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熟悉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軍事謀略、管理之道一直是史學家們濃筆重墨探討的話題。「馬謖大意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在民間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個小典故也能讓我們現代人受到一定啟發。
一、街亭之戰的分析
蜀國初期,劉備帳下名將雲集,人才濟濟。武有關羽張飛趙雲等五虎上將,個個都有萬夫不擋之勇。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等一批謀士,也均能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可以說,劉備統治時期,蜀國不缺人才。
馬謖在街亭之戰前任參軍,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諸葛亮的參謀長。可這個參謀長「既沒有實戰經驗,又沒有軍中威望,也缺乏臨場指揮能力」,況且劉備白帝城託孤時有言奉告過孔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這些短板,諸葛亮心中應該有數,可為什麼非得用馬謖呢?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種可能。
1.諸葛亮「不得已而為之"。
當時諸葛亮帳下已無大將可用,他親自領兵去守街亭,也未必能勝兵強馬壯的司馬懿。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正說明蜀軍人才嚴重斷層,缺乏注入新鮮血液。
2.諸葛亮想賭一把。
敵我雙方的軍情諸葛亮基本了解,明知司馬懿不好對付,諸葛亮想賭一把。賭贏了,可重用馬謖,眾將皆服;賭輸了,拿馬謖開刀,自己也好收場。
3.諸葛亮想借街亭之戰為自己挑選合適的接班人。
馬謖在諸葛亮平定南中的戰役中獻策「攻心為上」,取得奇效,加之又是馬良之弟,令孔明刮目相看。諸葛亮一度認為他有軍事理論,只是缺乏歷練和軍功,加上蜀漢後期值得任用的名將實在是少之又少。
姜維雖得諸葛亮器重,很有軍事才能,但畢竟是降將,在軍中威望不高,孔明心中對重用降將還是有顧慮的。
所以,諸葛想磨練馬謖,讓他在戰爭中證明自己、立下奇功,而後重用。街亭之戰正好也檢驗一下馬謖的實戰能力,沒想到馬謖辜負了諸葛亮的期望,一戰完敗,終究只是紙上談兵的「將才」。
二、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新老更替是戰場、職場中必須遵守的不變法則。
人才是一個企業的血液,每隔一段時間肯一定要輸入新鮮血液,否則容易形成「血栓」「貧血」等病態,嚴重影響企業的健康發展。
一個企業,從長遠發展來看,優勝劣汰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淘汰言過其實、沒有能力的員工有以下兩個好處:
1.可以給新人騰出位置,讓企業吸納更多的人才,給企業注入新鮮血液,注入活力。
2.可以給在職的員工以壓力和緊迫感,促使他們更加努力地工作,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呈現出「你追我趕、你趕我超」的良好勢頭。
三、現代企業管理中,言過其實的員工也不在少數,適時淘汰才是正道。
言過其實,而沒有實際業務能力,這樣的員工不僅不能重用,還應適時淘汰,否則會給企業埋下一顆「定時炸彈」,說不定那一天就會觸而爆炸,一發不可收拾。淘汰言過其實、沒有能力的員工,可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為選用新人騰出位子,「築起梧桐窩,引入鳳凰來」。老闆越是想淘汰能力差的員工,能力強的員工幹勁會越足,也會向老闆緊緊靠攏,新入職的員工也會紛紛效仿,形成良性循環。
我是@全勝書法 ,痴迷中國傳統文化,關注我,一起分享古今有趣的人文故事!
小說歸小說,在正史《三國志》中,馬謖和馬良等四位兄弟並稱「馬氏五常」,他的死有好幾種說法,一說病死,二說逃亡……具體真相如何,建議翻一番陳壽的《三國志》,古文今譯,無障礙閱讀,讓你了解一個真實的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