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佔庭成了「敗仗庭」(上):為何西羅馬帝國滅亡,而東羅馬帝國卻能存活?

2021-02-13 國家人文歷史

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廣大讀者分享至朋友圈。

千年帝國!這是一些人賦予拜佔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的讚譽。在很多書中都會記載,這個秉承了羅馬帝國的政治傳統,以羅馬帝國繼承者自居的帝國,懷著恢復羅馬帝國全部領土,將整個地中海作為內海的夢想,於歐亞大陸縱橫捭闔千餘年。曾幾何時,能娶到出生於紫色寢宮的拜佔庭公主,是歐洲各國君主夢寐以求但卻幾乎不可能實現的榮耀。同時,拜佔庭帝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風俗等諸多方面都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然而,最近一段時間,網絡上有種說法:「拜佔庭帝國被稱為敗仗庭才更為合適!」

這種觀點認為,雖然拜佔庭帝國懷揣復興羅馬帝國的雄心壯志,但一次又一次慘敗於薩珊波斯人、阿拉伯人、保加利亞人、突厥人、諾曼人、十字軍、奧斯曼人。最典型的例子,拜佔庭皇帝尼基弗魯斯一世(Nikephoros I,802-811在位)在公元811年的普利斯卡戰役中,慘敗於保加利亞克魯姆(Krum,803-814在位)可汗之手。甚至連尼基弗魯斯一世的頭顱都被那位「可怕的克魯姆」做成了酒杯!而拜佔庭人在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當中,耗盡了國力,只能龜縮在巴爾幹半島和安納託利亞,直到國家被奧斯曼大軍的炮火所滅亡。

《十字軍攻入君士坦丁堡》,1840年,德拉克洛瓦,油畫,縱81釐 米,橫99釐米,現藏 羅浮宮。1204年4月12日黃昏,十字軍攻入君士坦丁堡,這是此城建城700多年以來第一次被軍隊攻破,之後,十字軍開始了整整三天的洗劫、破壞和屠殺,讓君士坦丁堡淹沒在混亂、哭聲和鮮血中

那麼,拜佔庭帝國到底是如書中所說,強盛輝煌了千年,最後壽終正寢?還是如一些人所說,一直被敗仗的陰影所籠罩,靠著如「打不死的小強」一般的頑強才苟延殘喘千年的呢?

這一切還要從羅馬帝國的分裂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開始說起……

 

在著名的「3世紀危機」時期的公元292年,羅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us,244年-312年)為了更好地管理龐大的帝國,將整個帝國分為兩部分,在義大利和希臘地區各設立一個皇帝(稱奧古斯都)和輔佐前者的副皇帝(稱愷撒)。此後,被稱為「大帝」的君士坦丁一世(拉丁語:Constantinus I Magnus,272年2月27日-337年5月22日)重新短暫地統一了羅馬帝國。君士坦丁決定建立一個新的首都,他選擇了一個名為拜佔庭、最早由希臘移民所建的城市。330年,這個首都建成了,君士坦丁稱其為新羅馬(Nova Roma)。但一般人稱其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為君士坦丁之城)!

公元395年,最後一位統治統一的羅馬帝國的君主——狄奧多西一世(Theodusius Ⅰ約346年-395年1月17日)在臨終前,再次將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由其兩個兒子分別統治。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東部帝國,即為東羅馬帝國。

分裂後的東西羅馬帝國都面臨著一個巨大的衝擊、威脅與災難——由公元376年開始的各日耳曼人部族在整個歐洲的超大規模南遷行動,即羅馬人眼裡的「蠻族入侵」,後世史書上記載的「民族大遷徙」。

在這場持續幾個世紀的民族大遷徙狂潮衝擊中,西羅馬帝國漸漸不支,並最終轟然倒地。公元476年9月4日,蠻族將領奧多亞塞罷免了最後一位西羅馬皇帝,正式滅亡了西羅馬帝國。

而東羅馬帝國,卻在大遷徙時代的最危險時刻,頑強地抵禦住了攻勢,從而獲得了喘息的機會,並慢慢積累力量。後世人也是從那個時間點之後,以君士坦丁堡的原名拜佔庭,稱其為拜佔庭帝國,以表示其是羅馬帝國的延續與新歷史階段。所以「拜佔庭帝國」這個詞是後代人的表述,所謂的「拜佔庭帝國」這個名稱,東羅馬帝國從來沒有使用過。雖然他們的文化、習俗乃至血緣都更接近希臘人,但他們始終自稱為「羅馬人」。其皇帝也自認為是羅馬君主、古代羅馬愷撒的繼承者和接班人。

那麼,為什麼西羅馬帝國滅亡而東羅馬帝國得以生存呢?我們不妨根據中國古代傳統的「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來分析一下原因。在天時上,東西羅馬都遭遇了民族大遷徙,這個是相同的。

在地利上,兩者所面對的危機卻完全不同!西羅馬帝國的邊防線西起西班牙西部,北至大不列顛地區,向南深入今天的法國,再向東橫穿德國,橫跨匈牙利,止於潘諾尼亞,要面對法蘭克人、汪達爾人、勃艮第人、西哥特人、阿勒曼尼人、倫巴第人以及北方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之後還有匈人等等攻勢。

油畫,描繪貝利撒留晚年被弄瞎雙眼,沿街乞討時被士兵認出的情形。查士丁尼一世與名將貝利撒留這對組合抵禦住了薩珊波斯帝國的凌厲攻勢,還滅亡了汪達爾人渡海於北非建立的王國,有一則傳說貝利撒留晚年被查士丁尼投入監獄,釋放後又被弄瞎雙眼,此事純屬虛構

西羅馬帝國的軍隊必然顧此失彼、捉襟見肘。而東羅馬帝國北方的黑海是天然的屏障,讓帝國整個小亞細亞的核心地帶處於較安全的狀態。而東地中海保護了帝國的重要糧倉——埃及地區。東羅馬的軍隊僅需要防禦西北方向上的「蠻族」,即多瑙河盆地與色雷斯防線的東哥特人,以及尾隨而來的匈人或阿蘭人。東羅馬帝國另一重要防線就是面對東方大國波斯薩珊帝國的敘利亞交界區域。但這裡只要是防禦住了尼西比斯地區(亞美尼亞高原附近)的堡壘與防線,波斯人就無法突破。所以,憑藉著地利,東羅馬帝國逃過一劫。

 

到了公元6世紀,東羅馬帝國一度呈現出強盛的狀態。在這個時期,日後久負盛名的拜佔庭重裝騎兵已經開始崛起。查士丁尼一世皇帝與名將貝利撒留這對組合,不光抵禦住了薩珊波斯帝國的凌厲攻勢,還滅亡了汪達爾人渡海於北非建立的王國,更短暫奪回了羅馬城,滅亡了東哥特王國(宦官納爾塞斯領兵)。但此時拜佔庭帝國的國力,已經無法支撐查士丁尼的偉大理想。在其死後,羅馬城、義大利與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區,再度失陷於倫巴第人之手。同時,拜佔庭帝國不得不全力面對薩珊波斯帝國的攻勢。也是薩珊波斯那著名的具裝騎兵,讓拜佔庭帝國多次飽嘗敗仗的痛苦。

公平地說,薩珊波斯是當時世界上數得著的強悍帝國,如果是正面對決敗於這樣的對手,也算得上情有可原。但有一個因素,讓帝國的上空仿佛開始出現「敗仗庭」的陰影。這個因素就是說完「天時」「地利」之後,馬上要提及的「人和」。

可以說,縱觀拜佔庭帝國的千年歲月,「人和」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作為羅馬帝國的延續,繼承了其遺風,拜佔庭的宮廷政治時常受到陰謀、政變與暗殺的影響,尤其是未能建立正常合理的繼承制度,更使得國內政治很難保持長期安定。也正是這個魔咒,時不時地將拜佔庭帝國變成「敗仗庭」。

壁畫,描繪東羅馬帝國皇帝希拉克略率軍與薩珊波斯軍隊對戰的情形。公元627年12月,希拉克略在薩珊波斯首府附近的尼尼微,決定性地擊敗了薩珊波斯帝國軍隊,從而徹底收復全部領土

比如7世紀初,將軍福卡斯廢黜並殺害了莫裡斯皇帝,但他又被迦太基總督希拉克略起兵擊敗並處死。就在此期間,阿爾瓦人、斯拉夫人與薩珊波斯人大舉入侵拜佔庭帝國。大約在622-623年,薩珊波斯軍隊攻克了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卡爾西頓,其兵鋒在海路與陸路,同時威脅君士坦丁堡。

所幸新上臺的希拉克略皇帝極具英雄氣概。他建立了日後對拜佔庭帝國影響巨大的以小軍役土地為主體的「軍區制」,並親自帶領軍隊,於公元626年8月10日,在君士坦丁堡戰役中,力挫阿爾瓦人及斯拉夫人的艦隊。之後,希拉克略更於公元627年12月,在薩珊波斯首府附近的尼尼微,決定性地擊敗了薩珊波斯帝國軍隊,從而徹底收復了全部領土。

然而,似乎上天真得很想讓「敗仗庭」這個名號名至實歸一樣,在拜佔庭民眾剛剛為希拉克略的勝利而歡呼完,正想通過休養生息,去彌補這十幾年無休止的戰爭與動亂對於帝國的巨大破壞時,一個更為可怕的敵人出現了。

公元630年初,以麥加城被降服為標誌,阿拉伯半島上的各部落民眾開始以伊斯蘭教為核心,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很快,阿拉伯人掀起了長達一百多年的軍事大擴張,史稱「阿拉伯大擴張時代」。

在東方,阿拉伯軍隊以極快的速度,在數次戰役後就滅亡了曾經的中亞霸主薩珊波斯帝國。在西方,拜佔庭帝國則成為阿拉伯人首當其衝的目標。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阿拉伯軍隊的形象是騎著阿拉伯馬,手拿彎刀的「阿拉伯輕騎兵」。但其實,阿拉伯帝國的騎兵數量急劇增多,是在其徵服了北非及西班牙地區大片領土之後的事情。在大擴張初期,阿拉伯軍隊依靠的是出色的步兵弓箭手、曾經為拜佔庭帝國和薩珊波斯帝國充當傭兵的重裝步兵,以及喜歡使用長達5.5米的騎矛和直劍的肉搏騎兵。

另外,阿拉伯軍隊有一個拜佔庭帝國所沒有的優勢——貝都因人所提供的大量單峰駱駝。這些單峰駱駝使得阿拉伯軍隊能輕易跨過尼西比斯南部的沙漠天險,從而在拜佔庭軍隊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

公元636年,拜佔庭軍隊在雅穆克戰役中雖然多次佔據上風,但最終還是敗給了阿拉伯軍隊,從而決定了敘利亞的命運與歸屬。此後,拜佔庭帝國的東方首府安條克投降,敘利亞南部的耶路撒冷城也打開了城門。接著,阿拉伯軍隊又徵服了埃及,逐步佔領了北非,並通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西班牙,消滅了西哥特人。可以說,除了攻擊拜佔庭的小亞細亞核心地帶和君士坦丁堡遭到失敗外,阿拉伯軍隊幾乎戰無不勝。一個橫跨亞、非、歐的龐大阿拉伯帝國建立起來,甚至從三面形成了對拜佔庭帝國的包圍。

此後的拜佔庭帝國可謂內憂外患,內部陷入以「破壞聖像運動」為代表的政治、宗教內亂,外部則不斷受到阿拉伯帝國和新崛起的保加利亞人的衝擊與劫掠。而前文提及的尼基弗魯斯一世的戰敗身死、頭顱被做成酒杯,可以算得上拜佔庭的國運跌倒了谷底。因為自公元378年,羅馬皇帝瓦爾斯在抵禦西哥特人的亞德裡亞堡戰役中被殺以來的400多年裡,尼基弗魯斯一世是第一個被外敵戰敗殺死的「羅馬皇帝」。

然而,非常具有黑色幽默色彩的是,當拜佔庭帝國在遭遇「敗仗庭」的詛咒後,往往會開啟一個觸底反彈的「技能」。

這個「技能」是什麼呢?請返回微信首頁,點擊本期微信第二條文章《拜佔庭成了「敗仗庭」(下):屢戰屢敗為何還能成為千年帝國?》繼續閱讀。

長按圖片,支持國曆君

註: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抓取,歡迎轉發朋友圈。

相關焦點

  • 羅馬帝國、東羅馬(拜佔庭)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有什麼關係?
    羅馬帝國是歐洲古代最強大的大帝國之一,也是如今歐洲文明的正源所在。不過除了羅馬帝國之外,歐洲歷史上還出現過東羅馬(拜佔庭)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那麼這三個「羅馬」有什麼關係呢?羅馬帝國在建立後發生了多次分裂和內戰,越來越難以維持統一。
  • 東羅馬帝國為啥叫拜佔庭帝國?原來是德國學者的虛榮心作怪!
    後來,羅馬帝國分成了東西羅馬帝國,奇怪的是人們管東羅馬帝國叫做拜佔庭帝國,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是德國學者的虛榮心作怪!狄奧多西一世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和上圖這個人有關係。他叫做狄奧多西一世,一生中有兩件大事,影響了世界的走向。
  • 世界史之中世紀2: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
    1,拜佔庭帝國出現330年,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決定在拜佔庭重建新羅馬,但在東羅馬帝國的11個世紀中,「拜佔庭帝國」這個名稱從未被使用過,這個稱呼是後來人為了區分採用的,來源於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的前身——古希臘的殖民地拜佔庭城。
  • 世界帝國傳奇系列——拜佔庭帝國(東羅馬帝國)1
    拜佔庭帝國(395年—1453年)即東羅馬帝國,是一個信奉東正教的帝制國家。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其中的東羅馬帝國延續了近千年之久,在此期間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拉丁語:Imperium Romanum;希臘語: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 羅馬帝國為何衰落?
    羅馬帝國為何衰落?一些人認為,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洗劫羅馬標誌著羅馬帝國的滅亡。而另一些人則認為,直到中世紀,羅馬帝國才走下歷史舞臺。這樣不同的觀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選擇哪個羅馬作為探討對象。據在線歷史頻道HistoryHit報導,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兩部分,即西羅馬帝國與拜佔庭帝國。西羅馬帝國以羅馬為首都,而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現在的伊斯坦堡)為首都。
  • 東羅馬帝國為啥又叫拜佔庭帝國,原來和德國有關係,理由很可笑!
    提到東羅馬帝國,人們就會想到這個國家還叫做拜佔庭帝國。那麼,東羅馬帝國為啥叫做拜佔庭帝國呢? 原來,這個國家的名字和德國有關係,理由非常可笑!
  • 拜佔庭是羅馬帝國的尾聲、斯拉夫人的背景,還是奧斯曼帝國的序幕
    可是,戴克里先也好,君士坦丁也罷,他們統治的都是整個羅馬帝國第三種說法,狄奧多西烏斯一世正式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公元395年,狄奧多西烏斯一世正式將羅馬帝國分給自己的兩個兒子,長子在東,次子在西,自此東羅馬帝國誕生。
  • 羅馬帝國是怎麼滅亡的?日耳曼人是他的終結者嗎?
    羅馬帝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極盛時期的羅馬帝國疆域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遊,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整個地中海都被羅馬帝國所環繞,成為了帝國的內海。然而,世事總是盛極必衰。
  • 羅馬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公元395年後分為:西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476年;東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1453年),是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正式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拉丁語: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縮寫SPQR),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拂菻。羅馬帝國是古羅馬文明的一個階段。
  • 羅馬帝國分裂後,拜佔庭帝國是怎樣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因為鼠疫?
    直到公元476年,挺立千秋的西羅馬帝國在內憂外患中驟然滅亡,西方學者一直將該紀年視為歷史上的最大悲劇——古典時代的消亡。而東羅馬帝國不僅沒有隨之覆亡,還將曾經輝煌的羅馬帝國時代延續了下來。 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原名拜佔庭,為了紀念君士坦丁大帝,東羅馬人民才將它正式改名為君士坦丁堡。
  • 難弟不難兄,羅馬帝國分裂,為何西羅馬滅亡,東羅馬依舊繁盛?
    不過熟悉羅馬歷史的人都知道,在公元476年滅亡的,實際上不是整個羅馬帝國,而是分裂後的西羅馬帝國。作為分裂後的東部帝國,也就是後來常被稱為拜佔庭帝國的東羅馬帝國,卻一直持續到了公元1453年,差不多比西羅馬多存活了1000年。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同樣是統一的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東羅馬帝國卻比西羅馬帝國多存活了1000年?
  • 已經滅亡的東羅馬帝國,到底屬於今天哪個國家的歷史?
    東羅馬帝國,是歐洲歷史一個國家,建立於公元395年,滅亡於公元1453年,國祚1058年,因國都君士坦丁堡原名拜佔庭而別稱拜佔庭帝國。 也許很多人對於東羅馬帝國存在一個誤會,東羅馬帝國不是從建立到滅亡都一個朝代統治,而是前前後後有12個朝代統治過東羅馬帝國,所以東羅馬帝國不是一個朝代,而是一個國家,就好比如我們中國,前前後後有多個朝代統治過是同樣的道理,這是歷史對於國家和朝代的區別,不能混淆。
  • 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有什麼關係?
    羅馬帝國是歐洲古代最強大的大帝國之一,也是如今歐洲文明的正源所在。不過除了羅馬帝國之外,歐洲歷史上還出現過東羅馬(拜佔庭)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那麼這三個「羅馬」有什麼關係呢?
  • 羅馬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是什麼關係?
    圖拉真在位時(公元98年-117年),羅馬帝國達到極盛,經濟空前繁榮,疆域也達到最大。當時的羅馬帝國,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遊,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在全盛時期,羅馬帝國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 羅馬帝國為何不能復活?
    不過,最早嘗試恢復羅馬遼闊疆域的是東羅馬帝國,當然,人們更多用「拜佔庭帝國」來稱呼這個綿延千年之久的帝國。當渴望建功立業的查士丁尼當上皇帝之後,復興羅馬帝國的目標便提上了日程。汪達爾人長期威脅拜佔庭在西地中海的經濟利益,其內部勢力對拜佔庭帝國的態度有分歧,這給了只有15,000人軍隊的貝利撒留以機會。
  • 羅馬帝國為什麼會分裂成東西兩個國家?
    在最後一位統一的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駕崩之前,雖然沒有一位皇帝能完全掌控東西兩大部分,但也只是維持形式上的統一。  狄奧多西一世本名弗拉維烏斯·狄奧多西,出生於現今西班牙塞哥維亞的基督教信徒家庭並隨父狄奧多西從軍,一同在不列顛(今天英國)平息叛亂,他們因功不斷得以升遷。
  • 區區一扇小門,令君士坦丁堡淪陷,奧斯曼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
    伊斯坦堡是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也是土耳其經濟、交通和文化的中心,這裡曾經有一千多年的時間被叫做君士坦丁堡,它曾經是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發生過一場耗時多日的激戰,在船堅炮利的奧斯曼帝國持續兩個月的強勢進攻之下,有著堅固城防的君士坦丁堡沒有失守,卻由於一時疏忽,城牆上偏僻的一道沒有關閉的小門,成為東羅馬帝國終結的關鍵因素。
  • 為何拜佔庭帝國始終不能恢復羅馬帝國的光輝?
    是什麼原因導致拜佔庭人始終無法恢復羅馬帝國的光輝?拜佔庭帝國是一個隨時準備退守首都的皇權避難所拜佔庭從根本上來說是不可能復興昔日羅馬帝國的榮光的。在拜佔庭漫長的歷史上,類似的嘗試或者說想法也是一直存在的。結果倒是為拜佔庭最後的滅亡,打下了基礎。如要用一句話給拜佔庭帝國下定義的話,比較合適的描述或許是:一個用三大洲資源養活君士坦丁堡一城權貴的畸形帝國。
  • 拜佔庭帝國的滅亡
    東、南、西、北,四面八方都是敵人,包括那些表面上裝成友好的姿態,卻一心想把君士坦丁堡的財富攫為己有的西歐的國王、教會和城市共和國。  再看國內。依靠貴族豪門嗎?他們所考慮的主要是:自己的身家性命和未來利益只有依靠強者才能得到保障。當奧斯曼突厥徵服者答允尊重拜佔庭各地大地主的權利,允許他們照樣持有地產,甚至承諾「使你們過得比以前更好」時,一些大地主就歸附徵服者了。
  • 從羅馬帝國到土耳其,伊斯坦堡都當過哪些國家的首都?
    需要說明的是,君士坦丁大帝之前的羅馬皇帝戴裡克先,把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個部分,自己管理東部,西部則交給了由馬克西米安。君士坦丁大帝從父親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繼承的,是羅馬西部。君士坦丁大帝認為偉大的羅馬帝國不應該分成不倫不類的東、西兩部分。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統一了羅馬帝國東部,帝國恢復統一。之前的羅馬帝國(包括羅馬西部時期),首都一直在羅馬(義大利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