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爆發的「七七事變」,既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七七事變」前夕,負責守衛平津地區的是西北軍將領宋哲元和他的29軍,就當時的兵力而言,29軍有4個師,以及大量的保安隊,總人數在8萬左右,而日軍的正規部隊的數量卻不足6000。
眾所周知,七七事變最終的結果是以29軍,或者說是我國的失敗而告終,這時可能許多人心中就有疑問了,29軍與日軍的兵力大約為13:1,為什麼會失敗呢?其實主要原因就一個字:拖。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佔領了東三省地區,接著他們又把目光放到了華北地區,不僅故意挑起事端,還經常派人拜訪宋哲元,企圖將其策反。宋哲元自然不願當漢奸,但他也不想和日偽直接撕破臉皮,所以就以給父親修墓為名,跑回了山東老家,將與日軍交涉的事情交給了29軍副軍長兼北平市市長的秦德純。
7月7日晚,日軍以士兵在演習中走失為由,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此舉遭到了中國守軍的拒絕,隨後,日軍炮轟宛平,我方守軍奮起還擊,與日軍展開了拉鋸戰。
雖然當時29軍在人數上佔據著絕對的優勢,但卻並沒有地利上的優勢,主要是因為當時北平同外界唯一的聯絡便是平漢鐵路,一旦這條鐵路被掐斷,北平便會成為一座孤城,因此,死守盧溝橋是29軍唯一的出路。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參謀本部內部出現了分歧,一部分人認為應該藉此將事態擴大,進而全面侵略中國,一部分人則認為不應該將事態擴大,並且短時間內一直沒有得出統一的結論。
有人說,如果這時29軍趁著日軍兵力不足,集中兵力主動出擊,是完全能夠肅清北平城西的日軍主力的,並由此打亂日軍的防禦體系,同時解決「後路」的威脅。
但現實情況卻是,29軍高層出兵的意圖並不強烈,臨時主持大舉的秦德純仍然希望通過和談來「和平」解決衝突,從而錯失了先發制人的大好時機,顯然,這是29軍的失策之舉。然而就在29軍「拖延」的同時,日軍已經做出了增兵的打算,戰場的主動權在悄然間發生了轉變。
11日晚,宋哲元終於從山東回到平津接手了這個「爛攤子」,然而就在這一天,日軍也做出了從朝鮮和偽滿洲國調兵平津的決定,為了爭取增兵的時間,日軍同時還通過不斷施壓和交涉,做出和談的樣子,以此迷惑宋哲元等人。
於此同時,宋哲元與蔣之間也起了不小的爭執,蔣認為宋哲元應該主動出擊,但宋哲元並不同意,仍然寄希望於和談。後來,宋哲元為了不影響和談的進程,還否決了其親信提出的「於15日以七個團左右兵力殲滅豐臺和盧溝橋敵軍」的作戰方案,以及南京方面提出的打掉北平東交民巷日本大使館指揮臺的方案。
隨著時間的推移,29軍的處境越來越不利,但宋哲元卻依然沒有放棄「和談」。7月17日,日軍從國內加派了三個陸軍師團、六個航空隊和若干海軍增援平津。
27日,日軍完成了對北平的合圍,並對29軍下達了「最後通牒」,直到此時,宋哲元才終於清醒了過來,但卻為時晚矣。不久後,日軍以優勢兵力對北平發起了進攻,曾經佔據絕對優勢的29軍慘敗,平津失守,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等先後殉國。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