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拜佔庭帝國在經過馬其頓王朝統治時期步入了發展歷史中的又一黃金時代,此次黃金時代和查士丁尼時期的表現略有不同。查士丁尼時期拜佔庭帝國憑藉其強大的軍政實力恢復了原羅馬帝國幾乎全部的西方領土,並且建立起了短暫的統治,在這個時期拜佔庭帝國迎接了自建立以來第一個黃金時期。但是馬其頓王朝統治時期的拜佔庭帝國黃金時期則表現在其成功抵禦了多次外族入侵。
馬其頓王朝時期由於在立奧三世發起的聖像破壞運動為帝國增加了不少財富的原因,有了足夠的資本去整頓國家的軍事力量,這支重新建立起軍事力量在抵禦阿拉伯人、北方保加利亞人的入侵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拜佔庭帝國能夠在公元9世紀於強大的阿拉伯帝國的入侵勢力進行長期拉鋸戰爭就已經足以說明此時帝國在軍政實力上已經步入了一個新的高峰。
當然在帝國勢力不斷上漲的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周邊政權局勢也是在不斷變化當中的,有的政權在逐漸走向衰落,比如阿拉伯帝國在長期與拜佔庭帝國的交戰中不斷爆發統治危機,北方保加利亞王國也在拜佔庭帝國的反擊下滅亡。但是有的政權勢力卻在快速發展當中,比如來自北方突厥民族建立起來的塞爾柱帝國在阿拉伯帝國和保加利亞王國衰落之時,塞爾柱突厥人正在快速崛起,並且與公元1037年建立起帝國。
塞爾柱突厥人建立政權之後,不斷擴張,其勢力直接在公元11世紀中後期開始威脅拜佔庭帝國。此外來自歐洲北部地區的諾曼人此時也在不斷崛起,他們勢力發展非常快,不斷從歐洲北部向南入侵到地中海,威脅義大利地區。前兩個新興政權勢力都是在公元11世紀中後期開始直接與拜佔庭帝國挑戰的,不僅如此西歐中世紀教會組織的十字軍東徵也對拜佔庭帝國的衰落起到了致命的衝擊。
拜佔庭"東方帝國"時代的終結者—塞爾柱突厥人與北歐諾曼人
與查士丁尼時期拜佔庭帝國幾乎恢復了羅馬帝國時期勢力範圍,相比公元11世紀中後期的拜佔庭帝國的勢力可謂小巫見大巫了,並且這個小巫達到了拜佔庭帝國建立以來的最小勢力範圍。馬其頓王朝謝幕之後,拜佔庭帝國的勢力不斷衰落,最終在塞爾柱突厥人和諾曼人的同時入侵下喪失了所謂東方帝國的地位。
公元1037年,來自北方的塞爾柱突厥人在中亞以及西亞地區迅速崛起,並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軍政合一的帝國,即塞爾柱突厥帝國。帝國已經建立,塞爾柱突厥人便開始不斷擴張戰爭,公元1040年,也就是帝國成立的第三個年頭,塞爾柱突厥人的勢力就已經入侵到了波斯地區,並且取代了阿拉伯帝國對于波斯地區的統治權。公元1055年,塞爾柱人攻陷了西亞重鎮巴格達。
巴格達被攻陷意味著拜佔庭帝國統治的小亞細亞地區直接暴露在塞爾柱突厥人的兵鋒之下,塞爾柱人繼續向西部擴張,拜佔庭帝國隨即展開軍事回應。雙方大軍在兩河流域進行了多次交手,拜佔庭帝國均處於劣勢,公元1071年雙方進行的曼西咯特大決戰,拜佔庭皇帝直接在前線兵敗被俘,小亞細亞地區淪陷,拜佔庭帝國對於東方的統治基本結束。
拜佔庭帝國在受到塞爾柱突厥人勢力入侵的同時,來自歐洲地區的入侵勢力也隨之而來。公元11世紀初期諾曼人崛起於北歐地區並不斷向歐洲南部擴張,公元11世紀50年代,諾曼人的勢力已經侵入到了拜佔庭帝國控制的地中海區域。公元1071年,諾曼人與拜佔庭帝國在義大利南部地區部署的軍隊交戰,並且取得勝利。義大利重要城市巴裡落入諾曼人手中,意味著拜佔庭帝國對於歐洲地區的統治終結。從此以後拜佔庭帝國的勢力僅限於希臘半島地區。
十字軍對於拜佔庭帝國的短暫統治
11世紀的歐洲也已經大部分都步入了中世紀教會國家,當時教皇在歐洲的威望極大,甚至凌駕於各國國王地位之上。當時歐洲主要國家的國王在即位時,都要舉行盛大的加冕之禮,而教皇作為神學權力的代表、基督教的最高領袖主要負責對國王進行加冕。這種教會勢力始終壓制世俗社會、並且統治世俗社會的現象,我們稱其為中世紀基督教統治時期。
公元11世紀晚期的拜佔庭帝國已經在北歐諾曼人和東方塞爾柱突厥人勢力的雙重夾擊下,不斷衰落,其勢力範圍不斷縮小,最終僅限於希臘半島地區。與此同時,來自歐洲天主教會勢力組織的恢復天主教對於地中海及其東部地區的宗教統治十字軍開始向拜佔庭帝國進發,他們以解救拜佔庭帝國的困境為名,派出了大量的軍隊前來,可結局卻令人意想不到。
這些十字軍野心勃勃,他們名義上是為了幫助拜佔庭帝國驅逐侵入的外族勢力,尤其是在小亞細亞地區的伊斯蘭勢力,但是實際上這些十字軍在進入拜佔庭帝國發現君士坦丁堡的繁華之後,紛紛將所謂的宗教宣傳和解救初衷拋之腦後,最終給予了正處於日落黃昏時期的拜佔庭帝國致命一擊。十字軍直接終結了當時安基盧王朝對於拜佔庭帝國的統治,並且在帝國內部扶植了一個傀儡政權。
新扶植起來的傀儡政權在歷史上被稱為拉丁帝國,取名拉丁就是為了宣揚其所繼承和代表的是羅馬帝國時期的拉丁文化。拉丁帝國在拜佔庭帝國進行將近60年的統治,這個政權一直都受到歐洲天主教會勢力的控制,因此經常遭到拜佔庭帝國內部希臘人勢力的反對。拉丁帝國統治後期,由於內部分散趨勢不斷加強,逐漸形成了尼西亞帝國、特拉布松帝國以及伊庇魯斯王國三足鼎立的局面。
巴列奧略王朝恢復拜佔庭帝國統治及其內部危機
十字軍給拜佔庭帝國所帶來並不是期盼已久的光明,而是無窮無盡的黑暗,歐洲中世紀教會那種貪婪的野心在這次十字軍攻佔拜佔庭帝國中暴露無遺。十字軍的野心逐漸暴露之後,拉丁帝國在拜佔庭帝國區域的統治已經在不斷動搖,希臘人對於這種欺騙性行為難以接受。他們紛紛反對拉丁帝國的統治,在永遠13世紀前期相繼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其中尼西亞帝國由於處在拜佔庭帝國時期的小亞細亞東北部地區,其基本上繼承了拜佔庭帝國的主要軍政實力,相較於黑海沿岸地區的特拉布松帝國以及希臘半島的伊庇魯斯王國在實力上要高出不少。尼西亞帝國統治者一直都有想要恢復拜佔庭帝國的夢想,並且也一直在努力,公元1261年,尼西亞帝國皇帝米凱爾八世聯合了當時在地中海地區勢力頗強的熱那亞人推翻了拉丁帝國的統治。
隨後尼西亞帝國定都在君士坦丁堡,建立起了巴列奧略王朝,在形式上完成了對拜佔庭帝國的統一,但實際上的特拉布松帝國以及伊庇魯斯王國都有著非常大的獨立性,所以巴列奧略統治時期的拜佔庭帝國在內部也是危機頻頻。除了另外兩個政權的獨立性很強之外,巴列奧略王朝內部的經濟基礎也在不斷爆發危機。其採用的主要是"巴力克"的農奴生產體制,而這種經濟形式在歐洲已經被淘汰了,此時的巴列奧略王朝農奴危機不斷加重。
另外在帝國的經濟方面,早在馬其頓王朝統治結束之後,拜佔庭帝國的經濟就一落千丈,隨著東部小亞細亞地區以及西部義大利地區的失陷,帝國的經濟實力不斷衰落。巴列奧略王朝時期更是如此,另外兩大政權只是名義上擁護,但實際上根本不向中央繳納賦稅。拜佔庭帝國陷入了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當中。
評價
公元11世紀中後期拜佔庭帝國再次遭遇了外族的強勢入侵,和之前公元7世紀帝國所遭遇的外族入侵相比,此次的外族勢力更強大,並且對於帝國的衝擊也更猛烈。一方面此時的拜佔庭帝國已經在不斷衰落當中,和公元7世紀時期的國家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已經不在一個等級上。
另外,此次入侵的外族主要是塞爾柱突厥勢力和北歐的諾曼人,他們這種極具遊牧風格的民族在建立政權之後,發展速度相當快,尤其是塞爾柱帝國勢力。在清除阿拉伯帝國在中亞、西亞地區的統治之後,直接將拜佔庭帝國控制的小亞細亞地區一口吞併,拜佔庭帝國對於東方的影響力大打折扣。
十字軍這種名義上幫助拜佔庭帝國擺脫困境,實則是想要在這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帝國身上再刮一層肉的作法,讓帝國本以為能夠重建帝國輝煌的願望徹底落空。當時只有希臘半島一隅之地的拜佔庭帝國又陷入了歐洲教會控制的拉丁帝國的殘酷統治當中。拉丁帝國代表著歐洲教會勢力根本就沒想要好好經營帝國,他們只是在為歐洲腐朽貪婪的教會搜刮大把大把的財富。
拉丁帝國成了歐洲教會在希臘地區的印鈔機,這種局面必然會引發拜佔庭國民的強烈反對。當尼西亞帝國清除拉丁帝國統治之後,由於內部分裂形勢的加劇,新建立的巴列奧略王朝也已經無能為力。不僅如此,帝國內部的經濟危機、政治危機都在不斷加重,由此導致的社會動亂也在頻繁發生,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公元1342年,帝國內部爆發了著名的"吉洛特起義",並且建立了具有反封建反專制性質的城市共和國,嚴重打擊了拜佔庭帝國的統治。此後帝國不斷衰落,最終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滅,千年拜佔庭帝國在世界舞臺上就此謝幕。
參考文獻:《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