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提要
中華民族創造了世界領先的古代文明,對人類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然而,當歷史走入近代,古老中國遇到空前嚴重的挑戰。西方列強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自此,獨立的中國一步步被推入半殖民地的深淵。
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虎門銷煙浮雕
鴉片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屈辱史的開端。在此之前,中國和西方尤其是英國在貿易往來中,已經暴露了諸多問題,後續事態的發展已現端倪。
國勢由盛轉衰
道光繼位的1820年,中國依然是當時世界上經濟總量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
然而,看似天下承平、人多地廣、經濟體量龐大的清朝,事實上已經危機四伏。
清代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到了18世紀末期已經呈現末世之相:政治腐敗,官僚機構膨脹,各級官吏徇私舞弊;地主大肆兼併土地,無地農民日益增多;從事手工業的生產者因遭受稅捐、高利貸等盤剝無力擴大再生產;軍力衰變,軍備廢弛。
這時候的中國實際上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對世界大勢近乎茫然無知,甚至把西方的先進科技成果視為「奇技淫巧」,加以排斥。
不僅如此,清朝統治者為了維繫一家之天下,不僅拒絕來自外部的變革和衝擊,而且愈加奉行所謂的祖宗成法:限關政策。於是,清朝在封閉中愈發走向衰微。
其實,早在大約30年前的1792年,在東印度公司的提議下,英國政府派以馬戛爾尼為代表的使團來為乾隆皇帝賀壽,賀壽是假,想打開中國大門是真。1793年9月,馬戛爾尼見到了乾隆皇帝,代表英國提出了五條要求,這些要求表面上是為了通商,實際是要在中國推行印度式的殖民模式。這種包藏禍心的提議,被乾隆斷然拒絕。
我們今天回頭看,限關政策阻礙了中外貿易,也把中國封閉在了世界之外。
資本主義對中國的入侵
19世紀初的中國除了國內矛盾重重,更大的危機則是外患: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市場覬覦已久。
19世紀初,英國已經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當之無愧的世界「老大」。隨著國內市場已經趨於飽和,生產出現過剩。以逐利為第一要務的資本主義,必然要將手臂伸向其他國家乃至整個世界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印度、孟加拉以及世界許多地區和國家淪為英國、法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一方面為資本主義國家提供低廉的原材料和勞動力,一方面用自己的民脂民膏來為資本主義國家過剩的產品買單。
資本主義逐利的天性既然不變,其胃口和野心就越來越大,於是,地大物博、有著最廣闊市場前景的中國成為他們的獵物。
他們想控制中國的首選之策就是貿易。
其實在鴉片戰爭之前,中西就有長期的貿易歷史,最早的是葡萄牙。葡萄牙跟中國的貿易是海盜式的——通過強盜行徑強租了中國澳門。他們把東南亞的香料和藥材賣給中國,再把中國的絲綢、瓷器銷往歐洲。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英國後來居上,坐上了對華貿易的頭把交椅。
但是在初期跟中國貿易的近200年時間裡,英國一直處於逆差地位。原因是,中國對英國貨物的需求沒有那麼大,而英國對中國茶葉、絲綢的需求則與日俱增,這其實是中國的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制對西方工業體制的自然抵抗。以至於當時英國的商人來廣州交易時,商船上帶來的不是貨物,而是大量銀元。
眼看著白花花的銀元流入中國,這讓英國的資本家十分不快,於是他們就反覆呼籲英國政府用外交手段來打開中國的大門,這就有了馬戛爾尼的朝拜之行。
自由貿易沒掙到錢,外交手段又行不通,逐利的資本家們開始打起了別的主意。終於,他們找到了能夠對付已經垂垂腐朽的大清的「毒藥」——鴉片。
「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一直以天朝上邦自居的大清,就這樣從吸食鴉片中開始潰爛。因為,鴉片是毒品,價格不菲並讓人上癮,一旦沾上再也無法擺脫,而且吸食者往往是有錢人,於是這就像黑洞一樣,把錢財、身體、精神、道德、國力全部吸走,難以迴旋。
就這樣,以毒為媒,西方列強一次次發動侵華戰爭,讓中國遍體鱗傷。
國計民生之大患
道光元年也就是1821年,英國要求在新疆貿易買馬,結果未獲批准。中英之間的這次交往,恐怕給道光帝留下了印象,要不然在20年後鴉片戰爭爆發時,他竟然追問大臣要和大清國開戰的英吉利是否與俄羅斯接壤,還有與新疆有無陸路可通?
1820年道光承繼大寶之後,輸入的鴉片高達五千箱。中國的白銀不僅外流,而且換回來的卻是不但無益更是有損國民肌體的鴉片,可以說鴉片此時成為國計民生之大患。為此,道光即位之初就嚴申禁令,可是「法令者,胥役之所藉以為利也,立法愈峻,則索賄愈多」,因此,鴉片輸入在沿海區域依然增長很快。
隨著鴉片在中國日益泛濫,禁菸問題必須要儘快提上議事日程。針對這一問題,清廷後來逐漸分化為「嚴禁派」和「弛禁派」兩大對壘陣營。嚴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鴻臚寺卿黃爵滋,他提出的具體辦法就是採用嚴刑峻法,重治吸食;弛禁派代表人物則有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時任直隸總督的琦善和太常寺卿許乃濟等人,主張允許鴉片合法輸入,準令外商將鴉片照藥材納稅。
道光帝開始支持林則徐一派的嚴禁主張,派其為欽差大臣、兩廣總督,馳赴廣州禁菸。林則徐禁菸態度堅定、成效顯著,1837、1838兩年中,英國對華的鴉片走私貿易受到了一定製約。
利益受損的英國商人自然不甘,於是遊說英國政府,妄圖用強硬無理的不平等外交要求中國開放鴉片貿易,在遭到拒絕後,他們終於撕破臉皮,準備動用武力。
看到中西要起邊釁,道光帝又有主和之意,時任領班軍機大臣的穆彰阿揣摩到了道光的心思,於是建言罷免林則徐,將其遣戍新疆伊犁,改派大學士兼直隸總督的琦善南下頂替林則徐的職位。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的虎門銷煙等為藉口,決定派出遠徵軍侵華。當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喬治·懿律、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督義律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震驚中外的鴉片戰爭爆發了。
陷入落後挨打境地
戰爭爆發之後,道光帝問大臣:「英吉利至新疆各部,有旱路通否」,還問「英國女皇22歲,怎麼能成為一國之君」,可見作為清政府最高統治者的道光不僅對於西方大國的地理一無所知,更談不上對它們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了解了。順理成章地,清朝自然也就在鴉片戰爭的隆隆炮聲之中,陷入落後挨打的境地。
1842年,在英國的軍艦上,清政府被迫全部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籤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香港被割,向英國賠償二千一百萬銀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協定關稅、中國喪失關稅主權,準許英商在華自由貿易等。
這樣的不公,只是剛剛開始。
英國的侵華行動,引來了美國、法國等對中國的脅迫與欺凌,他們意識到獲得不正當利益的機會來了。他們在中英《南京條約》的基礎上變本加厲,兩年後,美國強迫中國籤訂了《望廈條約》,法國強迫中國籤訂了《黃埔條約》。
這段歷史深刻地向我們揭示了,不能代表最大多數民眾利益的清政府,既失去了政權賴以生存的民心基礎,也無法更不能肩負起帶領中華民族實現對外獨立、對內富強的歷史重任。
鴉片戰爭,成了中國近代歷史的開端,而這個開端帶來的卻是屈辱和血淚。因為西方列強的入侵,絕不是為了讓中國跟上世界潮流,而是要讓中國成為他們商品輸出和資本獲利的永久市場,把原本獨立自主的中國一步步變成被帝國主義國家宰割的半殖民地。
從此,中國人民開展了長期的英勇頑強的鬥爭,中華民族由此開始了救亡圖存、國富民強的抗爭之路。無數仁人志士前僕後繼,以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壯烈篇章。
(崔華傑 本欄目總撰稿為卜憲群,本期作者為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崔華傑)
大事記
公元1820年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即位(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年號道光。道光在位期間,整頓吏治、平定張格爾叛亂、嚴禁鴉片、厲行節儉、勤於政務,但因清朝走向衰勢,問題已積重難返。
公元1823年
清政府頒布《失察鴉片煙條例》,內容包括禁止種植罌粟、禁止開設煙館等。
公元1824年
因黃河水倒灌洪澤湖,影響了高郵至清江浦一帶運河水勢,導致漕船無法通行,北京米糧供應告急。道光皇帝決定改漕糧為海運,並逐漸代替河運的地位。
公元1826年
張格爾集眾叛亂,先後攻佔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闐等城。清政府命伊犁將軍長齡與陝甘總督楊遇春等領兵平叛。道光八年(1828年),張格爾兵敗被擒。
公元1828年
因新疆地區茶葉走私嚴重,清政府決定新疆南路和北路的茶葉等由官商行銷,不準私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