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對中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
於恢
道光是一個很節儉的皇帝,可是《南京條約》就賠了2100萬銀元,儉省下來的錢竟然「恩賜」給了英國,真是狠狠地抽了道光一記耳光。要說清軍的失敗主要還是在政治層面,當初林則徐到廣東查禁鴉片時,就開始積極備戰。史載:
「則徐知水師提督關天培忠勇可用,令整兵嚴備。……又增築虎門之河角炮臺,英國商船後至者不敢入。義律請令赴澳門載貨,冀囤煙私販,嚴斥拒之,潛泊尖沙嘴外洋。會有英人毆斃華民,抗不交犯,遂斷其食物,撤買辦、工人以困之。七月,
義律藉索食為名,以貨船載兵犯九龍山炮臺,參將賴恩爵擊走之。」
戰爭絕不僅僅只是軍事的較量,後來中國的抗日戰爭就證明了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雖說清朝自乾隆後期起就已經開始衰落,但從整體看來,清軍還是有較大的勝算的。畢竟英軍遠道而來,不諳中國地理,再加上補給困難,遠徵中國實為下策。如果清軍能指揮得當,完全可以揚長避短,把英軍消滅在本土上。
但清朝腐敗無能,並沒有堅持抗戰,所以才敗給了英軍。當時的林則徐其實是一個很有遠見的大臣,如果道光不聽信讒言,以林則徐的才能,是能夠打敗英軍的。如果林則徐能得到皇帝的重用,說不定林則徐還可以使清朝「中興」。
林則徐是清代少有的能臣,史載林則徐「少警敏,有異才。年二十,舉鄉試。巡撫張師誠闢佐幕。嘉慶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典江西、雲南鄉試,分校
會試。遷御史,疏論福建閩安副將張寶以海盜投誠,宜示裁抑,以防驕蹇,被嘉
納。未幾,出為杭嘉湖道,修海塘,興水利。道光元年,聞父病,引疾歸。」
在鴉片戰爭初期,「則徐疏言:自斷英國貿易,他國喜,此盈彼絀,正可以夷制夷。如概與之絕,轉恐聯為一氣。粵民以海為生,概禁出洋,其勢不可終日。(《清史稿·林則徐傳》)
林則徐指揮清軍在廣東打了幾場勝仗,英軍不得不轉移到浙江海面,林則徐上疏主張抗戰到底:「抑知夷情無厭,得步進步,威不能克,患無已時。他國紛紛效尤,不可不慮。」
但是英國人賄賂總督琦善,結果林則徐就被道光革職:
「鴉片流毒內地,特遣林則徐會同鄧廷楨查辦,原期肅清內地,斷絕來源,隨地
隨時,妥為辦理。乃自查辦以來,內而奸民犯法不能淨盡,外而興販來源並未斷
絕,沿海各省紛紛徵調,糜餉勞師,皆林則徐等辦理不善之所致。」
就這樣,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大門,也使古老的中國開始睜眼看世界。正所謂「水不激不起」,如果沒有鴉片戰爭,中國也會爭鬥不斷。鴉片戰爭加速了清朝政府的腐爛,也使中國人民空前地團結起來,由此形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