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小辭
公元226年春,魏文帝西去,魏明帝曹叡即位。然而正逢朝政一派清明之時,邊疆不久傳來的一場戰事打破了魏國沉靜的政堂。曹叡即位兩年後,諸葛亮趁魏朝政不穩之機欲斬獲戰果,遂發動了第一次北伐。
就在蜀國戰事順利之際,諸葛亮違眾提拔馬謖鎮守街亭,然而馬謖違亮授意,剛愎自用,將軍隊駐紮在山上,終為張郃斷水所破。街亭的丟失,使得蜀軍糧道不再,隴右五郡與曹魏關中的道路被打通,蜀軍隨時面臨被包圍的危險,諸葛亮不得已迅速撤軍。
我們不禁惋惜道,倘若馬謖秉承亮旨聽取王平之意,將軍隊當道駐紮依水設防,那麼街亭之戰能否取勝呢?竊認為仍然逃脫不了失敗的結局,且為君等一一細述。
一、從街亭的具體地形來看
街亭是一個寬六公裡,長十幾公裡的開闊地帶,四周又缺乏城郭,幾乎是無險可守。因而馬謖將軍隊駐紮山上憑高視下,或許也是明智的選擇。倘若馬謖將軍隊當道駐紮於此,在有限的兵力下防守極為困難。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戰略重點在於快速攻取隴右五郡,因而諸葛想要利用馬謖軍隊牽制魏國軍隊的主力,為其戰事爭取時間。馬謖若真執行諸葛旨意,必定迅速被張郃擊潰,也就不能完成諸葛交代的任務。
二、從兩軍力量對比及蜀軍構防時間來看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由於歷經兩年準備,可謂傾巢而出,總兵力為十萬,缺乏後援,並分與謖兵兩萬五。然而馬謖統領的部隊是由青羌、板楯蠻族組成的雜牌軍,戰力較低。
而魏國雖倉促備軍,未能充分調動全國兵力,臨時部隊為八萬上下,但後續數十萬大軍可接連而至。對戰將領張郃統兵四萬五,且魏騎兵強悍機動性強,與謖相比,明顯佔優。
因而街亭之戰中,馬謖想要取勝,須得集中兵力伺機而戰。現實來看,馬謖將軍隊駐紮在山上,想要避免與魏交鋒保存實力,或許也是無奈之舉。倘若馬謖將軍隊當道駐紮依水設防(構建大型防禦軍事,十分耗時費力,此時魏蜀雙方都在搶時間),蜀軍構防時間不允許。魏國騎兵效率較高,未等馬謖將防禦設施建設完畢,魏國大軍已至矣,正面力拼,從軍隊數量與質量來看,蜀軍必不能敵。
三、從雙方統兵將領能力來看
張郃早期作為袁紹手下大將,官渡之戰後為曹操效力,多年來久經沙場,曾跟隨曹操攻烏桓平馬超降張魯,常年徵戰於西北,對此地地形極為熟悉,作戰經驗十分雄厚能力過硬,軍中威望頗高。
而馬謖在跟隨諸葛亮後,一直建言獻策佐於中軍之側,未有實戰經驗,然而從其曾經出使東吳圓滿完成任務,以及諸葛對其的評價可知,馬謖擅於口辭,短於沙場。
從諸葛亮安排王平、張休、李盛等輔佐馬謖,令高翔魏延處於街亭左右關隘以待援,以及張郃獨自領兵參戰可知,諸葛亮對於馬謖的軍事能力也是有所擔憂,因此可以推斷馬謖、張郃二人指揮作戰能力差距較為明顯,魏國統帥在能力上強於蜀國馬謖。
因而,在街亭之戰中,即使理想來看,馬謖聽取王平之意,不把軍隊駐紮在山上,且防禦工事提前完成,面對足智多謀的張郃,在近兩倍於己的魏國精銳士兵的輪番進攻下,街亭仍然難以把守。
四、從戰爭持久力來看
打仗,除了人為因素外,其實打的就是戰爭持久力。
面對蜀吳多年來的侵襲,魏國仍然坐擁最強國力,可見魏國在人口、經濟、軍事等綜合戰爭持久力方面都完勝蜀國。即使馬謖將軍隊當道駐紮,暫時守住街亭,面對蜀國積貧積弱的現狀,且又深入魏國境內長途作戰,後續糧草等補給必然不足。加之張郃極為熟悉魏國西北地形,面對馬謖死守街亭,張郃難免沒有其他應對方案。
縱然魏軍失去先機,在後續魏兵源和糧草不斷補充的情況下,張郃仍然可憑藉優勢國力迅速調整戰略應對馬謖。因此街亭之戰,魏國戰爭持久力更強,蜀國不能長久堅持。
綜上所述,從街亭地形、魏蜀兩國軍事力量對比、雙方統帥能力及戰爭持久力來看,竊認為街亭之戰蜀軍即使當道駐紮,在戰事不斷深入進行、魏蜀兩國國力差距不斷增大的背景下,蜀國街亭之戰仍然輸多贏少。雖然有魏延等將領在街亭兩側的協助,然而遠水難解近渴。
換句話說,馬謖倘若在街亭此地靈活運用遊擊戰相機而動,或有能力與張郃周旋一些時日。然而時過境遷,街亭之戰的往事早已飄然而逝,歷史也不能重來,唯有滲透其中的英雄情懷為人所頌傳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