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提要
99年前,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宣告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從那時起,一個新的革命火種在沉沉黑夜的中國大地上點燃了起來。從此,在古老落後的中國出現了完全新式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的,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奮鬥目標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它為根本改變中國各族人民被剝削、被壓迫的狀況,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為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開始了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鬥爭歷程。
《啟航》(油畫)何紅舟 黃髮祥 作
時光追溯到1840年,這一年急於向海外擴張的英國對清王朝發動了鴉片戰爭,用槍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逐漸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自此以後,無數志士仁人,拋頭顱、灑熱血,苦苦探索實現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的出路。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是並沒有剷除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在中國統治的根基,也沒有改變中國深層的社會結構,更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中國迫切需要新的社會力量和先進理論,以開創新的革命道路。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把目光從西方轉向東方,從資本主義轉向社會主義。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並日益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1920年2月,中國的北方正是天寒地凍、滴水成冰的時候。就在這樣一個晚上,一輛騾子拉著的車緩緩行進在由北京到天津的路上,因為天氣寒冷,這輛騾車裝起了保暖禦寒的篷子。車上坐著兩位乘客。一位看起來約有30多歲,身材魁梧,戴著一副金絲邊眼鏡,看上去儼然是一個年前外出收帳的帳房先生。
另一位看上去約40多歲,一頂氈帽壓得低低的,看起來好像很怕冷,一副病懨懨的樣子,一路上沉默寡言。兩位看上去再普通不過的乘客,其實並不是普通人,他們正是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思想界的領軍人物:李大釗和陳獨秀。
當時陳獨秀被警察署追捕,為了躲避,陳獨秀化裝成病人,李大釗裝扮成帳房先生,兩人僱了一輛騾車,連夜從朝陽門出京,直奔天津。這才有了本文開頭的一幕。就在這輛普通的騾車上,一件將對中國今後的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正在醞釀。
李大釗決定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和陳獨秀交流在中國建立共產黨的看法。
其實在1920年初,李大釗在《團體的訓練與革新的事業》一文中,就公開號召在中國建立工人階級政黨組織。他在文中說:「最近時代的勞動團體和社會政黨的組織精密,力量更大。俄羅斯有共產黨員60萬人以此建立一個赤色的國家,而中國缺乏的是這種有組織和有訓練的力量。」進而指出:「中國現在自己無一個真能代表民眾勢力的團體。C派(共產主義派)的朋友若能成立一個強固的精密的組織,並注意促進其分子之團體的訓練,那麼中國徹底的大改革,或者有所附託!」此時的陳獨秀通過五四運動及其後自己所經歷的事情,也深感在中國必須建立一個堅強有力的工人階級政黨。
李大釗看著陳獨秀,緩緩說:「仲甫,你看我們中國是否也走蘇俄式的道路,成立蘇聯式的政黨?」陳獨秀堅定地看著李大釗回答說:「是該建立中國共產黨了!建立中國的布爾什維克!」李大釗稱讚道:「說得好!」兩個人四目相對,一起大笑了起來,真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騾車一路慢吞吞走了好幾天,南陳北李兩位巨人就建黨事宜進行了仔細討論,兩人約定,陳獨秀在上海,李大釗在北京,一南一北負責建黨。這就是黨的歷史上著名的「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各地代表齊聚上海
陳獨秀到上海後不久,就開始到工人群眾中宣傳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必然會產生無產階級的政黨。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和準備,在陳獨秀主持下,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的早期組織在上海法租界老漁陽裡2號《新青年》編輯部正式成立。
當時取名為「中國共產黨」。這是中國的第一個共產黨組織,陳獨秀為書記。在黨的一大召開前,先後參加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有:陳獨秀、俞秀松、李漢俊、陳公培、陳望道、沈玄廬、楊明齋、施存統(後改名施復亮)、李達、邵力子、沈雁冰、林祖涵、李啟漢、袁振英、李中、沈澤民、周佛海等。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通過寫信聯繫、派人指導或具體組織等方式,積極推動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實際上起著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織的作用。
李大釗和陳獨秀分別後回到北京,在他的直接指導和策劃下,1920年10月,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李大釗的辦公室正式成立。當時取名為「共產黨小組」。
到1920年底北京黨組織召開會議,決定成立「共產黨北京支部」,隨後又陸續發展了一些黨員。
除了上海、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之外,黨的一大召開前,長沙、武漢、廣州、濟南等地的先進分子及旅日、旅法華人中的先進分子,也相繼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短短的半年多時間內,共產主義之火,已經在中國點燃。
就在這個時候,共產國際又派人來華開展工作,成立全國性無產階級政黨組織的工作遂正式啟動。
1921年6月3日,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馬林抵達上海。馬林於1920年參加了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由於他在印尼開展革命運動中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活動經驗,列寧和共產國際派他來中國開展革命活動。
與馬林幾乎同時到達上海的還有一位外國人,名叫尼克爾斯基。尼克爾斯基是俄國人,受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委派來中國,赴上海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籌備工作,並出席旅華朝鮮馬克思主義者在上海召開的代表大會。
馬林和尼克爾斯基與當時主持上海黨組織工作的李達、李漢俊會面並建立了聯繫。馬林聽了「二李」的匯報之後,建議召開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以便正式成立全國性組織。
李達分別與在廣州的陳獨秀和北京的李大釗商議,確定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隨後李達和李漢俊分別寫信給北京、長沙、武漢、廣州、濟南以及旅法、旅日留學生中的組織或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中的成員,通知每個地區委派2名代表來上海,出席黨的全國代表大會。
考慮到各地代表來上海路途遙遠,經費困難,上海發起組便從馬林帶來的活動經費中,給每位代表寄出100元路費。這樣各地黨組織的代表分頭朝上海進發。
全國各地13名代表在上海聚齊,有上海的李達、李漢俊,武漢的董必武、陳潭秋,長沙的毛澤東、何叔衡,濟南的王盡美、鄧恩銘,北京的張國燾、劉仁靜,廣州的陳公博,旅日的周佛海,參加會議的還有包惠僧(受陳獨秀委派)。他們代表著當時全國50多名黨員。
由於當時革命活動處在秘密狀態,參加會議的外地代表,除陳公博外,均由李達夫人王會悟出面,統一以「北京大學暑期旅行團」的名義安排居住在臨時租借來的博文女校裡。
一場永載史冊的盛會即將在上海舉行。
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21年7月23日晚上8時,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召開。開會的地方是李漢俊的兄長李書城的住宅。這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典型的上海裡弄住宅建築。
中國近現代史上劃時代的一幕拉開了!
毛澤東、周佛海擔任記錄工作。共產國際代表馬林首先致辭,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表示祝賀。當馬林在講話中談及他在莫斯科見到列寧時,會場頓時變得熱烈起來。列寧在中國這些早期共產主義者心目中具有極高的地位,當馬林談起列寧對中國的關懷,期望中國建立共產黨的時候,與會代表都流露出激動的表情。
幾十年後,毛澤東還對此有深刻的印象,稱馬林:「精力充沛,富有口才。」馬林講完之後,尼克爾斯基發表致辭,尼克爾斯基的講話比較簡短。散會之後,黨代表們分批走出李公館的時候已經是深夜。
為了安全起見,代表們商定每日更換會議的場地,以免被密探盯住。但是當時除了李公館之外,實在找不出合適的地方來開會,無奈只得繼續在李公館開會。但是決定馬林和尼克爾斯基不再出席會議,畢竟兩個外國人如果經常出入李公館,很容易引起密探的注意。
7月24日,大會召開第二次會議。各地代表向大會報告本地區黨組織成立的經過、開展的主要活動及進行工作的方法和經驗。當時各地黨組織成立的時間都不是很長,工作也只是初步開展,因此代表們的報告都比較簡短。
包惠僧後來回憶說:「第二天,馬林和尼克爾斯基都沒有出席。主要由各地代表匯報工作情況,都很短。因為做的工作,實際上是搞學生運動為主,工作僅僅是啟蒙。」各地代表有針對性地指出:由於黨的組織成立的時間比較短,缺乏經驗,黨員數量比較少,再加上沒有足夠的經費,黨的工作尚不能有計劃地開展。這與黨所肩負的歷史任務是不相符合的,今後應當努力創造條件,進行更為有效的工作。
7月25日、26日兩天休會,由張國燾、李達、董必武起草供會議討論的黨綱和今後實際工作計劃。經過兩天的緊張工作,拿出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初稿,供與會代表討論。7月27、28、29日三天,大會舉行第三、四、五次會議,連續三天代表們對黨的綱領和決議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討論。
29日的會議結束後,馬林建議將第二天的會議更換一個地方,以免引起密探的注意。但與會的代表覺得反正明晚是最後一次會議,換地方又不大容易,於是決定仍在原地開會。
7月30日晚,代表們仍聚集在李公館開會。全體代表除了周佛海因病缺席外,馬林和尼克爾斯基也前來參加會議。會議剛開始不久,一個身穿灰色長衫的中年男子,突然闖進會場,朝著與會代表們掃視了一圈。陌生男子的出現引起了大家的警覺,當即質問:「你是幹什麼的?」該男子含糊回答說找錯了地方,並表示道歉,然後匆忙離去。
具有長期秘密工作經驗的馬林當即判斷此人是敵探,建議馬上中止會議。大部分代表迅速轉移。代表們離開會場之後不久,法租界巡捕房便開來了兩輛警車,帶著一眾巡捕、偵探和翻譯迅速包圍了李公館。由於法國巡捕在搜查中並未發現有什麼進行政治活動的證據,最終只能失望地離去。
法國巡捕房的這次搜查,雖然沒有給黨的組織帶來大的損失,但黨的一大顯然不能再在原地開了。
經李達的夫人王會悟建議,代表們分批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
離開了密探和上海的喧囂,代表們在風景秀美的南湖上的一艘遊船中召開了最後一天的會議。
會議進展十分順利,閉幕時代表們隨即輕聲呼喊:「共產黨萬歲!第三國際萬歲!共產主義、人類的解放者萬歲!」等口號。至此,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結束!
毛澤東走上馬克思主義道路
1921年前後,世界和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大變革。冥冥之中,歷史的巨手將毛澤東託舉了起來。
1918年6月,毛澤東和新民學會的大部分成員先後畢業,就在很多人選擇赴法勤工儉學時,毛澤東則來到了北京。因為他認為改造中國最迫切的是立足中國的國情和現實。到北京後,他住在恩師楊昌濟的家裡。在李大釗的安排下,1918年10月,毛澤東在北大圖書館擔任管理員。毛澤東非常認真地對待這份工作,他見到了許多仰慕已久的賢達。
正是在這裡,他深刻地認識了李大釗等,親耳聆聽了李大釗《庶民的勝利》演講,他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馬克思這樣一個人,知道了馬克思主義。於是,馬克思主義,如電光火石一般,為毛澤東的思想開闢了新的境界。
1919年,毛澤東回到湖南,擔任《湘江評論》的主編。從那之後,毛澤東改用白話文寫作,文章裡湧蕩著波瀾起伏的氣勢,正如他在《湘江評論》創刊宣言所寫:「時機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閘門動了,且開了!浩浩蕩蕩的新思潮已奔騰澎湃於湘江兩岸了!」
長沙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是在毛澤東的籌劃下建立的。1920年夏,毛澤東先後與李大釗、陳獨秀有了直接的接觸和聯繫,北京、上海的馬克思主義傳播和共產主義者活動,對毛澤東產生很大影響。當年7月,回到長沙後,毛澤東就從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尋找志同道合的「真同志」入手,先後成立文化書社、俄羅斯研究會等,並且與新民學會的中堅分子討論建黨問題。這時,蔡和森從法國給毛澤東來信,提出必須建立中國共產黨。於是,在毛澤東、何叔衡等人的積極活動下,長沙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於1920年初冬在新民學會的先進分子中秘密誕生。
1921年7月,時年28歲的毛澤東,從湘江之濱來到黃浦江畔,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日後馬林回憶參加一大時「有一個很能幹的湖南學生」,這位湖南學生便是毛澤東。毛澤東很快在革命鬥爭中,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家。在中國共產黨三大上,毛澤東當選為五位中央委員之一,兼任中央局秘書。
1927年,國共合作的破裂對中國共產黨是一次嚴峻的考驗。不少人沒有經得住這場考驗,毛澤東則自始至終不曾有絲毫改變,其革命精神和行動經受住了考驗。他領導了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使共產黨絕處逢生,從此走上了武裝鬥爭的道路……毛澤東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提出了一系列主張,在未來的革命過程中,這些思想不斷深化,持續展現出真理的光芒。
後來,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紅軍被迫開始悲壯的漫漫徵程。尤其是血戰湘江,代價慘痛,中央紅軍由長徵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餘人。這時候毛澤東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力主改向國民黨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1935年1月,紅軍進佔遵義。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會議,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中國共產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到達陝北後,面對日寇入侵與國民黨反動派持續攻擊,毛澤東領導全党進行了艱苦的鬥爭。這一時期,毛澤東在窯洞中寫下了《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典之作。1945年,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偉大意義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多年以後,毛澤東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曾做過這樣的評價:「一九一七年的俄國革命喚醒了中國人,中國人學得了一樣新的東西,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孫中山也提倡『以俄為師』,主張『聯俄聯共』。總之是從此以後,中國改換了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黨成立前後,與共產國際以及上海、北京沒有聯繫的一些先進分子也在獨立展開建黨活動。比如1921年夏,在湖北成立的「波社」(「波」即布爾什維克的意思),得知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就停止了原先的活動,惲代英等一些先進分子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說明,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來領導中國革命,已經成為共同願望。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這份綱領開宗明義:我們的黨定名為「中國共產黨」。黨的一大通過的綱領,表明中國共產黨從建黨開始就旗幟鮮明地把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中國的先進分子經過長時期的艱苦探索,找到馬克思主義這個正確的革命理論,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對中國革命問題認識的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飛躍。
從此,在古老落後的中國出現了完全新式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的,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奮鬥目標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近代中國革命歷史上劃時代的裡程碑。
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有了可以信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因為,從中國共產黨誕生起,就充滿著勃勃的生機和活力,預示著光明和希望。
【本欄目總撰稿為卜憲群,本期作者韓曉青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副教授】
編輯:程廷靜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更多精彩↓