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之戰,關乎全局,諸葛亮為什麼偏偏要用「言過其實」的馬謖?

2020-12-14 全勝書法

在我們熟悉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軍事謀略、管理之道一直是史學家們濃筆重墨探討的話題。「馬謖大意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在民間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個小典故也能讓我們現代人受到一定啟發。

諸葛亮

一、街亭之戰的分析

蜀國初期,劉備帳下名將雲集,人才濟濟。武有關羽張飛趙雲等五虎上將,個個都有萬夫不擋之勇。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等一批謀士,也均能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可以說,劉備統治時期,蜀國不缺人才。

馬謖在街亭之戰前任參軍,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諸葛亮的參謀長。可這個參謀長「既沒有實戰經驗,又沒有軍中威望,也缺乏臨場指揮能力」,況且劉備白帝城託孤時有言奉告過孔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這些短板,諸葛亮心中應該有數,可為什麼非得用馬謖呢?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種可能。

1.諸葛亮「不得已而為之"。

當時諸葛亮帳下已無大將可用,他親自領兵去守街亭,也未必能勝兵強馬壯的司馬懿。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正說明蜀軍人才嚴重斷層,缺乏注入新鮮血液。

2.諸葛亮想賭一把。

敵我雙方的軍情諸葛亮基本了解,明知司馬懿不好對付,諸葛亮想賭一把。賭贏了,可重用馬謖,眾將皆服;賭輸了,拿馬謖開刀,自己也好收場。

3.諸葛亮想借街亭之戰為自己挑選合適的接班人。

馬謖在諸葛亮平定南中的戰役中獻策「攻心為上」,取得奇效,加之又是馬良之弟,令孔明刮目相看。諸葛亮一度認為他有軍事理論,只是缺乏歷練和軍功,加上蜀漢後期值得任用的名將實在是少之又少。

姜維雖得諸葛亮器重,很有軍事才能,但畢竟是降將,在軍中威望不高,孔明心中對重用降將還是有顧慮的。

所以,諸葛想磨練馬謖,讓他在戰爭中證明自己、立下奇功,而後重用。街亭之戰正好也檢驗一下馬謖的實戰能力,沒想到馬謖辜負了諸葛亮的期望,一戰完敗,終究只是紙上談兵的「將才」。

馬謖

二、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新老更替是戰場、職場中必須遵守的不變法則。

人才是一個企業的血液,每隔一段時間肯一定要輸入新鮮血液,否則容易形成「血栓」「貧血」等病態,嚴重影響企業的健康發展。

一個企業,從長遠發展來看,優勝劣汰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淘汰言過其實、沒有能力的員工有以下兩個好處:

1.可以給新人騰出位置,讓企業吸納更多的人才,給企業注入新鮮血液,注入活力。

2.可以給在職的員工以壓力和緊迫感,促使他們更加努力地工作,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呈現出「你追我趕、你趕我超」的良好勢頭。

三、現代企業管理中,言過其實的員工也不在少數,適時淘汰才是正道。

言過其實,而沒有實際業務能力,這樣的員工不僅不能重用,還應適時淘汰,否則會給企業埋下一顆「定時炸彈」,說不定那一天就會觸而爆炸,一發不可收拾。淘汰言過其實、沒有能力的員工,可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為選用新人騰出位子,「築起梧桐窩,引入鳳凰來」。老闆越是想淘汰能力差的員工,能力強的員工幹勁會越足,也會向老闆緊緊靠攏,新入職的員工也會紛紛效仿,形成良性循環。

我是@全勝書法 ,痴迷中國傳統文化,關注我,一起分享古今有趣的人文故事!

小說歸小說,在正史《三國志》中,馬謖和馬良等四位兄弟並稱「馬氏五常」,他的死有好幾種說法,一說病死,二說逃亡……具體真相如何,建議翻一番陳壽的《三國志》,古文今譯,無障礙閱讀,讓你了解一個真實的三國。

相關焦點

  • 劉備為什麼說馬謖言過其實
    諸葛亮最厲害是治才,武略不是不強,而是相對於治才差一點而已。謀主大家公認龐統法正,比諸葛亮高點,主要是因為能出奇制勝。龐統死後,法正禰補了籠統的空缺。可惜法正早死,要不夷陵之戰會好看很多,但歷史就是這樣。
  • 街亭之戰,馬謖為什麼不肯聽諸葛亮的話?
    客觀來說,這確實是一套非常穩妥且保守的戰法,它有很多很多的優點,就像諸葛亮自己所說的,這是十全必克之法。但問題是,這套十全必克的戰法,其實也存在二個致命的缺點:第一,街亭的重要性,曹魏方面自然也很清楚,如果馬謖全力堅守致使張郃在短時間內無法攻破街亭,曹魏肯定會加大增援。
  • 街亭之敗,真要怪馬謖嗎?
    從時機選擇上,這一年距離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已經過去5年,在這5年裡,蜀漢休養生息,乖得不得了,無論是曹魏還是孫吳,都覺得蜀漢已經老實了。諸葛亮的這個時間選擇,實在具有突發性。戰略排布上,一方面是大張旗鼓要從斜谷進軍,以趙雲、鄧芝為疑兵,據守箕谷;而孔明則直奔祁山。另一方面,諸葛亮還策反了牆頭草孟達,從內部動搖曹魏。
  • 馬謖丟掉的街亭究竟在哪?諸葛亮因它痛失光復中原之夢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街亭之戰,規模雖小,意義卻非凡,直接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令蜀國失去了北伐魏國最好的機會,之後的諸葛亮及姜維十幾次的北伐,再沒有一次能夠有第一次北伐的成果。可以說馬謖背上後世「言過其實」的罵名倒也是一點不冤。街亭,時為漢中從大路通往長安的必經之地,咽喉要道,兵家必爭之地。
  • 街亭失守,為什麼馬謖必須死?
    一統天下,恢復漢室,一直都是諸葛亮的夙願。為此,對內,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外,他兵出祁山,北伐中原。而其中,第一次北伐,最有可能成功。但是由於馬謖失去戰略要地街亭,令行動失敗,也最讓人惋惜。226年,曹丕去世,魏明帝曹睿登基。當時的魏國,政權交接,而蜀漢已經休養生息數年,此時正是北伐的好時機。
  • 諸葛亮和馬謖之前都沒帶過兵,為何孔明武廟十哲,馬謖言過其實?
    都是因為嘴炮能力太強,而是能力太差,最後帶來嚴重的結果,趙括因長平之戰而聞名,畢竟帶著四十多萬的軍隊被團滅,想要不成名都難,而馬謖只不過是街亭失守,影響不是很大,但是因為被羅貫中寫進《三國演義》,由於各種藝術創作,使得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個情節被世人所熟知。那麼,馬謖「言過其實」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呢?
  • 馬謖並非是言過其實之人
    《三國演義》中把馬謖寫成一個不太踏實,只會高談闊論,而無實際才能的人,劉備對馬謖也很不信任。劉備臨終前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 後來馬謖失街亭,大家也都認為馬謖是一位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可歷史上真實的馬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
  • 為什麼劉備認為馬謖不可重用,諸葛亮堅持要用?
    馬謖,字幼常,隨劉備入蜀後,升為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才氣過人,喜歡討論軍事計謀。深得丞相諸葛亮器重。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你得留意啊!」諸葛亮沒放在心上,以馬謖為參軍,相互交流。
  • 街亭一戰,到底錯在諸葛亮,還是錯在馬謖?
    因此,諸葛亮交給馬謖的任務其實是斷絕隴道,擋住魏國東邊的援軍,給他部署好隴西防線爭取時間。隴西各郡基本上已經處於諸葛亮控制之下,並不需要留下多少部隊,而為了完成斷絕隴道這個戰略目標,必須以重兵將魏軍擋在街亭之外。街亭方向的蜀軍兵力是極有可能多於曹魏臨時派遣的張郃軍的。《三國志》稱諸葛亮派遣馬謖都督諸軍在前,與魏將張郃在街亭交戰,也印證了這一說法。
  • 街亭失守後,看重馬謖的諸葛亮,卻為何一定要殺了他?
    兵敗街亭,下獄論死諸葛亮與馬謖關係之好連惜字如金的《三國志》也記道:「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然而正是這位被諸葛亮寄予厚望的英才,卻最終辜負了他的厚望。就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關鍵時刻,諸葛亮力排眾議讓馬謖帶領大軍扼守戰略要地街亭,結果為魏國統帥張郃所大敗,導致原先一股銳氣的蜀漢大軍士氣重挫,無功而返。戰敗的馬謖最後被斬首示眾,《三國演義》中將這一幕寫成了精彩的「揮淚斬馬謖」。可憐的馬謖,名字登上《三國演義》目錄裡總就兩回合,前一回合打敗仗,後一回合就被斬了。
  • 街亭之戰,張郃大敗馬謖大軍,為何被王平的疑兵嚇壞?原因不簡單
    好像除了漢中之戰初期,他曾敗於張飛之手外,沒有什麼太大的敗績。可是,這樣一個名將,卻也有馬失前蹄之時。這是怎麼回事呢?《三國志·王平傳》中記載道,當初王平隨馬謖守街亭之時,馬謖棄水上山,被張郃抓住了破綻,於是張郃很快便擊敗馬謖,拿下了街亭。
  • 馬謖遵從諸葛亮的命令,就能守住街亭嗎?
    這話的意思就是說: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命令,軍事行動混亂無章,放棄水源上山駐紮,不在山下據守城邑。馬謖為什麼不守城而上山?從情況來分析,只有一個原因:馬謖想要進攻,而不是防守。一般來說,騎兵部隊非常昂貴,5萬人的軍隊中有一半的騎兵部隊已經是非常多了,就算有一半,面對馬謖鎮守的街亭,兵力雖然有優勢,但已經沒有那麼懸殊了,只要馬謖按照諸葛亮的命令死守城邑,張郃的騎兵是根本沒有辦法的,因為騎兵是根本攻不了城池的,用騎兵去攻城,無異是送死,騎兵可以衝擊步兵,但不能衝擊城池,攻城還得靠步兵攜帶攻城武器。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是馬謖丟了街亭,如果馬謖守住街亭結果如何
    所以因為馬謖在街亭的失敗,導致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敗,這是典型的因果關係,如果反過來說,馬謖成功地守住了街亭,那麼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能成功嗎?如果諸葛亮成功拿下隴西五郡,曹魏絕對不可能坐視不管,當時曹魏皇帝曹睿已經坐鎮長安了,對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非常重視,就算馬謖短時間內守住了街亭,曹魏也絕對不可能坐視不管,會調集更多的大軍解隴西之圍,而要解隴西之圍,就會調派更多的大軍攻打街亭和上邽的蜀軍,街亭和上邽的防守壓力就會更大。
  • 馬謖失街亭,諸葛亮為何不讓他戴罪立功?馬雲一句話道破背後玄機
    馬謖大意失了街亭之後,諸葛亮再痛惜人才,也要揮淚斬殺他,此後諸葛亮北伐也無太大建樹。可以說,人才的缺乏,是蜀漢最終走向滅亡的最大根源。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這樣有才的馬謖,為什麼不能學一下當年華容道放走了曹操的關雲長,來一個戴罪立功呢?
  • 馬謖失街亭,對於諸葛亮究竟意味著什麼?
    還有,當時就有人替馬謖求情,如有個叫李邈的人就說過,「秦赦孟明,用伯西戎,楚誅子玉,二世不競」(事後,蔣琬也問過同樣的話)。為什麼到了馬謖這兒就不成了呢?諸葛亮殺馬謖,是因為馬謖打了大敗仗,而馬謖失敗的原因,又是因為馬謖「違亮節度」。
  • 馬謖失街亭後,真的被諸葛亮處死了嗎?別再被《三國演義》騙了
    作為正義的化身,諸葛亮執法甚嚴,無論何人違背軍令,絕不會心慈手軟,最著名的莫過於揮淚斬馬謖之典故。馬謖因給予立功,把諸葛亮的再三叮囑拋之腦後,不聽副將王平勸告,擅自行動,結果街亭落入敵手。馬謖失街亭後,真的被諸葛亮處死了嗎?別再被《三國演義》騙了。 夷陵之戰慘敗,蜀國受到極大打擊,劉備在悔恨交加中病逝,諸葛亮肩負起前所未有的重擔。經過短短幾年休養生息,蜀國實力大增,是時候與曹魏算帳了,於是請求揮師北伐。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否一場大戲?馬謖結局生死終成羅生門!
    相信不少朋友對於三國裡面的情節,大多都比較熟悉,而在當中有一段,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小王子就覺得特別有意思,至於特別在哪裡?我們對諸葛亮為什麼要斬馬謖先做個簡單的回顧。
  •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成功了,馬謖的街亭之戰為何失敗?
    街亭之戰,馬謖失敗了,諸葛亮首次北伐功虧一簣,恨而揮淚斬馬謖。 馬謖之敗,敗在紙上談兵,敗在自以為是,敗在把打仗當兒戲。
  • 如果馬謖不駐軍孤山,街亭之戰蜀軍能打贏嗎?其實諸葛亮也沒把握
    然而正逢朝政一派清明之時,邊疆不久傳來的一場戰事打破了魏國沉靜的政堂。曹叡即位兩年後,諸葛亮趁魏朝政不穩之機欲斬獲戰果,遂發動了第一次北伐。就在蜀國戰事順利之際,諸葛亮違眾提拔馬謖鎮守街亭,然而馬謖違亮授意,剛愎自用,將軍隊駐紮在山上,終為張郃斷水所破。
  • 馬謖鎮守的街亭有多重要,為何街亭一丟,諸葛亮就要退軍呢?
    張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乃拔西縣千餘家還漢中。收謖下獄,殺之。」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在這場戰役中,諸葛亮將鎮守街亭的重任交給了馬謖。但是,馬謖在街亭違反諸葛亮節度,捨棄水源,並上南山據守而非佔據山下的城鎮。而這,無疑在給張郃機會。在街亭之戰中,張郃率領曹魏大軍包圍山上,又斷絕山上馬謖軍的水源,從而重創馬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