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失守,為什麼馬謖必須死?

2021-02-13 魚羊密史

文:墨羽翩翩

01.街亭失守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知名度很高的人物,他們只會誇誇其談,而不實幹。最後,他們的下場都很悲慘,值得反思。一個是紙上談兵的趙括,另一位是街亭失守的馬謖。

一統天下,恢復漢室,一直都是諸葛亮的夙願。為此,對內,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外,他兵出祁山,北伐中原。而其中,第一次北伐,最有可能成功。但是由於馬謖失去戰略要地街亭,令行動失敗,也最讓人惋惜。

226年,曹丕去世,魏明帝曹睿登基。當時的魏國,政權交接,而蜀漢已經休養生息數年,此時正是北伐的好時機。

諸葛亮也志在必得,調遣十萬大軍,聲東擊西,派趙雲、鄧芝率軍一萬設為疑兵,牽制住曹真主力,自己卻統率大軍從另一條線路出發。

曹魏方面沒有準備,倉促應戰。蜀漢勢如破竹,連克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士氣高漲。最後,曹魏派名將張郃帶兵退敵。

在戰略要地街亭,需要防禦張郃的進攻。許多人建議老將魏延、吳壹來防守,但是諸葛亮沒有答應,而是任命馬謖守街亭。

馬謖當時的身份是參軍,沒有單獨領兵打仗的經驗。但他自以為熟讀兵書,因此違背了諸葛亮的作戰部署,率領士兵在山上據守。他認為居高臨下,打仗時正好可以勢如破竹。

經驗豐富的副將王平,多次反對這種作戰部署,但苦諫無用,馬謖不聽。張郃趕到山下,截斷水源,結果蜀軍不戰自潰,街亭失守。此次北伐由戰略進攻轉為防守,諸葛亮無奈,只好率兵回蜀,北伐宣告失敗。

02.為什麼要斬馬謖

回到成都後,諸葛亮追究責任,馬謖被斬,諸葛亮也自貶三級。雖然當時有很多人為馬謖求情,但是諸葛亮最後還是下定決心,痛斬了馬謖。

為什麼要斬馬謖?直接原因就是馬謖為人剛愎自用,不聽勸告,導致街亭失守,三萬士兵陣亡,直接導致了北伐的失敗。

但是,勝敗乃兵家常事。如果作戰失敗就斬首,對將領來說,未免太不公平。況且,蜀漢開國皇帝劉備,一生也經常打敗仗。

還有人認為,馬謖被殺,是做了別人的替罪羊。北伐戰爭,聲勢浩大,卻勞民傷財,最後一無所得,因此必須給蜀漢人民一個交代,所以馬謖就成了背鍋俠。

而街亭失守,兩個人的責任最大,一是馬謖,用兵不當。二是諸葛亮,識人不明。所以,馬謖是為諸葛亮背鍋。

這就有點腹黑諸葛亮了。諸葛亮治理蜀漢,一直賞罰分明,依法治蜀,這才讓蜀漢人民信服,讓後世敬仰。因此,諸葛亮絕不會為了個人得失,去殺馬謖。

其實,諸葛亮有不得已的苦衷。蜀漢政權,表面看起來一團和氣,其實是由三股勢力組成,即本地的益州集團,後來劉璋帶來的東州集團,以及最後劉備帶來的荊州集團。而劉備集團的到來,必定侵犯了另外兩個集團的利益,遭到排斥。

劉備在時,還可以壓制其他兩個集團。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為了平衡各集團之間的關係,提出了「依法治國」的策略。這雖令他們厭煩,但還可以勉強接受。

此次諸葛亮任用馬謖,算是任人唯親。因為早在白帝城託孤時,劉備就曾評價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而且守街亭前,是諸葛亮力排眾議,任用馬謖,結果導致了失敗。

雖然諸葛亮一直很賞識馬謖,但是如果此次處理不當,沒有令人信服,那麼諸葛亮就有包庇的嫌疑。因此,為了內部團結,蜀漢長遠大計,諸葛亮才決定痛斬馬謖。

03.一定要處死馬謖嗎?

諸葛亮一定要處死馬謖嗎?很多人反對這個決定。當時有個叫李邈的就說過:「秦赦孟明,用伯西戎,楚誅子玉,二世不競」。就連諸葛亮的親信蔣琬,也認為馬謖不該殺。如果讓馬謖戴罪立功,不是更好嗎?知恥近乎勇。更何況,人才難得。

其實,蜀漢集團後期,人才是很缺乏的。有句俗語: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正說明了這種情況。雖然,劉備對馬謖下了評語,但不可否認,馬謖是個人才。要不然,當初守街亭時,諸葛亮也不會讓他去。

諸葛亮南徵孟獲時,馬謖就曾獻計: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而且,馬謖也和諸葛亮經常討論一些政事,深得其賞識。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馬謖的評價是「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因此,馬謖還是很有水平的。

早在荊州時,馬謖就跟隨劉備了,資歷也算比較老。以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擔任綿竹縣令。綿竹關可以說是成都的一道安全屏障。在蜀國敗亡的時候,最慘烈的一戰就發生在綿竹。

後來馬謖升任成都縣令,成都是蜀漢的都城,也是政治、文化、經濟的核心地帶。最後馬謖升任越嶲太守,越嶲是蜀國的西南邊境,屬於比較難管理。

從馬謖的履歷中可以看出,他做官的地方都比較重要,而且擔任的都是文官。即使從軍,他的身份也都是從事或者參軍,沒有過獨自帶兵打仗、獨當一面的能力。

因此,馬謖的被殺和諸葛亮不無關係。因為馬謖是一個政務型人才,而諸葛亮非要讓他領兵打仗,結果釀成悲劇。如果把馬謖放在合適的位置,他肯定能很好的發揮作用。

其實,從馬謖的事情上,也可以看出,諸葛亮雖然在一些方面令人敬佩,但是在用人這塊,的確不如劉備。

諸葛亮事必躬親,凡用刑二十軍棍以上,必要親自過問。這樣,雖然不會出錯,但也導致了其他人很難得到鍛鍊,這才會導致蜀漢出現人才匱乏的情況。蜀漢政權只有一個州,諸葛亮就非常操勞,如果地方擴大,用在全國,那就很難治理。

對於馬謖這個人,可以說非常可惜。他只是被領導放錯了位置,發揮不了自己的特長,導致失敗,最後又難逃其咎,成為了犧牲品。

作者:墨羽翩翩,魚羊秘史特邀作者。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是馬謖丟了街亭,如果馬謖守住街亭結果如何
    諸葛亮北伐可問題是最終馬謖把街亭丟了,僅僅十來天,張郃率領的魏軍主力就通過了街亭,進入隴西,身在隴西的蜀軍如果不退,就會被張郃大軍繼續南下切斷退路,一旦張郃切斷了蜀軍的退路,第一次北伐的諸葛亮就不僅僅只是損失了街亭蜀軍這麼簡單,還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所以在得知馬謖戰敗後,諸葛亮當機立斷選擇了撤退。
  • 張飛丟徐州、關羽丟荊州、馬謖丟街亭,他們誰把蜀國坑的最慘?
    在我看來,張飛丟徐州一事對蜀漢的影響最小,馬謖丟失街亭的影響次之,關羽丟荊州才是導致蜀漢衰落的導火索。說張飛大意丟失徐州其實不為過,他由於愛喝酒,而且控制不住自己,在一次酒醉之後毆打呂布的老丈人,才招致禍患,可以說是自作自受。
  • 馬謖失街亭,對於諸葛亮究竟意味著什麼?
    為什麼到了馬謖這兒就不成了呢?諸葛亮殺馬謖,是因為馬謖打了大敗仗,而馬謖失敗的原因,又是因為馬謖「違亮節度」。「節度」一詞,有部署和節制調度的意思,馬謖本身就是隨諸葛亮前去北伐,掌軍的權力也是諸葛亮給的,不可能不服從諸葛亮的節制調度,只能是違背了諸葛亮的部署。那麼,馬謖究竟違背了諸葛亮什麼樣的部署呢?先看一張諸葛亮北伐示意圖。
  • 諸葛亮為何要揮淚斬馬謖?一張圖告訴你馬謖失街亭後果有多嚴重
    就在蜀漢方面形勢一片大好之際,馬謖大意失街亭,導致北伐功敗垂成。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並上表自請降三級。那麼,馬謖失街亭的後果有多嚴重呢?從上圖可以看出,街亭正好卡在隴山的缺口處,只要守住這裡,張郃大軍就不能進入隴右。馬謖主動請命,諸葛亮本來不允,耐不住他數次請命,只得應允。結果馬謖不聽副將王平之言,不在當道下寨,卻跑到山上紮營。結果被張郃斷了水道,蜀軍大亂,馬謖棄軍而逃。
  • 街亭失守後,看重馬謖的諸葛亮,卻為何一定要殺了他?
    但有的人一直順風順水卻因為一次敗仗就從天堂跌落地獄,三國時的馬謖便是這樣的一位悲劇人物。少年英才馬謖可以說是諸葛亮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出身荊州名士家族,兄弟五人,並有才名。馬家長兄馬良與諸葛亮是稱兄道弟的朋友,對小自己十歲的馬謖,諸葛亮可是大哥帶小弟的模式,一直帶在身邊。《三國志》裡也說馬謖「才器過人」。
  • 諸葛亮為什麼不派姜維或者趙雲去守街亭,反而派馬謖去呢?
    文臣方面,則是以參軍向郎為首,帶領馬謖、楊儀、費禕等人,武將方面則以中領軍、鎮東將軍趙云為首,攜丞相司馬領涼州刺史鎮北將軍魏延、關中都督前將軍吳懿、後將軍劉琰、領軍吳班、平北將軍馬岱、將軍高翔、袁綝、陳式,中監軍、揚武將軍鄧芝,裨將軍王平等人,可以說,這絕對是當時蜀漢的豪華陣容了。
  • 馬謖遵從諸葛亮的命令,就能守住街亭嗎?
    一是魏軍實力數倍於蜀軍,張郃率領的5萬大軍攻打街亭,而馬謖在街亭的全部守軍也不到1萬,五比一的實力對比,所以馬謖根本守不住街亭。二是張郃是魏國五子良將之一,作為身經百戰、碩果僅存的名將,對陣毫無軍事經驗,只懂得紙上談兵的馬謖,馬謖根本贏不了張郃,所以馬謖根本守不住街亭。
  • 街亭之戰,馬謖為什麼不肯聽諸葛亮的話?
    但問題是,這套十全必克的戰法,其實也存在二個致命的缺點:第一,街亭的重要性,曹魏方面自然也很清楚,如果馬謖全力堅守致使張郃在短時間內無法攻破街亭,曹魏肯定會加大增援。到時候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五萬的援軍不斷趕過來,在數倍於己的兵力合圍之下,街亭能不能守住,甚至馬謖大軍能不能安全撤離,誰也不能保證。
  • 馬謖鎮守的街亭有多重要,為何街亭一丟,諸葛亮就要退軍呢?
    在這場戰役中,諸葛亮將鎮守街亭的重任交給了馬謖。但是,馬謖在街亭違反諸葛亮節度,捨棄水源,並上南山據守而非佔據山下的城鎮。而這,無疑在給張郃機會。在街亭之戰中,張郃率領曹魏大軍包圍山上,又斷絕山上馬謖軍的水源,從而重創馬謖。因為街亭失守,諸葛亮只能選擇撤退,導致第一次北伐中原功虧一簣。那麼,問題來了,馬謖鎮守的街亭有多重要,為何街亭一丟,諸葛亮就要退軍呢?
  • 馬謖大意失街亭,如果馬謖在街亭成功堵住張郃,結局會如何?
    馬謖大意失街亭,如果馬謖在街亭成功堵住張郃,結局會如何?
  • 街亭之戰,關乎全局,諸葛亮為什麼偏偏要用「言過其實」的馬謖?
    「馬謖大意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在民間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個小典故也能讓我們現代人受到一定啟發。馬謖在街亭之戰前任參軍,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諸葛亮的參謀長。可這個參謀長「既沒有實戰經驗,又沒有軍中威望,也缺乏臨場指揮能力」,況且劉備白帝城託孤時有言奉告過孔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這些短板,諸葛亮心中應該有數,可為什麼非得用馬謖呢?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種可能。1.諸葛亮「不得已而為之"。
  • 才器過人的馬謖為什麼就沒能守住街亭?
    來源:網絡近來,有一則話題,說:如何才能守住街亭,假如把馬謖換成其他的人,結果會怎麼樣呢?
  • 馬謖失街亭後,真的被諸葛亮處死了嗎?別再被《三國演義》騙了
    馬謖因給予立功,把諸葛亮的再三叮囑拋之腦後,不聽副將王平勸告,擅自行動,結果街亭落入敵手。馬謖失街亭後,真的被諸葛亮處死了嗎?別再被《三國演義》騙了。 夷陵之戰慘敗,蜀國受到極大打擊,劉備在悔恨交加中病逝,諸葛亮肩負起前所未有的重擔。經過短短幾年休養生息,蜀國實力大增,是時候與曹魏算帳了,於是請求揮師北伐。
  • 街亭之敗,真要怪馬謖嗎?
    四、街亭之戰此時蜀漢前鋒部隊領軍的是——馬謖。馬謖PK張郃,這場大戰很重要,基本上誰勝利關中地區就是誰的。雙方的大致履歷是這樣的:馬謖:蜀漢越嶲([xī])太守,大軍參軍,飽讀兵書,常出奇謀,參與平定南蠻之戰。張郃:曾經的河北四庭柱之一,曹魏左將軍,戎馬一生,用兵巧變、善列營陣,善用地形。
  • 馬謖如果不把兵馬放在山上,能守住街亭嗎?
    :一是魏軍實力數倍於蜀軍,張郃率領的5萬大軍攻打街亭,而馬謖在街亭的全部守軍也不到1萬,五比一的實力對比,所以馬謖根本守不住街亭。二是張郃是魏國五子良將之一,作為身經百戰、碩果僅存的名將,對陣毫無軍事經驗,只懂得紙上談兵的馬謖,馬謖根本贏不了張郃,所以馬謖根本守不住街亭。
  • 失街亭馬謖固然有錯,面對張郃五萬大軍,你認為有人可以守住街亭嗎?
    斬了馬謖,處罰了趙雲,諸葛亮不太講理吧。就這個兵力對比,換了誰去守街亭,都不會守得住;換了誰去打曹真,都打不過。好歹馬謖、趙雲都活著回來了,諸葛亮親自去試試?回到核心問題上來,馬謖去的目的是守街亭。張郃去的目的是阻擋馬謖。許多人都把張郃看作是為救援而去,救誰哪?救得是西北三郡。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否一場大戲?馬謖結局生死終成羅生門!
    相信不少朋友對於三國裡面的情節,大多都比較熟悉,而在當中有一段,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小王子就覺得特別有意思,至於特別在哪裡?我們對諸葛亮為什麼要斬馬謖先做個簡單的回顧。
  • 街亭一戰,到底錯在諸葛亮,還是錯在馬謖?
    因此,諸葛亮交給馬謖的任務其實是斷絕隴道,擋住魏國東邊的援軍,給他部署好隴西防線爭取時間。隴西各郡基本上已經處於諸葛亮控制之下,並不需要留下多少部隊,而為了完成斷絕隴道這個戰略目標,必須以重兵將魏軍擋在街亭之外。街亭方向的蜀軍兵力是極有可能多於曹魏臨時派遣的張郃軍的。《三國志》稱諸葛亮派遣馬謖都督諸軍在前,與魏將張郃在街亭交戰,也印證了這一說法。
  • 馬謖守不住街亭,誰能守住街亭,諸葛亮手下至少3個人可以
    隨後因為馬謖的戰略失誤,導致街亭被曹魏名將張郃奪取,蜀軍的糧道被曹魏切斷,諸葛亮只能被迫撤軍,蜀漢的第一次北伐就此失敗,諸葛亮也因此揮淚斬了馬謖。街亭是連接漢中和隴西咽喉之地,也是蜀漢運輸糧草的必經之路,所以街亭不可失,一旦丟失,將會阻斷漢中和隴西兩地的聯繫,也會導致蜀軍的糧道被切斷,蜀漢的北伐失敗也就在所難免。
  • 失街亭到底是誰的錯,至少有三人可以守住街亭,諸葛亮為何不用?
    馬謖失街亭事兒,使蜀國陷入了困境之中,首次北伐失利。最後馬謖被斬,上演了三國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