可能宋方誇大了戰果),靠著迂迴宋軍後方突襲才挽回了一些面子。
  • 中國抗日戰爭最後一戰 芷江之戰日軍軍官指揮不動士兵
    如今中日兵力雖然已經改為1:3,但日軍新兵多,士氣低落,在長時間的作戰中,士兵逐步對武士道精神麻木,厭戰情緒日益瀰漫,甚至並不完全服從長官的命令。而此時中國軍隊第四戰區為精銳之師,裝備優良訓練有素,加之有美國空軍的支援,官兵士氣高昂,發誓要痛殲日軍。
  • 兵力8萬的29軍,是如何輸給兵力僅6000的日軍的
    「七七事變」前夕,負責守衛平津地區的是西北軍將領宋哲元和他的29軍,就當時的兵力而言,29軍有4個師,以及大量的保安隊,總人數在8萬左右,而日軍的正規部隊的數量卻不足6000。眾所周知,七七事變最終的結果是以29軍,或者說是我國的失敗而告終,這時可能許多人心中就有疑問了,29軍與日軍的兵力大約為13:1,為什麼會失敗呢?其實主要原因就一個字:拖。
  • 抗日戰爭時期的國軍「五大主力」,每個軍都有多少兵力?
    以往的文章中,「五大主力」裝備和戰績是大家側重談的問題,那麼這幾支部隊的兵力情況如何呢?本文就來一起了解下。第18軍是「五大主力」中資格最老的,其基幹部隊是11師,該師前身為是福建陸軍曹萬順部和陳誠組建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的2個警衛團。
  • 淝水之戰之謎:雙方實際交戰兵力是多少?真是以少勝多的戰例嗎?
    他們望見八公山上的草木,也懷疑是東晉的士兵,聽到風聲和鶴叫聲,也認為是晉軍來追擊他們。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逼真地概括出秦兵失敗時的恐慌心態,它留給歷史以笑柄。至於晉軍,他們以寡擊眾,以弱勝強,以輝煌戰績彪炳史冊,於是淝水之戰也成了古代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 三大戰役,我軍大獲全勝,國共雙方兵力對比
    三大戰役都以我軍的勝利結束,除了軍隊的指揮得當之外,還有兵力對比上的絕對優勢。 今天,筆者就來聊聊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中國共雙方兵力的對比。
  • 第二次長沙會戰,日軍的兵力如何,薛嶽為何出現判斷失誤?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準備太平洋戰爭,東京軍部隊在華各個師團進行了結構性的調整:從甲級師團中紛紛調出一個連隊,充實其他部隊或者新建師團。第11軍主力第3師團,第6師團都陸續受到了這個政策的影響,唯有第13師團影響不大。
  • 「怛羅斯」之戰:兵力絕對劣勢,內部叛亂!為何卻說打出了軍威?
    另外唐軍的單兵作戰能力也達到了冷兵器之最,當時大唐正規軍士兵披甲率可以達到60%,歷數各朝軍隊,還真沒有多少軍隊能達到這個比例。唐軍中還裝備有著名的「明光鎧」,號稱「唐朝十三鎧」之首,韌性極強,且著裝輕便。
  •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的成名之戰:伊闕之戰
    《戰國策·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繕兵》中記錄了白起與秦王稷的一段對話,才讓我們對伊闕之戰的具體經過有所了解。秦王稷說:「韓、魏相率,興兵甚眾,君所將之不能半之,而與戰之於伊闕, 大破二國之軍,流血漂滷,斬首二十四萬。韓、魏以故至今稱東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聞。」提到了雙方的大致兵力對比情況。
  • 如果馬謖不駐軍孤山,街亭之戰蜀軍能打贏嗎?其實諸葛亮也沒把握
    我們不禁惋惜道,倘若馬謖秉承亮旨聽取王平之意,將軍隊當道駐紮依水設防,那麼街亭之戰能否取勝呢?竊認為仍然逃脫不了失敗的結局,且為君等一一細述。二、從兩軍力量對比及蜀軍構防時間來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由於歷經兩年準備,可謂傾巢而出,總兵力為十萬,缺乏後援,並分與謖兵兩萬五。然而馬謖統領的部隊是由青羌、板楯蠻族組成的雜牌軍,戰力較低。
  • 越戰結束後,越軍是如何快速恢復兵力?兩種方法令人不齒
    越南如此囂張跋扈,相信很多人都好奇,越南戰爭結束後,越南是如何快速恢復兵力的? 以上就是越南能夠迅速恢復兵力的一種方法,即靠外來援助,武裝軍事力量。
  • 攻敵要害:雁門之戰,楊業如何以數千人挫敗十萬遼軍?
    雁門之戰,楊業以數千人挫敗十萬遼軍。此戰中,楊業牢牢抓住遼軍軟肋,將「攻其不備」與「擒賊擒王」結合到一起,攻敵要害,以少勝多,令人拍案叫絕。來勢洶洶的遼軍979年,宋太宗北伐幽州,在高梁河遭遇大敗。擅長騎戰的遼軍在狹窄山路難以發揮優勢,兵力也施展不開,楊業有機會以少量兵力「攔頭」。而且,自北而來的遼軍,其進軍路線以白草口村為拐點,形成了一個底部狹窄的"L"形。在這個「L」型中,拐點白口村地形險峻,可以「截尾」,而在「L」型的底部,只有6裡長,裝下的遼軍有限,楊業有機會吃掉!
  • 抗美援朝初期,志願軍6個軍首批入朝,哪個軍兵力最盛?
    1師、第2師、第8師)及工兵2個團(第4團、第6團)高射炮兵1 個團(第1團)首批入朝,總兵力約30萬人,至於哪個軍兵力最盛?師、第117師,兵力5.29萬餘人;志願軍第40軍(軍長溫玉成,政治委員袁昇平),轄第118師、第119師、第120師,兵力4.83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