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本撰寫:沈東方 視頻統籌:劉芳源)
上期回顧
唐代開元年間,為了規範各級政府機構行政並提高行政效能,唐玄宗頒布敕令,要求編修一部國家政典。由時任宰相領銜組織編修工作,經徐堅、韋述等飽學之士長達十六年的努力,編成典章體巨著《大唐六典》,在國家行政立法方面達到了較高水平,體現出當時的制度文明成就。
本期提要
聖像破壞運動是一場披著宗教外衣的爭奪世俗權力的鬥爭。這場歷經一百多年的運動,極大地削弱了拜佔庭帝國教會,奠定了此後教權從屬於皇權的格局,並影響了東正教在近現代民族國家中的地位。同時,東西教會之間的裂痕進一步加深,最終導致雙方在1054年的大分裂。這場運動將社會財富重新分配給軍士階層,扭轉了帝國的不利處境,在某種程度上進一步鞏固了拜佔庭帝國的統治。
拜佔庭宮廷內圍繞聖像問題的辯論
利奧三世稱帝
公元717年3月,利奧三世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加冕為帝,結束了拜佔庭帝國長達20年的政局動蕩。利奧三世出身於牧民,早年曾經幫助查士丁尼二世復位,並向拜佔庭進獻牲畜,得到賞識,被任命為軍區首領,由此開始了政治生涯。
利奧三世是通過聯合阿拉伯人推翻皇帝狄奧多西三世上位的,但是他當上皇帝後並未兌現此前許諾阿拉伯人的條件,所以,他一稱帝就引起阿拉伯人的進攻。利奧三世不愧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面對阿拉伯軍隊圍困君士坦丁堡一年的局面,他憑藉著君士坦丁堡的防衛優勢,臨危不懼、沉著應戰,在718年擊敗了入侵的阿拉伯軍隊,暫緩了來自阿拉伯的威脅。
在反擊阿拉伯軍隊的戰爭中,利奧三世藉助了一種秘密武器——希臘火。希臘火,是拜佔庭帝國所發明的一種以石油為基本原料的武器,可以在水上燃燒,特別方便用於海戰。據記載,作戰時將希臘火裝到特質的管中,利用壓力造成噴射,可以把希臘火噴射出一定距離,這為拜佔庭帝國立下了功勞。
內外交困的局面
在利奧三世時期,教權與皇權的矛盾已不單單是在宗教層面的鬥爭,而且交織著錯綜複雜的政治和經濟矛盾。與教義分歧相伴隨的,是皇權與教權的權力爭奪。作為上帝代表的教會掌握著精神領域的至高權力,進而佔據著處理宗教乃至世俗事務的道德高地。
在392年基督教被確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後,帝國境內眾多異教徒紛紛被迫或主動皈依了基督教。為了滿足在底層及偏遠地區傳教的需要,傳教士開始通過在教堂中繪製部分《聖經》題材的宗教畫作或製作聖像的形式宣傳教義,極大地推動了基督教的傳播與發展。在飽受古希臘羅馬文化浸染的近東地區,聖像崇拜自6世紀就已盛行。
但是,聖像逐漸演化為基督教會聚斂財富的重要工具。教會接受了大量捐贈,積累了巨額的地產和財富,甚至擁有自身的莊園,而且享有免稅等諸多特權,儼然成為了國中之國。大量民眾為了免除各種賦稅和徭役,也紛紛依附於教會,充任教職人員,導致社會問題。甚至有資料顯示,教會擁有拜佔庭帝國一半的田產。
自公元7世紀初,阿拉伯人強勢崛起,佔領了拜佔庭帝國在西亞和北非的大量地區。717年,阿拉伯陸海軍就第三次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一度威脅到拜佔庭帝國的生存。不過,如前文所述,在堅固城牆的阻隔、希臘火的運用、瘟疫的襲擊以及拜佔庭軍隊的聯合阻擊下,阿拉伯軍隊被迫於一年後撤軍。與此同時,羅馬帝國邊境地區的民族和部落不斷內遷,斯拉夫人和阿瓦爾人等不斷侵擾拜佔庭帝國的巴爾幹腹地。
帝國內部的矛盾不斷激化,地中海西部領地尋求脫離帝國的控制,民眾也時常掀起暴動。從希拉克略時期推行的軍區制,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帝國的衰落,但是這個體制隨著國家土地的減少及財富的損耗而壓力日增。
然而,拜佔庭帝國的大量土地處於教會的控制之下。世俗政權不僅面臨著教會權力的挑戰,而且迫切需要解決內憂外患的困局。阿拉伯帝國強勢崛起,拜佔庭帝國的領土不斷喪失,物質財富損耗嚴重。既然不能通過外部徵伐的方式獲得土地和財富,那麼帝國便只能將境內有限的資源重新分配,因而教會所掌握的大量財產便成為世俗權力的目標。
義大利畫家莫雷利繪製的聖像破壞者
利奧三世與教會的鬥爭
讓人頗感意外的是,正是拜佔庭帝國的死敵哈裡發葉齊德,最先於723年頒布敕令,將倭馬亞王朝境內基督教堂裡的所有聖像清除出去。與此同時,在拜佔庭帝國的核心區域小亞細亞,則湧現出了以大主教託馬斯和精神領袖君士坦丁為主的強大的破壞聖像團體,主張淨化基督教信仰,反對聖像崇拜,並給帝國宮廷造成巨大的壓力。
726年,利奧三世頒布禁止崇拜偶像的法令,制止君士坦丁堡及各軍區一切崇拜偶像的活動,同時還沒收了教會的大量土地。法令規定教會土地必須繳稅,並強迫大批教士還俗。與此同時,利奧三世還主持召開宗教會議,修訂相關宗教法規,扶植支持自己的宗教勢力。利奧三世的舉措,拉開了持續一個多世紀的聖像破壞運動的序幕。
恰在此時,拜佔庭帝國發生了一場強烈的地震。利奧三世認為這是上帝對崇拜聖像行為的震怒,極力說服崇拜聖像的臣民,並訴諸行動,派一名軍士將查爾科普拉特亞區一幅廣受民眾崇拜的聖像取下。結果,利奧三世的舉措不僅招致了首都民眾的反對,更直接導致了希臘軍區的叛亂。雖然叛亂很快被鎮壓下去,但無疑凸顯出破壞聖像運動所面臨的巨大阻力。大教長日耳曼努斯、羅馬主教格裡高利二世以及大馬士革的約翰都極力反對利奧三世的破壞聖像政策。
然而,利奧三世不為所動,繼續強制推行破壞聖像運動,下令摧毀所有聖像。730年1月,他召集了主要由宮廷要員和教會人士組成的「沉默會議」,強迫他們服從即將頒布的法令,不服從者遭到當場解職,其中就包括大教長日耳曼努斯。至此,譴責聖像崇拜的教義便因破壞聖像法令的頒布及皇帝的強力支持而具有了合法效力。在利奧三世逝世之後,聖像破壞運動進程幾經反覆。米海爾三世時期,攝政皇后在843年頒布反對破壞聖像的法令,雖然未曾收繳被沒收的教產,但是宣告了運動的終止。
聖像破壞運動的影響
歷經一百多年的聖像破壞運動,極大地削弱了拜佔庭帝國教會,奠定了帝國內教權從屬於皇權的格局,並影響了東正教在此後民族國家中的地位。由於西羅馬地區相繼擺脫了拜佔庭帝國的控制,因此所受影響較小,基督教會的勢力依然龐大,反對聖像破壞運動的態度也更加堅決。東西教會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最終導致雙方在1054年的大分裂。
在東正教會受到重大打擊的同時,皇帝的權威進一步提升,在某種程度上鞏固了拜佔庭帝國的統治。這場運動將從教會沒收得來的財產重新分配給軍士階層,穩固了軍心,鼓舞了士氣,扭轉了拜佔庭帝國的不利處境。教會地產的重新分配,進一步推進了軍區制的發展。教士的地位下降,貴族和軍官的地位上升,改變了拜佔庭帝國精英階層的舊有格局。軍事貴族對於領地的權力逐漸擴大,擁有了經濟、行政和司法等權力,推動了封建莊園制的發展,進而深化了拜佔庭帝國的封建化進程。
延續的聖像破壞運動,堪稱歐洲地區基督教興衰的重要縮影。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世俗王權的宗教化,還是宗教政權的世俗化,聖像破壞運動是一場披著宗教外衣、爭奪世俗權力的鬥爭。物質與精神,世俗與宗教,兩者相互交織,共同推動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本欄目總撰稿為卜憲群,本期作者為山東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劉昌鑫)
中外大事記
中 國
公元721年
唐玄宗令監察御史宇文融主持括戶運動。
公元723年
唐玄宗接納張說建議,募兵宿衛,並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
公元725年
僧一行與梁令瓚製成銅鑄的水運渾儀。
公元726年
唐朝與契丹、奚和親。東華公主嫁給契丹王李邵固,東光公主嫁給奚王李魯蘇。
西 方
公元717年
利奧三世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加冕為帝,結束了拜佔庭帝國長達20年的政局動蕩。
公元725年
阿拔斯派在巴爾克發動叛亂,反抗倭馬亞王朝的統治。
公元726年
利奧三世頒布了反對供奉聖像詔令,開啟了破壞聖像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