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佔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是歐亞大陸的歷經蠻族侵略而倖存下來、從古代一直持續到近代的傳統文明之一,拜佔庭帝國地處地中海東部,它不像遙遠的中國一樣-好戰的西歐無法抵達,它既容易收到好戰的西歐的進攻也容易收到東部蠻族的進攻,拜佔庭不僅遭到波斯薩珊王朝的進攻、東方的進攻,還有來自日漸強大穆斯林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的侵略,於1204年因十字軍東侵崩潰,1261年部分恢復,1453年最終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滅亡。
1,拜佔庭帝國出現
330年,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決定在拜佔庭重建新羅馬,但在東羅馬帝國的11個世紀中,「拜佔庭帝國」這個名稱從未被使用過,這個稱呼是後來人為了區分採用的,來源於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的前身——古希臘的殖民地拜佔庭城。17世紀之後,經過孟德斯鳩等人的使用,這個稱呼逐漸被西歐歷史學家廣泛應用,來區分(實際上相當不同的)古代羅馬帝國東半部與中世紀的、希臘化的東羅馬帝國。
強盛時期的拜佔庭帝國
公元395年龐大的羅馬帝國飽受各路蠻族侵擾,為便於管轄而將帝國一分為二,東部帝國即以君士坦丁堡為首府,因此東羅馬帝國又稱為拜佔庭帝國。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經歷了包括匈奴和諸多日耳曼部落的反覆侵襲之後滅亡,拜佔庭遂成為唯一的羅馬人帝國,其臣民一直以純正羅馬血統自居,以基督教為國教。
476年當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東羅馬帝國的利奧一世與哥特人談判,他結束了哥特人對東部帝國的威脅,但他也不再打算重新徵服西羅馬帝國疆土了。
2,帝國恢復與阿拉伯的崛起
6世紀時東羅馬的主要敵人仍然是以前羅馬帝國的敵人-波斯人、斯拉夫人和保加爾人。
東羅馬從未忘記它在全盛時期,在查士丁尼一世和他的傑出的將軍貝利薩留的領導下東帝國甚至奪回了它在西部喪失的部分省份:義大利的大部地區、北非和西班牙。查士丁尼重編了古羅馬的法規,制定了《民法大全》。
532年,聖索非亞大教堂開始動工,將成為拜佔庭宗教生活和東正教的中心。於是查士丁尼一世給他的繼承人留下了一個空空的國庫,而他的繼承人也無法對付在所有的邊境上突然出現的新敵人:倫巴底人佔領了義大利北部,斯拉夫人佔領了巴爾幹半島的大部分地區,波斯人入侵和佔領了東部的省份。赫拉克留(即席哈克裡烏斯)奪回了這些東部省份,但當時剛剛在伊斯蘭教下統一起來的阿拉伯人的突然出現是赫拉克留無法意料到的。阿拉伯人佔領了幾乎所有的南部省份。7世紀中敘利亞、埃及徹底淪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
3,帝國的縮小、和諧與安穩
7世紀後期阿拉伯人圍攻拜佔庭,佔領了埃及、北非、敘利亞等地區,但它無法毀滅拜佔庭帝國,阿拉伯人試圖佔領君士坦丁堡的計劃失敗了。拜佔庭當時的海軍勢力非常強大,而且他們擁有一種神秘的火器:希臘火。阿拉伯人初始的進攻被擊退後,拜佔庭開始得到恢復。
希臘火
拜佔庭帝國雖然失去了義大利、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等大部分土地,但它變得更加單一和安穩。
赫拉克留將全國希臘化了,他不用古羅馬的皇帝頭銜,而使用國王。希臘語被定為官方語言。在宗教上拜佔庭帝國既西歐不同,更與東方的伊斯蘭教不同。除首都外其他地方的城市化不斷縮小,君士坦丁堡成為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
託羅斯山脈將拜佔庭與伊斯蘭世界分隔開,並且因最終導致阿巴斯哈裡發750年即位iede穆斯林世界內部的動亂而加強。伊斯蘭教帝國首都從大馬士革遷到巴格達,改為向東擴張,因此一直到11世紀拜佔庭都與伊斯蘭帝國和平相處,直到突厥人出現。
8世紀最大的問題是對聖像破壞運動(聖像是基督教供奉的聖像),利奧三世下令禁止聖像,整個國家到處都發生暴亂。在艾琳女皇的領導下在787年的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上決定聖像可以被尊養但不可以被崇拜。艾琳還計劃與曾經西羅馬區域逐漸強大的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結婚來實現統一東西帝國,但未能成功。
法蘭克王國逐漸強大,公元800年,義大利半島的羅馬教皇為查理曼大帝加冕,812年君士坦丁堡授予查理曼大帝「羅馬人的皇帝」稱號。
4,黃金時代
馬其頓王朝的開國皇帝巴西爾一世堪稱第二個查士丁尼,在他和其他馬其頓王朝皇帝的統治下,拜佔庭帝國在9、10和11世紀初達到了它的頂峰。
在這段被稱為「黃金時期」的幾個世紀裡,拜佔庭帝國重新燃起徵服的野心,獲得亞得裡亞海的制海權,佔領了義大利的一部分和保加利亞的大部分。
1014年巴西爾二世打敗了保加利亞人,並於1018年徹底滅亡了第一保加利亞王國,被稱為「保加利亞屠夫」。同時拜佔庭帝國還獲得了一個新的同盟者和敵人:以基輔為首都建立王國的羅斯人接受了東正教信仰,並為拜佔庭提供了一支重要的僱傭軍。
5,突厥入侵、走向衰落
各省軍事將領的反抗不斷增長,破壞了帝國的軍事體制,使得拜佔庭帝國走向困境。如果拜佔庭帝國只需要對付它的舊敵神聖羅馬帝國(後面會講)和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的話它可能還可以支持下去,但新的敵人根本不怕它的名譽:諾曼人徵服了義大利,而突厥人進入了小亞細亞——拜佔庭帝國的主要兵源地。
1071年在曼齊克特之戰中,皇帝羅曼努斯四世被塞爾柱突厥蘇丹阿爾普·阿爾斯蘭擊敗,拜佔庭失去了亞美尼亞及安納託利亞的部分地區,並在接下來的20年中,逐漸失去了整個小亞細亞半島。
1054年,東正教(東羅馬教會)與天主教(西羅馬,即法蘭克分裂後的現在的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徹底決裂。長期對立的東西方教會使基督教徹底分裂,再未彌合,對此後的歷史造成了深遠影響。也導致西歐羅馬教皇與拜佔庭教皇的鬥爭,導致十字軍東侵與拜佔庭的滅亡。
6,十字軍東侵與帝國分裂
篡權者阿萊克修斯一世引入西歐封建分封的制度,重新建立起一支軍隊,對突厥進行了有力的抵抗,並收復了一些東部領土。他向西方求救抵抗突厥,這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徵的起源-第一次十字軍東侵是為了救拜佔庭。
十字軍收復了尼西亞,但很快救兵成了仇兵。雖然阿萊克修斯的孫子曼紐爾一世是十字軍的朋友,但雙方都不能忘記他們互相革除了對方的教籍,拜佔庭對源源不斷經過其領土的羅馬天主教十字軍的意圖很持懷疑。
聖戰-十字軍東侵::11世紀和12世紀來自神聖羅馬帝國的德意志人和來自西西里島和義大利的諾曼人不斷攻擊帝國,並對帝國的省份進行掠奪。亞歷克修斯給予貿易專權的義大利城市國家尤其成為反西情緒的對象。他們成為「法蘭克人」和「拉丁人」的代表。
威尼斯人尤其受反感——儘管威尼斯的船隻是帝國艦隊的骨幹。與此同時,突厥依然是一個威脅,1176年他們擊敗了曼紐爾。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徵中,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企圖徵服拜佔庭帝國。
「商人十字軍東侵」:給帝國帶來最大摧殘的卻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徵。這次東徵的目的是佔領埃及,但威尼斯人獲得了領導權。
威尼斯在拜佔庭獲得了巨大的商業特權,並且處在東西同源的兩股教派的鬥爭中及南北的中心,是主要商路和中心位置,威尼斯人多經商,在宗教上又模稜兩可,賺兩頭錢,和中亞的商路無論陸路還是水路他都佔著,因此威尼斯人在這種環境下就是圓滑,善經營。他們在聖戰-十字軍東侵中獲取大量利益。在他們的慫恿下十字軍1204年攻克並洗劫了君士坦丁堡,他們建立了一個短期的封建王國(拉丁帝國)。
被徹底削弱的拜佔庭帝國四分五裂:尼西亞帝國、伊庇魯斯和特拉比松同立。前者由帕裡奧洛加斯王朝統治。拜佔庭帝國短暫滅亡。
7,帝國復國與徹底滅亡
1261年他們收復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戰敗了伊庇魯斯,恢復了帝國。但他們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歐洲,而把他們在亞洲的敵人忘了。這時他們倖存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穆斯林內部分裂。
當奧斯曼帝國建立後除一些港口城市外拜佔庭帝國幾乎所有的其他地方都被奧斯曼帝國佔領了。拜佔庭向西方求救,西方提出的條件是兩個教會必須統一。拜佔庭雖然頒布法律統一教會,但拜佔庭的居民並不接受羅馬天主教。一些西方的僱傭軍來到拜佔庭,但西方大多數人對此無動於衷,但是教皇還是承諾會給予必要援助,但是教皇的援助顯得那麼遙遠和寒酸。
一開始奧斯曼帝國認為攻擊君士坦丁堡代價太大,不值得,君士坦丁堡的城牆非常堅固,除十字軍外上千年中沒有人能夠攻克它。但隨著版圖的擴張,君士坦丁堡漸漸處在了奧斯曼帝國版圖的中心位 滅亡前夕的帝國版圖置,同時火炮的出現,這古老飽經戰亂的雄偉城牆的驚人防禦力被大大削弱。
1453年5月29日,經過兩年的包圍,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拜佔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1461年特拉比松也被穆罕默德二世佔領了。至此,所有拜佔庭領地均徹底喪失。
滅亡前的帝國-僅剩一粒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