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丨公元720年代,拜佔庭聖像破壞運動這樣發生———2020...

2020-12-14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腳本撰寫:沈東方 視頻統籌:劉芳源)

  上期回顧

  唐代開元年間,為了規範各級政府機構行政並提高行政效能,唐玄宗頒布敕令,要求編修一部國家政典。由時任宰相領銜組織編修工作,經徐堅、韋述等飽學之士長達十六年的努力,編成典章體巨著《大唐六典》,在國家行政立法方面達到了較高水平,體現出當時的制度文明成就。

  本期提要

  聖像破壞運動是一場披著宗教外衣的爭奪世俗權力的鬥爭。這場歷經一百多年的運動,極大地削弱了拜佔庭帝國教會,奠定了此後教權從屬於皇權的格局,並影響了東正教在近現代民族國家中的地位。同時,東西教會之間的裂痕進一步加深,最終導致雙方在1054年的大分裂。這場運動將社會財富重新分配給軍士階層,扭轉了帝國的不利處境,在某種程度上進一步鞏固了拜佔庭帝國的統治。

拜佔庭宮廷內圍繞聖像問題的辯論

  利奧三世稱帝

  公元717年3月,利奧三世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加冕為帝,結束了拜佔庭帝國長達20年的政局動蕩。利奧三世出身於牧民,早年曾經幫助查士丁尼二世復位,並向拜佔庭進獻牲畜,得到賞識,被任命為軍區首領,由此開始了政治生涯。

  利奧三世是通過聯合阿拉伯人推翻皇帝狄奧多西三世上位的,但是他當上皇帝後並未兌現此前許諾阿拉伯人的條件,所以,他一稱帝就引起阿拉伯人的進攻。利奧三世不愧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面對阿拉伯軍隊圍困君士坦丁堡一年的局面,他憑藉著君士坦丁堡的防衛優勢,臨危不懼、沉著應戰,在718年擊敗了入侵的阿拉伯軍隊,暫緩了來自阿拉伯的威脅。

  在反擊阿拉伯軍隊的戰爭中,利奧三世藉助了一種秘密武器——希臘火。希臘火,是拜佔庭帝國所發明的一種以石油為基本原料的武器,可以在水上燃燒,特別方便用於海戰。據記載,作戰時將希臘火裝到特質的管中,利用壓力造成噴射,可以把希臘火噴射出一定距離,這為拜佔庭帝國立下了功勞。

  內外交困的局面

  在利奧三世時期,教權與皇權的矛盾已不單單是在宗教層面的鬥爭,而且交織著錯綜複雜的政治和經濟矛盾。與教義分歧相伴隨的,是皇權與教權的權力爭奪。作為上帝代表的教會掌握著精神領域的至高權力,進而佔據著處理宗教乃至世俗事務的道德高地。

  在392年基督教被確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後,帝國境內眾多異教徒紛紛被迫或主動皈依了基督教。為了滿足在底層及偏遠地區傳教的需要,傳教士開始通過在教堂中繪製部分《聖經》題材的宗教畫作或製作聖像的形式宣傳教義,極大地推動了基督教的傳播與發展。在飽受古希臘羅馬文化浸染的近東地區,聖像崇拜自6世紀就已盛行。

  但是,聖像逐漸演化為基督教會聚斂財富的重要工具。教會接受了大量捐贈,積累了巨額的地產和財富,甚至擁有自身的莊園,而且享有免稅等諸多特權,儼然成為了國中之國。大量民眾為了免除各種賦稅和徭役,也紛紛依附於教會,充任教職人員,導致社會問題。甚至有資料顯示,教會擁有拜佔庭帝國一半的田產。

  自公元7世紀初,阿拉伯人強勢崛起,佔領了拜佔庭帝國在西亞和北非的大量地區。717年,阿拉伯陸海軍就第三次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一度威脅到拜佔庭帝國的生存。不過,如前文所述,在堅固城牆的阻隔、希臘火的運用、瘟疫的襲擊以及拜佔庭軍隊的聯合阻擊下,阿拉伯軍隊被迫於一年後撤軍。與此同時,羅馬帝國邊境地區的民族和部落不斷內遷,斯拉夫人和阿瓦爾人等不斷侵擾拜佔庭帝國的巴爾幹腹地。

  帝國內部的矛盾不斷激化,地中海西部領地尋求脫離帝國的控制,民眾也時常掀起暴動。從希拉克略時期推行的軍區制,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帝國的衰落,但是這個體制隨著國家土地的減少及財富的損耗而壓力日增。

  然而,拜佔庭帝國的大量土地處於教會的控制之下。世俗政權不僅面臨著教會權力的挑戰,而且迫切需要解決內憂外患的困局。阿拉伯帝國強勢崛起,拜佔庭帝國的領土不斷喪失,物質財富損耗嚴重。既然不能通過外部徵伐的方式獲得土地和財富,那麼帝國便只能將境內有限的資源重新分配,因而教會所掌握的大量財產便成為世俗權力的目標。

義大利畫家莫雷利繪製的聖像破壞者

  利奧三世與教會的鬥爭

  讓人頗感意外的是,正是拜佔庭帝國的死敵哈裡發葉齊德,最先於723年頒布敕令,將倭馬亞王朝境內基督教堂裡的所有聖像清除出去。與此同時,在拜佔庭帝國的核心區域小亞細亞,則湧現出了以大主教託馬斯和精神領袖君士坦丁為主的強大的破壞聖像團體,主張淨化基督教信仰,反對聖像崇拜,並給帝國宮廷造成巨大的壓力。

  726年,利奧三世頒布禁止崇拜偶像的法令,制止君士坦丁堡及各軍區一切崇拜偶像的活動,同時還沒收了教會的大量土地。法令規定教會土地必須繳稅,並強迫大批教士還俗。與此同時,利奧三世還主持召開宗教會議,修訂相關宗教法規,扶植支持自己的宗教勢力。利奧三世的舉措,拉開了持續一個多世紀的聖像破壞運動的序幕。

  恰在此時,拜佔庭帝國發生了一場強烈的地震。利奧三世認為這是上帝對崇拜聖像行為的震怒,極力說服崇拜聖像的臣民,並訴諸行動,派一名軍士將查爾科普拉特亞區一幅廣受民眾崇拜的聖像取下。結果,利奧三世的舉措不僅招致了首都民眾的反對,更直接導致了希臘軍區的叛亂。雖然叛亂很快被鎮壓下去,但無疑凸顯出破壞聖像運動所面臨的巨大阻力。大教長日耳曼努斯、羅馬主教格裡高利二世以及大馬士革的約翰都極力反對利奧三世的破壞聖像政策。

  然而,利奧三世不為所動,繼續強制推行破壞聖像運動,下令摧毀所有聖像。730年1月,他召集了主要由宮廷要員和教會人士組成的「沉默會議」,強迫他們服從即將頒布的法令,不服從者遭到當場解職,其中就包括大教長日耳曼努斯。至此,譴責聖像崇拜的教義便因破壞聖像法令的頒布及皇帝的強力支持而具有了合法效力。在利奧三世逝世之後,聖像破壞運動進程幾經反覆。米海爾三世時期,攝政皇后在843年頒布反對破壞聖像的法令,雖然未曾收繳被沒收的教產,但是宣告了運動的終止。

  聖像破壞運動的影響

  歷經一百多年的聖像破壞運動,極大地削弱了拜佔庭帝國教會,奠定了帝國內教權從屬於皇權的格局,並影響了東正教在此後民族國家中的地位。由於西羅馬地區相繼擺脫了拜佔庭帝國的控制,因此所受影響較小,基督教會的勢力依然龐大,反對聖像破壞運動的態度也更加堅決。東西教會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最終導致雙方在1054年的大分裂。

  在東正教會受到重大打擊的同時,皇帝的權威進一步提升,在某種程度上鞏固了拜佔庭帝國的統治。這場運動將從教會沒收得來的財產重新分配給軍士階層,穩固了軍心,鼓舞了士氣,扭轉了拜佔庭帝國的不利處境。教會地產的重新分配,進一步推進了軍區制的發展。教士的地位下降,貴族和軍官的地位上升,改變了拜佔庭帝國精英階層的舊有格局。軍事貴族對於領地的權力逐漸擴大,擁有了經濟、行政和司法等權力,推動了封建莊園制的發展,進而深化了拜佔庭帝國的封建化進程。

  延續的聖像破壞運動,堪稱歐洲地區基督教興衰的重要縮影。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世俗王權的宗教化,還是宗教政權的世俗化,聖像破壞運動是一場披著宗教外衣、爭奪世俗權力的鬥爭。物質與精神,世俗與宗教,兩者相互交織,共同推動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本欄目總撰稿為卜憲群,本期作者為山東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劉昌鑫)

  中外大事記

  中 國

  公元721年

  唐玄宗令監察御史宇文融主持括戶運動。

  公元723年

  唐玄宗接納張說建議,募兵宿衛,並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

  公元725年

  僧一行與梁令瓚製成銅鑄的水運渾儀。

  公元726年

  唐朝與契丹、奚和親。東華公主嫁給契丹王李邵固,東光公主嫁給奚王李魯蘇。

  西 方

  公元717年

  利奧三世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加冕為帝,結束了拜佔庭帝國長達20年的政局動蕩。

  公元725年

  阿拔斯派在巴爾克發動叛亂,反抗倭馬亞王朝的統治。

  公元726年

  利奧三世頒布了反對供奉聖像詔令,開啟了破壞聖像運動。

相關焦點

  • 2020|公元620年代,拜佔庭帝國的軍事屯田
    在公元620年代,拜佔庭帝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希拉克略開始摒棄古羅馬的舊制,嘗試建立適合帝國生存與發展的軍事制度,在帝國與薩珊波斯前線建立起軍區制。軍區制是一種帝國通過授予軍人不可剝奪的世襲土地權利,來換取其為國家繳納少量稅收並服軍役的土地制度。希拉克略軍區制改革不僅挽帝國危難於一時,而且開創了政治軍事體制方面的巨大變革,為拜佔庭帝國的延續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撐。
  • 聖像破壞運動--2020考研歷史學名詞解釋
    聖像破壞運動   8~9世紀在拜佔廷帝國發生的破壞基督教會供奉聖像、聖物的運動,其實質是反對正統教會統治勢力和教會修道院佔有土地的政治鬥爭。基督教內長期存在聖像崇拜,而反對聖像崇拜的社會力量也在拜佔廷帝國境內發展。7世紀以後,正統教會和修道院則兼併土地,聚斂錢財,成為社會各階層怨恨的目標。
  • 欲攬西天月,先過萬重關:強盛的拜佔庭帝國數次徘徊於滅亡的邊緣
    並且立奧三世為了最大程度滿足這些軍事新貴以及軍人的利益,尤其是軍人利益,不惜放棄之前君主堅持的基督教國教地位,不顧全國範圍內基督信徒的反對以及基督教元老教士的抗議,掀起了聖像破壞運動。這次運動雖然基督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但是拜佔庭帝國卻從這次宗教破壞性質的運動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 拜佔庭:擁兵自重還不夠?憑藉軍事力量和威望,被迫禪位才是歸宿
    希臘火戰略立奧三世時期的聖像破壞運動立奧在公元717年即皇帝之位後,由此開始了伊蘇裡亞王朝對於拜佔庭帝國的統治。公元726年,立奧三世昭告天下要發起一場全國性的聖像破壞運動,希望能夠賦予社會每一個人應有的經濟權利。公元730年1月,立奧三世在宮廷舉行了會議,並且出臺了聖像破壞運動的具體方案,讓當時高級僧侶統統在上面籤字,由此聖像破壞運動開始了。
  • 2020丨公元1220年代:腓特烈二世與神聖羅馬帝國
    2020丨公元1220年代:腓特烈二世與神聖羅馬帝國 2020-08-31 18:0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查士丁尼二世暴政與693年斯拉夫人叛變推動了聖像破壞運動的產生
    關鍵詞:查士丁尼二世,暴政,斯拉夫人叛變,二十年混亂期,聖像破壞運動註:本文中所提的693年塞巴斯託城戰役發生時間各種材料說法不一
  • 帝國國防壓力巨大,富庶的教會視而不見,「聖象破壞運動」爆發
    不過話雖這樣說,在真正交手的過程中,拜佔庭軍隊面對阿拉伯人可謂一退千裡,似乎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抵抗能力,這使得帝國前線戰事非常吃緊。不少拜佔庭人認為,教會勢力其實是在欺騙他們,這使得他們開始逐漸喪失對教會的信任,而這種思想上的動搖,則為後面聖像破壞運動奠定了輿論基礎。
  • 2020丨公元320年代:羅馬遷都記
    君士坦丁頭像公元前7世紀,希臘移民遷徙至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側,在金角灣畔的一片半島平地上建立起一座小小的城邦,取名為拜佔庭。此後千年之間風雲變幻,拜佔庭悄然沒落。公元324年,羅馬君主君士坦丁忽然率領大隊人馬駕臨金角灣畔的拜佔庭故地,他仔細勘察、到處打量,最後宣布:在這片土地上,將建起羅馬帝國的新首都。
  • 「趣」看歷史 | 公元620年代 拜佔庭帝國的軍事屯田
    在公元620年代,拜佔庭帝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希拉克略開始摒棄古羅馬的舊制,嘗試建立適合帝國生存與發展的軍事制度,在帝國與薩珊波斯前線建立起軍區制。軍區制是一種帝國通過授予軍人不可剝奪的世襲土地權利,來換取其為國家繳納少量稅收並服軍役的土地制度。
  • 閻志:公元2020年代
    閻志:公元2020年代 2020-04-22 13: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世界史之中世紀2: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
    強盛時期的拜佔庭帝國公元395年龐大的羅馬帝國飽受各路蠻族侵擾,為便於管轄而將帝國一分為二,東部帝國即以君士坦丁堡為首府,因此東羅馬帝國又稱為拜佔庭帝國。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經歷了包括匈奴和諸多日耳曼部落的反覆侵襲之後滅亡,拜佔庭遂成為唯一的羅馬人帝國,其臣民一直以純正羅馬血統自居,以基督教為國教。
  • 華文全球史018《拜佔庭帝國史》丨拜佔庭帝國如何重新建立?最終又如何被奧斯曼帝國滅亡?
    華文丨傳記丨歷史丨統戰丨宗教
  • 思想|王嘉軍:馬裡翁的聖像論及其美學
    [3] 聖像破壞運動指的是拜佔庭帝國在公元八、九世紀(運動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大約從公元726年到787年,第二階段則從公元813到843年)發生的反對和破壞聖像的運動,這些運動涉及的人群上到帝王,下到普通信徒,運動不止毀壞了許多聖像,還引發了聖像破壞者與支持者之間的流血鬥爭,許多東正教主教、神職人員和平信徒也在其中受到迫害。[4] Jonathan Hill.
  • 強盛一時的拜佔庭帝國,是如何被奧斯曼帝國代之而興的?
    各地人民起義不斷發生,532年君士坦丁堡爆發了以「尼卡」(勝利)為口號的起義,幾乎逼得皇帝查士了尼逃出都城。但是,查士丁尼統治時期(527-565年),拜佔庭帝國統治還是鞏現固的,國家財力雄厚、軍事力量強大。因此,查士丁尼殘醋鎮壓「尼卡」起義後,中央專制政權相對穩固。
  • 拜佔庭帝國的時代終結者:腹背受敵與致命一擊碰撞的爆炸火花
    但是馬其頓王朝統治時期的拜佔庭帝國黃金時期則表現在其成功抵禦了多次外族入侵。馬其頓王朝時期由於在立奧三世發起的聖像破壞運動為帝國增加了不少財富的原因,有了足夠的資本去整頓國家的軍事力量,這支重新建立起軍事力量在抵禦阿拉伯人、北方保加利亞人的入侵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 一位拜佔庭史上英武君主的悲慘下場
    在國力大大增強的情況下,君士坦丁五世可謂南徵北戰,先是趁著南方阿拉伯人內亂,出兵奪回了今天敘利亞的一部分領土,而且迫使阿拉伯人在短時間內無法再組織起對拜佔庭帝國嚴重威脅性的入侵。同時在這種無需再擔心南、北兩線作戰的前提下,又主動出兵北伐保加利亞人,不僅中斷了此前每年都要按時向蠻族繳納的年供,而且通過此次出兵,還打的保加利亞人在未來30年間,再沒有能力侵擾拜佔庭。
  • 2020丨公元120年代:哈德良王朝
    哈德良像公元12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裡,羅馬元首哈德良都奔走在巡視帝國各個行省的路上。哈德良是出身於西班牙的羅馬貴族,早年父親去世,在他的表叔、日後的羅馬元首圖拉真監護下長大成人。需要注意的是,哈德良雖然以寬容、和諧、公正、和平自詡,但是在鎮壓國內反抗運動時卻毫不留情。132年巴勒斯坦地區爆發反羅馬起義,哈德良下令鎮壓,用整整三年時間把這片地區化為一片焦土,數十萬人身亡。作為安東尼王朝的「五賢帝」之一,哈德良是一位承上啟下的羅馬元首。他剛剛繼任的時候,羅馬帝國內憂外患不斷,局勢兇險。
  • 拜佔庭如何成為西方世界的大門:神學家和皇帝的羅馬
    公元10世紀西米恩皈依耶穌,制禮作樂,模仿希臘人的生活方式。保加爾人攻打拜佔庭,其成敗跟胡人的南徵建康如出一轍。長江天險和博斯普魯斯海峽保衛了正統帝國,君士坦丁堡的巨大城牆一次次阻擋了外敵,很難不令人發出「王氣在此」的感慨。
  • 2020丨公元20年代:李維與羅馬《建城以來史》
    (腳本撰寫:劉同華 視頻統籌:劉芳源)上期回顧公元20年代,中國進入東漢。公元25年,劉秀即位,經過一系列改革措施,革除了西漢以來的積弊,社會日漸安定,國力逐步強盛,東漢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